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孩子,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
1、 高質量的陪伴,前提是完全不想改變對方
沒有人喜歡被說教,沒有人喜歡被控制。因為當我們想要改變對方時,無論出發點多麼好,道理多麼正確,其實都在傳遞:我不喜歡你現在的樣子,你應該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這個改變對方的能量本身,就會讓對方抗拒。就像妻子想要把老公改造成一個有熱情的人,老公的心就關得更緊,覺得妻子根本不接納自己,很傷心。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幾乎不停的挑剔指揮孩子。孩子玩水,嫌孩子浪費水;孩子玩土,嫌孩子弄髒衣服;孩子自己吃飯,嫌孩子吃得慢,指揮孩子多吃青菜。孩子開心的跑過來要媽媽抱,媽媽卻要孩子先去洗手,才能碰媽媽。這種「陪伴」下來,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開心。
為什麼想要改變對方?因為看不見對方的真實存在,只能看見我們頭腦中想像出來的、正確的對方應該是怎樣。
頭腦想像是最可怕的東西,因為頭腦會造出一萬種理由,證明自己的想像就是真理。比如,看見孩子彎著腰玩Ipad,頭腦立刻會說,這樣會把眼鏡搞近視,這樣對身體不好,所以我要糾正他。當父母去糾正孩子,結果必然是,孩子不開心,和孩子關係進一步疏遠。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說,難道我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錯了嗎?長時間彎著腰玩ipad,就是對身體不好,這個還有疑問嗎?
問題是,人不是機器,人是不能拿來糾正的。問問自己,你也知道晚睡不好,可是你真的能做到從來不晚睡?如果你晚上失眠,伴侶在旁邊不停教育你:晚睡對身體多麼多麼不好,這樣有助於你安然入眠嗎?
如果伴侶理解你的晚睡,肯陪著你失眠,抱著你輕聲聊天,這就是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變你,我只是如你所是的愛你。
同理,看到孩子彎著腰玩Ipad,不妨去看看孩子在玩什麼讓他這麼聚精會神,有興趣的話可以一起玩。心疼孩子弓背彎腰,那麼去愛撫他的背,孩子的脊柱在愛的灌注下,自然會挺直。這就是真正的陪伴:關注,但不打擾。
2、高質量的陪伴,是看見對方
我的一位來訪者喜歡打籃球,小學時候,有一次打完籃球身體暢快淋漓,帶著這份滿足和快樂,兒子迫不及待的想回家和爸爸分享,剛說沒兩句,爸爸立刻接過話鼓勵孩子:打籃球,這個愛好很好阿,鍛煉身體,培養意志力,你要好好堅持下去,打好籃球!
聽完這句話,兒子感覺身體里流動的能量一下子全被憋回來,淤堵在心中,憤怒卻又無從發泄,因為爸爸沒有說錯任何話。
另外一個例子,一朋友形容小時候父親看自己彈鋼琴的感覺:爸爸就像在欣賞自己剛買回來的藝妓。這個例子里雖然有俄狄浦斯衝突,但最本質的含義都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價值。
這不是一句指責父母功利心的話,也許父母並沒有要求孩子必須功成名就。但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價值去定義的物質性的「它」,決定孩子的心能否直接感受到愛。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見,即使父母為孩子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達愛的道具。孩子也許頭腦上承認父母為自己付出很多,承認父母很愛自己,但心知道那份恆久的孤寂。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關係分為兩種:我與你,我與它。當我放下預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與一個人或事物建立關係時,我就會與這個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這種沒有任何預期和目的的關係,即是我與你的關係。在馬丁布伯看來,「我與你」只是生命的瞬間。也許我與你神性相遇的境界太高,但至少我們普通人可以學習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不是父母的延續,不是一個實現我們想像中功能價值的」它「。
孩子打籃球的體驗、滿足的表情,流動著一個生命的存在感。打籃球帶來的功能價值,是頭腦總結出來的「它」,「它」並非不能存在,打籃球確實附帶強身健體等很多好處,但如果你只能看到「它」,聽不到孩子快樂而急促的呼吸、看不見他滿足的表情,孩子由內而外散發的快樂也不能共振你的嘴角上揚,那麼,你和孩子根本不存在於一個空間。你睜著眼,確是全盲的。
當我們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評價,只是單純看見對方當下的樣子,當下的感受,並願意和這個真實的人在一起,分享時光,這就是真正的陪伴。這種陪伴,無論對自己還是對方,都是巨大的滋養療愈,是我們存在的證據。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養孩子成了大多數家庭最重的負擔,一個大人往往沒辦法帶好一個孩子,最常見的情況是,一個全職媽媽需要配備一個老人或者保姆,兩人或多人合作才有可能完成養娃這個艱巨的任務,更為可怕的是,甭管幾個人合作養娃,只要參與的人都會累得精疲力盡
。
所以,我做全職媽媽時,常常會有媽媽問我:「你家保姆在哪請的?」
當她們得知我家沒有保姆,也沒有老人幫忙更沒有小時工時,她們大驚失色,一臉同情的看著我說:「哎,那你不是累死了?雲香你太強了,你怎麼受得了?」
什麼是高質量的陪伴?
