如何評價電影和小說《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今年上映的電影,剛剛看完小說。


剛剛看完多倫多電影節首映前來占坑。

這不是一部純粹的同志電影。

他彙集了一切這個80年代最美好的元素。

舞蹈,游泳,雕塑,湖水;

鄉村,懷舊,愜意,夏日;

肉體,親密,禁忌,荷爾蒙。

所有的純愛與禁忌的碰撞,剋制與放縱的交融,光,音,景,人渾然一體。讓這部長達132分鐘但又講了一個無比簡單無比普通無比套路甚至和現代無腦瑪麗蘇文有撞戲的電影脫穎而出,他真正是脫離了平庸之輩,成為影史上絕對配得上留名的酷兒電影。

為什麼說酷兒電影,而不說同志電影,酷兒電影這個新概念,一是為了統稱更全面的LGBT電影,二是當今的LGBT電影最後的影片價值輸送,越來越傾向於,無界(boundless)

無邊,無限,無判定。

Call Me by Your Name影畢,燈光亮起的一剎那,我心裡最強烈的感受就是這部電影給我的無界感。

我們一般看到好的同志電影,TA們就像病毒像藤蔓看畢後縈繞在我們心間,我們對這對戀人最後的廝守終生/天各一方感同身受無限回味,我們懷念電影里TA們從開始曖昧的每一個瞬間到TA們突破桎梏,突破隔閡的每一次吻,每一次肌膚相親。TA們講的情話,立下的誓言,乃至於影射的社會現實,引起我們的反思,我們的共鳴,讓我們在影畢的時候可以帶走關於同志群體的新領悟。

而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不同在,它不是單純的這樣一部電影。他其實也包含上文中提到的所有元素,只多不少,甚至更情慾四濺,更欲求不滿。

但影畢留給觀眾的,卻遠遠不止這些。

影片首先弱化處理了時代桎梏,1983年是個禁忌的年代,但是影片的少年父母形象設立異常開明,而環境也極度隨性,騎著車去鎮上拿稿中途找義大利婦人借水喝,無數次停在湖邊放下心裡手裡的一切,只肖跳入湖中即可渾身輕盈。在這樣慵懶愜意的環境下,我們似乎暫時忘掉了社會環境的壓力(雖然影片其實有隱忍地用區區幾個鏡頭幾句台詞卻更加強力地表達了當時的環境殘酷,少年用桃子擼完撲向旅人懷裡的時候壓力感,以及最後Oliver打電話過來的心酸一句,You are so lucky,我的父母是完全死板糾錯的父母,區區幾字,已然殘酷)。

其次影片也隱去了多餘的二人的人物桎梏,比如在少年的冬天就戛然而止,不再多敘述他之後失眠與日夜憔悴,也不再過多贅述那個已經遠去的旅人,這一切就像烏托邦一樣不真實,來得快,去得快,留下的都快已經不是愛情本身,是少年的成長,是父親的一番真心話語,是只肖用你的名字呼喚我,我就會用我的叫你的一份回憶。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 will call you by mine.

無界感就來自於這些人盡皆知的元素都被弱化後的最後影片呈現效果-僅在二人內大做文章,大大刻畫情感碰撞與內心糾結。使我看完電影后雙眼放空,混沌,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究竟到底是什麼擊到了我?

少年愛上的是一座傑出完美的藝術品雕塑,旅人。

少年起初根本不敢甚至有些故意排擠這一位完美旅人,可能是在否認自己的性啟蒙,更可能是一種融合了自卑,膽怯,害怕,糾結的複雜情緒讓他難以啟齒。這一個精妙的情緒流露,難道不是我們每個人藏在內心深處的真實情緒嗎。

我們想做一次少年,做回這個少年,去愛上一座雕塑,就算她根本不會愛回來。想真正經歷內心翻江倒海般糾結的情緒,想真正奮不顧身,真正慾火焚身。

而現在的你我,在紛繁的小宇宙里,勞累的內心早已疲憊,自以為看得清天,瞧得著地,活的自我明白,卻已沒了這麼愛一次,動一次心的能力。我們漸漸地變得只會欣賞美麗的雕塑,與雕塑觥籌交錯,表裡不一,而不敢去愛。我心裡那個少年,因為這部電影,被徹底喚醒。但喚醒的同時,我心裡的另一個我,知道,在這個快餐浮躁的世界裡愛上完美雕塑,it hurts so much to be in love with a masterpiece,哪裡可能會有敢愛敢放手的能力,不過是苟且且安逸中尋求的自我平衡去不那麼單純的找上一個戀人,也許我的未來會幸運地出現,但是我看到的是越來越濃的迷霧,越來越渺茫的天空,我無法做回這個少年,我只能在電影里這兩小時,默默地,自卑地,糾結地,無奈地,為他高興,為他有這段並不圓滿卻獨一無二的回憶而高興。

我們想回到那個時代,私以為8090年代是這個世界每一個角落的黃金年代,我們想騎著車拿著稿,滾入水凼,跳入湖中,大吼:水好冰啊,居然這裡能讀書。少年答道:這裡是能讀書,我都不記得我在這裡讀過多少本書了。這是一個多麼踏實美好,多麼生活味濃厚的年代,平凡得如那位給水的婦人,如舞廳上去就蹦的旅人,如古堡旁跳舞的義大利情侶,如那對老gay老克勒。一切都那麼回歸原本,沒有一點濾鏡,沒有一點枷鎖,真正的做自己。

可我心裡的另一個我,亦知道,在這個車輪永不停止的時代,我只能向前奔跑,我只能做一回回到美國訂婚的旅人。我懦弱,我沒法奮不顧身,我只能活在當下,一步一步向前前進,而前進太快的代價,便是看不見旁邊消逝得沒影的風景。我只能在電影里,為那個黃金年代默默地懷念,默默地唏噓一去不復返。

雖然我知道,這個故事要是發生在現代社會,說不定都成了,畢竟合法化了,時代進步了,但不,相比於現代社會的紛繁,我更寧願這個故事終止在流光溢彩的1983年,保留它的真實,原本,與夢幻,最終即便是個悲劇,那也是無比凄美的,因為過程與回憶實在是太求之不得,太美好。這也是結尾這個遺憾沒讓我過度傷心,反讓我覺得精彩絕倫的地方。

影片最後的父親對話,尤其錦上添花。父親所說的真摯話語,沒有一句涉及到,真正的LGBT術語,沒有一句引領著自己的孩子去身份認同,給自己貼上標籤,有一句maybe more than friendship,如此隱忍的表達不僅是時代背景的再次反射,然而更多的,就是這部電影給我的無界感的總結(結合父親的話)。

你所遇到的人與故事,都別樣精彩,這裡面沒有那些明顯的對錯之分,高下之分,黑白之分,磨礪與成長,愛人與前任,這最後都將是你人生的千萬個碎片中的一片,這千萬碎片最終成就的是獨一無二的你,我們每個人只能活一回,所以遇之安之體驗之。

你無需去主觀選擇你的性取向,你無需去站隊,去認同,你無需做判定,你無需做價值判斷,你無需成為任何標杆或旗幟,你可以直接逾越每一步,去愛上一座完美的雕塑,I KNOW IT HURTS SO MUCH,最終你自己都是主人,你要做的是無界,無疆,無限。

寫到這裡我已經是淚光打轉了。

這就是一個80年代發生在義大利北部,一個美國旅人和一個義大利少年的普通故事,一個無比碎片化的故事彙集了一切流光溢彩心馳神往的元素的故事,不因為性別有什麼不同,也不因為最後的結局而有什麼不同,沒什麼不同。但他就是好,就是真,就是情緒糾結,就是令人無限動容。

----------------------

少年曾說,夏季里就是等著冬季的到來,

旅人曾反問,那冬天呢,冬天又期盼著夏天的降臨嘛?

旅人走後的冬天真的殘酷地來了。

窗外下起了鵝毛大雪,常去的湖,面上結了厚厚的寒冰。

少年對著壁爐,火光下閃爍著的臉龐是停不下的淚水,他剛接到旅人的電話,一遍一遍地用自己的名字呼喚著旅人,所有情緒混雜的宣洩。

旅人已走遠,少年的未來沒有一點定數。

好了,多麼深情,多麼凄美,多麼無奈,少年都將存於我心,存於某年某日我來到義大利的每一個夏夜夢裡。

合上這個故事,

我也希望,我心裡的少年能一直存留下去,如果有一天能真正喚醒那麼一次愛戀,which is pretty much unlikely, 那我是上天寵兒,如果不會,我也會帶著少年的感動,少年的成長,少年的「回憶」,在世間里走啊走啊走。

謝謝《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這個故事。

9 / 7 / 2017 多倫多首映

最後分享你們一首特別應景的歌,Madonna 的 Masterpiece,去聽吧,不後悔。

If you were the Mona Lisa, you would be hanging in the Louvre.

Everyone would come to see you, you would be impossible to move.

It seems to me is what you are, a rare and priceless work of art.

Stay behind, your velvet rope, I WILL NOT RENOUNCE ALL HOPE.

And I am right by your side, like a thief in the night.

Standing in front of a masterpiece.

And I cannot tell you why, it hurts so much, to be in love with a masterpiece.

Cuz after all, nothing is indestructible.

送給所有想讓初愛的美好永存於心的Adults with a young heart.

-------------------

(I wish I will not renounce all hope.)

-------------------------

思緒混亂,會慢慢修改與補充,文筆請見諒。

(影片用非常多的元素來包裹了一個簡單的旅人和義大利男孩的夏季故事,讓一部本身純愛片的模式增添了無數的切入點和思考的地方。也使這部電影一點都不無聊,幀幀都絕美。

鏡頭無數次特寫兩人的胴體,包括二人胴體的距離,來表示兩人的彼此欲拒還迎,彼此與自身性格的衝突,與旅人來研究的雕塑課題,湖裡打撈出來的美麗銅像,遙相呼應。

影片不少次給到的宗教信仰,旅人帶著Stars of David項鏈在胸前,少年喜歡上了他,也開始帶,旅人問他為什麼不帶,少年說,我媽媽說我們是Jews of Discretion.(獨立自我的猶太人)

Princess與Knight的媽媽故事會,speak or die與旅人和少年的契合。

二刷再補充)


貓醬今年最期待的同性電影終於出爐!

很多人和貓醬一樣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內心,因為這部片子真的是吊了我們將近一年的胃口。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本片最早亮相於1月份的聖丹斯電影節,引得全場觀眾長時間起立鼓掌。非常羨慕那些第一時間就目睹了影片真容的幸運兒們。

直至年底,它已經把各大知名電影節走了一圈,拿到的提名和獎項更是數不勝數。

入圍奧斯卡,也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它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2,好評如潮。

爛番茄新鮮度96%,MTC 93分

有影評人和媒體也認為它甚至有《斷背山》那樣可以被奉為經典的潛力。

它沒有轟轟烈烈的以死句讀,也沒有一舉橫跨時間的瀚海,但這段邂逅同樣刻骨銘心。

1983年的義大利,17歲的少年艾里奧遇見了24歲的奧利弗

奧利弗是今夏來找艾里奧的父親學術交流的美國博士生,陽光、帥氣、金髮碧眼,像是一個前來做客的大明星。

他們一起騎車,游泳,如同普通朋友,親近的程度都是點到為止

最初,兩人都對彼此設了防。

艾里奧對奧利弗倍加關注與好奇,他展露出自己的音樂才華作曲天賦。以不同的曲風戲弄對方,實則是想給他看到最好的自己。

奧利弗和當地的一個女孩走得很近,艾里奧言語上有意撮合他們卻激怒了奧利弗。

別玩熱情好客那一套。這是他不悅的回應。

隨後他們雖父親去往海邊查看新發現的文物,輕握維納斯的斷臂,就此和解。

一次外出時,艾里奧隔著廣場上的紀念碑表露了心意,含蓄到沒有提及任何愛與喜歡的字眼,又直截了當地告訴奧利弗:你心知肚明

這層曖昧的窗戶紙被捅破,他們在草地上僅親吻了片刻,因為奧利弗還是選擇克制

他了解自己,一旦放縱,情感便會決堤,最終無路可退。

於是奧利弗玩樂到深夜才歸,艾里奧也和女孩兒初嘗禁果。

經過連續幾天的視而不見,艾里奧忍不住給他寫了紙條,自己再也受不了這種寂靜與沉默。

兩人在陽台相會過後,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夜色之下,肉體纏綿交織,彷彿快要合二為一。

在這滿載情慾的時刻,奧利弗的手掌溫柔地的撫摸著艾里奧的臉龐,叫他「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這句話不僅是點題,也是他們表達愛意的方式,這是他們專屬的遊戲。

以自己的名字呼喚愛人到底是一種什麼概念?

按東方的思想理解就好比元曲《我儂詞》中的「你儂我儂」一樣,愛到無法分割。

導演也給出過自己的看法,這意味著自己在愛人面前,徹徹底底的投降

當他們總算開誠布公,奧利弗說出了艾里奧此前沒有發覺的徵兆。

他剛來沒多久時在打排球賽之餘按摩艾里奧的肩膀,肢體接觸就是他的暗示,而害羞的艾里奧表現得像遭到猥褻,這讓奧利弗有所止步。

不管再怎樣親昵與留戀,分別的日子還是如期而至。

陪奧利弗走完最後一段旅程,火車站前的擁抱和兩人的熱戀相比,也顯得無濟於事的蒼白。

這一幕和安德魯·海格的《周末時光》,意境多多少少有些相同。

踏入那列火車,就等於是不得以封存了彼此的交集,今後不會再往裡面書寫新的記憶。

前路未可知,但他的離開註定了從此天各一方的命運。

目送著奧利弗那節車廂的遠去,艾里奧的夏天結束了

本片的故事源於安德烈·艾席蒙的同名小說。

這本書出版之後倍受稱讚,極賦文採的詞句描繪出了義大利的風光美景,流淌著主人公細膩的情感。

貓醬在剛得知它要拍成電影的時候,就覺得書中這麼大篇幅的心理活動,很可能需要旁白和獨白的輔助才能拍好。

然而影片中並沒有這麼做,儘可能地藉助了畫面詮釋劇情,留給觀眾很大的想像空間。

電影的配樂也在渲染氛圍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中舒膚佳老師Sufjan Stevens專門為此創作的《Mystery of Love》和《Visions of Gedion》,旋律和唱腔非常打動人。

Mystery of LoveSufjan Stevens - Call Me By Your Nam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尤其配合電影的鏡頭,一下子就把主角心中的思緒突顯了出來。

坂本龍一的《http://M.A.Y.in The Backyard》琴音一響,也能表達出少年如同流浪貓一般的悸動。

原聲帶中還收錄了巴赫、薩蒂和拉威爾等著名音樂家的作品,品質良心,貓醬恐怕又要下手了。

小說中莫奈的崖徑是艾里奧的秘密基地,電影里換成了阿爾卑斯山脈的雪水彙集而成的小湖。

羅馬靈魂聖母教堂下旁若無人的接吻,這個情節也在電影中轉瞬即逝。

本片沒有照搬小說,或者把很多東西強行塞到這2個多小時的片長里。

前半段被明顯碎片化,構成了日常的點點滴滴。

作為原著黨的話,難免會比較苛刻,畢竟小說本身就已經很出色了。但這次改編,完成度是很高的。

儘管電影做了多處減法,但也繼承了小說的精華。

比如那場叫人臉紅心跳,充滿了性符號的「桃戲」,被完好地保留並呈現出來。

導演盧卡·瓜達尼諾是一名公開的同性戀者,再加上擅長對愛欲的刻畫,自然把這部片子拍得好看。

可能隨便一張截圖,都能達到美如畫的標準。

奧利弗和艾里奧坐在街邊閑聊,都彰顯了濃郁的南歐風情和夏日午後的慵懶。

草叢處的幽會,和1987年的《莫里斯》一樣使人陶醉。《莫里斯》的導演詹姆斯·伊沃里,也是本片的編劇。

在《莫里斯》的這個橋段,克萊夫說「如果你高抬貴手放過我,我會半夢半醒地過完餘生。」這句情話,到最後卻成了真。

而艾里奧也是向最難忘懷的初戀告了別。

電影還沒公映的時候,瓜達尼諾就傳出了2020年產出續集的打算,想把小說最後一章兩人多年後的重逢也拍出來。

我想要拍攝續集是因為,蒂莫西·柴勒梅德、艾米·漢莫、邁克爾·斯圖巴、阿蜜拉·卡薩和艾斯特·加萊爾,他們都是瑰寶級的演員。

蒂莫西·柴勒梅德飾演的艾里奧,和《魂斷威尼斯》中那個不可方物的美少年有著幾分相似。全片也瀰漫了維斯康蒂式的美學韻味。

有了這次驚艷的亮相,已經到手好幾個獎項還提名了金球獎影帝的小甜茶,前途一片大好。

飾演奧利弗的艾米·漢莫,在大衛·芬奇的《社交網路》里一人承包一對雙胞胎的角色。

在東木的《胡佛傳》里,和小李子有過一段虐戀。

還在蓋·里奇的《秘密特工》里扮成帶口音的俄國特工。

總是演著配角的他,也終於實實在在地吸引了觀眾們的目光。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陽光曬在總是半裸著的白皙肌膚上,閃閃發亮。

樹蔭下的主角們感覺像是馬奈《草地上的午餐》中的一員,凡人也有了神的質地。

炎熱的夏日似乎永無止境,卻又以曲終人散為其畫上句點。

艾里奧的父親提供給了他最好的建議,盡情去感受,你的痛苦我已求之不得。

美好的阿多尼斯在這片風和日麗的伊甸園嗅入荷爾蒙的氣息。

愛情的風雨,帶走了他的部分生命,留下了的是揮之不去的記憶。少年時代的成長,勢在必行。


沒想到幾個月前花18塊在網上買的這本叫作《Call Me By Your Name》的盜版書,還是極其草率的複印本,竟趕在18歲的最後兩個月逝去之前,成為這些日子以來我最為珍貴的東西

