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能說「畫被掛在牆上」「樹被栽在對面」「赤字被填補」這一類有標被動,而用「無標被動」更為自然?
為什麼不能說「畫被掛在牆上」「樹被栽在對面」「赤字被填補」這一類有標被動,而用「無標被動」更為自然?
我覺得有標被動和無標被動都可以說,但表達的含義有些不同。
「畫掛在牆上」,描述的是掛好後的狀態;
而「畫被掛在牆上」,描述的是掛畫的事件。事實上,描述這個事件的更地道的漢語是「畫被掛到了牆上」或者「畫被掛到牆上去了」,用「到」字表示畫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有些其它語言也能區分這兩種含義。比如日語:
絵は壁に掛けてある。畫掛在牆上。
絵は壁に掛けられた。畫被掛到牆上去了。
再比如西班牙語:
El cuadro está colgado en la pared. 畫掛在牆上。
El cuadro fue colgado en la pared. 畫被掛到牆上去了。
可能是因為這些動詞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主賓格動詞,而是施通格動詞。黃正德(2007)提到了「非作格動詞」和「非賓格動詞」,並根據動詞的論元(單元/雙元)將其分為四類。金立鑫(2014)進一步將漢語的動詞分為一個四分系統,如表1:
關於施通格語言,不了解的可以看下面的簡介,或者直接戳傳送門:Ergative-absolutive language,了解的請直接跳過下劃線的部分,吸吸。然後進入正題。
雖然像英語、漢語這些語言是主賓格優勢的語言,但是不排除其中存在施通格的現象,舉個例子:1a) 題主打破了杯子。1b) 杯子打破了。 按照傳統動詞的分類,1a是及物動詞,1b是不及物動詞。但是,「杯子」在a句和b句中都是受事,也就是說它的語義角色沒有變(並沒有因為放在句首就成了動作的施事),只是被放在了不同的句法格位中。這其實和施通格語言中的通格用法非常相似,這類動詞可以成為施格動詞。回過頭看錶1中描述的施格動詞,「有施語,施語不出現時通語可以前置」。1a中的題主就是施語,杯子是通語,1b中施語不出現,所以通語前置。那麼看看題主講到的句子:2a) 我把畫掛在牆上。2b) 畫掛在牆上。這個動詞就可以看作是施格動詞。其實還是隱含著一個施事的,畢竟畫不會自己把自己掛在牆上。而不及物的通格動詞,論元前後句法位置自由,比如:
3a) 客人來了。3b) 來客人了。在這樣一個動詞四分系統下,像「中國隊大敗韓國隊」、「王冕死了父親」這樣的難題都迎刃而解了,因為要準備日語考試TAT,就不再展開了。
參考文獻:[1] http://en.wikipedia.org/wiki/Ergative–absolutive_language[2] 金立鑫. "動詞分類和施格、通格及施語、通語". 外語教學與研究, Jan. 2014, Vol. 46, No. 1, pp.45-57.我看到過一篇文章里說,漢語的「被」雖然只是一個被動標記,但是隱含了某些負面,不良的情感。漢語的有標被動,即被字句,多半是用來敘述不好的事的。
無標記被動古已有之,《左傳·隱公元年》:「蔓草猶不可除。」漢語本來就沒有形態變化、語法範疇(此處暫不涉及遠古漢語是否存在屈折變化的討論),使用「意合法」成句,這種通過語義的關係來體現被動的用法歷史悠久,被人用得多,自然就習慣。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被」在漢民族中本來多用來指遭受不好的事、會被迫做某事。這樣,在既有無標記被動句的情況下,人們就更不樂意選擇帶「被」的被動句來表示被動關係了。
有標記被動句引入了使動結構(causative structure)。被動標記「被」、「叫」、「讓」等都有causative的含義,這讓整個動詞短語偏向活動類動詞activity verb phrase。1. 畫被(他)掛在了牆上。2. 畫叫(他)掛在了牆上。3. 畫讓(他)掛在了牆上。語感上傾向於加「了」,因為活動類動詞短語有了一個時間的截止點。無標記被動句沒有使動結構,偏向靜止的動詞短語stative verb phrase。所以不用加「了」之類的tense marker。
典型的受事主語句,很正常
蘋果吃了衣服洗了這裡的受事主語句還可以改成存在句
牆上掛著畫
對面載著樹類似的山上架著炮台上坐著主席團桌子上放著筆???是我漢語不好嗎???為什麼我覺得這三句話很自然啊。。。。
其實,「畫掛在牆上」不是被動。這個掛是不及物的,表示結果,不是動作,可以加「了」(表狀態)。畫掛到牆上,才是被動,表示動作,也可以加「了」(表完成)。至於為什麼口語中很少說「畫被掛到牆上」,我想是因為「到」的語義很明顯,是A點到B點,再用「被」突出這是個動作,顯得多餘,口語力求精簡,所以就不加「被」了。
漢語語法方面有一個特點就是辭彙與句子的關係複雜。這是個主謂句,這裡的主語是受事,不需要「被」字也可以表示被動。表現在古代漢語里應該是意念被動。
這在大部分語言的語法中是錯誤的,但為什麼在漢語中可以呢?約定俗成吧,我覺得。
其實我也不會。可以用構式語法解釋。(現學現賣哈哈哈)來自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祁峰老師的課程。
對於畫來說,即使是放在主語的位置上也不會讓人認為它是施事,所以用無標誌的被動,而一般我們用被動是因為一些受事被被子提到主語位置上會被認為是施事,所以這裡用無被動。
本來漢語的用得被動更少,更偏好主動句式,現在受了歐化影響已經多了很多了。
我覺得可以說吖~
題主要不補充一下在哪裡看到的不可以說?畢竟分辨一句話可不可說的魔性原則是母語者的語感(⌒▽⌒)沒有不能,看語境需要。
推薦閱讀:
※隨著傳播手段的豐富,各國標準語的讀音是否會有固化的趨勢?
※如何閱讀中世紀手稿或檔案,尤其是學習paleography?
※閩南語的濁音b/g/z和吳語的濁音b/g/z有什麼區別?
※「沒」字和「未」字在漢語發展史上到底是什麼關係?
※有哪些因素可以決定一門語言的正常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