事實上,我並沒有很累,反而每天神清氣爽,該培訓培訓,該出書出書。當然,如果我也按照很多人養孩子的方法:每天無時無刻不守在孩子身邊陪孩子玩,好不容易孩子睡著了,媽媽趕緊做飯、洗衣、收拾屋子,活兒還沒幹完,娃又醒了,繼續陪娃......那我確實會被累死,因為這樣的媽媽別說有自己的休閑時間了,就連睡覺的時間都很難保證。
問題是,這樣無時無刻的陪伴孩子,的確是孩子需要的嗎?這樣疲憊辛苦,毫無個人時間的媽媽心情能好嗎?一個每天煩躁疲憊的母親如何養育出平靜自信的孩子?
事實上,在孩子一歲之前,的確需要媽媽經常的陪伴,但當孩子學會走路,開始自己探索世界以後,媽媽更多的是需要放手,也就是說,孩子不需要你總是陪著他玩耍!
這個觀念可能會讓很多父母大吃一驚:「什麼?難道我們總是陪著他反而不好了?難不成把孩子放在一邊不搭理他?」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概念了:高質量的陪伴。如何評判陪伴的質量高不高?什麼才是真正高質量的陪伴?
我認為陪伴質量高不高的標準就是父母和孩子在此刻的狀態如何。只要雙方狀態是愉快安詳的,這樣的陪伴就是高質量的陪伴。也就是說,高質量的陪伴,不是指父母隨時待命,陪著孩子玩遊戲。
事實上,在家庭中,高質量的陪伴不僅僅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父母全身心的陪著孩子玩耍,還有一種更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高質量的陪伴:那就是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做自己工作。
孩子吸收的是父母做事的狀態
前面一種陪伴好理解,也是很多父母努力在踐行的,後面一種就讓很多人費解了,難道父母在做自己的工作,讓孩子自己玩耍也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
是的,這不光是一種陪伴,而是是一種質量極高的陪伴。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裡所指的工作,絕對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上網、打電話應酬、看書等等工作,而是指那些孩子能理解能模仿的工作。
比如做家務,比如做手工,這些孩子能看見,也能明白並能模仿,只有這樣的工作才能成為陪伴孩子時的工作。同時,父母做工作時的狀態極其重要,你是匆匆忙忙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還是享受工作本身,悠閑自在的工作?要知道,孩子吸收的不光是父母所做的事情,他更有可能吸收的是父母做事時的狀態。
有人可能會不相信,因為孩子自己玩的時候往往會很專心,好像根本就注意不到媽媽在旁邊做家務,這怎麼會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呢?事實上,孩子表面上好像沒有注意到媽媽在做什麼,但他卻用靈魂在感知著這種陪伴,正如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李維胡德在《孩子成長曆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書中所說:「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
我想很多孩子都會記得小時候父母幹活時自己在旁邊玩耍的場景,因為那時候的父母不匆忙,他們總是慢悠悠的,滿懷歡喜的干著自己的工作,這種溫馨,這種享受的狀態,多年後仍能刻印在子女的腦海中,歷久彌新。
成人只是孩子生活的環境
我當初踐行這樣的陪伴純粹是誤打誤撞,作為一個全職媽媽,我家沒有保姆幫忙幹家務,而孩子睡著時我又想寫點文章,所以只好在孩子醒著的時候,帶著他一起做家務,沒想到孩子居然非常喜歡,不但不會搗亂,還會經常幫忙幹活,有時即使他要玩耍不幹活,也總是興高采烈的,呈現出一種滿足愉悅的狀態。