本來是打算將看完後介於毫無波動和崩潰邊緣之間的這種五味雜陳給悄無聲息地、儘可能毫無扭曲地保留在時間線里,不去回想,不去記錄,不去整理,不去思索,想著這樣就可以避免在理智與感性共同驅使下所誕生的真實到最後卻被拙劣的文字曲解得支離破碎。但我還是想要把它寫下來

若不是一次相當偶然的機會,或許我永遠都不會關注到同性問題,也就永遠不會讀到這本重新激起了內心某處快要熄滅的火焰、但又親手將這堆火焰迅速終結的書。當然,你可以當做初戀來看,但身為腐女的我似乎從另一視角來看更為興奮…

我不想談論安德烈·艾席蒙的文筆是多麼細膩和美妙,不想稱讚他有著多麼堅實的知識儲備、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和深厚的文學素養,不想琢磨他是如何做到讓這些披著華麗外衣的文字依舊散發著只有樸實的語言才具有的平靜與悠閑,也不想慨嘆他對西方文學和古典音樂的理解和結合、並將這些統統化為文字來傳達自身思想的能力是多麼驚人。因為沒必要去重複顯而易見的東西

我比較在乎的是這兩個人:艾利歐和奧利弗的感受,想去觀察同作為人類但身為不同個體的他們所做出的反應有什麼不同,想去接受一開始不能接受的行為,想去理解各種狀況下兩人之間那些相當微妙而有趣的變化

其實就是想將Elio與Oliver所走過的路再重新走一遍——

比如elio是在什麼時候愛上oliver的?正如第一章開頭elio的幾段「一切或許始於……」所要表達的一樣,恐怕他自己都不記得了(書最後確認oliver要比elio更早愛上對方)

比如elio看到oliver後腦子裡想的全是「求求你看看我吧」「佔有我吧」「我是你的」「你可以問問我然後做所有你想對我做的事」……能想像嗎,這些豐富而愚蠢的內心活動全部出自於一個面無表情的孩子

比如elio一開始想要跟oliver上床只是為了確認自己是否想跟他上第二次

…有趣,非常有趣,而類似這種有趣的心理在書中幾乎遍地都是

——只是這次不再隨作者一起站在上帝視角,而是以第一視野,忘記故事的走向和結局,推翻之前所有的誤解,選擇性地抹除一些stereotype,重新審視Elio與Oliver身上流露出的寶貴的人性

從來就沒有哪本書能讓我這樣魂牽夢繞,讓我日夜思索著它,佔據我腦子裡的每個細胞,讓我每晚都得夢見它。在夢裡那些場景一天比一天具象化,即使這種具象的形成和恢復有時在白天會有些困難,但具象本身卻依舊無視這種困難而繼續進行

似乎從未被感性控制得如此徹底

我不明白為什麼我會對這本薄薄的書這麼迷,原本只是平緩推進的劇情啊,同三體的波瀾壯闊差得遠了;原本只是同我們一樣平凡的兩個生命啊,和百年孤獨里人物的奇特命運根本沒法比,但我卻像是嗑了葯一樣,「顱內高潮」,即使知道這些不過都是虛假的罷了

雖然白天忙著計算,但晚上依然忍不住要翻上幾頁。反覆嗑著書中那幾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梳理其中的邏輯,於是才發現原來複雜的並不是我每天接觸的描述自然的方程,而是這些描寫人心的語句

所以我迷戀Elio獨自渴求Oliver身體時那種極其卑微的姿態,迷戀17歲的Elio在這個年紀特有的青澀、邪惡和自以為成熟,迷戀Elio的精明、虛偽出來的高尚和真實,迷戀被Elio過分壓制卻在作者筆下愈加放肆的性慾,迷戀Elio為了不失去他情願殺了他的想法……我迷戀他身上我有的和我沒有的一切特質

真沒想到能在十年前出版的一本外國小說中邂逅這令人興奮後又立刻冷靜的真實,這種真實特別犀利,犀利得像先生的筆桿,直指每個人曾拚命隱藏的、不希望被人看到的內心深處,這種變向的揭穿又的確給了人更好的隱匿,在將要迷失的時候稍作提點,於是甚至讓我有種抱頭痛哭的衝動,彷彿所有罪惡都被寬恕,所有誤解都被消除,所有偏見都被扼殺,所有妒忌都被拋棄,所有暴怒都被平息

我喜歡網球場上Oliver只是輕觸Elio的肩膀就能讓他意亂情迷。我喜歡他們相互調情——Elio用改編自巴赫而以李斯特和布索尼風格來彈奏的吉他樂,而Oliver則是用自己的腳。我喜歡他們踩著腳踏車進城拿稿——路上停留在山丘起伏的小廣場,在那裡聊義大利文學,進行包裹著灼熱的對話;走向皮亞韋河戰爭紀念碑,在那裡Elio試圖傾訴,而Oliver試圖避開話題;來到莫奈作畫的懸崖,在那裡俯瞰N城的輪廓。在這裡發生他們的第一個和第二個吻。我喜歡Oliver發表洋溢著才氣的見解,喜歡他贏得每個人的心,喜歡他被叫做「大明星」和「牛仔」。我喜歡Elio好幾次幾乎控制不住自己要去Oliver床上乞求他佔有他的慾望,喜歡他假裝不在乎的小心思,喜歡他隨意改編樂曲的樣子。我甚至喜歡看他們相互玩欲擒故縱從而故意忍著不說話的老把戲

Elio很多為了掩飾自己真實意圖的行為,都和我如出一轍,自以為很精明,但其實很拙劣,即使有些做法我沒見過,但立刻就能明白,也根本無需揣摩。我不知道這該令我感到心安理得還是惶恐

安德烈深諳人性的美麗和醜陋,所以完美地將其暴露無疑又不會讓人感到不適。而我現在甚至沒有將它寫下來的勇氣。因為每次想到那些,我就覺得罪惡,感到令我難以忍受的羞恥,即使我逐漸在別人身上看到同樣的東西,即使我漸漸開始發現這才是成人的常態。我依然覺得無比羞恥。誰能如此直面內心深處的黑暗呢?

……這話題讓我覺得沉重,沉重得我想開車

記得書中有個情節是Oliver撩完就跑,Elio寂寞難耐,給Oliver門縫裡塞了張紙條,書中這樣寫到:

「我折起紙條,抱著愷撒渡過盧比孔河時聽由天命的憂思,塞到他門縫。無法回頭了。Iacta alea est.愷撒說過,骰子已經擲出去了。想到"擲"這個動詞的拉丁文iacere與"射精"這個動詞有相同的詞根,令我發嚎。」

嗷我們的elio實在是太可愛了。不過也是閉了狗了,我為什麼這麼喜歡這一段啊……總之這車技我是一萬個服。接著是Elio得到紙條回復後那些大段大段的心理活動。真實的令人發狂,令人絕望

我能感受到安德烈有多喜歡Elio和Oliver,一個17歲的高中生,一個24歲的博士生,他們雖然年輕卻依然孜孜不倦地品味著生活,品味著藝術,品味著一切事物,品味著那個一輩子也忘不了的夏天。

或許是想讓這故事永恆,所以安德烈最終給出了be

但我不會因這結局而有絲毫的遺憾,真的,一點都沒有。即使我在同性劇中最見不得他們分離,但這一次,我選擇接受

僅僅因為他們是Elio和Oliver,不是別人

「我這輩子從來沒做過這種事,就在我把我的名當他的名來喚時,我進入了一種無論過去或此後,我從未與任何人共享的境界。」

這是我整本書最愛的一句話。每次看都忍不住哭出來,或許只是想到了自己的一些往事。也是直到最後才發覺,讓我痛哭到不能自已的不是全書最後一段,也不是在得知他們最終沒能在一起之後,而是在Elio剩下的人生中,他再沒能進入這種「汝中吾吾中汝」的境界,在此生漫長的歲月里,再也沒能遇見當年那個真實的自己

在1983年夏天的他們面前,宇宙,真理,哲學,禁忌,宗教,甚至是某種意義上可以和神比肩的時間,都變得分文不值。這一刻,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超越這種愛,還有什麼可以比這更為重要

在cmbyn之前,我只找到了兩種令我動容的東西,一個是《星際牛仔》中隱匿在性感Faye不由分說拔槍射擊、Spike操縱swordfish外掛走位等各種狂拽酷霸叼背後的脆弱,另一個則是庵野老賊在《EVA》中一上來就赤裸裸地挑明這部作品就是要揭示粘合在人類本質里的孤獨。在cmbyn之後,我終於肯承認這種我現在還不知道如何描述、如何定義的愛,也曾令我無比動容。

——————————————————————

來張帥帥又可愛的甜茶

小說+甜茶,沒有不期待電影的理由。

播出那兩個一分多鐘的片段已經嗑了無數遍了……北美定檔今年11月24日……感覺天朝上映遙遙無期啊 不管,再久也要等!!!

————————————————————

海報出了哇!!!嗨屁

————————————————————

緊接著就是預告啊...貼個鏈接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2853177

看完trailer有種預感怕是不會引進了,就是會估計也要yg不少_(:з」∠)_不過說實話一開始就沒抱太大希望

——————————

23號下午看完

第一次沒能貢獻給銀幕,有些可惜

拿到資源很興奮很興奮超級興奮,心心念念幾個月了

不知道是否所有人看完後都真的十分滿意?想了又想,我果然還是打不了五星

或許四星,或許三星半

沒在db打分,因為不想看到cmbyn分數變低

之前對cmbyn的期望標杆是斷背。因為對小說的喜愛已經深入骨髓,它給我的情緒波動,一輩子都不想忘記,以至於每次重溫書的時候,口袋裡都會備點紙

這次我依舊準備了點紙,怕看到那些情節又會難過。然而到最後一張都沒掏出來

唯一濕潤眼眶的地方是elio給媽媽打電話問能不能來接他。那句帶有哭腔的話,我一瞬間就眼紅了,但也幾乎就只有那麼一瞬間

也不是說打感情牌就是好的,只是沒能觸及內心深處罷了

倆人桌子底下碰腳,elio被調戲到流鼻血那段沒了,話說當時好萌這裡的

他們去廢棄鐵軌溜達那裡也丟掉了,其實非常期待這個幽閉而又有年代感的場景

影片取景很好,某些鏡頭的調色很舒服,意境也很符合,遺憾的是我最最期待的、可以俯瞰N城輪廓的莫奈懸崖,變成了周圍是灌木叢和樹林的小斜坡

另外之前我毫不懷疑oliver對elio的愛。但看完我竟有些懷疑,oliver真的愛elio嗎?真的愛嗎?

不禁回想起去年過年看完斷背的那個傍晚,窗外暮色四合。我合上屏幕,鑽進被窩。沒什麼特別的感覺,除了眼睛累到酸,打算睡一覺起來吃飯。大概過了那麼五分鐘,我失聲痛哭。接著打開網易,輸brokeback mountain,點i don"t want to say goodbye,然後越聽越崩,最後哭成狗。不知道哭了多久,就記得最後枕頭被子沾滿鼻涕

我沒覺得我看懂了斷背,也不指望現在的我就能懂,但同樣也不覺得一遍就能看懂喚名。不過事實是我以十倍於前者的心態和期待去看後者,卻得到了不及前者帶來觸動的十分之一

或許是書過於出色,影片想要持平仍需努力(也或許先入為主,我太主觀)

已經不再是十幾年前同志們面對的那個社會了,我卻依舊沉浸在上個時代同志電影的餘暉里,從而造成的與大家審美上的再一次相悖使我感到恐慌,但以上是我現在真實的感覺

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受眾,我所期待的只是——一部作品呈現在我面前,當我認認真真看完後,我可以篤定地說:「這就是我想要的

僅此而已

目前剛看完有些亂,很抱歉抱怨了你們心中滿分的cmbyn

是 我永遠喜歡安德烈筆下的elio和oliver


電影在Elio面對壁爐落淚時戛然而止,讓人心塞的同時又有一種釋然。

——————輕微劇透——————————————————————

真是太美好,美好的不真實:

義大利鄉村的夏天,瑪法爾達親手榨完端上來的濃稠杏汁,新鮮的水蜜桃;80年代的Disco舞會,喝完手中這杯壯了膽,就義無反顧的投入舞池,和愛人擁抱親昵,或是在心儀的人身邊裝作若無其事,又展現出自認最動人的舞姿來吸引注意;月色里,因為悶熱空氣還有些黏糊但卻充滿青春氣息的肉體在清涼湖水中糾纏;深夜羅馬街頭放縱的大聲呼喊,偶然聽到旅人用略帶噪音的錄音機放著最愛的音樂,於是欣然加入他們微醺之後都稱不上是舞蹈的扭動,眼眸帶笑目睹這一切的你突然酒意上涌,沒忍住吐了出來,可他不在乎還給了你最溫柔的親吻。

我想Elio底片色的夢裡想到的是幾個月後幾年後和Oliver故地重遊也要這麼盡興。這夢太美,就讓他多做會吧(Armie全片被吊打的演技終於在此刻看到了一絲靈光)。

離別的站台,除了一句突然蹦出的「帶護照了嗎」,兩個人都沒有說話,因為沒有什麼話好說,此刻時間彷彿忽然間暫停,「過去就困在過去,像夏日黃昏將近時原野上的螢火蟲,不斷在說:「你原本能夠擁有這個替代物。」但回頭是錯。向前是錯。看別處是錯。努力矯正所有的錯,結果同樣是錯。他們的人生像扭曲的迴音,永遠埋藏在封閉的密特拉神殿里。」

然後,17歲的Elio帶著一顆破碎的心一個人回到了那個再也不屬於他一個人的房間。此刻他想做什麼呢,迅速毀掉一切和那個人相關的事物,襯衫和吻,好從此不復想起這個帶給自己最大快樂和最濃烈悲傷的人。

爸爸說的那番話讓他徹底放下我們大部分人選擇的做法——忘記。

「如果有痛苦,就去照料;如果有火焰,也不要掐熄,不要粗暴地對待它。讓我們夜不成眠得退縮可能很糟,但眼見別人在我們願意被遺忘以前先忘了我們,也好不到哪裡去。為了用不合理的快速度治癒問題,我們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東西,以致不到三十歲就已經破產。每次重新開始一段感情,能付出的東西就變得更少。為了不要有感覺而不去感覺,多麼浪費啊!」

日子一天天過,轉眼到了光明節,Elio渾然不知接下來的故事,高高興興的從大雪中回來,聽著最愛的音樂,是終於改好的《耶穌臨終七言》還是李斯特版本的巴赫?脫下大衣後露出了胸前的銀色大衛之星,從那個金色的出現後,謹慎的猶太人多了這個不太謹慎的裝飾。

電話響了,心碎的消息毋須多言,Elio半年來構築的心防瞬間決堤,只能絕望的試圖用曾經的遊戲來最後一搏。幸好,他給了。

終於到最後一幕,壁爐的火光照耀在臉上,少年又想起那個夏天,此生不知道還要想起多少次的夏天。旅人問:"夏天做什麼","等著冬天來",旅人又問"那冬天是等著夏天來嗎?"。一語成讖,少年從此以後永遠在冬天等著不會再來的夏天。(在這裡又要沒有意義的狂吹一波Timothee的演技)

心塞的是如此相愛的兩個靈魂卻不在一起,他們不只是互相欣賞,互相喜歡,而是完全進入另一個境界的互相需要和人性的補充。

釋然的是,這樣美好的感情,即使不能在一起也絕不後悔擁有過,無論多痛苦都誠實的面對自己,最後沉澱下來的,一定是最珍貴的寶石,在時光長河裡熠熠生輝。正如Oliver在赫拉克利特那本《宇宙的碎片》里提到的「河水流逝不意味著萬物變化無窮,無法重現,而是說有些東西因變化而永恆」

電影的結局是意猶未盡,但給人直白展現出遺憾。那麼小說的第四章就是徹底的升華了這份感情。

我平時很少感動。但這本書的最後一章真的把我感動

到流淚,中文版看完了,打算找本英文原著看完,再寫一篇書評,這裡附上幾段我最喜歡的描寫。

「 我想告訴他,游泳池、花園、房屋網球場、天堂的門階、整個家,將永遠容許他流連不去。然而,我沒這麼做,反而指了指樓上他房間的落地窗。我本來想說:你的眼睛永遠在那裡,困在薄窗帘里,從我樓上那間最近已經沒人睡的卧房裡望出來。微風吹拂窗帘飄飛的時候,我從這下面看上去,或站在陽台外、我會意識到自己以為你在裡面,你正從你的世界望著我的世界,如同我發現你坐在石頭上那晚一般地告訴我:我在這裡很快樂。你人在數千里外,但我一看到這扇窗,就想起一件泳褲,一件匆忙披上的襯衫,倚在欄杆上的手臂,然後你突然出現,點上當天第一根煙—那是二十年前的今天。只要這幢房子還在,這都將是任你流連不去的處所—也是我的。我本來想這麼說。」

「 如果你什麼都記得,如果你真的和我一樣,那麼在你明天離開以前,或即將關上計程車門的瞬間,當你已經向其他每個人告別,此生已別無其他話可說,那麼,就這一次,請轉身面對我,即使用開玩笑的口吻,或當做事後無意間想起。當我們在一起時,這對我來說可能極為重要。就像你過去所做的那樣,看著我的臉,與我四目相接,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隱藏著一切純愛幻想的原始密碼

文/楊時暘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絕對稱得上是影迷們年度最期待的電影,沒有之一。各大電影節的提名,拿下奧斯卡的呼聲,同名小說的加持,更重要的還有它的熱門跨性別題材,以至於有人說這部電影堪比《斷背山》,明白了吧,跨性別題材早就甩脫了那種躲躲閃閃的邊角氣質,一躍成為了所有主流電影節,以及主流觀眾心中的顯學。但是,這部電影之所以贏得萬眾矚目,而後又在國內影迷之中拿下豆瓣9.1的高分,卻不只是因為對此題材的強調,反而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它超越、改寫了這種題材的特徵。

如果一定要給《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下一個定義,最準確的說法或許應該是「愛情片」,而非什麼強調性別特徵的「同性題材」,雖然後者更能吸引眼球。這個平緩、柔和的故事更像是一個男孩的成長史,在短暫的夏天裡,經歷了刻骨銘心,轉瞬長大,愛情於他而言不只是突然降臨又旋即離開的猝不及防,更多的還有某種醒悟和拔節生長。

