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拜占庭沒有在古典文明的基礎上直接演變到更「先進」的層次?

依照「黑暗中世紀」的常規說法,日耳曼人衝破了羅馬帝國的邊界,破壞了義大利半島原有的和平繁榮,挫傷了文明發展。歷經千餘年的緩慢發展,西歐和南歐獲得了「反哺」機遇——拜占庭被奧斯曼人攻破,於是帶來了拜占庭的古典文明,催生了文藝復興和一系列數學、物理學的進步,以至於最後走向工業文明的道路。

如果是這樣的關係,那在中世紀幾乎不曾被破壞的拜占庭帝國,顯然一直保留著一套古典文明科技樹,站在古典哲學和數學基礎的巨人肩膀上,甚至具備讓西歐急劇發展的「反哺」資源,為什麼它沒有自行發展出更輝煌的成就呢?


首先,題主所言的發展未必就不存在。

整個中世紀1000年,又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15世紀的拜占庭社會和文化,和5世紀的差距又有多麼巨大?這是一個太大的課題了,無法在一個回答里說請,我也沒有這個能力。但是無論如何,整個中世紀,拜占庭在建築、藝術、文學、軍事理論等方面都有長足進步,而且在中世紀也經歷過幾次文藝的高峰。

其次,西歐文藝復興有它自己的內因,拜占庭的反哺也好,伊斯蘭保留古典文明的傳入也好,都是極其次要的因素,不可本末倒置。光說文藝復興,在14~15世紀那個著名的文藝復興以前,西歐就有8世紀的加洛林文藝復興,12世紀的文藝復興,原因各異,但是總體來說就是政治穩定,經濟復甦以後帶來的文藝大發展時期。

也正是因此,回看拜占庭,它在整個中世紀的整體節奏是下行的,從一個橫跨歐亞非的超級強權瓦解到困守一座孤城,直到徹底滅亡。這個發展也導致了它自身沒有能孕育出現代社會——所有類似的變革終究需要一個相對安全又有活力的社會基礎來支撐,而日漸衰敗,戰亂頻仍的拜占庭無力支撐這一點。1000年間,拜占庭有過黃金時代,有過中興強盛,有過力挽狂瀾,但是更長的時期內它是處於守勢和緩慢萎縮的過程中,這意味著上層力量的資源和注意力會關注於防線的構建,阻止入侵,伺機收復失地。而下層所有類似變革的積累則會被不定期的「國難」消耗。

說白了,沒有安全,談何發展。每一個拜占庭相對安穩強勢的時期,也伴隨著拜占庭文化的一個高潮。而就在歐洲文藝復興方興未艾的14世紀,拜占庭處於其整個國運中的最後一次喘息(巴列奧略王朝前期),也在經歷其文化藝術的最後一個高峰,同一時期在整個帝國領土(和故地)嚴重蕭條的前提下城鎮生活反而相對變得更加繁榮,城市社會分化明顯,城市行業組成和西方類似的產業行會,城鎮特權開始出現(因為中央政府的無力),由於親歷山河破碎,民族主義開始興起——看上去和文藝復興的西歐將要發生的變革相當類似——然後就被奧斯曼人按死了。

所以一切都怪土耳其人就好了(攤手)


突破古典社會的範式,需要多重因素,僅僅看文化因素,未免就會陷入一元化的迷思。

相較西歐社會,拜占庭社會雖然具備文藝復興的文化因素,但是沒有宗教改革、沒有殖民地和世界市場,不能顛覆貴族和教士的地位,資本家成不了氣候,就沒有後面的憲政、民族主義、民主制度與現代國家。

換言之,拜占庭再強大,不過是不斷完善和改進古典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缺乏整體顛覆古典社會的因素。而近代社會並非直接誕生於對古典社會的繼承,還有徹底打碎古典社會規則的一面。


首先指出問題描述中的一處錯誤:

拜占庭帝國一直以來戰亂不斷,其國土在中世紀處於不斷縮小的狀態,即便是巴爾幹-安那托利亞的核心地區,也時常遭遇東歐遊牧部落(保加爾人、帕臣納克人以及塞爾維亞人)和西亞地區游牧民族(主要是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入侵,且在11世紀的十字軍東征開始後不斷受到十字軍的衝擊,並在1204年到1261年的拉丁帝國時期里陷入了各派系統治者割地混戰的局面,派生出的伊庇魯斯、尼西亞、特拉布宗三個勢力各有本源,直到1453年也沒有統一,對其文化和經濟的破壞極大。這之後,依靠帝國傳統和東正教凝聚力重歸一統的拜占庭帝國將「傳統」擺在的重要位置,並在其治下通過宗教運動不斷強固東正教的正統地位,雖然一度也出現了號稱「巴列奧略文藝復興」的古典學研究熱潮,但其革命性和影響力均較有限。也就是說:

1.大規模的戰亂

2.在戰爭中被強化的傳統

3.衰微的國力和周邊民族的逼迫

共同構成了拜占庭發展「文藝復興」的三大障礙。

在社會經濟領域裡,拜占庭不像義大利,國家同行會控制工商業發展,並盤剝重稅,對商業的控制和壓榨非常嚴格。且帝國長期處於戰亂,政治鬥爭非常激烈,貴族、文官、教會構成統治中的三位一體,不僅不容大資本家插手,而且往往還使得商人需依附其上才能發展,這就無法培養獨立自主、具有充分競爭意識的近代資產階級。沒有了他們的新精神需求,沒有了他們對新藝術品的贊助,文藝復興就算能在文化界產生,也很難在自由主義的助燃下得到充分發展。而在10世紀之後,隨著威尼斯、熱那亞等商業城邦的發展,拜占庭皇帝為了貼補軍用、得到其海軍支持,往往將商業經營特許權交給這些義大利城邦,拜占庭商人很快就被從東地中海、黑海貿易圈中被排擠出去,其勢益微,更加不可能發展起來。

在思想領域裡,拜占庭教會的統治,同文化水平較高拜占庭學者相互扶植,造就了一種類似於中國宋朝「黨爭」的宗教理論論爭。究其終始,拜占庭帝國的宗教鬥爭從破壞聖象到鮑格米爾派運動綿延不絕,但這些運動卻始終屬於牧首和神學者、官員們的「神仙打架」,類似於南宋鵝湖之會的暴力版,有創造力,但哲理性太強、鬥爭點太小,缺乏革命性(都是利益集團內部的人,要不就是與世隔離的隱修者)。此外,拜占庭教會相比於羅馬教廷而言較為聽話,同國家政府步調一致,消滅異教徒的殉道精神是軍隊組織的重要部分,軍隊又是連接官民、保家衛國的重要工具,一般學者沒多大的動力去攻擊他本身。


簡單說一下,1.有命掙錢沒命花錢是最大的悲哀。冷兵器時代,一個號令統一,蓬勃擴張的游牧帝國任誰也擋不住,拜占庭還在衰退,文化再先進也擋不住。就像大宋不死怎樣怎樣。沒什麼討論頭。2.拜拜因為地處文明邊緣帶地勢險要避免了西羅的被圍攻的悲命。但也正因為此不利擴張和鞏固。純軍事角度缺乏真正的後方真正的盟友,四戰之地,文明衝突之地。每一個軍區都要打仗。你能想像大明王朝每一個省都是遼東嗎?3.問題問的是如何更輝煌這個不太準確。拜拜已經很輝煌了。保存了羅馬文化,完成了本土化轉變,輻射了東歐東南歐阿拉伯地區,進行了文官化改革,扛了一千年。站在歷史角度他已經在文明上超額完成了人物。該死而不死的只有鱷魚和老鱉啦。4.拜拜是個帝國,必然受帝國的自然規律制約。方便發展文明不假,但是社會內部管理問題和自身權力結構會自然衰老並走向崩潰,就像老猴王早晚要面臨新猴的挑戰下台。不可抗力。5.任何社會都有其自然發展過程。西歐完成思想革命不是因為借鑒了拜拜和阿拉伯的文明而是因為其自身。西歐經歷長期蒙昧,終於民族形成,士氣正盛,民智將開,渴望建功立業。十字軍開啟了這扇大門,自然開始拚命學習,發酵開花。反觀拜拜的希臘,精力耗盡,外敵越來越多越來越強永無休止,不光軍事連政治經濟外交都不停被人入侵。希臘人在這種宿命中也失去了動力和使命感,越混越累。最後滅亡反是種解脫。即使沒有土耳其早晚也有法國或哈布斯煲要弄他。6.拜拜經歷了文官階段,軍區階段,破屋四面漏風階段已經政治軍事經濟全面崩潰。家都這樣了別的就不用說啥了吧。