那時,我就疑惑,莫非孩子很喜歡我做家務?因著孩子喜歡,我也就不著急了,干起家務來更加輕鬆悠閑,孩子的狀態也愈發好了。後來我學習了華德福教育,才知道,原來我誤打誤撞的這種陪伴居然是華德福教育中極其推崇的一種陪伴方式。
華德福教育認為,成人只是孩子生活的環境,而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導,這樣的陪伴中,成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狀態非常放鬆、喜悅,孩子吸收了這種狀態也會非常放鬆喜悅,同時,成人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示範,光是這兩點,就已經為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了。
學習了這種教育理念以後,我又將韻律和節奏引入了我們的家務中,每天定時掃地拖地,周一到周五,我每天都會安排不同的家務來做,比如周一擦桌子,周二洗襪子,周三清潔玩具,周四洗鞋子,周五做麵食等。這些活動中,我很少喊豆豆來幫助,只是自己輕鬆的做著,有時候他會過來幫忙,有時候他會玩自己的,但無論哪一種,他的狀態都是平靜喜悅的。
當我真的希望他參與時,我也很少直接說,而是通過唱歌吸引他的注意力,不管是擦桌子還是洗襪子,我都為這些活動編了特定的歌曲,比如我們的《襪子歌》:「媽媽正在洗襪子,洗呀洗襪子,媽媽現在正在洗呀洗襪子!......」
我們家一天到晚歌聲不斷,我相信這種歌聲本身也是一種陪伴,更是一種韻律和節奏,我想等豆豆長大後,他也會記得我們曾經美好的家務時光的。當然,他更有可能記得的是那些與他有關的家務,比如洗他的衣服鞋子,比如給他做手工,比如爸爸給他做玩具。只要父母狀態好,所有的家務都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與孩子有關的家務更是一種萬兩黃金也換不來的超級陪伴。
怎麼陪孩子做遊戲?
那麼,有了這種陪伴,還需要父母陪著孩子玩嗎?當然也要,尤其是當孩子需要你參與他遊戲的時候,同樣,陪伴孩子做遊戲,要記住你只是一個陪伴者,一個跟隨者,不要企圖通過遊戲教會孩子什麼,孩子自然會吸收他能吸收的一切,相反一個成人在遊戲中上躥下跳,拚命引導,表面看孩子是興奮了,瘋狂了,但實際上這不是孩子應該有的狀態,也就是說,這只是你的表演,而不是真實的生活,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的是真實的生活,我們真正應該培養的是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同樣,這樣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玩耍應該和前面所說的這種通過工作陪伴孩子應該相結合,每天都有這樣的陪伴,也有那樣的陪伴,兩者缺一不可。其重要性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父母的陪同玩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讓親子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話題。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成人能常年全天候的陪著孩子玩遊戲而一直保持平靜喜悅的心情。因為這不是父母真正喜歡的,父母不可能整天玩孩子的遊戲而且沉迷其中,除非他還沒長大,心理上就是一個三歲小孩。
第二,父母工作陪伴既是對孩子的一種陪伴,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陪伴,這種換擋可以讓成人有更好的品質去和孩子相處。就我個人而言,在孩子的陪伴下幹家務是非常享受的,有過這樣的享受時光,當我陪孩子玩耍時我也更能專心。同時這也讓我節省了很多時間,以便孩子睡著以後,我有足夠的時間看書、寫作,這種安排讓我精力充沛,神清氣爽。