1980年的義大利,17歲的Elio遇到了來自美國的Oliver——一位年長自己7歲的交換生,六周的時間,他經歷了初戀的全部起伏,在成年前的微妙時刻洞悉了期許和失落,甜蜜與哀愁。

某種程度上說,夏天和義大利成就了這部電影。那些古老的遺迹,散亂的書籍,游泳池中飛濺的水花,午後陽光下的繾綣和懶倦,成熟多汁的杏,飄散的香煙,汗水淋漓的party,試探碰觸的指尖,笨拙的擁吻以及第一場歡愛,所有這一切都鑲嵌陽光金邊,時間像是暫時停頓,似乎一切會永久駐留在這夏日時刻。這一切外部環境——時間的和空間的,都成為了那些懵懂愛情悄悄萌動的外顯與象徵,那些愛情形態不定,輪廓不清,像是少年們身上的水珠,晶瑩剔透又旋即蒸騰。

之所以這個故事在同類題材中顯得如此出眾,首先因為它被呈現成一種普通的、普遍的愛情形態,而沒有刻意強調性別。它的柔和、美感、爛漫和失落都是在愛情中普遍可以探尋到的,而不是只存在於同性情人之間。換句話說,它沒有任何意識形態的目的,沒有那一類電影中叫嚷平權的政治正確,也沒有故意把它靠向情色,更沒有任何獵奇視角。反而,Elio和Oliver也都有著女友,甚至Elio在這同性愛情萌發的時刻還和女友嘗試擁有了第一次性。從這個意義上說,《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的主角其實是超越性別的存在,不是指肉身意義和法理意義上的超越性別,而是藝術處理意義上的超越,他們被抽離了眾多限定,然後變成了更純粹的「愛的概念」的呈現。人們為什麼會被這樣的故事打動,不過是因為我們從中看到了「愛情的原型」——不沾染任何功利色彩的,不可能有結果,超越一切瑣碎,經驗,世俗,牽絆的,一種純粹想彼此靠近的愛欲。這種超越和純粹徹底得無以復加,已經近乎於神話與傳說,但卻又切實地生髮於一個現實主義的故事之中。這就是它如此迷人的謎底。它隱藏著一切純愛幻想的原始密碼。

其實,《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隱藏著眾多有趣的細節,那些關於詞根的討論,那些對於古典音樂的變奏與篡改,那些從大海中打撈起的鏽蝕斑駁但意義非凡的銅像,一戰紀念碑下的幾句對白,Elio的母親念誦的幾句舊時的愛情故事……這一切混合形成了一種奇妙的氛圍與意象,歷史被濃縮被複活,與現實獨特的並置、纏繞,曾經的都不曾消逝,以某種形式達成永恆,就像愛情。

Elio和Oliver第一次坐在艷陽下聊天,Elio說,他們只是在這裡等待夏天結束。Oliver問道,那麼冬天做什麼?等待夏天來臨嗎?男孩終於等來了冬天,在噼啪作響的爐火旁,默默落淚,然後獨自微微翹起嘴角。那長久的鏡頭中複雜的表情是他成長的證據。

無論是否認同這樣的感情,幾乎所有人都會被Elio 的父親對他說的那段話打動,那是樸素的生活真理,不動聲色卻動人心魄,「為了快速癒合,我們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東西。每開始一段新的感情,我們能給予的便越少,但為了讓自己沒有感覺而不去感覺,多麼浪費!如何過你的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只要記住,上天賜予我們心靈和身體只有一次,現在,你充滿悲傷痛苦,別讓這些痛苦消失,也別喪失你感受到的快樂。」


提莫西·查拉梅,這個名字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之後,註定要為影史記住。

他是一位美國演員,但是一副歐洲的貴族王子像。冷若冰霜,氣吐幽蘭,放到他的身上,並不為過。到2018年,他23歲了,年紀不算小了,然而還是一股子童子雞的味道,這在於他高挑消瘦的身材,也在於他那對不諳世事的眼睛。

一句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以下簡稱《名字》)因為他,活了。

《名字》講述了在80年代,一位美國留學生來到義大利北部的古堡,跟隨一對夫妻學習考古,在六個星期的時間內,他和老師的兒子,一位17歲的男孩暗生情愫,影片便是在初遇、試探、矛盾、和解、甜蜜以及分散的過程中緩緩進行,如果單從劇情來看,它滿足一切小清新愛情片的故事流程。但是《名字》卻用了一個俗套的初戀故事來表現敏感、細膩,便值得一看了。

這種「敏感」和「細膩」的講述者便是主角艾里奧——查拉梅所扮演的美艷少年,然而影片不是通過特寫鏡頭捕捉艾里奧細微的指尖,也不是用跟拍鏡頭去表現他的動作,而是選擇了聲音,選擇了配樂。

雖然《名字》中大量使用配樂,單是流行歌曲就不下十首,要算上那些鋼琴曲,更是「駁雜」,然而用來充當台詞,如同國產電影,時不時用音樂來強調故事中角色的情緒,在《名字》中,並不多見,本片中的音樂,主要用作兩種,一類是場景所需,比如舞池那段,用了1982年的流行歌《love my way》;另一類則是《名字》的亮點所在,用來作為角色的心理波動。

在艾里奧和奧利弗一同觀看皮亞韋戰爭紀念雕塑時,兩個人用著謎語式的對白互訴心聲,此時導演安排了一個五分鐘的長鏡頭,景別從開始時的中景慢慢地將人物框進了近景中,二人也從開始時的柵欄兩側變成並排行走,不過影像上的玩味還是太直接了,沒有餘味。

最有意思的是此時的鋼琴曲,來自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的《鏡子》組曲中的《Une Barque Sur L"océan 》,如果我們留心片段中的聲音便會發現,這首曲子並不是連續不停在聲軌中播放,而是間歇性地,跳躍性地。在奧利弗進商店購買香煙的時候,響起了第一段;在艾里奧說「因為我希望你知道」後,響起了第二段;而在艾里奧說「你知道我不會離開」後,響起了第三段。而在這段長鏡頭後,緊接著的幾個騎車場面也是在這種間歇性的配樂中出現,這樣一種配樂策略,是導演盧卡·瓜達尼諾最讓我精神一振的地方。

配樂往往只是充當敘境的作用,簡單來說,它是依附於影像的,並沒有獨立表意的作用,然而在《名字》中,多處的鋼琴配樂都有「獨立的人格」,片中坂本龍一的鋼琴曲也是如此,你可以將它作為艾里奧的心理波動,也可以將它視為一個旁觀者的絮語,像是巴赫金的復調理論一樣,在此處,配樂不是奴隸,它和影像有著平起平坐的地位,它是一個「多聲部」中的一支。

但是這種跳躍性的配樂,就像戈達爾的跳接鏡頭一樣,並不是炫技,它有自己配套的美學語境。同樣是義大利導演,實驗紀錄片導演弗蘭克·皮亞維奧利曾在他的《風的第一聲呼吸》中表現了連續的片段組接帶來的魅力,但是在《風的第一聲呼吸》中,這種組接不是敘事的,也不是邏輯性的,更多屬於跳躍性的畫面,唯一的相同點,在於他們有相聯繫的場景,有統一的影調。

不知道瓜達尼奧是不是借鑒過自己的這位老鄉,他的《名字》在大部分時間中,也是一種溫和式的皮亞維奧利手法。艾里奧和奧利弗主要就是在艾里奧母親的古堡周圍活動,他們活動的場景也是跳躍的片段,儘管有發展的情節,然而卻是很單薄的邏輯聯繫。有時候,你只需要看著奧利弗念著存在主義的句子,突然翻滾到水中;或瞥見艾里奧在床上套著奧利弗的短褲,享受著荷爾蒙的刺激便可。

這是相當有意思的體驗,讓觀眾在夏日的烘烤中感受著義大利的水澤、裝著草垛的拖車,還有那些身穿薄紗和比基尼的義大利少女,這是一種通透的印象,此時的同性戀成為了或有或無的存在,它們融入了進去,只是受著荷爾蒙的驅使,並不為情節、邏輯所動。

艾里奧的父母也成為了默許者,如果全片洋溢在父母和這段可愛的年輕人闔家之歡中,我很是受用,但末尾那段父親對於艾里奧的傾訴和袒露心聲,反倒讓我覺得匠心了,導演有意讓80年代的同性戀在一片模糊中被呈現出來,又何必還要用現實的刺去戳破這個伊甸園式的夢境呢?

不管是跳躍式的鋼琴曲,還是跳躍式的夏日影像,都是青春獨有的體驗,唯一逃脫這個體驗的,只有最後一個段落,冰雪中,古堡喑啞了,雖然艾里奧在青春的年歲帶著耳機,享受著音樂,終歸免不了夢的破碎,他和奧利弗分開有一段時間了,他們能不能再見面?我們並不知道,然而導演此時安排了一個透明的答案:奧利弗訂婚了,他打電話過來,是要和艾里奧說再見。

於是電影再次給了一個長鏡頭,一個查拉梅可能留名影史的鏡頭:他帶著哀傷但依舊迷人的面孔對著壁爐中的火焰哭泣,一直哭泣,長鏡頭的凝視,讓這位23歲的美國花樣男子,像冰雪一樣透明,我在觀看這段時,真的有種「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感受。

一種「愛情何必在於性別」的感覺,在影片前面大部分時間中徜徉著,在父親和兒子的交心中破碎著,又在艾里奧的哭泣中,再次癒合了。

本文首發「中影指數」

約稿或轉載請私信!


如果讓我找一個詞去形容電影,那會是——美麗。演員美,景色美,配樂美,繾綣情愫最美

如果讓我找一個詞去形容小說,那會是——涌動。17歲的艾里奧對奧利弗的愛,符合每一段summer love的特點:秘密,矛盾,一直渴望又時而失望,心有不甘又甘之如飴。

小說里充滿了大量的心裡描寫,第一人稱很容易將我帶入情景。

艾里奧對奧利弗的渴望,是全方位的,他希望被陪伴,被關注——

他喜歡奧利弗的身體,帶著情慾,帶著性。

他喜歡奧利弗的唯一,所以他也渴望奧利弗的「忠誠」。

電影是光影聲畫的結合,卻獨獨的少了第一人稱的視角,因此,如何將小說中的那學重要節點視覺化,便成了最大的坎兒。

艾里奧希望被關注,希望有最好的表現,於是有了這一段【彈琴】

少年的小小心思,在陽光下飲品攤的初次的萌動。

在那個專屬於艾里奧的草地上,是他們第一次親吻,也是艾里奧第一次觸碰奧利弗(帶著明確的性意味)。

每一幀都如同油畫,每一幀都帶著情慾的挑逗,但又充滿了青澀的戀愛感。從這個角度看,電影的改編很成功。

當然,艾里奧的扮演者,小甜茶在結尾處有個三分鐘的哭戲。在這之前,他接到了奧利弗的電話,知道了他要結婚,又聽到了他們之前「Call me by your name」的小遊戲。

而原著則是奧利弗在新年再次拜訪,艾里奧當面得知,並且在二十年後他們重逢時,才又提起了這個意義非凡的小遊戲。這便是原著小說最著名的一段———

I stopped for a second. If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I wanted to say, and if you are really like me, then before you leave tomorrow, or when you"re just ready to shut the door of the taxi and have already said goodbye to everyone else and there"s not a thing left to say in this life, then, just this once, turn to me, even in jest, or as an afterthought, which would have meant everything to me when we were together, and, as you did back then, look me in the face, hold my gaze, and call me by your name.

這正因此,我不願再以「同性」的標籤去定義這部電影和這部小說。

總有那麼一點情感,是不能對外人道的。為了它,我們備受折磨,我們嘗到了甜蜜和苦澀的極致。無論它有多麼短暫,但在那段時光里,我全身全心,只有你。Summer love最痛苦的地方,正是在於道別。在艾里奧的17歲,奧利弗以這樣的方式參與了他的成長,是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他們的告別,更讓人心碎——我失去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於我而言,這份感情的秘密之處,不是因為發生在同性之間,而是因為發生在最美好的年紀與地點。愛會遠去,可這份愛的奧秘永留心間。


就我所知,對於一個年輕人的最大祝福,莫過於希望他能長大的時候有一名品德高尚的年長者相伴,而對於年長者的最大祝福則是希望他能遇到一個愛他的年輕人。——柏拉圖《斐德羅篇》


不要去看。這對我們來講。太殘酷了。

這是我們永遠無法掙脫的桎梏囹圄,我們。永遠無法抵達的烏托邦。

我什麼都記得。又什麼都遺忘。

我暫泊於時間的泥潭裡,像個孤兒。

可我知道時間並非罪魁禍首,黃昏才是,那短暫又焦灼的美,總易使孤軍奮戰的遊子意亂情迷。

我已經畏懼失敗畏懼痛苦了,不敢生猛地嘗試,更不敢輕易揮動「生而為人」的旗幟。

我們都是活在泡泡里的人。


「你看那個為情所困的男孩,那就是你第一次愛上別人的樣子了。」


剛看了電影,放假看小說吧

mystery of love一響起來就開始哭

最後兩個人在電話里的那段

艾利奧在壁爐前哭

我的眼淚不知不覺就下來了

看完一直胃疼到現在

毫無疑問我也是羨慕他們兩個的,活了快20年從來沒有過這樣一個人

準備二刷吧


作為一個被豆瓣九分騙過去想尊尊敬敬把這部電影看完的人,我表示被騙了。

這是一部好電影我得認同,但是九分。。。我很難認同。

九分代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去看這部電影都會覺得好看,九分代表每個看過的觀眾都能從電影中吸取營養,九分代表這是一部神作而不只是一部佳作。

然而我看了將近一個小時,是實在看不下去了,不是說不好,而我受不了這種清新的慢慢的沒有一點戲劇衝突的情節遞進,讓我覺得有點無趣,各位被他們倆的愛情引入仙境的自然不會那麼覺得,雖然我算是一個很感性的人,但我始終沒有進入他們的故事。

大概我欣賞水平不太夠。

請各位寬恕。


以我的立場來看,是值得再看幾遍的電影。

我打算寒假讀一下原著。

「以後再說」的確失禮,我不需要以後,也不知道以後是多久的以後。

想說的話,現在就要說,我不會像雕塑那樣活到永遠,我們之間的情感更不是永遠的。

「I wanted you to know.」

「I wanted you to know.」

「I wanted you to know.」

在我還可以放肆的時候,就不要輕易指責我。我不想三十歲的時候,感情就破產。我是個愛很多的孩子,不想要等到老去就變成一個感情貧瘠的人。


基於原小說那種意識流的文本來拍,電影的故事同樣沒什麼情節可言,我覺得最出彩的是電影的美感。

除了義大利的田園風光、中產階級對文學音樂藝術的熱愛、美少年的愛戀這類關於場景的美,片子還將品味原味短褲、射精吃桃,這類帶有情色甚至病態色彩的橋段,也拍出了美感,這種美是對這段愛情的純粹性的外化,非常高級。

另外,片尾Elio父親的那段獨白讓我印象很深,其中有一句是這麼說的———「為了不要有感覺而不去感覺,多麼浪費啊!」

如果說生命的終點是身體的死亡,那麼生命本身就是心靈的死亡過程,也就是說,感受力是在逐漸凋敝的,人要學會在鮮活的生命時刻里去享受快樂,去照料傷痛,因為體驗即是生命的意義阿。


同志電影總會有所側重。拿好萊塢來說,《月光男孩》把戀情與種族問題結合;《卡羅爾》探討家庭倫理;《米爾克》講同志維權;《斷背山》給出美國西部社會現實與伊甸園的對比;《費城故事》聚焦艾滋病歧視。英國電影《我美麗的洗衣店》(DDL主演)把戀情與英國黑人生存狀態結合。亞洲電影則偏向文藝和藝術,《霸王別姬》給出時代對人的扭曲;《藍宇》雖然還原80、90年代,依然更注重情感;《東宮西宮》探討每個男人心中都有的同志情結;《春光乍泄》純粹探討愛情;《春風沉醉的夜晚》講愛情理想與粗糲現實的矛盾;《暹羅之戀》則清新無比。

今年在北美大熱的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講的是哪一類呢?它是一個80年代義大利南部小鎮的17歲少年艾里奧的朦朧初戀。如果用中國人比較容易懂的文本來打比方,那它大約講了一個「寶玉會秦鍾」的故事。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里的「寶玉」是艾里奧,當然他比寶玉的年紀要大一些,已經17歲。他與寶玉的共同點之一是家境殷實,父親是教授,言談中可以知道他們繼承了祖上的大房子,暑假和聖誕就會搬過來,家裡還有傭人。另一個共同點當然是俊俏的面龐和對藝術的愛好,當然,艾里奧比寶玉要纖瘦的多,而他的特長則是作曲和器樂。不過,他們最大的共同點,應該是痴情吧。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里的「秦鍾」是奧利弗,其實這樣類比並不準確,因為奧利弗則比艾里奧大得多,他是他父親的學生,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使人物情感得以真實表現的基礎是對世界觀的設置。艾里奧17歲的暑假無所事事,與音樂為伴;奧利弗作為學生來到小鎮給艾里奧父親幫忙,無所牽絆自由自在。同時,小鎮民風淳樸,待人友善,父母對同性戀毫無歧視,這樣的「桃花源」式的大環境使得人物情感的發生變得可能。

在這個基礎上,《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情感所以動人依賴以下兩點,一是它對情境的營造,二是足夠多的細節支撐情感發展,使之細膩、真實。而實現以上兩點的,是它生活化的劇情、單一的敘事視角、舒緩的鏡頭、準確的剪輯、鄉村與小鎮風格的取景、絢麗中帶著一點清新的色彩、演員恰到好處的表演和撩撥人心的音樂。

其中生活化的劇情讓人感覺這就是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吃飯、游泳、騎車、爬山、讀書、彈琴,甚至睡覺、上廁所、打灰機。單一的敘事視角在電影中保持得很徹底,電影從一開始到結束,都是以艾里奧的視角講述故事,因此當他與一幫女孩子坐在一起看奧利弗打球、跳舞的時候,我們知道導演已經把艾里奧放到了一個女性的角度;當艾里奧看到奧利弗因為內心掙扎暫時消失時,我們體會到了艾里奧的落寞;當艾里奧為了「掰直」自己去和女孩子發生關係時,我們能夠理解他;當艾里奧一個勁地看手錶等待午夜到來時,我們同樣對他的焦急感同身受。

