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顯示器刷新頻率是60HZ 75HZ 144HZ? 這些數字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顯示器刷新頻率是60HZ 75HZ 144HZ?這些數字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是144 不是142或者143?


來源於倍頻,144是72hz的倍頻,同時又是120hz添加24hz每8ms補償眼球捕捉極限的間隔幀(共補償24幀),從而達到眼球感受到畫面連貫性間隔的極限。75hz僅僅是因為液晶顯示器剛開始普及的時候技術限制原因只能做到的最高的刷新速度,現在華碩玩家國度pg258q甚至可以做到原生240hz


60hz是crt時代的歷史遺留問題,最低60才能讓人眼感覺不閃爍。而舊時代,特別是液晶剛開始普及的時候,有很多50hz的產品。75這種見的比較少,我估計可能是從50X1.5得來的,望了解的人補充。

而144,我先從電影角度說說,首先要知道的是,絕大多數電影,都是以每秒24幀的格式拍攝的,像李安的搞比利,用120hz拍攝只能算試驗品。其他超過24幀的電影,近年來也只有霍比特人等少數幾部48幀的電影(然鵝電影院基本都不支持,只能放24版)。那麼問題來了,顯示設備每秒刷新60下,但是電影每秒24個畫面,怎麼分配呢?

最簡單的辦法粗暴的3:2插黑幀,但是這樣也導致動作不流暢以及畫面撕裂。

於是索尼三星等電視機開發了各種XX Motion畫面平滑技術,基本原理就是通過內置晶元計算兩幀畫面的中間過渡幀,這樣畫面看起來很平滑流暢,但是會導致肥皂劇效應(簡單來說,電影看起來不像電影,更像國產電視劇)。

唯一完美的方案,就是採用24倍數的刷新率。早年曾經誕生過72hz這種詭異的刷新率,隨著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廠商開始推出120hz的顯示設備,既能達成24p的5倍,開發成本也低,在60的基礎上翻倍就行,然鵝…前面說了,指環王是48p的,120hz跪了。另外,還有一種電影叫3D,3D有多種實現方式,其中一種就是在不同幀交叉放映左右眼不同畫面,這樣就要求顯示設備幀率是24的偶數倍,這樣144應運而生……

至於遊戲方面,更高的刷新率是一直以來的追求,60hz早已不能滿足遊戲玩家了,特別是電競選手,60hz顯示器已經開始限制他們的比賽發揮了。而為什麼是144這個特定刷新率,有可能就是我前面講的為了適應電影的關係。還請對顯示器行業和遊戲畫面技術有深入了解的大佬多多補充

其實,更完美的顯示器是240hz!240=24X10,30X8,48X5,60X4,120X2。(只有48p看快門式3D會跪)。現在的144也只是過渡。


2018.1已更新

來個完整版

---

實名反對樓上所有答案。

23.976HZ:電影是24FPS,降為23.976HZ是因為NTSC模擬彩色電視信號要避免彩色副載波與亮度信號和音頻載波之間的相互干擾。有的顯示器/電視/投影機設計這個刷新率是為了跟NTSC模擬彩色電視信號同步。後面的29.97HZ/59.94HZ也是。這個是模擬時代的歷史遺留問題

24HZ:電影是24FPS。剛好同步。

25HZ:PAL制是25FPS。剛好同步。

29.97HZ:兼容NTSC模擬彩色電視信號

30HZ:NTSC制是30FPS。剛好同步。

48HZ:剛好是電影FPS的2倍,剛好同步。

50HZ:PAL 2x。

59.94HZ(Vista/2008/Win7/2008R2/Win8/2012/Win8.1/2012R2/Win10/2016顯示為59HZ):NTSC 2x。兼容NTSC模擬彩色電視信號

60HZ(Vista/2008/Win7/2008R2/Win8/2012/Win8.1/2012R2/Win10/2016顯示為60HZ):NTSC 2x。VESA 1991年制定的標準把「不閃屏CRT」定為60HZ以上。也是DLP色輪1倍速。

70HZ:DOS模式。不過不知道DOS用70HZ是什麼原因

72HZ:電影 3x。

75HZ:PAL 3x。

85HZ:1996年VESA把「不閃屏CRT」的標準修訂為85HZ以上。

100HZ:PAL 4x。

120HZ:NTSC 4x,電影 5x。DLP色輪 2倍速。

144HZ:電影 6x。

165HZ:不太清楚

200HZ:PAL 8x。

240HZ:NTSC 8x,電影 10x。DLP色輪 4倍速。


推薦閱讀:

有哪些關於八十年代的冷知識?
紅綠燈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又是如何被推廣到全世界的?
什麼動物吃猴子?
有什麼適合女生吃的不容易長胖又解饞的零食嗎?
為什麼人被很強的電流擊中後都是內傷(燒焦那種),而從外表看不出來?

TAG:顯示器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