第三,這樣的陪伴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當父母陪孩子玩耍時,孩子能學會如何與人合作玩耍,也能從成人身上學到很多優秀的品質,當父母通過工作陪伴孩子時,孩子會學會如何獨自玩耍,這是他陪伴自己的時間。很多孩子一離開父母就無所事事,不知道幹什麼好,這就是父母從小沒給過他機會自己玩耍的緣故。
也有人說,我的孩子如果不陪著玩,他真的不知道怎麼玩啊,他會很無聊的。好吧,孩子偶爾的無聊是必須的,正如成人一樣,每個人都需要一點點無聊的時光,這樣我們更能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可以說,當我們無聊的時候,其實是我們與自己的心距離最近的時候,也是我們真正獨立思考的時間。
第四,從孩子的健康角度出發,這樣養育的孩子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當他獨自玩耍時,他在發展自己的自我;當父母陪伴他玩耍時,他的自我又是放下的。這兩種陪伴相結合,孩子既有發展自我的空間,也有放下自我的時候,這才是健康的發展狀況。
如果大人從來不能專心陪孩子玩,孩子的自我是一直孤獨的,長大後他可能變得非常自我,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有他人。相反,那種大人無時無刻不陪著玩耍的孩子則很難得到自我發展的空間,因為他的自我和成人的自我是糾纏在一起的,甚至是被成人所裹挾的,尤其是在家裡,被很多大人圍著的孩子,大人的自我緊緊包裹著孩子的自我,這無異於一種扼殺,所以現在我們會看到那麼多沒有自我的可憐的孩子。
高質量的陪伴陪伴孩子絕不是我們想像中那樣陪著孩子玩,更不是陪著孩子一起玩電子產品,而是兩種文中所說的陪伴的有機結合,這樣的陪伴不光是給孩子的,更是給父母的,作為父母,你確定你會陪孩子嗎?
------------------------------------------------------------------------------------------------------------------------------------
本文摘抄自微信公眾號:薩提亞實用心理學 原文鏈接:你真的懂得怎麼陪孩子嗎?——高質量陪伴很重要
與他互動,不要分心,不要玩手機。如遇中途來電,向他致歉後再接電話。
到一個朋友家裡做客,她在講述和兒子的相處過程時,無奈的說陪孩子玩真的太無聊,但又不能不陪。比如他喜歡和你打牌,他出一張,我出一張,沒有任何其他規則,然後這樣重複1個小時。1個小時......
孩子總是這樣,需要我們陪著一起玩那些超級無聊,而且還要不斷重複的遊戲。孩子樂此不疲,我們疲憊不堪。
陪孩子出去玩,孩子更是不受控。到處瘋跑,說了n遍不要亂跑,就是不聽。只能老老實實地跟著屁股後面,眼睛盯著,保持高度緊惕還要承受這無聊的陪伴。
腦神經科學家認為,之所以感到無聊和疲憊是因為我們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在一件被大腦認為很機械單調的事情上。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幾乎都是以孩子為主導,他想做什麼,我們就陪他做什麼。所以大人的身體常常感到累覺不愛。
我們換個方式陪伴孩子,讓我們的大腦和孩子的大腦一起動起來,無聊的遊戲馬上就會激發我們陪伴孩子的動力。
現在需要將這樣的模式稍微改變一下。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去發現和體會並研究遊戲。以戶外散步或拓展為例子:
在我們想要帶孩子去環境優美的大自然的時候,我們會一起制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很簡單,比如說「今天帶小寶爬山」「明天帶小寶去××公園」。這個目標是我們大人制定的,根據孩子的客觀需求。比如孩子總是宅在家裡,我們就需要制定「每周末都帶孩子去戶外」的目標;孩子不太愛交朋友,我們就需要制定「每周請一次小朋友來家裡party」的目標;孩子吃飯注意力不夠集中,我們就需要制定「吃飯不能離開桌子」的目標。諸如此類......