當然,片中也有幾次視角的偏移。一是艾里奧與奧利弗初夜後,艾里奧內心掙扎,當兩人分別進屋時,敘事視角暫時轉移到奧利弗,我們得以體會奧利弗心中的疑惑和焦急。還有一次是奧利弗決定要離開時,艾里奧的父母的一段談話,通過這段談話我們已經可以猜到他們的態度,並為後面劇情發展提供可能。

電影的情感雖然真實,但真正使這一個暑假的朦朧戀情具有意義和力量的,是結尾時父親對艾里奧的一段話。沒錯,每一段情感只要發生了,對於我們就是珍貴的,尤其是人之初,那時的我們會付出更多,哪怕是一段超越友誼的男男之戀。大度,認同,肯定,才讓這段夏日戀情得以成為成長的正面動力,而不是阻礙。

電影最後,冬天到了,艾里奧接到奧利弗的電話,得知他訂婚了。「訂婚」意味著那段夏日戀情真正被封存到記憶的盒子里。當一個男孩面對這樣的「現實」,幸好有父母的肯定,使得戀情內化為了成長的動力。

之所以拿寶玉和艾里奧類比,是因為寶玉雖然和秦鐘有「交情」,卻並不是徹底的「同志」。艾里奧也一樣,他同樣可以和女孩子發生關係。寶玉與艾里奧,都是在懵懵懂懂的時期,把情感給了「好友」而已。同時,他們又都那麼痴情。

更多精彩,請掃碼關注「電影那些事」


看電影時, 我一直擔心他們兩個會受到世俗觀念的傷害,像《斷背山》里那樣毀滅性的傷害。但沒有,儘管他最後還是結婚了。但片子中無論是家庭還是周圍環境,都輕鬆包容很多,這或許就是時代的改變吧。不一樣的時期,我們的電影敘事也是完全不同的。這是最令我開心的,相信幾年後我們的電影反應的故事又會比現在更加自由包容。


期待了很久

這是2017最好的禮物

電影充分的展現了我對書中描寫的義大利夏天的想像 美到極致

甜茶和鎚子演技好的沒話說

演出了美好的愛情應有的模樣

即使最後虐的要死

最後,我愛甜茶

這部電影里甜茶一哭我就會哭

補充,這部小說寫的就很怎麼說呢呃……印象派,這部電影不僅很好的呈現了這一點,情節也流暢,不至於讓沒看過書的人看不懂

但書中內心獨白很多 ,電影沒旁白

所以要用心去體會,才能明白這部電影的美


一部主題完全蓋過電影本身的所謂電影註定是少數人的狂歡!

我們不要把它劃分為一部關於什麼題材的電影,就單以一部普通電影來看它本身的故事內核泛白,不管它的畫面鏡頭多朦朧好看都變為了一種技術手段。電影本身欠缺太多,可能導演想傳遞關於他的個人記憶或者理解或者目的或者影響居多。

性沒有錯!

把性當作基調的電影也很正常!

如果不是這個題材,它本身的分數會是多少。大家心裡應該有點數!

以下截圖的邏輯其實也挺有趣的哈哈 ,在信息洪流的如今,如果你依然在單一的依靠外界來獲取信息而不加獨立思考,那麼很可惜你不過成為了被影響的人,被動接收的人。

圖一說別人強迫贊同自己的觀點,卻急不可耐的抖出自己認為此片就是自己心目中年度最佳。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感,卻又說此片絕不過譽,哈哈哈哈哈真的是溢於言表!

圖二的標題彷彿讓人走進了朋友圈,難道懷疑評分高就只是在說豆瓣嘛!難道不是點開電影簡介就會看到32個獎項或提名嗎?不要依賴權威,它或許是也僅僅是一個參考的維度(比如肖申克的救贖就沒有拿到最佳阿)!

大家深諳每個人的審美價值不同,卻又在處處鑽難。對於電影我們大家有權力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對於說此片很好而來詰問甚至惡意揣測動機的人,我 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希望大家在說自己對於此片的視角和理解的時候,還希望尊重別人的視角和審美觀念的不同!

不要訴諸一些無法核定的價值觀念,大家可以時不時跳出思維舒適區來想想。不要訴諸別人如何如何,要你自己的思考和評價!

兩位男主角之間「超越友情」的愛慕略顯唐突,沒有足夠的鋪墊與豐滿的描述。與女性朋友的交合而後草草了事,並沒有給出合理的安排。全片貌似在講愛情,卻缺乏感情的真實與豐滿。歸咎於什麼呢?到底是主題造就了電影,還是本來是部電影,是電影本身還是成為了某種技術上的宣發?

大家可以參考各種類型電影來比較一下,這樣比較簡單一點?去年的大熱《海邊的曼徹斯特》獲獎及提名80多個,豆瓣8.6!《八月·奧色治郡》8.0!今年的《銀翼殺手2049》8.5!大家可以去比很多不同類型的電影!那麼同主題的去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呢7.2分!顏值不夠嘛哈哈哈哈哈?其實各種因素大家需要自己去思考吧!

全片的感情轉換突兀,用性來填充了過多的時間線。好像一切都在為個人的審美所負責,僅此而已!


我覺得看到的絕大多數評價都過譽了。

對於電影來說,很多情節都是毫無邏輯可言、前後不連貫的。

能把大家表揚這部電影的那些點做好的(而且比CMBYN更好的)不止一兩個,不信請去看《Maurice》《brokeback mountain》。


沒看過電影,但是前段時間偶然看到,然後去看了小說,昨天剛好看完~~~~~

電影預告主角顏值不錯(畢竟我是個看臉的人),這邊只說一下小說

看的是原版的小說,原版中有很多義大利語,也懶得查這些詞語的意思,有一些能猜出來。

原版小說有很多的篇幅是描寫自己的內心活動的,活像一個初戀少女的心境,各種曖昧的想像,混亂的思緒,內心的小鬥爭,多愁善感,悲傷雀躍。

我也是耐下心看了,才覺得其實蠻好的,但是我不推薦這本書,是因為,這本書真的需要你耐下心看,畢竟大篇幅的都是那些思緒和心理活動,還有一些你可能認為的很矯情的行為或者想法。不過我後面認為好看的也正是這些內容,因為真正喜歡一個人的感覺的,或者暗戀一個人的感覺,大家基本都差不多,會做一些傻行為,也會意淫對方跟我一起的感覺。

書中有很多個人覺得很矯情(文藝)的片段,例如在深夜坐在海邊的岩石上思考的片段,或者去書店逛,突然想起來提一句話送給對方的橋段,還有就是一大堆人深夜去書店開派對,之後去吃飯,之後去酒吧,之後去咖啡館,之後再去哪裡哪裡,一堆人享受這當下,享受此時此刻的感覺,每個人高談闊論,享受身處其中的氛圍,這一切好像在深夜的義大利,深夜的羅馬這樣的背景下面,顯得如此的文藝和浪漫,主角在深夜的廣場聽別人唱歌,看深夜的燈光,一起逛逛,擁吻彼此,日後花十年,或者花二十年的時間慢慢回味當時的場景。

如果說兩個人沒有在一起的話,也倒不必那麼介懷,畢竟我們曾經擁有過彼此。我去看望你,告訴你我的近況,你也告訴我你的近況,大家也不必傷感,因為我們擁有的是一輩子都能讓我記得的那一段美好的時光。我突然想到愛在三部曲,有人覺得好看,有人覺得不好看,我認為你選擇讓你感動的部分就好了。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來了前段時間大火的《你的名字》,不去評價電影,我有時間真的會覺得說,這世界上應該有這麼一個人,你可能會遇見,也可能不會遇見,跟他的遇見是你生命中燦爛的一部分,你甚至可能用一生的時間去回味它,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出現的話,我應該會奮不顧身地珍惜他。

最後

我一直覺得說喜歡一個人,其實我應該記得他所有的好,哪怕以後分開了,也不會互相詆毀。我喜歡他給我帶來的各種美好的回憶,喜歡那個沉浸在那段歲月的自己,喜歡那個因為他變得更美好的自己,套用一本雞湯書就是,謝謝你從我的全世界路過。

以上。


讀完《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原著小說,突然覺得自己蒼老了很多,覺得心很疲憊,像是自己歷經了半個世紀的等待。什麼都不想做,只想靜靜地坐在原地,等待著時間的流逝,甚至在某一刻,時間對於我來說,也不復存在。

閱讀的過程中,李澈並沒有流淚,只是覺得胸口悶得慌。這種感覺,有點像某位作家寫自己讀完《雷雨》後的感受:覺得心裡很堵,卻沒有立即釋放情緒,而是等讀完整部書,過了半日之後,才會大哭一場。哭過,終覺舒服。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給我的感受便是如此。

這部小說被改編為電影,在國外是一路讚譽。多倫多電影節、柏林電影節、美國獨立精神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等全都對其作出表彰。

國內目前還沒有資源,但是太多太多朋友後台留言,要求李澈推這部電影,更有熱心朋友主動送來小說文本,於是,澈澈也是連著兩天泡書城看完原著。

小說講的是17歲的少年Elio和24歲的青年Oliver的情愛故事。故事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義大利,Elio出自於書香門第,他天真而敏感,富有才華,處於性覺醒時期的他身體里充斥著情與欲;Oliver是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博士後,在夏天來到Elio家向其父請教學術問題並修改書稿。在短住的六個星期的時間裡,Elio愛上了Oliver,在滿腔情思和充體情慾難以克制即將爆發之時,Elio得知對方也早已愛上了自己。

蒂莫西·柴勒梅德飾演的Elio

艾米·漢莫飾演的Oliver

原著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回頭不試,更待何時》、《莫奈的崖徑》、《聖克雷芒症候群》和《流連忘返處》。改編後的電影,只摘取了前兩部。

《回頭不試,更待何時》講的是兩人相遇後,美少年Elio對Oliver的愛慕心理。

全書開頭處,就描述了Oliver的口頭禪「回頭再說」。

「回頭再說!」 那字眼、那聲音、那態度。

我從未聽過任何人用「回頭再說」這句話來道別,聽起來刺耳、簡慢輕蔑、語氣中有著隱藏的冷淡,感覺說話的人似乎不情願再見到你或收到你的音信。

整部書都是以Elio作為第一人稱來敘述,開頭的文字,描述Oliver給予Elio心理印象時,也似有若無地描繪出Oliver的個人形象:冷淡。而這種冷淡,也反襯之後在Oliver心中早已埋下的愛。

之後便是大篇幅的描寫Elio的心理活動,這種描寫異常的細膩,沒有耐心地讀者甚至無法繼續。Elio的各種試探、猜測、退避、幻想、斟酌、解讀、自我懷疑的暗戀心結,與之相應的是Oliver進進退退,來來回回,忽明忽暗,攻防易位。

作者儘可能地放大Elio的每一處情緒和每一個心理細節,這種描寫我不知道如何在電影里呈現,也許會是長鏡頭和慢動作,輔之與絕美的電影配樂。

也是在這一部分,原著中有大量Elio對Oliver性慾求的內心描寫。

「佔有我,問我想不想要就好。」

「我已然屈服於你,我是你的,全是你的。」

「他有沒有注意到,我隨時準備屈服於他,還想和他合為一體。」

「他在游泳池畔的露台處穿起來更顯波瀾壯闊的那件大波浪藍色寬襯衫,那下面肯定隱藏著只是一想到就令我硬起來的體味和汗味。」

這種渴望對方肉體的心理訴求在小說中描寫地直白而真實。

其實在我看來,這個故事之所以發生,最初不過始於兩個處於性旺盛時期的雙性戀男子,在炎熱的夏天嘗試了一次男性荷爾蒙結合,之後才有了深刻的愛和漫長的等待。

李澈不喜歡把同性戀神聖化,只要同性相愛,就冠以靈魂相融、心靈共鳴的頌歌。真實的情境,不過是流動的性慾在意亂情迷時刻恰巧碰上了另一個被需要的凡胎肉體。

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這種性還含有探險和嘗鮮的成分。

但是性是奇妙的,性是美好的,我一直認為性也能引發愛的誕生,而非愛單方面是性的基礎。

整部小說,處處穿插著性的味道。床、泳褲、襯衫、腳、咸腥的濕氣,翻滾的波浪等描寫多次出現,但是這種性的瀰漫感不同於《湖畔的陌生人》小心點,不是非得用生命來約炮!,因為小說中有大量的論述。在有關Elio暗戀心結的描寫,乃至於他對Oliver性幻想的描寫,都夾雜著大量對於人性、生命、藝術、宗教、哲學和宇宙的論述。

第二部分《莫奈的崖徑》是全書的高潮,Elio和Oliver在此結合。

無論是結合前還是結合後,原文中還是穿插著Elio大量的內心獨白。

「任我們整夜遐想的人也不知道,他們臉上某個特定的表情變化,或裸露肩膀上曬出的褐色肌膚,給予我們獨處時的無窮樂趣。」

「我也希望他死掉,這麼一來,如果我控制不住想他,控制不住地擔心下次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到他,至少他的死足以了結這一切。」

「我多希望擁有他那樣的肩膀。如果我有那樣的肩膀,或許就不會這樣渴望他。」

此番描寫,只有暗戀過的人才能體會。

有那麼一個人,他是恆古孤獨的救星,他萬丈光芒走過我們身邊時,我們卑微得如塵埃里的花。

有那麼一個人,他的表情變化,他的隻言片語,他回信息的速度,都曾經能讓我們在天堂和地獄之間瞬間轉換。我想也只有同性愛,才有那種希望變成對方的欲求,而這,也與小說(電影)名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相映。

「一陣衝動之下,我脫掉我的泳褲,穿上他的。」

「希望你鑽進我體內,彷彿我整個軀體是你的泳衣。」

這種對於情慾的描寫,只有少年才能體會。

李澈在十四歲的時候遇見一個人,在那時的我看來,他脖頸的弧度是世上最完美的曲線,勝過米開朗琪羅的雕塑大衛;他耳畔的汗毛是世上最柔潤的光,勝過梵高的名畫向日葵;而他徑直的小腿,在那時的我看來,竟讓李澈痴迷得覺得那是上帝賦予這世間最有力量的構造。

高潮之前,我一直以為這是一個單相思的故事,Oliver的一夜風流留給了Elio的半生等待。直到兩人結合時:

「直到他說,用你的名字呼喚我,我也用我的名字呼喚你。」 我這輩子,從來沒做過這種事,就在我把我的名當他的名來呼喚時,我進入了一種無論過去或些後,我從未與任何人共享的境界。

愛到一個人到怎樣的地步,才願意與對方互置身份。

這一部分還有一個大高潮,就是桃子(swallow the sperm)事件,也是從那一段,我才相信,Oliver是真的愛Elio。愛一個人,愛你的靈魂,愛你的身體,愛你的身體里湧出的一切東西,只要是你給予的,我都視之珍貴。

這一段大尺度戲碼據說在電影里也有呈現。

第三部分寫的是兩個戀人分別前在羅馬的最後歡愉時刻。這一部分李澈不喜歡,像是遊記,出現了太多的人物和論述。

最可惜的是電影沒有將小說的第四部分呈現出來。原著的第四部分《流連忘返處》篇幅不長,講的後多年後Elio和Oliver的幾次相遇。

其中有一次相遇是十五年後,32歲的Elio偶然路過39的Oliver的學校。

有一段李澈非常喜歡。

Oliver邀請Elio去家裡吃晚餐,順便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兒子。Elio表示了拒絕。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勇氣去面對愛人的妻子和兒子。

以至於Oliver問Elio:

「你一直沒有原諒我,對不對?」

後來兩個人在小酒館聊天,Oliver問Elio:

「如果願意,你願意重新開始嗎?」

Elio的內心回答是:

「在我死去的時候,你是我唯一想要道別的人。唯有那時,我稱之為」我的人生「的這個東西才有意義。」

特別是兩個人聊到兒子的玩笑時,李澈很感動,第一時間想到畫面,便是很多年後,我能對那位自己喜歡過的男生的孩子說:你父親年輕的時候優秀而英俊,叔叔喜歡了他很多年。

全書最後的結尾,是Elio的父親去世多年後,Oliver回到義大利看望故人,兩個年過半百的老人一起回憶,二十年就像是在昨天,而彼此也含蓄地表明曾經與對方發生的一切,都沒有忘記。全書最後以「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結束。

很可惜的是,電影裡面沒有呈現第四部分,而李澈認為,由於第四部分的時間跨度,和近乎寫實的生活描寫,才使得Eliio和Oliver的感情從生活升華到了生命的高度,才有了感情輾轉反側後的餘味悠長,才有了人生翻雲覆雨後的蕩氣迴腸。

讀這本書的時候,李澈能想到很多閱讀作品。比如關於人生哲學的論述像大基佬奧斯卡·王爾德的《道連格雷的畫像》,不同的是這本書是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關於暗戀和意淫的部分有點像托馬斯·曼的《死於威尼斯》,不同的是這本書是大叔對正太的愛戀;關於兩個人的愛情軌跡有點像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但那本書講的是男女之間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故事。

李澈私心推薦《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那本書的結尾,在李澈看來優於《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船長看了一下費爾米納,在她的睫毛上看到了初霜的閃光。然後他又看了一眼阿里薩,看到了他那不可戰勝的自制力和勇敢無畏的愛。於是,終於悟到了生命跟死亡相比,前者才是無限的這一真諦,這使船長大吃一驚。

「您認為我們這樣瞎扯淡的未來去去可以繼續到何時?」他問。

阿里薩早在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個日日夜夜之前就準備好了答案。

「永生永世!」他說。

在《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作者並沒有特彆強化相愛兩人的同性身份,甚至通過兩位男主人公還時不時各自和異性打炮來淡化。

在原著中兩人結合時,還有這樣的描寫:

「某個意料之外的東西似乎從我們之間消失,一瞬間,年齡差距消失了,只是兩個接吻的男人。我覺得甚至不是兩個男人,而是兩個存在。」

原著中,還有一個角色要提,就是Elio的父親,知名教授。其實他一直在旁洞察Elio和Oliver的感情,但沒有說破,而是任其發展,給予寬容,並且在Oliver離開後,給予兒子如下的語句:

「你和Oliver之間的一切,是珍貴而特別的。大多數人都活得像是他們不止有一次生命,把生活分成理想的和現實的,或者夾雜其間的,但我們的人生,我們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在你反應過來之前,你的心會疲憊,你的肉體也不再有人眷顧。我羨慕你,我不羨慕你此刻的痛苦,但我羨慕你能感受到這種痛苦。」

電影中,也是父親最後對Elio的談話,讓很多觀眾流淚,並且升華了電影的主題。

據說電影中Eilo的演員,其演技非常了得,打動了所有觀眾。電影的畫面和配樂也非常完美。讓李澈和大家一起等待吧!