是人都得死,曾經出過風頭就很不簡單啦。拜拜已經完成了使命。值啦。就是愛因斯坦也不能指望相對論後再出什麼一對論3p論多p論啥的啦。


因為拜占庭是東羅馬,西邊有西羅馬,日耳曼,東邊有愉快放牧的突厥人,整個帝國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從未間斷。所以你可以發現,拜占庭在帝國時代的定位是 防禦民族,特殊科技是城牆加厚。


就從拜占庭的國際貿易是用威尼斯金幣結算這事兒看,拜占庭沒有一個繁榮豐富的商業,就不會成功進入工業革命。

我的大致理解是早期宗教問題分散了帝國大量精力,後來陷入沒完沒了的戰爭衝突,半世襲半選舉的不穩定統治也是雪上加霜。


題主去粗略看看歐洲中世紀史,或者翻翻CK2的劇本地圖,就不會問這種犯常識錯誤的問題了


因為有曹家人


因為君堡的位置太差了。

沒錯,我是認真的。這個千年之城位置對於拜占庭帝國來說位置太差了。

拜占庭作為歐亞帝國的首都位置還行,但也僅僅是還行, 君士坦丁一世遷都以前東部的軸點在士麥拿。拜占庭的優勢是黑海貿易非常重要的古典時期烘托出來的,隨著帝國逐漸解體,非農業區人口佔比下降,對克里米亞和南俄的穀物供應需求明顯下降。

而缺點就是致命的了,利凡特埃及兩河流域天然就會結成一個板塊,with or without愛琴海地區。而結合的中東在體量上比環愛琴海地區大得多。 所以在叛亂不可避免的時代,一次鎮壓成功解決不了問題,一次失敗讓上述三地結合,就再沒有逆轉,收復的機會。安納托利亞的山路太難走,走過去也會面對擊敗強大的多的環東地中海板塊。有沒有阿拉伯人的大征服,也會有波斯中獎重新雄起的時候,也會有突厥人蒙古人橫掃。希臘人的帝國里註定不會長久的總有中東

而作為一個愛琴海帝國的首都,拜占庭又毫無地理優勢。 離北方牧民南下的路線太近,吃了一個個城下之盟。 離亞洲又太近,既擋不住對面架起的奧斯曼大炮,更擋不住他們在另一個海峽繞路。 這個千年一城在拜占庭千年首都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個比北京更差的首都選擇,而集權國家要遷都永是困難重重的。


懶癌發作,實在懶得寫太多回答,就寫點簡單的吧。

拜占庭國家文化有過繁榮,經濟有過進步,政治也進行過諸多調整,但對於拜占庭國家而言,活著始終是第一要務,處在東西方交匯的十字路口,受到夾擊的拜占庭國家,實在受不起太多的折騰,比起義大利城邦,拜占庭的處境實在過於險惡。


推薦閱讀:

不列顛群島上民族發展與融合的歷史是怎樣的?
法蘭克帝國奠定德法意三國基礎?
為什麼聖方濟各會在中世紀晚期被批為異端?
為什麼中世紀歐洲經濟中心會北移?
所謂法蘭克人的「均分繼承法」來源到底是什麼?

TAG:歷史 | 中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