隨著孩子年齡增大,制定目標的事情可以逐漸讓孩子參與進來。
隨著孩子逐漸擁有獨立思考能力,他會自己分析目標制定的是否合適。而且,讓孩子參與目標制定,刷一刷存在感,這個目標就不僅僅是我們成人的目標,也是大家共同的目標。
沒有主題的陪伴和玩,很快就會讓大人感覺到無聊。孩子在草地上不停的爬出地墊,想抓一把草嘗嘗味道,你本能的就會被「不斷把孩子抱回地墊」這件事情感到無聊又焦躁。
但如果你制定一個「今天讓孩子在草地上撒歡」或者「讓孩子了解草本植物」的目標的話,你的大腦立馬轉換思路,變得積極且活躍。你隨之而來的陪伴行為就會圍繞這個目標展開。
當我們定下了「今天帶小寶去公園」的目標,我們就會和孩子一起確定一個主題。比如說:「小寶,我們今天去文心公園尋找寶藏吧。」或者「小寶,我們今天去杜鵑山裡面打怪獸吧。」
確定了一個吸引孩子的主題之後,我們就能讓他自己關掉電視機,開開心心的衝出家門,以主題為目標,不斷前進。
一個目標+一個主題,就能調動我們自己和孩子的積極性。接下來就是具體的操作步驟。讓孩子們自由的去完成我們共同制定的目標,這一點很重要。當孩子為了寶藏的目標,不斷的尋找,並回來向你彙報他的成果時,盡量不要去干涉孩子的具體活動,也不要否定他的結果。當活動結束後,鼓勵孩子把「寶藏長什麼樣?」「寶藏被藏在哪裡?」鼓勵孩子記錄或畫下來;年紀更小一些的孩子可以鼓勵孩子用語言進行描述;不會組織語言的孩子,可以給孩子選擇題:「寶藏是喜歡藏在樹上面,還是躲在草地下面呀?」
有一次,帶孩子出門旅行開車走了一次夜路,在鄉道上我們看見一輛翻倒在田埂上的麵包車。第二天,小寶就用隨身帶的小本子,把這個場面畫下來,還複述給我聽。可見,他對於記錄已經有了興趣。
我們曾經一起在人行道上撿一些漂亮的落葉,山上一起收集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或者植物,回家再一起做手工。現在,他會自發的去完成這些事情,並和我分享。
小寶沿路撿了些沒見過的植物,我們一起完成了一個小作品
當我開始用這樣「目標+主題+自由完成」的方式去陪伴孩子的時候,我發現陪伴孩子其實並不是那麼無聊。在陪伴他的過程中,我也靜下心來去享受整個過程,學習到很多新的知識,提升了自己的體力、專註力等等。
下面分享一個具體的戶外活動案例,家長們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去完成。
成人目標:「堅持帶孩子多接觸大自然」
孩子主題:「從秋天到冬天到夏天發生了什麼變化?」
活動要素:對大自然的興趣;學會觀察、對比和記錄
步驟:
1、堅持每個星期都帶孩子去大自然,或者去家周圍的公園。不需要每天堅持,但需要設計相同的路線。每次需要觀察制定的路線或區域。可以以某一棵特色鮮明的樹或某一片種植花卉的區域為孩子的主要觀察對象。讓孩子可以保持長時間的觀察。
2、每一次出門都可以給孩子設置不同的小主題。春天觀察特屬於春天的花卉,樹木發出的嫩芽;夏天尋找不同綠色的樹葉;秋天撿地上的落葉,觀察顏色和形態;還可以以某一種樹葉為收集目標,製做手工。
3、讓孩子記錄觀察結果,可以用語言、文字或者圖畫的形式。「今天發現了什麼變化?「「又發現了什麼新的不同?」。
同時,家長可以給孩子建立一個文件夾,做好收集和整理。並提供給孩子清單一樣的圖片,圖片中有嫩芽、各種常見當地花卉、枯萎的葉子、凋零的樹木和鬱鬱蔥蔥的樹木。讓孩子每次把觀察到的打鉤,然後進行整理。
4、和孩子一起做一些補充活動。在觀察的過程中做一些收集、拼貼、繪畫之類的補充活動,會讓整個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充滿吸引力。
孩子對四季變化的感知和表達
是的,當我們把每一次陪伴變換成這種方式,你也會願意參加到其中,又怎麼會覺得無聊呢。
本文參考書目:《多元智能理論與兒童的學習活動》
關注公眾號:森巴育兒(ID:senbayuer),了解更多育兒資訊!