再新增: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帶字幕電影下載資源: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slOFUwt

關注公眾號後請回復關鍵字 請以你的 獲取提取密碼

新增內容:

17年最期待的同志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終於可以看了!

之前的推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佔有我,問我想不想要就好!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電影+小說 下載地址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sl0tvIl

關注公眾號後請回復關鍵字 請以 獲取提取密碼

今天的推文:中國第一部同志禁片里,除了總攻胡軍竟還有位一線女星

電影《東宮西宮》下載地址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o8OfYC6

關注公眾號後請回復關鍵字 東宮西宮 獲取提取密碼

澈澈本來中午就拿到《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電影資源了,無奈今天發了新文,公眾號限制每天只能群發一次,所以只能等到現在。

特別預告:由於很多資源被刪,李澈會把公號里之前推的《湖畔的陌生人》、《藍宇》、《平常的心》、《夜間飛行》、《同級生》、《天佑鮑比》和小說《請以你名字呼喚我》等資源打包後於聖誕節在此公眾號全部重新上傳。

一個專註同志電影的暖心公眾號:李澈學長 ID:CheLeeboys

歷史文章

中國第一部同志禁片里,除了總攻胡軍竟還有位一線女星

每個gay身邊都要有一位好直男之「東北萌蠢男」

只有這部甜炸的BL動畫,才能拯救你將死的少男心!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佔有我,問我想不想要就好!

那些瞬間,我真懷疑自己的BF是直男!


評分:3.5星(滿分5星)

個人感覺這是一部被過譽的電影,微信里看到各種人在吹,豆瓣評分8.9,在愛情片里是很高的分數了,所以我也帶著比較高的期待去看,但是也是比較失望的,下面我就分優缺點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豆瓣評分

優點:

1.男主的演技很棒,把小青年陷入愛情的那種狀態表現的很好,劇本也給了他很好的表演機會,讓他呈現出更多的表演細節,最後的壁爐戲邊出字幕邊看他表演的感覺讓我很喜歡

2.整體的攝影和配樂讓把「歐洲鄉村愛情故事」的感覺氛圍渲染的很好,對現實的還原度很高吧

3.電影對兩人愛情的描寫都很豐富和細膩,導演的功力可以體現出來,稱得上是精緻的電影

缺點:

1.中產氛圍很濃厚,裡面的人物家庭富裕生活無憂,說實話並不貼近普通人生活,加上這又是19世紀歐洲的同性愛情故事,很難產生移情共鳴

2.對於愛情的描寫確實很細膩,但是也很甜膩,看來看去就是比較成人一點的文藝小清新+你儂我儂,這兩個人一直在蜜月期,男主家庭也不反對,一帆風順,什麼矛盾都沒有的,就看兩個人怎麼秀恩愛,讓人感覺都不像是真的愛情

個人認為這片子的成功,很重要的就是同性標籤,假設把同性的元素去掉,這個電影就是很平庸的愛情片了吧

3.Call me by your name 這個點,個人感覺其實是莫名其妙的(可能是我沒看懂),就是男二他啪完之後突然想到的說出來的,後面就當做兩人的蜜語拿來重複,並且用來做電影名了,但這個點有什麼表意和意義嗎?我get不出來...

4.男主的父親最後說了一段很精彩的台詞,大意就是要感受生命中的一切,在年輕的時候擁抱所有感覺和情緒之類的,台詞說的很好,但是我覺得有點雞肋

看看前面的劇情,男主本身就是跟從自己的內心變彎,積極主動去愛去感受,而且也沒看出來他心裡有什麼糾結,男主父親說這話和前面劇情沒什麼關係,男主也不需要他來說教啊....而說完這話之後,直接就到結尾了,男主也沒有做任何改變,所以說這話我也不明白有什麼作用

5.男二的選角個人感覺不太好,很像美國好萊塢里的男主,風流倜儻遊走在女人堆里的感覺,不像是彎的,經常會讓我齣戲

6.為了營造氛圍和情感,導演用了很多沒有意義的短鏡頭,然而又不太能打動我,所以我認為是個缺點


為了方便閱讀更新我會直接接著之前的部分往下寫

更新的日期會寫在這

有人看我真的很開心:)

文筆渣請見諒


If Not Later, When?

書中第一部分用63頁紙,從字裡行間滲透出一個渴望愛又不敢愛的Elio。

The shirt, the rolled up sleeves, the rounded balls of his heels slipping in and out of his frayed espadrilles, eager to test the hot gravel path that led to our house, every stride already asking, Which way to the beach?

Oliver.

他的出場就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他的Americanism,他的」Later!「,他超乎尋常的人格魅力,對於Elio甚至於這個義大利小鎮里的其他人來說,都是格外新鮮的。但是書中這一部分的另一個特點又是,我沒有辦法從Elio對他的描述中看清楚他真實的樣子。作者用大量片段描繪出Elio對他們之間關係的思考以及不斷的推測,不禁讓人提問到:這真的是Oliver嗎?

就連Elio本人也不能確定,如果拋開他對於Oliver的這份渴望,Oliver究竟是什麼樣的。

不禁讓我想起暗戀的時候,喜歡的那個人往往都不是他真實的樣子,只是心中所想像出的完美愛人的影子而已。

想要理解Elio對他的Obsession,先要明白Elio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非常的Book-smart,非常的孤單,而最重要的是,他對於自身是有一定程度的厭惡的。

而Oliver正是他想成為的那個人。而正是因為這點,他對於Oliver的渴望從愛情上升到的敬仰(admire)。他想要那對於一切漫不經心的態度,想有他的滿腹學識,最重要的是,Oliver is comfortable with himself.

這一點他做不到。

無論是從社會身份(Jewish),從性格,更是性取向,Elio從來沒有辦法真真正正的像Oliver那樣接受自己;而對於Oilver的渴望,從某一方面讓Elio更能喜歡自己,接納自己。

「When I』m with you and we』re well together, there is nothing more I want. You make me like who I am, who I become when you』re with me, Oliver.」

值得一提的是,Elio和Oliver在很多方面又是極其相似的。同為Jewish,同樣book-smart,同樣熱愛觀察身邊的人(observer of human soul),不僅如此,他們有著如兄弟般超乎尋常的默契。

「I liked how our minds seemed to travel in parallel, how we instantly inferred what words the other was toying with but at the last moment held back.」

隨著Elio的思緒,作為讀者的我也不禁的對Oliver感到著迷。一個與我如此相似而又不同的人,擁有我所想要的一切品質,難道不是如此性感迷人的嗎?

而文中Elio反反覆復對於Oliver」到底有沒有看出我喜歡你「和「你是不是也喜歡我」的猜測,或許可以從開頭那 If not later, when? 尋找到答案。

If not later, when? 這句話本身暗示的答案正是Now or Never.

這句話第一次出現在第一部分快要結束的時候,當Elio在餐桌上說起他和Marzia 」almost did it「的事情時Oliver看似諷刺的評價。因為這正是Elio的處世態度:一再的拖延,一再的懷疑。

Oliver知道Elio永遠都不會和Marzia發生什麼。

但是或許這句話可以作為Oliver對於他們之間關係的關係看法的流露。或許Oliver也正在暗示Elio,COME AND GET ME.

但這句話的意義也遠遠超越了Elio和Marzia的關係,甚至Elio和Oliver之間的關係。這句話揭露了Elio對自己的懷疑和他對於自身的無法接納。Oliver的這句話從另一方面,更是激勵了他從這種狀態中走出來。

I repeated this phrase as if it were a prophetic mantra meant to reflect how he lived his life and how I was attempting to live mine. By repeating this mantra that had come straight from his mouth, I might trip on a secret passageway to some nether truth that had hitherto eluded me, about me, about life, about others, about me with others.

我很喜歡書中的第一部分,不知從何而來的愛,帶有浪漫色彩對於回憶不真實的描寫,以及那份渴望,那份讓Elio甚至想過要殺了他的渴望,以及再也忍不住的暗戀與秘密。每一個人,都能從Elio身上找到自己曾經的影子吧。

有空再更第二部分


「為了快速癒合,我們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的東西,以致在三十歲時,自己的感情就已經破產。」

從電影一開始就能處處感覺到和妻子非常恩愛以及幸福的Eliot的父親,卻在電影快結尾的時候告訴兒子「三十歲時,自己的感情就已經破產」。再聯想到他說自己曾經也有和Eliot類似的經歷,只是由於種種阻礙,被早早扼殺了。這個被兩句話帶過的故事可能比Eliot的故事還要悲傷吧。

又或許,Eliot的父親就是多年後的Oliver的樣子呢。

最後,電影里的夏天可真迷人啊。


最大的感觸,還是彌補了很多情感的遺憾,像是愛情里的錯過,親情里的責難。

雖然主角的戀情最後還是以失戀告終,但過程里的各層感受,已然「備受呵護」了。

現實里能經歷的粗暴太多,性別、出身、甚至省去外力的背叛,都能成為全情投入的阻礙。

劇情里的柔軟,不失為一種圓滿。


守到凌晨看剛剛出來的第一版預告片

看到Oliver穿著黃色泳褲半裸躺在泳池邊的瓷磚上的時候

我就大哭起來

當年看了多少次原著就哭到無力多少次

幾個月後看到成片,會更無力吧


原來不止是我有戀夏情結。大概每個17歲的孩子,都渴望永恆的夏季,不管有沒有那個夏天結束就要離開的人。

我看的是小說,不知道誰翻譯的,沒有找到英文版。(有我也大概看不全懂 )

和呼嘯山莊一樣,我覺得這本小說屬於沉浸式小說,意境大於情節,需要沉浸式讀法。讀完後忘記了很多人名,很多機智深刻的對話,(作者知道的真多!:)然而,始終無法忘記義大利夏天的味道。

結局如果用一般定義,是be,但是相信我,只要追隨作者的一字一句,體會了elio的所有感情,在腦海中看過義大利的夏日風光,只會覺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分享全書看到的第一個觸動我的段落吧。令我想珍惜現在的夏日。

義大利的夏季。午後一兩點鐘的嘈雜蟬鳴。我的房間。他的房間。把全世界隔絕在外的陽台。微風追隨花園裡的水汽,沿樓梯往上吹進我的房間。那年夏天我愛上釣魚,因為他愛。愛上慢跑,因為他愛。愛上章魚、赫拉克利特、《特里斯坦》。那年夏天我聽鳥歡唱,聞百草香,感覺霧氣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從腳下升起,而我警醒的感官總是不由自主全湧向他。

現在我看完了電影。所以拍這樣一部小說是很殘忍的,因為不論導演和演員有多麼優秀,電影帶來的觸動永遠不能與小說相比。小說打動我的是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寫,繁複悠長的排比,夏日的意境,呈現在字句之間。電影無法呈現的,這是無解的問題。

電影倒是帶給我新的感覺,小說里沒有的感覺。我覺得e對o有孩子對父親的依戀,可能是他常把頭埋在o的胸膛里吧。他總是想往o身上爬,像是要把自己融入o的身體里,帶有甜茶自己的性格。


其實三四十多年前還沒有微信隨時聯繫,交通沒那麼通暢,網易雲給你各種歌曲,娛樂也沒層出不窮到爆炸的地步,所以他們才能聽聽巴赫,談談哲學,打打排球,游泳騎車吧,才會有這樣粘膩,迷幻,熱烈,悸動,渴求的愛情吧,所以,這個世界究竟會更好還是變壞?


========9.2更========

一些又突然想說的,寥寥幾句而已

如果硬要把這本書打上一個「同性戀」的標籤的話。我感覺這對這份感情的定義太過絕對,就像我之前說的那樣,書中E的那些暗戀中的心理描寫和曾經的我出奇一致。這份感情我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 「所有人的初戀」。書中在感情的描寫上並未對雙方性別進行特殊化,如果把E想成一個女孩子也沒有違和感嘛,不過對於那種性向潔癖,那請出門左轉去往城市邊緣(亂用梗)

答主在準備考研(翻白眼),最近都不敢再讀這本書,一讀就抑鬱走不出來,然後浪費掉至少半天複習時間,啊,真是個獃頭鵝(劃掉,糾結怪),馬上就要報名了,可我還在糾結要報哪所學校,無奈啊。

==========原答案=========

兩周前花了一下午時間看完這本書,同時創造了我最快的看書記錄,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前幾日偶然發現學校圖書館裡有這本書,但暑假期間只在周一開放借還書處,我今天就開心地騎著小黃車到了圖書館,迅速找到這本書,到了借書處,結果被告知今天系統升級,借不了。。。奔潰啊,我後天就要回家了,看來只有開學再來借了。於是我心裡十分不情願地把書放回去,像這樣

好的,不說廢話了。其實我對這本書的想法和高票答主基本一致,並且在他的分析中我也看到了我沒有注意到的一些細節。但我對這本書愛的深沉,還是想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如下,

我每每看一部電影或讀一本書時總不自主地將自己帶入情節,當初看《活著》的時候,對人生感慨了一周都沒能走出來。《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也是如此,彷彿我成為了Elio,裡面的每個心裡描寫都和暗戀某人時的我出奇相似,Oliver給點陽光,我也會跟著痴漢笑,當找不到Oliver,我也會一樣著急(當然我知道他肯定不會GG),尤其是書中未詳寫的那九年,十三年,二十年。恰好微博榜姐前幾日話題是「想念一個人到極致是什麼感覺」,我在想,E對O的思念可不就是這樣一種極致嘛(其實更多也是自己YY的)。想到這裡。我就開始惆悵,千腸百結,抑鬱難解。然後罵自己傻逼,你又不是Elio 。

看完書之後,我對利古里亞海岸和羅馬充滿了無盡的嚮往,想要過一個有著陽光沙灘海浪(沒有仙人掌)檸檬水音樂和他的夏天。

「在我死去的時候,你是我唯一想要道別的人。唯有那時,我稱之為『我的人生』的這個東西才有意義。」

讀到這句我終於將憂傷化為淚水。我的一生只需要你一個人的存在。

每次讀最後一部分。我都很不舒服,尤其是E去學校找O,兩人之間依然存在的那種感情讓整個對話十分壓抑,這裡的壓抑不是說環境和氛圍造成的,而是兩個人對這份感情的抑制。我多希望有個人能在那一瞬間壓抑不住,感情噴涌而出,不需要擁抱,不需要XX,甚至一句「我還愛你」都是多餘的,只要像當年那樣對話,以當年那樣的心境,便足夠了,或許這樣,有些牽掛了十多年的東西也能放下一些。但事實並非如此,我也繼續抑鬱著。這段的感覺我不能再多體會,只會更壓抑。

我真的恨我自己,為啥看了這本書,尤其面對這樣的結局,對我這樣感情脆弱的人來說,很容易角色帶入,半個月了我是會感到惆悵。

我吃李子的時候,一直喜歡把整個李子掰兩半,把核扣掉,然後整瓣吃掉。但這些天吃的時候總是感覺怪怪的,,,就像大多數愛情作品一樣,《斷背山》中恩尼斯和傑克有他們的那座斷背山。《自由墜落》里馬克和凱有自己的小樹林和凱公寓的陽台。《skam》里isak和even有他們「每分每秒」的遊戲。而《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也有「天堂」,莫奈的崖徑和「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的承諾(這個好像在《春光乍泄》里也有)。

思路戛然而止,也先寫到這兒吧,看了一遍,寫的沒啥邏輯,都是想到啥寫啥,有些地方也不通,畢竟第一次回答,大家擔待,如有不妥還請指出。


#Call Me By Your Name

不負眾望

就像從湖底打撈上岸的希臘古雕塑

渾然天成 殘缺 而韻律盡顯

頒獎季資源偷跑 有幸能搶先看到這部劍指奧斯卡的清新大作

影片前半段和義大利邊陲小鎮渾然天成

甜茶和漢莫兩人行走希臘古迹

和泰倫斯馬力克大導#To the Wonder 里大本的互動一樣

化學反應突破天際

隨口一句台詞 如詩歌般悅耳

原著里神似 #麥田裡守望者 念念碎的意識流 在影像里被導演轉換成北歐冷峻的風格

靜止的一幀幀 幻化成現代式性向的探索

最後父親長情告白

觸動心弦 而且點到為止

試探 猜疑 和好 熱戀 分離

不少鏡頭用失焦的處理方式展開敘述

特別佩服日本作曲家 坂本龍一

鋼琴段落分明 異域曲風卻毫無違和感

雀躍和不安 可以在同一個時刻

雙線發展

Hold on

Along with that sadness

The joy that comes

迷霧裡 #Mystery of Love 輕聲往複

Elio 父親說

「 為了用不合理的快速度治癒問題,我們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東西,

以致不到三十歲就已 破產。

每次找一個人重新開始,

能付出的東西就變得更少。」

理論上,人一生不可只喜歡一個人到底。

我想,回顧一生的時候,

才發現心已經累了。


剛看完了原著和電影 其實最讓我欣喜的是這段對話

原著中也有這段 不過是艾里奧和薇米妮的對話

看到這段話的一瞬間 我興奮的幾乎跳起來 在這之前小說一直以艾里奧的視角描寫所見 他喜歡奧利弗並在意他的一切 而他得到的回應只有奧列弗冷冰冰的眼神 直到一切都由此袒露出來 艾里奧才知道「原來我們兩個喜歡彼此的方式如出一轍」「我們是世界上最害羞的兩個人」

通俗點說 這就是當你發現「你喜歡的人也喜歡你」時所感受到的喜悅 這樣人人企盼著的快樂 不能讓人更難忘了^^^


斷背山是無奈,你的名字是懦弱。

我以為這是一部向《斷背山》看齊的作品,然而並不是。時代變了,國家變了,結局卻沒有改變。

之所以讓人聯想到斷背山,是因為這裡面有太多斷背山的元素:山林,草地,田園,河流,襯衫。如果可以假設,希斯和傑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完全會在一起的。因為他們足夠有勇氣,他們的愛足夠熾烈。

所以,我心痛地看到,這部電影在向我們展示性向的可能性的同時,也展現了倒退。

Elio的家庭是一個非常開明的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母親完全尊重他的選擇。他的母親甚至在有意撮合這一對年輕的愛侶,但Elioy不敢踏出那一步。Oliver呢,畏懼於父親的權威和前途的考慮選擇了結婚。說到底,他們不過是懦弱。

這懦弱與Elio的父親的懦弱類似,但實際上有本質的不同。如果Elio的父親當年結婚是由於外力的話,Elio眼睜睜看著愛情消逝,則完全是勇氣不夠。所以,他愛得心痛,卻不夠坦誠。這一份愛情足夠美好,卻不夠偉大。

如果說希斯和傑克的愛是時代的悲劇,在這裡,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則是個人的悲劇。個人比之於時代,要弱小得多,這也削弱了這部電影的悲劇性,籠罩著更濃重的青春傷逝的色彩。在此種意義上來講,這部電影是對青春的緬懷,和中國的芳華有共鳴之處。而斷背山是一種紀念,一段歷史,一座碑石。

因此如果Elio的父親代表的是傑克和希斯這一段無奈的歷史,Elio和Oliver呈現的則是個人對待愛的態度,個人對愛的選擇。這種態度要輕盈地多,要清新地多,要現實得多, 與我們這個時代的胃口相近。我們這個時代的愛情不過是一種寶貴的經歷,它哪裡像從前勤勤懇懇,說一句,便要生死相依。

是的,這部電影給我們的不過是一段青春的傷感,一段青春的回憶。斷背山的死生契闊在這裡顯得過於浪漫,不合時宜。

愛情,我們呼喚的不過是愛情

Elio和Oliver的愛是有基礎的,除了荷爾蒙的吸引,他們還有相似的志趣。他們都是讀書人,Oliver是研究歷史的博士生,Elio是一個博覽群書的文藝少年。這是他們喜歡彼此的精神基礎。從外在到內在,我們或許找不出更合適的人來做情侶。然而正如Marzia所說,「讀書多的人往往有點難懂,因為他們總是掩藏自己」。他們太過聰明,在行動上總是畏畏縮縮。過多的知識抽走了他們相愛的勇氣。

所以,我們會看到Oliver面對Elio表白的猶疑,在青草地上對自己慾望的剋制,他的沉重的背影,他無法徹底放飛自我的神情。以及最終他在光明節告知婚訊問候時的輕描淡寫,一本正經。他不過是一個擁抱傳統家庭生活的男人,「I have been good」,這是他常常告誡自己的。他太熟知good和bad之間的界限。Good是傳統家庭,是中規中矩的中產階級工作和生活,美麗的妻子,溫馨的家庭生活。而Bad是什麼呢?在他深深的意識之中,Bad是對情感的屈服,是對世俗的背離,是對一個男子的愛,這種愛違背他的理智。

可別忘了,他是博士生。他對自己的前途和道路有著清晰的判斷,他要做一個學者,他要過上正軌的生活。他的選擇與我們當今許多「成功人士」的道路一樣,無論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在前途和情感面前,男人嘛,還是選擇前途。

Oliver對Elio說,「Grow up」,字幕的翻譯是「別再孩子氣了」。如果是我,我會翻譯成「像個男子漢」,因為它更符合Oliver的一本正經。相比於Oliver的極度克制,Elio則主動得多。他是第一個寫情書的人,第一個去卧室聞他內褲的人,第一個索吻的人,第一個在失去聯繫後說「我想你」的人。因為,他還年輕,他的情感沒有受到太多世俗的蒙蔽。他對情感的控制是那麼地糟糕。他任性,他還淘氣。

別忘了,他是一個男孩,十七歲,黃金的年齡。Elio的感情純真易碎,我不知道Oliver在遇到Elio之前愛過多少人,但Elio的初戀,一定是Oliver。他是少年,對愛情有嚮往,有無限的憧憬。他也很幸運,有如此開明的父母,過著典型的中產階級生活。但是,他仍然沒有踏出那一步,Oliver離開後,他只是在等待。等待這一段情感的消逝,傷口彌合,等待木已成舟,等待最後Oliver告訴他「要結婚了」,好把這段感情永遠地封存。無論父親多麼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沒有明白。他在努力地剋制自己的感情。

所以,他會暗暗地喜歡,他會因為控制不住思念轉而向Marzia尋求肉體的安慰,他會在Oliver捏他後背後變得害怕,他會在發生第一次後哭泣,。他還是個孩子,他尚沒有意識到這段感情將在他漫長的人生中留下怎樣的遺憾。在光明節的晚上,聽到心愛的人結婚的消息,面對著溫暖的火光,他哭得仍舊小心翼翼,帶著迷惘,帶著克制。那麼地安靜,那麼地體面,那麼地令人心碎,令人惋惜。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知識,看到了中產階級在他們身上留下的印記。很美好,很體面,不煽情,不會歇斯底里。他們像兩個帶著鐐銬跳了一晚上芭蕾的戀人:優雅,從容,美麗。然而缺少了骨子裡面那一份激情。

或許這就是中產階級的愛情,這種愛情英國作家最擅長。現代著名作家E.M.福斯特寫過,他寫過男人之間,也寫過男人與女人,他所要戲謔的不過是中產階級骨子裡的虛偽。E.M福斯特把愛情的背景設定在了法國和義大利,設定在了印度,因為這些國家代表著激情,代表著原始的驅動力,代表著美和慾望互為一體,也正是在這些野性一點的地方,中產階級之間才會揭開塵封已久的面具,表露出肉慾。

這部電影的背景也設定在了義大利,一個浪漫的地方,一個美與慾望曾經達到鼎盛之處。古羅馬的大衛像和斷臂的維納斯仍然有著如此強勁的影響,讓人追溯到理想國,追溯到古希臘。在古希臘和羅馬的觀念里,男人的肉體是美的,男人之間的愛是受到認可的。只是這種愛被作為知識的一種傳遞。Elio的父親播放雕像幻燈片的時候,目光如此溫情,他說,「多美呀」,Oliver回答說,「too sensual」,他想要拒絕的便是肉慾,這種肉慾要通過「知識」來加以限制。換言之,古希臘從來沒有認可過同性戀,他們認可的是美德和知識,而男人之間的愛戀之所以被合法化,不過是借著知識傳統的假名。

所以,當我們看到Elio和Oliver不敢面對真正的自己,看到他們迴避挑明這樣一種關係,看到他們發生後極力地剋制,不應當奇怪。這兩個男人真正愛的是美,是抽離出男人肉體之上的美,是無害的知識。他們為知識所吸引,他們也因為知識而互相遠離。在西方的聖經之中,夏娃和亞當因為吃了知識的果子,而被永遠逐出了伊甸園。在伊甸園中,他們本是裸體,互相愛慕,從不羞恥。然而,吃了果子,他們變成了「人」。這個人不能不說是忸怩的「中產階級」。

知識是Elio和Oliver交際的緣分,也是他們分離的悲劇。知識,是一把雙刃劍,這和虛偽的中產階級同病相憐。

就連這部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多麼地詩意,多麼地小資產階級, 多麼地法國式,多麼地中產階級。原著的作者研究文學理論和普魯斯特的小說,這一標題,夠普魯斯特,電影的敘事也夠文藝。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這種呼喚正是將兩個最不可能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當我呼喚你,以我之名,你在我的唇邊,在我的心上,在我的意識深處,在我無窮無盡的思念里。令人感到溫暖,又哀婉無限。

我們所要呼喚的不過是面具下,那一段舞蹈,血液中那一點激情,陽台上,那一次接吻,河流中,那一次嘻戲。哦,中產階級!Oliver和Elio完成了這一次舞蹈,他們愛過,這對他們而言,此生已經足夠。

生命呼喚的不過是愛情。

被異性戀意淫的同性戀情

這部電影再一次告訴我們一個悲哀的事實: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在兩性的世界裡,女人的歷史總是男人來寫,而同性戀的歷史總是異性戀來書寫。這是力量的不均衡,這是權力的博弈,這是失敗,這是可怖的悲劇。

從原著到電影導演到電影的演員,這些都是由異性戀完成的。銀幕上的所有的同性戀電影都是異性戀來書寫,來演繹。《斷背山》是這樣,《藍宇》是這樣,《阿黛爾的生活》是這樣,《男朋友,女朋友》是這樣。前幾年熱播的網路劇,《上癮》也是如此。這些異性戀演繹的電影無一例外地獲得了大獎,受到了好評。它們所獲得的好評,不過是迎合了時代異性戀對同性戀可怖的意淫。

同性戀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他們(她們)的愛情到底是如何?只有同性戀最有發言權。然而,他/她們一直處於被代言的狀態。這種意淫都基於一種論調:同性戀和異性戀都是愛情,它們並沒有區別。當然,也只有基於這樣一種理由,這個異性戀世界才能找到與同性戀的連接點,才能敞開一點接受之門。這是一種策略,這種策略,從商業的角度來講,更容易成功。

同性戀和異性戀是一樣的嗎?怎麼會一樣!老天!兩個男人的生理和一男一女的生理是不同的,他們的生活也是不一樣的。男人在社會中的角色是不同於女人的,如果我們認為男女是有差別的,就必須承認同性戀和異性戀是不一樣的。也因此,必須承認,同性戀情並不是異性戀所想像的戀情。

而我們電影正在做的便是這樣:通過將感情同質化,統一化,獲得更多的認可。這是意淫。這是污名,這是無恥的霸權,這應當被推翻。不承認差異的平等不是真的平等,沒有差異的愛情不是同性戀情!這些電影的成功是異性戀想像的成功,是異性戀文化形態的勝利,它與同性戀毫無關係。而一些同性戀者竟然在這個時候天真地歡呼這樣的電影。這實際上是對他們的侮辱。

在一個BBC的採訪中,有一位殘疾演員向主持人控訴,「我不明白,為什麼好萊塢從來都不讓殘疾人演殘疾人,他們為什麼總是找正常人演殘疾人,難道他們不知道,他們根本無法體會我們的痛苦嗎,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是對我們公然的侮辱嗎?」。同性戀不是殘疾人,然而當同性戀情搬上大銀幕,我看到的是異性戀主導的意淫,這與正常人扮演殘疾人帶來的傷痛無異。這和《上癮》之類的耽美文學一樣。他們不過是異性戀拋出的對同性戀同情的虛偽的橄欖枝,飄在風中的一絲彩虹旗,這些,足以構成政治正確,足以博得暗夜裡同性戀的一點好感,足以賺取觀眾的眼淚,足以飄高票房,足以拍胸脯說,看!我們社會又進了一步。

電影的導演準備拍續集,他說,他並不覺得第二部Elio和Oliver要在一起,他覺得Elio可以在第二部中與Mardia瘋狂地愛上。如果真拍成這樣,真暴露了本質:電影不過是異性戀文化下對同性戀生態的徹底意淫!

這個世界的意淫已經足夠,掌控已經足夠,我們需要的,是真實的面孔。我們需要的,是來自於同性戀者真正的聲音。

藝術並不借虛構而偉大,因為藝術來源於真實。


甚至不關乎性別,無關乎病態,只是我看過最真實的喜歡。


看到預告覺得調調超級美,等不及上映,就花了半天時間把中文小說看了,結果結尾虐到我失眠了一整夜。

預告里有一段音樂是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No17第三樂章,也叫暴風雨奏鳴曲,太美了。導演或許覺得夏日兩人的化學反應猶如暴風雨般熱烈吧。

為什麼一生摯愛卻不能在一起呢?

今天花了些功夫用R把中文版、英文版小說分別做了文字雲。可以看到作者用詞頻率。。。

兩種語言版本出來是有區別的,漢語分詞是大問題。

但是,Oliver在2個版本里幾乎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英文版的Later亮了,嘻嘻~


好看就倆字。

但有一點,感受到導演對女性的一點不尊重。

導演把Elio的初戀給了Oliver。

但那個叫麥琪雅的女孩兒呢?被Elio撩了幾次,將初夜給了Elio,以為會跟Elio有發展,在跟Elio跟她發生第二次關係的當夜Elio卻爬上了Oliver的床,電影最後她還要無緣無故向Elio道歉?導演給主角的光環是不是太重了點?

放在現實而言,Elio就是個大渣。


盼了好幾個月,《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終於有汁源了!

上個月,這部片子才在美國上映,但其實這部片子從1月份在聖丹斯電影節亮相之後,便一直備受關注。

目前已經收穫得三個重要獎項提名: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熊獎最佳電影、第75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劇情片、第42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觀眾選擇獎。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故事發生在1983年的義大利,正是陽光充足的夏季,到處都是惹眼舒服的綠色。

Elio一家住在一個靠近地中海的小鎮上,年年都會接待一位夏季訪客,今年接待一位25歲的美國大學生Oliver,來這裡度假。

Oliver的假期是什麼樣的?

游泳、野餐、舞會、打網球、摘杏子、彈鋼琴、吉他、騎自行車、黃色、綠色、藍色的四角褲、紅色的裙子、夏季的雨水、室內的收音機、室外從不間斷的蟲鳴……

還沒進入劇情,天天已經從縮手縮腳的冷冬里進入暖夏了。

這些元素湊到一起,揍是一部讓人離不開眼的小清新吶。但是,小清新下,藏著的是年輕男女的肉體、還有夏季的潮濕中瘋狂生長的愛欲。

Elio第一次見著Oliver時,好感便莫名而生,也許是Oliver的帥氣隨性讓Elio一見鍾情,也許是Oliver無意間流露的才華秉性徵服了Elio。

總之,Elio喜歡上了比他大七歲的Oliver。

這種沒來由好感無法解釋也不需要解釋。

那Oliver喜歡上了Elio嗎?看起來是的,兩人開始有意無意的觸碰。

Elio的自行車「不小心」碰到Oliver的自行車,Oliver把手搭在了Elio的肩膀上。

一群夥伴打排球的時候,赤裸上身的Oliver雙手搭在Elio肩膀上,開始揉捏,並且說:你的肩膀太僵硬了,放鬆。

Oliver隨手搶過Elio的水瓶,毫無顧忌的大口喝水。

還有數不清的細節。Elio在吃飯前,專門去颳了鬍子。知道Oliver不來用餐時,不滿的給自己的椅子擴張了些地盤。

在舞會上,看到Oliver和女孩跳熱舞,Elio坐在旁邊盯著抽煙。

觸碰的下個階段,便是試探。兩個人騎車路過一戰雕塑旁時,Oliver誇Elio無所不知。Elio試探著說「我對真正重要的事知之甚少」

Oliver:「你為什麼要告訴我」

Elio:「因為我想讓你知道」。

相互試探中抽著煙從雕塑一頭走向另一頭,雕塑遮擋了兩人的視線,也遮擋了交流。在那幾秒內,Oliver和Elio並不知道彼此的答案,他們能做的只有兀自揣測。

走過雕塑,兩人得以繼續面對面交談。

Oliver:「你說的和我想的一樣嗎?」

Elio點頭,所有的心事已然明了。

但是年長的Oliver卻借故著急的走開了

表達心意後,卻沒有得到回應,Elio沉浸在少年的心事中煩惱不安。

他和鄰居家的法國姑娘約會滾床墊,第一次品嘗到禁果的味道,在深夜時故意將床板弄得吱吱響,好讓旁邊卧室的Oliver知道。

再到後來,這種誤解消失,兩人都正面了自己的情感。

在某天清晨兩人共同醒來,Oliver說出了那句著名的情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我亦將如此。」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

當Oliver和Elio互相以自己的名字喚著對方時,這是兩個男人最完整、最徹底的親密時刻。

從相識、著迷、猶疑、試探、相知、到相戀的這整個過程,像一首詩一樣,流暢、鮮活、動人。

全程沒有大尺度,也沒有激情戲,卻看得人心痒痒。

Elio和法國姑娘靠在牆邊擁吻,姿勢銷魂。

還有那段有味道的「桃子戲」。

一個無聊的下午,男孩Elio 躺在床墊上,無聊的把玩著一個桃子,玩著玩著,他就慢慢把中指插進桃子頂端下凹的地方,中指在桃子裡面掏動的聲音被放大,汁液順著手指流出來,滴到少年白皙的身體上。

最極致的誘惑,大概就是如此。

這個蜜桃味的少年,看得好想嘗一口。

影片的一切都可以用「完美」來形容,Oliver和Elio,兩個擁有盛世顏值的美少年,一起度過了完美的假期,體驗了最完美初戀,沒有外界對他們感情的偏見,沒有不滿沒有阻撓,所有的一切完美到讓人覺得一切都不像是真的。

電影版的故事結局發生在Oliver回國後第一次電話過來,告訴Elio一家他要結婚了。Elio在電話中一遍一遍叫著自己的名字呼喚Oliver,Oliver一遍一遍叫著自己的名字呼喚Elio……

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片中除了完美看到現實的影子,Oliver說,你真是幸運,我爸要是知道會把我拉到教養所去。

過往曾發生的一切像是一場夏日的夢,夢醒了,發現仍是冬天。

小說結局發生在20年後,世事變遷,Oliver和Elio再次相見,他們聊了很多……

原著節選:

二十年就像是昨天,昨天只比今天早上早一點,然而早上卻似乎有幾光年那麼遠。

「我和你一樣,我什麼都記得。」

我停頓了一會兒。我想說:

如果你什麼都記得,如果你真的和我一樣,那麼在你明天離開之前,或即將關上計程車門的瞬間,當你已經向其他每個人告別,此生已別無其他話可說沒那麼,就這一次,請轉身面對我,即使用開玩笑的口吻,或當做事後無意間想起。當我們在一起時,這對我來可能極為重要。就像你過去所做的那樣,看著我的臉,與我四目相接,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If you remember everything, I wanted to say, and if you are really like me, then before you leave tomorrow, or when you"re just ready to shut the door of the taxi and have already said goodbye to everyone else and there"s not a thing left to say in this life, then, just this once, turn to me, even in jest, or as an afterthought, which would have meant everything to me when we were together, and, as you did back then, look me in the face, hold my gaze, and call me by your name.