文章來自:小寶麻麻(森巴育兒)
添加微信號:senbayuer1 為好友,森巴將邀請你進群一起聊聊育兒經和婚姻八卦
丟開手機,和她一起玩。我們家娃最近在練翻身,隨時隨地都在翻,有時並沒有很大的響動,我就在旁邊看手機,但當我發現她抬著頭在看我玩手機,我覺得自己很不稱職。陪她一起玩,有時只是幫她抬一下屁股她也會對我笑,真的是很容易滿足的娃啊。
最簡單純粹的陪伴最打動人心,最簡單純粹的陪伴最令人感動。
你的時間那麼寶貴,時間是生命的組成部分。
在陪伴我的時候,你是那麼純粹,在陪我的時候,你就是在陪我而已,你沒有在想其他事情,你沒有在思索你的工作,沒有想在陪我的這段時間很無聊,或者說被浪費了。你就這麼簡單地陪著我,竟也不會感到無聊和浪費。這時候的你就像個小孩,時間很簡單,此刻的你沒有了功利心。陪伴我的那段時間又是那麼純粹。 你給了我最珍貴的禮物——時間。我是一個在早教行業工作兩年且有一個4歲女兒的媽媽,所幸在我覺得育兒越來越困難的時候,我接觸到了早教這個行業。讓我在育兒的道路上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並且能很好地和孩子進行溝通。如何陪伴孩子,才是高質量的陪伴,我給出以下見解。
初為父母的我們,全身心的付出,用盡所有「力氣」呵護孩子,總是想把全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給予她們。在育兒道路上,父母都自學成才,明白陪伴的重要性,於是很多家長盡量抽出時間陪孩子,甚至辭職全職陪伴孩子,可孩子卻越來越抗拒父母。這引起了父母的反思,都已經花時間陪伴了,為什麼孩子還是不聽話? Rompy要提醒父母:你們的陪伴在質量上缺失了,孩子需要高質量的陪伴!
正解高質量的陪伴:是要有愛和情感的投入,跟孩子愉快而和諧的雙向溝通,讓孩子變得更獨立、自信,有力量。並不是簡單地陪坐著,而是與孩子一起做有意義的事。
陪同不等於陪伴,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公園散步,逛動物園,去遊樂場所,然而,當確定孩子在一個比較安全的環境下的時候,父母通常是讓孩子自娛自樂,然後開始找朋友聊天或低頭玩手機,根本無法體驗陪伴孩子的快樂,這樣的陪同不算陪伴。
控制不等於陪伴,還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失控,孩子愛看電視、玩手機,擔心孩子會上癮,玩物喪志,於是不讓孩子看!孩子要出門遠足,擔心孩子受傷,不許去! 當孩子氣呼呼地告訴你在學校受了委屈,你會焦慮孩子怎麼如此老實軟弱被欺負。孩子長大了,在不斷擴展他的獨立成長空間,可父母反而沒有長大。一言不合就變成了「愛之深,責之切」。明明是好心陪伴,結果導致孩子叛逆冷漠,再也不想跟你交流。這樣的陪伴,父母疲憊,孩子厭煩。
買買買不等於陪伴,前段時間一篇《我的爸爸》的日記無意中戳中了很多父母的淚點,是一位九歲女孩對爸爸的「控訴」:「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她的爸爸被形容為「工作狂」,值班、加班、開會、出差……很少有時間陪她。在忙碌的都市生活和巨大工作壓力之下,親子陪伴、親子互動越來越被家長們所忽略。父母為彌補忽略孩子的內疚,偶爾有時間陪孩子,就用豪爽地花錢代替陪伴。最流行的名牌、最貴的學校、最貴的老師,這讓父母內心平衡,卻無法填補孩子內心缺少愛的虛空。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父母都不能缺席。否則,不利於其人格的形成與完善。特別是生命前兩年的親子陪伴決定了孩子的人生。
因此,從兒童時期開始,陪伴,尤其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對於孩子和家庭,都是至關重要的。高質量的陪伴里長大的孩子,對家庭、父母和他人都有責任心,主動照顧家庭成員,並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既能夠主動和父母分享生活,又能獨立主動規劃自己人生。
每天一小時,每周一天用愛和心去與孩子溝通,以一種高質量的陪伴,來實踐「愛的互動」。也許你會發現,你得到的遠遠比孩子收穫的要多得多。養育是一段富有詩意的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我們自己,讓自己那顆浮躁的心沉下來,享受片刻的寧靜與放鬆吧!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能幫助到你,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美國悅寶園早教無錫中心;或是關注我們的網站:美國悅寶園江蘇無錫早教中心-美國本土品牌,純美式的教育體系,後期會更新更多育兒知識給大家!