如果你什麼都記得,如果你真的和我一樣……看著我的臉,與我四目相接,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流連忘返處,全是夏日的回憶。

文章首發自公眾號:天天美劇吧 想看到夥伴們號里自取


後勁兒真的太大了。


在倫敦看完 哭成屎

媽媽當年和我說過相同的話 我想你了

我要二刷了

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


以下:

我想要重溫那個盛夏,熱烈到我可以拋棄一切、揮霍一切的盛夏。

我想乾燥的風撲在我脊背上,我想汗水黏膩在我皮膚上,我想熾熱的太陽烤著我的脖頸,我想光腳踩在土礫沙石上,我想一頭扎進路邊的池塘嚇得魚四處竄逃。我想翻滾在半人高的青草叢裡,我想采一捧零星的野花,你扯過我的衣袖,我們沿著河岸赤足狂奔。

我想要告訴你,你身旁那棵樹上的野果子嘗起來汁水四濺得美味,你腳畔那堆木石是我曾為懶貓搭的小窩,你目力所及的地方都是我想要展示給你看的世界、我的天堂。我想要告訴你,我曾在這兒讀書、寫字、創作,或者只是打盹、眯著眼睛等風來。我想要告訴你這就是我,全部的我,最真實的我。可我認為你都知道,所以我什麼都沒有告訴你。

我想你撲在我脊背上,我想你黏膩在我皮膚上,我想你用體溫炙烤我的脖頸,我想光腳踩在你的腳上,我想一頭扎進你的懷抱把你心裡的小鹿嚇一大跳。

可我什麼也沒做,我怕你會退縮,我怕我們不知所措。

我瞧起來冷漠又呆板,我無趣極了,我分不清冬夏,我學不會熾熱。可當我面對你,當我叫你的名字,我就迫切的想要隨你去任何地方、待在一起,聽我講講過去的戰爭,聽你講講希臘語和拉丁文。

See? I"m burning.

我終於是熱烈的了,我像夏天肆無忌憚的穿堂風,我像每一個毛孔湧出的汗液,我像滾燙的石子路,我像滿池靈活的魚,我像岸邊總在聒噪的蟲;我像枝頭熟透了的飽滿的果子,只要一脫離樹枝就會觸地迸裂。

我懼怕失控。所幸你是懂得我的,所以你在我行將脫落迸裂之際,伸出手,接住我,拯救我。

我以我的名字呼喚你,好讓我佔有你。

是在那個微風四起的夜,街上人來人又去,我們站在那裡,你吻住我,我不在乎他們,你也是。我想我們是足夠勇敢的了,我想我們是足夠熱烈的了,不然我總壓抑著自己想要撕開胸腔給你瞧明白的情緒。

我送別你之後,握著電話筒,顫抖著啜泣,連回家的力氣都被抽空了。

我擁有了你的襯衫,那藍色飄揚在後來的每一場盛夏,被風撲過、被汗濕過、被驕陽烤過、被桃汁濺過、被我枕過。

至少我擁有了你的襯衫。熬過寒冬就又是另一個盛夏,那時候希望你能來探望我,哪怕是攜著你的妻子。

那時候你若不能用你的名字呼喚我,我便穿著你的襯衫來見你好了,就像當年我第一次見你的模樣。

————?————

昨晚看完電影之後不覺得有什麼難過,等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海浪就席捲過來了。我一直想要好好狀寫出我內心的感受,也想要好好狀寫那個盛夏,可是我總詞不達意。

————?————

我也有過這樣一個熱烈的盛夏,盛夏之後的第一場秋雨,他離開了我,我哭的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他不知道。

文來自公眾號 臉魂 cheeknsoul

偶爾寫一點小故事小感想 歡迎關注


他們的愛情

比異性戀還要美好

產生情愫

試探

害怕

擔心

喜悅

筆觸細膩

扣人心弦

這就是愛情的樣子

他們之間

從頭到尾

沒有一句「我愛你」

卻比「我愛你」更深刻

最後經典一幕

艾利奧坐在爐火旁

通紅的火光映在臉上

後面的家人在準備溫馨的晚餐

本是暖心的一幕

但艾利奧眼中晶瑩的淚光

閃爍著

又消失了

又閃爍著

看得人特別心疼

當你想哭的時候

對著火光

眼淚就不會掉下來

這也許就是愛情

讓人疼的地方

我們應該去感覺疼痛

而不是忘記它

因為它本來就存在

就像快樂曾經也存在一樣

很溫馨的故事

值得一看

一個演員的演技能爛到什麼程度?www.zhihu.com圖標電影《妖貓傳》值得期待嗎?www.zhihu.com圖標一個演員的演技能好到什麼程度?www.zhihu.com圖標


不好意思,不喜歡。

被豆瓣9分的高分騙去看的,十分贊同片中父母親的話,嚮往活在如同片中優美的地方。

但是,刷知乎發現大多數人對奧利佛跟愛麗奧之間的感情評價是,純凈?

exe me?我們看的難道不是同一部電影嗎?片中愛麗奧等不到奧利佛的回應於是跟瑪琪雅上床難道不是事實嗎?這跟渣男有什麼區別?感情中的純凈不是從心靈到肉體都聖潔忠一的嗎?

看片的時候,我在想是不是我太用於中式思維去看待西方的愛情了,可能是我主觀思想太嚴重,不喜歡。


有一處印象很深刻。

少年等待奧利弗整夜他卻始終未歸。於是少年失望的回到房間,百無聊賴之際聽到開門聲,他知道他回來了,匆忙躺上床裝作熟睡。

這時少年沒有任何動作,語言,神態。然而你卻能注意到他急促的呼吸,完全表現出他極力剋制的平靜與期待。

這次真是,連呼吸都是戲。


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艾利奧的爸爸都很讓人感動,擁有這樣的父親,艾利奧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


背後是家人忙碌的身影,生活還要繼續,可是,那個夏天,我怎麼能夠忘記呢。

看電影的時候只是有一種淡淡的惋惜,當再次聽到片尾曲的時候,想到最後那幾分鐘的哭戲,心裡突然泛起一陣酸楚,且愈想愈烈。


8.14更新 改錯字…

電影還沒出,距離第一次讀完小說過了兩個月,剛剛讀完第二遍,依舊很感慨,來怒答!

辭彙量不是很大,但是詞語組合都非常美妙,有些長句子讀起來就像詩歌一樣。推薦所有有一定英文基礎的朋友們閱讀。

原著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點是作者的各種比喻,以及通過各種比喻來描寫的義大利夏天和Elio的內心活動。Elio的內心活動有的時候讀起來恥度爆表還很矯情,但是如果真正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經歷性啟蒙沒多久的,時常處於性衝動的少年,那麼可以發現所有描寫都是可以說得通的。實在難以下想像一個中年大叔能寫出如此動人美麗的故事,或許是自己親身經歷過才能寫的這麼真實吧?作者Aciman本身也是個猶太人,也曾在義大利呆過,這點和小說裡面略有重合。另外我敢打賭很多人讀完小說都會莫名嚮往地中海,嚮往滿是陽光的義大利小鎮。因為啊,Aciman教授的文筆實在是太棒了!棒的我無法形容!你只有自己真正看了,挑出一些句子自己品才能感受到哇!

其實原著被歸為同性戀小說這一點限制了很多潛在讀者的閱讀。有人說這其實這是一本關於愛的小說。愛不限於對異性的愛,更包括父親對兒子的愛、Elio對Oliver的暗戀和憧憬、僕人的關愛、一眾人對青春的熱愛,對一切人和物的愛。所有這些都能直接從作者的語句里看出,或者間接從對話中看出。各種各樣的愛會觸發各種各樣的情感,Elio的爸爸告訴我們,這也是我認為作者想要傳遞給讀者的主題,要直面並勇敢擁抱自己的好的、壞的情感。Elio曾經說自己Rehearse the pain to dull the pain. 他沒有辦法與自己和解,沒有勇氣接受這種與愛人離別的情緒。Oliver後來說自己過的是parallel life,但是正如Elio父親所說的我們每個人只能過一個人生。那麼我們最好在這個人生中充分體會到我們最想擁有的感情,徹底感受我們最期待的愛,即使是痛苦也不要抑制它,是快樂就不要想它會消失。這一種態度大抵是我從書中學到的印象最深的一課。

最後,我好喜我錘哦!Timmy也很美,我不偏心。坐等上映~


今天恰巧看完原著

這是我看過的外國作品裡面最感同身受,文筆最通識的一本……可見譯者的功力了。

沒有外國譯本通常的那種翻譯感

它就像是你心裡的那個小人兒變成了你的好朋友在和你訴說他心中的小秘密

他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小動作,每一個內心獨白……甚至每一條意淫。你會感覺到他就像把你曾經的那一段時光展現於紙上……你會含羞,會失落,會緊張,會竊喜

會想起你那矛盾到快人格分裂的喜歡……

我想我很幸運沒有錯過它。


為什麼大家都在誇,難道真的是我的價值觀與西方太不一樣了嗎?我承認這部電影畫面和色調真的是完美,還有父親最後那段話升華了整個片,但是就故事本身來說,我真的無法苟同,傳遞出的東西就好像只有主角之間的感情是最熾烈最值得在一起的,其他的,他倆分別交往的女性以及奧利弗要結婚的那個女性,反正都是配角所以不用在意他們的感受嗎?還有one day 他倆兜兜轉轉最後還是決定和對方在一起,那中間經歷的那些人呢?只是他們的背板,只是為了凸顯主角們有多match嗎?還有斷背山也是,主角們沒能在一起確實也很遺憾,但是被同妻的那個女孩子就不可憐嗎?還有和summer的500天,不是個渣女的故事嗎,為什麼都好評不斷啊?我真的搞不懂啊!

最後就名字這部電影而言,我敢說它要是是在國內由中國導演拍出來的,那7.5分都上不了。


何寶榮和黎耀輝 ,你們最終看到了瀑布。

片子到最後,我也再也忍不住,在內心失聲痛哭起來。艾力奧父親說:「你只有一次被賦予身體和靈魂,你一定要記住這種痛苦的感覺啊,千萬不要忘記。」

那些炙熱小鎮上的夏天:「夏天要做的事,就是等夏天過去啊」。怎麼也過不完的夏天,那些躁動的音符,就像是在心底不知道氤氳盤旋了多久的小心思。必須要彈出來,必須彈出來才行。露天草地,可以吃簡單的食物,然後就去游泳,你說好涼啊,我說這是屬於我一個人的孤島。

那些被壓抑和措置的愛與戀,怎麼可以用「同與異」這樣低劣的辭彙去形容,性與靈,從來都是不羈在那些藍天與綠草之間,在那些揚著灰塵的閣樓和沾著夜露的泥土之間。法國女孩和美國男孩,你們都曾是陪伴我生命中的人,也是永遠。

那晚,你說「午夜出來見面」,我從那一刻開始等待。等待著悠長的下午過去、等待著昏黃的黎明過去、等待著人們從派對上散去、等待著派對的燈也熄滅、等待著派對的酒氣也散去,終於等到了你。

艾力奧和奧利弗,在山脈之間走過,在草地間奔跑,終於看到了瀑布。春光乍泄。

黎耀輝也曾在地球的另一端的陌生小鎮上,度過炎熱的夏季,在逼仄的小巷中滿頭濕汗。然後回家買一整柜子的煙,等著何寶榮回家啊。他們爭吵、咒罵、大打出手,在那個便宜的轉動的走馬燈上,有黎耀輝和何寶榮的「貝加莫」,奧利費和艾力奧到達啦。看到啦。那晚,在貝加莫小鎮上,停在路邊的汽車想起音樂,奧利弗身體扭動起來。那溫柔的夜燈下,也許那刻就是永恆了吧。

冬天,暖和的爐火旁,木枝子騰起的火焰,一定要在十六歲少年的心裡永遠燃燒呵,永遠。|「你這輩子只被賦予一次身體和靈魂,千萬不要忘了現在的痛苦。」


「今年夏天的來客。又一個討厭鬼。」

我最近讀《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原著,安德烈·艾席蒙著。第一次聽這個名字還是在微博的某個推送封面。陽光感的劇照,瞬間把我拉回青春片的氛圍,知道我以前的朋友,或許知道我某個階段是青春片的狂熱愛好者,以至於有了畢業論文的《論台灣青春電影的在地書寫》。小小的心,仍舊感動於第一次看《海角七號》和《牛仔褲的夏天》時的悸動。

一個男孩,奧利弗;另一個男孩兒,艾里奧。

「午後一兩點鐘的嘈雜蟬鳴。微風追隨花園裡的水泥,沿樓梯往上吹進我的房間。」那個夏天,我漫長的暗戀,像個偷窺狂似的,視奸心上人的一切;他游泳,慢跑,親熱女孩子。他也愛上了這一切,因為另一個他也是這麼做的。

我裝作毫不在意,只有上帝知道我其實有多麼渴望他。

」怎麼可能沒察覺他替我按摩時,我僵硬的身體是我最後的避難所、我最後的反抗、我最後的偽裝,我只是在假裝反抗。「

陽光,海灘,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電影場景美炸,我還是很喜歡這樣的實景拍攝,田園,青春,同性,懷舊,荷爾蒙,這些元素相互碰撞,愛情里的這種曖昧,最讓人想加快電影節奏了,他們終於吻在一起了!

「最撩人的吸引力,來自從未相遇的兩級」

人們習慣性去壓抑強烈的慾望,原生的情感衝動,才讓彼此之間的擁抱、親吻、撫摸,如此酣暢淋漓。真可謂快意泯恩仇。我們欽羨屏幕里的美好,不過是因為生活平靜得如同陽光下的小草。我們不曾擁有。

青春的荷爾蒙

這部電影的成功與其說故事有多精巧,倒不如說它故事的細膩與真實,卻又在每一個畫面之間給人這種原始,不加渲染的感情,一種抒情的詩意。在這點上,電影很好地延續了原著的氣質。

「沒人痴心妄想撫摸他每寸肌膚,夜夜在床上想他,早晨看他躺在泳池邊的那處天堂,朝他微笑,看笑意浮現在他唇上,心思蕩漾地想著:你知道我昨晚在你嘴裡達到高潮了嗎?」

這麼細膩的曖昧,很想對你都做一遍。從頭到腳,請準備好接受我的洗禮吧。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我也會以我的名字呼喚你」

如果思念有聲音,那一定震耳欲聾。

他是他的故里,他是他的歸處。以至於任何剝奪他們這種親密的行為,就是離散。

離散

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想到《春光乍泄》里的那句台詞。

我終於來到了瀑布,突然想起何寶榮,我覺得我好難過,我始終認為站在這兒的應該是兩個人啊「

真好。他和他一起來到了瀑布。

此時不試?更待何時。

上帝賜予我們心靈和身體的機會只有一次。當你三十歲的時候,你會發現,過了某個階段,你每開啟一段新的感情,你就會給予對方的更少。我們被迫以不感受去感受自己的感受。

你要記住你現在的悲傷、痛苦,但是你也要記住你們感受到過的快樂。

艾里奧,我明年春天要結婚了」

故事是蒼涼的,不過這樣的結局才是真實的啊。這個鏡頭的三分鐘,硬是渲染出了我關於愛情悲傷的眼淚。

昨晚在知乎刷到《前任3》,感覺前任這個詞是埋在地上的臟彈,永遠不知道自己踩的哪一腳,讓自己淚流滿面。

如果我以你的名字呼喚你,你也會以我的名字呼喚我嗎?

我知道,這關於愛情悲傷的眼淚

在於電話那頭,是那個人永遠都不會作答。

春風一吹想起誰?

我上一次流淚又幾歲。


真的是入坑了,第一次看這種題材的電影。

但說句實在話,我覺得他不能算是一部同性戀電影。

就像是兩個靈魂的愛情故事,無關性別,你所能感受到的只是他們之間那種純潔的感情。

電影很好,畫面很好,主人公的顏值和演技真的沒法說。

我已經沉迷,最近幾天的狀態就是,反覆看電影,在微博在知乎在b站在YouTube上看各種視頻看各種消息。看到那些畫面就忍不住掉眼淚。循環ost歌單已經三天。

此外又找來書看,英文版中文版中英雙版

然後我發現,電影很多地方並沒有點透,有很多細節和感情,如果沒有看書你是感受不到的。

我就在想,為什麼電影不能加一些slio的內心旁白或者Oliver的旁白呢。

覺得電影還可以講出更多的細節。

但我真的對call me by your name沉迷了

最愛

令我著迷的不是同性之歡或者那些色情鏡頭

而是他們之間那種美好的情感

無關性別。


《Call me by your name》

看這部電影之前,在《環球銀幕》上看到了簡單的介紹,後來又在知乎看到了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大概,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很少會有負面評價,抽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這部電影,總有一些東西想說,但發現陷在這部電影了出不來,也只能夠想到哪說到哪了。

艾里奧,一個精雕細琢的少年

奧利弗,一個古希臘雕塑一般的男人

電影的最開始,艾里奧一句「鳩佔鵲巢的來了」,大概是對這位陌生旅人的到來不甚歡迎。但雕塑一樣完美的奧利弗,就這樣輕易俘獲了少年的心。

故事發生在義大利北部的一個小鎮,脫離外部世界干擾的小鎮,是一個絕妙的愛情發生的地方。 隨處可見的湖泊,溪流,草地,陽光,隨處都有舞蹈著的人們。

倒是沒有那些大佬的能力可以從中窺出當時的背景和作者創作的含意,只是覺得,電影讓人對這種愛產生了嚮往,讓人將同志的愛和普通人的愛揉雜在一起,再推到自己身上,產生了共鳴。

興許是17歲,和艾里奧同齡的原因,似乎有一些明白他對完美的奧利弗的感情。有了對愛情的嚮往,但是沒有像成年人那樣可以自己掌控,也不像有過這種經歷的人那樣去懷念。會很輕易喜歡上一個人,也很容易畏縮。說真的,在這樣一個時代,真的會有這樣的愛情嗎?充斥的懷疑和不確定,充斥著自卑和逃避,相信一個人都很難,又怎麼會去這樣毫無保留的喜歡一個人?

艾里奧的父母應該是許多人心中完美的的父母,父親最後的獨白應該是拯救了艾里奧的。

痛苦也是一種恩賜,不要去逃避,事情總會來的。

這是一個不知道怎麼結尾的觀影記錄,就像在電影結尾,艾里奧在壁爐前一段沉默的心理掙扎之後,就這樣結束了。

旅人被遠去的火車帶走,不知道明年火車再來,帶來的是另一位旅人,還是歸人?故事結束在有些美好夏日記憶的那年冬天,遠去了旅人傳來開春訂婚的消息,春天來臨之前,一切都是未知。

抱著電話一遍遍用自己的名字呼喚奧利弗的艾里奧,最終還是得到了一聲回應。

故事就這樣結束吧,不要有二十多年後的重逢。這樣,17歲的艾里奧,還有更多的機會去墜入愛河,並愛得更好。

Please call me by your name


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寫,當我寫下我的少年時,我就哽咽了,我所嚮往的義大利的少年,憧憬,明媚,小心翼翼,亦步亦趨,在失望和希望中來回徘徊,然後,我不敢妄自評論他的愛情,結局似乎已經早就是命中注定的,他放棄過他千萬次也就又重新失去他千萬次,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最後一次,奧利弗


第一次知道這部電影是在圖書館 當時我在微博上看見這兩張圖片時 已經抑制不住自己跑到窗戶外面嚎啕大哭

我沒有想到會有一部電影那麼像我的故事

今天是我回國第102天 我以為自己會好 可還是在聽到臉紅的思春期的《some》時哭得不能自已 那麼那麼甜的歌 可我想和你做的歌里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

對 今年6月我在泰國實習時喜歡上一個女人 她大我十歲 les 已婚 從我見她的第一面起 我就知道我走的時候會有多麼難過了 那種只要看一眼就移不開的眼睛 無法自拔的喜歡 以後也不知道會不會再有 3個月像初戀一樣的懵懂美好 每天在早上學校大廳 吃午飯時內心渴望你出現 放學路過你每天都在的地方 晚上看這你教孩子們游泳 一天見不到你內心的失望 監視你facebook的每條動態卻又不敢關注 老是想見見不到你又看見你和女朋友那麼漫長甜蜜的曾經自己獨自難受 還有你看著我笑時 我看你馬上轉過頭去 吃午飯我們看見彼此開心時 每天從路過的路口我們漫長的對視 後面默契的相視一笑 你在路口一直等我送我禮物時 你問我名字說honey時 我把你送的禮物一直放在床邊時 我給你送糖果送冰糖葫蘆時 遇見你總是傻傻地對你笑時 整個手機全是你的照片時 每天每天和她們說我的小姐姐時……

直到最後放學那天下大雨 我控制著眼淚與你對視 那一刻我才感受到無論我和做了怎樣再多的事 結局也只有我離開 學生拉著我的手叫我 我還是沒忍住回頭看你看著我時 回到寢室嚎啕大哭不能自己 或許是我不夠成熟 無法接受這離別的遺憾 可我永遠永遠無法忘記那天的大雨 那天我們對視 那天寢室里獨自哭得淚如雨下的自己 就像我能感受電影里Elio的哭泣時的感情

即使我知道這一切的結果 卻還是奮不顧身地一頭扎進去 至少我不後悔走的那天早上在你的辦公室門口告別 我想小孩子一樣撒嬌抱著你 你摟著我的腰 後面拉著我的手 我還記得你拉我手時的感覺 和我濕熱的手掌 就如同我記得你白皙的皮膚 你的黑色短髮 你的指甲 你的手臂 你的背 你走路的姿勢 你說話的聲音 還有你看著我時的眼睛 它們永遠不會說謊

回來後每個朋友都想拉我一把 我還是每天監視著你的facebook 不想發動態 也不想給你點贊打擾你 也不和你聊天 直到10月份時你給我發的i hope you are happy 我回你後思考很久發給你and i miss you

我知道你不會發給我i miss you too 但你放在桌上我的空糖盒和鑰匙扣已經告訴了我答案

再後來 為了把時間投放在學習上 我狠心刪掉了你所有照片和facebook 收起桌上你送我的禮物 和把我做的所有有關你 有關我們的手賬放在一起塵封 可我沒有哪一天沒有想過你 沒有了你的照片 但你的模樣已在我心中

每當我為你哭泣時都會覺得自己很可悲 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我為你流了多少眼淚

回來後也懷疑過自己的性向 但當我看見這部電影時 聽mystery of love時 我想說 是你讓我明白了愛的無限可能性 我永遠的小姐姐

現在最想做的 就是2019年拿到錄取書 還是那個夏天時 回來看你

Khak

最後送給大家書上的一段


太美好了

它集合了生命中太多美好的東西

愛人

夏夜

舞會

知識

海邊

音樂

心動

緊張

激情

silence and patience

pining and anticipations

不會有人討厭這樣一本書的

oliver說elio是個幸運兒

擁有這般家庭環境和夏日生活的人怎能不幸運呢

太美好了


看的書,電影還沒有找到。看第一遍的時候只覺得作者車技一流。看第二遍,已經收服我的心。 後來隨時翻到哪一頁就從那裡看起。書分為四章節,第一章是開始,經常分不清Elio的幻想和真實發生的事情。第二章,高潮一結束(一顆心和一件襯衫)。就開始噴薄而出悲傷的情緒,從作者寫下第一個字就開始醞釀的情緒。

聖克雷芒症候群,其實我現在並不理解它的意義。作者後兩章的文字給我觸動很大,忍不住的流淚。再看還是流淚,用很多很多的字描述分開後的生活,一切都沒改變,一切都將不同,只剩下夢和奇怪的回憶。(在愛情里,對我來說沒有比這更悲傷了。一切都沒改變,一切都將不同,剩下的人生我會活的很正常,我退出你的生活,但我的生命只剩下你的影子)只有和你在一起的六周我才真正活過。

Elio的父親對他說說,(如果有痛苦,就去照料,不要抑制它。如果有火焰,也不要掐熄。感到快樂不要擔心失去它。)


看完想起葛大爺說的那句:「那年我十七歲,她也十七歲……」。挑起了好些本以為再也不會想起的舊事。

年輕時,最深切的愛情就像書中的兩人,充滿了糾纏與矛盾,有著或者教授或者才子的堂皇稱號,但初見的時候,就退化成了叢林中的元祖,在荷爾蒙的作用下喜歡上了對方的皮相。可能是因為愛情的別樣吧,沒有表露心跡的兩人頗有一種古典的情愫,艾利奧對奧利佛隻言片語的內涵研究,對動作神態的剝離分析,想確定「他一定也愛我吧」,卻又找出種種理由來否定。在靜默的夜裡,描摹重現白天的種種,卻在被奧利佛接觸時表現得僵硬而又抵觸。看到奧利弗和別人親昵時吃醋,自己卻和迷妹滾了沙灘。奇怪的初戀好像充滿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就像初戀本身,應該是無關風月的,可是卻與性緊密的糾纏在一起,無處表達的愛和荷爾矇混合成了青春期最難以言說的秘密,深藏在回憶里,羞恥而又美好,這就是青澀吧。

一本書把青春時初戀的糾結、輾轉都闡發盡了,文筆的自然,使得閱讀中常常忘記了兩位的性別。愛情的通感,超越了世俗與時間的藩籬,或多或少的投射出你我的青春,真實而細膩。而書末的幾十年後再見,讓窖藏的情感更加濃烈。但一如往昔,兩人害羞的性格使她平靜而隱秘的散發開來,讓人讀罷悵然。不由得想著是像艾利奧一樣讓那年夏天的奧利佛活在羅馬二十年,還是像奧利弗一樣過二十年「正常的」生活?

不論怎樣,我仍然認為,奧利佛會以他的名字在午夜夢回時,輕聲呼喚艾利奧。


自問自答一下~


我還記得第一次讀完《call me by your name》的時候,那是一個像影片結尾一樣飄落著雪花的冬夜。跟隨著原作者狂熱細膩,韻味悠長的筆觸,我用了差不多四個小時的時間見證了一段跨越了二十年的感情,那時手邊的電腦上正懸掛著還未上映的電影男主角elio的扮演者蒂莫西的劇照,他趴在一摞書上,眼神迷濛地望著窗外的旖旎夏日之光,彷彿一直在期待著什麼的到來,翠綠的藤蔓將這一切框成了一幅畫。我相信,沒有人在看完小說以及這幅劇照之後,不會期待著這部電影的上映。

盧卡·瓜達尼諾鏡頭下的《call me by your name》是和原著小說若即若離的另一部優秀的作品。愛情史詩,不一定需要漫長的時間跨度或宏達的歷史背景,也可以是在兩個人,或三個人的狹小格局內跌宕出纏綿不盡,細膩翻湧的情緒的作品。但是在某種程度上,盧卡的電影作品還是盡量想把原著的氛圍和內容拍得更加私密和狹小,拋卻繁雜深奧的生命升華和普魯斯特式的悵然追憶,電影鏡頭更想捕捉兩個男孩兒之間的情感張力,還有,還有電影裡面另一個無形的主角,那個在夏日裡美到失真的義大利。

一、戛然而止的激情

原著小說在elio將暗戀譜寫出如萬花筒般紛繁樂章的第一部分結束後,終於迎來了他和oliver兩人之間激動人心的初夜。這一部分在原著小說裡面被描寫的細膩直白,讓人不禁對電影中演員們將如何呈現這一幕浮想聯翩,更何況指導此幕的還是以拍攝情慾親密場面見長的盧卡導演。但可能讓很多觀眾失望的是,在兩人即將翻雲覆雨之時,電影的鏡頭慢慢地移開了床笫,划過斑駁的牆壁,最終定格在了窗外夜幕下影影重重的樹上。鏡頭外,是兩個人初嘗身體歡愉的嬉笑和厚重綿延的喘息,我們就像一群興緻勃勃的看客,收起剛剛盈起的滿臉笑意,被導演輕輕地送到了那個卧室的門外。

不止是這一幕重頭情慾戲,即使在那個「莫奈的崖徑」(影片中被置換到了另一個地方)上演的初吻,導演都沒有張揚肆意地正面對準兩個人,給大家一個結結實實的高光時刻,相反的,導演將攝像機放在了與兩人有一定距離的背後頭頂的位置,既有窺秘的快感,又留足了主人公自性舒展的空間。除了這一場以外,書中本還有數不清的纏綿的夜晚,以及羅馬旅館裡的肆意放縱,它們都被電影消解掉了。

導演盧卡表示,影片中不存在任何的現實阻礙需要被突破,需要通過兩人以赤裸爆發的情慾戲去宣洩。在導演之前的代表作《我是愛》中,蒂爾達斯文頓的情慾戲則非常亮眼,充滿著動物般的野性生命力,同時又有人性光輝在困頓之後的華彩綻放,情慾戲的背後隱藏的則是一個俄羅斯婦女在循規蹈矩的貴族生活中的壓抑和憤懣。而在cmbyn當中,無論是那個開明爽朗的家庭,還是夢幻的義大利鄉間,都成就了兩人愛情的烏托邦,這也確實不需要去宣洩什麼。另一方面,於這些情慾戲的留白處,我彷彿看到了導演另一層更為珍貴的目的,那就是對於elio和oliver之間愛情的尊重。這是一段表相刺激而禁忌的感情,但它的內里卻是如此赤誠純真,影片放棄了elio的第一視角敘述,我們都變成了親密的見證者,而當這段愛情被推向高潮時,出於對二人情感的尊重,我們這些觀眾則必須放棄對於他們親密時刻細節的觀望和打量。因為那一刻,只屬於elio和oliver。

二、消失的第三、四章以及恩賜的配樂

原著小說的第三章是在讀者間富有爭議的章節,這一章描繪了elio和oliver兩人確定關係之後,即將面臨分別之前,在羅馬城裡肆意放縱的最後一次快樂。故事中,在一個又一個酒館裡,oliver帶著elio會見那些形形色色的朋友們,他們驚嘆於兩人之間的關係,同時又與elio暢談著生命,愛情和文學,elio在朋友的鼓動下灌下了一杯杯美酒,順興彈了幾首鋼琴曲。這一段故事表面看似與兩人的愛情無關,但卻是全書將二人情感升華的華彩段落,他們的愛情終於從義大利隱秘的鄉間雲雨,蜿蜒上升至羅馬城內靈魂的契合。這段故事背後所承載的,是一種吉普賽式的,流浪放曠的生活態度,一種活在當下今朝買醉的快意理想。這種肆意張揚,又與elio與oliver兩人之間衝破禁忌的愛情不謀而合,進而產生了奇妙恢弘的共振。正因如此,讀者在讀到他們二人醉意闌珊毫無顧忌地在羅馬城中擁吻的時候,才會產生那樣動容和震撼的情緒。

影片由於各種客觀原因,刪掉了這個華彩段落,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美好的部分。在《mystery of love》的悠揚配樂聲中,男孩兒們在群山瀑布的環繞下肆意玩耍,追趕,用自己的名字大聲呼喚對方,蒼翠蘢蔥,氤氳蒸騰。導演和編劇剝離掉了原著吉普賽式的流浪情懷,用自然主義的浪漫包裹兩人,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生命與愛情的自由美好,造就了一個超脫於原著想像的,美到讓人心碎的片段。說到這裡,本片的配樂則是又一個亮點,原本可以用人物旁白的方式進行的碎碎念,幻化成了各色配樂來推進人物行動,形式豐富而高級。很多人都介紹過該片出色的幕後配樂,在此不再贅述。

同樣消失的還有原著的第四章,那個無數讀者心心念念的20年後的重聚。因為拍攝上的難度,這一段在電影中並沒有展現出來。很遺憾,我們不能跟隨elio在電影中,繼續體驗書中那種穿越了20年的標本般的愛情。影片既然決定拋棄那種普魯斯特式的懷舊氛圍,自然就很難在2個小時的時間營造那種恍若隔世的綿長感。倘若導演能夠像《愛在》系列那樣有意拍攝續集,我們也許在未來能繼續見證二人一次又一次的久別重逢,沒關係,故事已在心中生根發芽,必定還會繼續。

三、精彩絕倫的表演

正如之前提到的,電影化的cmbyn成功地補足了讀者對於原著的想像,這其中制勝的環節便是影片中幾位主人公出色的表演。

年僅22歲的甜茶蒂莫西,以一個年輕演員的大膽,自信,和他與生俱來的張揚通透,靈動飽滿,出色地詮釋了書中那個敏感細膩,才華橫溢的早熟少年。同時,他維斯康帝式的俊美面容,又賦予了原著中elio所未展現出來的視覺化特質:風流而易碎,一種若不捧在手心裡,便極易凋謝枯萎的美麗。在影片導演安排的最後一場長鏡頭戲份,他將被困在回憶里那一刻的悲傷,痛苦,甚至帶著一絲不甘和憤怒的種種情緒,在大特寫的加持下完美呈現,流轉盎然,體現了一個年輕演員罕見的專註力,讓人不由得擊節稱讚。

阿米漢莫大概此前從未在銀幕前認真地談過戀愛,在本片中也慢慢地釋放了本真的自我。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拍攝是完全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的,所以我們能明顯地觀察到阿米漢莫,這個本身演技存有爭議的演員,如何一步步從開始微弱的緊張不適應,調整到最後的坦蕩與舒適。這個男神角色,在阿米無可挑剔的面容身形下,也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蛻變,這種蛻變與oliver的角色發展遙相呼應。

說了這麼多,其實表達的都是對這部電影的喜愛。cmbyn在義大利的艷陽下,切中的其實是古希臘的古老脈搏,再仔細聆聽,跳動的卻又是一顆伊甸園的心臟。太多的觀眾可以在其中獲得自己曾經有過的感受,縱使這部影片在很多人看來不完美。但是很多時候,一部電影恰恰是因為不夠完美,才成為了讓歷代無數影迷銘記的作品,那樣的瑕疵反倒成就了它播散在觀眾靈魂中繼而生長的契機。

我想,cmbyn大體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吧。


看call me by your name前不明白為什麼會有9.0這麼高的評分。一部同志電影,男男之間的愛情。我對中間激情滿滿的劇情並不理解,但被猶太人對子女的教育所震撼。當一個父親心平氣和的和自己孩子討論男男之間的愛情,並且支持和開導。「為了讓自己沒有感覺而不去感覺是多麼的浪費」「現在你會感到痛苦,難過,別讓他們消失,更何況是那些好」。但憑這個就是一部好電影.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但是你知道,有些東西是真實存在的。他走以後,少年再沒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哪怕一遍遍的以自己的名字呼喚你。


喜歡

夏日的

陽光微醺

義大利小鎮

鄉間的花園

閣樓里的小床

Oliver的自行車

陽光下潺潺的河水

雨季的德文愛情小說

無數次騎自行車經過的小路

還有陽光在地上投射碎影的果林

就在檸檬薄荷味季節的尾聲里消失了

留給我的 只剩一件襯衣 一個吻

偶然有意識到 夏天仍然還在

它就從我的眼前一一掠過

像冬日爐火般跳躍鮮活

但轉眼又消失不見了

不知所蹤了

我知道

某天

還會再回來

下一次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Call me by your name,and I will call you by mine.

以上です。



看完好想奔去義大利...


觀後感:要好好學英語,看原版小說,感觸不一樣的無與倫比的內心碰撞。


推薦閱讀:

電影中的《霸王別姬》程蝶衣最後在台上自刎,而原著中在戲中醒過來也許安穩的過了下半生…哪種結局更好呢?
如何評價電影《燦爛人生》?
如何看待成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成為首位華人獲獎者?
如何評價電影《美麗人生》?

TAG:電影 | 小說 |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