我的孩子生長在城市裡。對她來說,米飯來自廚房,牛奶來自冰箱。我該如何跟她分享這些意境呢?一片蛙聲里,稻浪在夏日的晚風裡喧然作響;寒冬結著霜花的窗戶邊,一隻剛出生而毛色耀白的羊羔拱著要喝媽媽的奶;雨後微涼的樹叢中,靜默的土地神奇地微微凸起,等著眼尖手快的人去揭曉她的秘密:一群群的蘑菇。
平時即使帶著她玩米揉面,她仍然對大自然很隔閡。除了旅行,就一起閱讀,擁有共同的記憶。比如手邊這套《大自然中的美食》叢書。叢書從日本引進,共五本:《大米哪裡來》、《牛奶大變身》、《蜂蜜做好啦》、《大豆!變身!》和《最愛巧克力》。老實說,除了對大米的由來比較清楚,其他幾種食物的製作過程,對我來說也十分新鮮有趣!幾個有意思的細節跟大家分享:
通過孩子的視角去分享食物生產和製作的過程。孩子的小手去擠奶,連觸感都有了。高個大叔將磨好的豆腐遞到鏡頭前,附送一個憨厚的微笑。每個步驟生產的食物都有小朋友品嘗的照片,可愛之餘,大大提升了小朋友的興趣,她來回來去地看!十分憧憬能到鄉下親眼看看,而且一下子變身十萬個為什麼小姐,問很多問題,有些顯然經過了自己的推理,讓我驚喜。
圖片清晰有趣,步驟也簡單明了,不識字的孩子看完全沒問題。配圖的文字簡單嚴謹,會有適量的專業辭彙,如「工蜂」、「秸稈」等,認字的小學低年級孩子能看到更多文字,收穫也更大。從三歲到八歲這幾年,是孩子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給他們灌輸虛妄的公主王子的故事,不如讓他們在這一重要的認知窗口期了解大自然的精彩。從這套精彩的圖書中了解了關於食物的前世今生,孩子和我就有了更多話題。剛看完書的那兩天,每次米飯端上桌時,她都會誇張地說「香噴噴的大米飯」。還會央求我買一塊「足夠大」的巧克力。我想,我們的旅行中,也會有更多話題了。藉由共同閱讀和回味,陪伴成長變得更有趣了。其實很簡單,也很難,就是三步:一是讓孩子看得見,即為陪伴,感受愛意。二是走在孩子前面,即為身教, 傳遞價值 。三是與孩子同行,即為引領,共同成長。高質量的陪伴不僅僅是付出,更是獲得,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長!(是教育人,也是家長,一點體會)
全身心的關注他,真正的對他和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感興趣,對他的行動有反饋。其實陪誰都一樣的道理。
慢慢的陪孩子就可以了
在孩子需要的時間陪伴,而且要陪伴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成為孩子的榜樣,在活動中觀察孩子,多和孩子交流,也可適當參加一些優質的營地活動,讓孩子回歸大自然。
陪伴不在於時長,而在於質量。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你是愉快的,他是愉快的,這樣就是高質量了。要尊重孩子~~
與他共同成長 平等交流
關注她,陪伴她,生個弟弟妹妹陪她一輩子。
陪伴的同時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有愛的環境,才能讓自己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陪伴,這個力量會很持久
推薦閱讀:
※除了「你怎麼這麼笨?」,還有那些育兒路上的高頻坑娃詞?
※如何評價《凱叔·聲律啟蒙》?
※對於母親是再婚生的我,感到羞恥怎麼辦?
※對代孕的孩子的感情和自己親生的會有區別嗎?
※有沒有人聽說過《P.E.T.父母效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