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I是如何逐漸走向衰敗的?
外教課上的一個小課題,但是百度相關資料太少。希望能有大大將兩個公司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的在高性能計算機市場和動畫,特效電影市場的競爭簡單解答一下。最好還能有其他方面的補充!多謝!
@yolfilm老濕作為一位長者親眼鑒證了SGI牛逼閃閃的曾經,而我這個樣森拿的90後在前不久親手拔掉了公司最後一批SGI圖形工作站棗紅色機箱的電源…
??退役名單 共14台 配置比當年@yolfilm 的不知高到哪裡去了…大概長這樣,網上找的圖。↓
簡單介紹下背景吧。
跑在工作站上的Micaps是我所在行業最基礎的數據可視化軟體的1.1版本,尼瑪用了十幾年了。最新版4.0功能已經強大許多,BS架構後頭有一大票數據伺服器、產品伺服器撐著。
用到現在的原因:
1.實在了太靠譜了…除了偶爾有年久失修的硬碟掛掉(反正數據不在本地,無傷)之外,它死機是什麼樣都沒人見過。
2.古老的三鍵滑鼠帶來的操作體驗太棒,以至於要替換時大哥大姐們一萬個不願意。
3.老版本軟體提供的基礎功能到現在還能滿足需求…尼瑪我司這原地踏步是藥丸的節奏。
最後為什麼要換掉?
因為電路故障有三台機器電源同時燒掉了,退役老機器上的已經不夠拆了……作為一個工作中的超算系統管理員和業餘愛好收藏小型機工作站的收藏者,感覺想說的很多但是又不知道從哪開始,尤其談到市場啥的俺是不懂了。
手機打字,簡單說一下我的思路,感覺媒體製作和超算這兩塊得分開說。
媒體這方面,可以說是整個x86的崛起和risc的沒落(工作站領域),性能不再有優勢。軟體方面也一樣,一方面mac和win上的越發給力,一方面discreet被autodesk收購,俺不是搞這個方面希望有這個行業的來好好講講。不過其他risc工作站的沒落也是一樣的。在mips/irix之後幾經轉手的sgi不是沒折騰過安騰和x86,問題在於,既然轉向開放平台了,為啥非要sgi呢。
超算這塊,sgi當年的看家法寶是numalink, 我不知道numa的機器他家是不是最大的,不過絕對是賣的最多的, 換句話說,單一內存地址空間的,沒我核多,比我核多的,都是分散式的mpp或者cluster架構。所以很多不適合mpp/cluster架構的應用(再加上懶得把代碼拿mpi重寫一遍的應用),還有numa架構帶來的管理/開發/使用上的便利(當成一台多核的機器就行),使得sgi從origin到altix隨然top500上榜不多(沒辦法numa沒法堆太多的核)但是實際用戶不少,sgi當年絕對是悶聲發大財。今天轉手幾次的sgi還在賣UV, 沒查過銷量但是應該也不會太差, 畢竟就算是今天很多應用更適合numa而不是集群(包括一小部分演算法上不適合分散式內存的,更多的是大部分用戶基本不會超過10個以上linux命令所以多與一個系統鏡像的話會要了老闆找來業餘管機器的只會不超過20條命令的博後老命的,當然最大一部分是把導師的導師的大師兄20年前的老代碼移植到mpi上會佔用今天苦b的物理化學生物系新研究生大量玩dota/lol時間的所以老代碼還是要接著用的)。至於說沒落,應該說是整個cluster架構的崛起和numa的沒落(mpp也沒落了)。這就又回到了和工作站一樣的問題,既然大家都是堆xeon堆tesla/phi堆infiniband這些開放平台,不計成本狂堆能上top500前十也叫集群,一窮二白剛畢業小青椒暑假找幾個本科生拿幾台破機器裝個rocks也叫集群, 為啥非要sgi呢?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推薦題主一個網站吧:http://www.nekochan.net
雖然起了個賣萌的名字(幾大risc小雞里sgi本來就是最萌的,不是嗎?),但是這個真不是動漫網站,這是個sgi愛好者和收藏者的專題站和論壇(還想說使用者,但是真心沒幾個了今天,特指mips/irix的機器)有問題上去問吧,高人不少。
-
一、
1994年,我們買過一台 sgi 的名機:「 iris crimson 」。
(上圖是網上搜來,當年的照片沒有存下。)我們當時除了這個工作站外,還配了六台(還是八台?)當年最好的 pc 機。
那時代的家用 ibm pc 機的主頻,最高才是 66mhz,配出來的機器,就叫 dx66 。
那年代自己組一台66機,得花新台幣十二萬多。(當年125cc機車才四萬不到,可為對比。)
(不含鍵盤滑鼠,不帶屏幕、不掛軟體,連裡面的DOS都是盜版的。)。而 iris crimson 全套,連裡面裝的 wavefront 軟體,帶一個大屏幕,整個下來是台幣四百多萬。
真的好貴。
問題是,iris crimson 的主頻是 150mhz(dx66的三倍)。
內存是256MB,dx的內存是多少?記不得了,反正少的可憐(好像是4MB?)。最大的差別是硬碟,iris預置是7G多(其實不是碟,而是高速磁帶機,我們當時加到20多g)。
你作1024x768畫質的動畫,一秒幾兆容量?自已數數吧。而最早的dx66家用機的硬碟,印像中只有250M。所以當時用 pc 機生產畫面,你得公司建 intranet,把全部機器串一起,擠出全部硬碟容量。
試想想,你會真心認為 iris crimson 的四百萬售價,真的不是太誇張的價錢。
甚至給人感覺有點超值。
二、
當年作動畫(90年代中期),PC機用的是 3dmax 早期版本,最早的3dmax v1.0,我查了一下,是1996年才發售,換言之,我們最早用那玩意兒(1994年),裝在dx66 pc機上的3ds,都是beta版。而且是在dos下運行,裝起來要一整盒的軟盤。
相比之下,整個完整套裝的 iris crimson,跑unix系統,除了「中文字」比較煩以外(當時作動畫,主要是給建築案作效果圖,裡面的中文都是自己建模造字。)除了字體比較痛苦外,相較pc機,那種速度,那種可用性,那種出來畫面的品質(商業性),都是 pc 望塵莫及,完全無法比擬的。
但是,就在那時候,我已經預見了 sgi 的死路。
三、
理由,三個原因:
1、sgi 對軟體商很賤,要的「搭售權利金」非常高。
(所以我們大多只用 sgi 自家 wavefront 軟體,就是因為別家軟體真的裝不起,太貴了。)2、更重要的,sgi對用戶更賤。
我們那時代用機器,得買保修服務,聽沒聽說過保修條款中,有「機器運作時間」的?換言之,sgi保修你家的機器,除了年限之外,還看你的「里程數」。iris crimson 機殼打開,有個複雜(跟電源聯動)的「時間碼錶」,上面還註明了「不準破壞」。
跟汽車業界一模一樣。你的汽車裡程表也有警告字眼不是?pc 哪有這種勞什仔?
3、更致命一點,pc 是開放系統,螞蟻搬大象,眾志成城。(而 sgi 只有一家人,自個兒奮鬥。)
我認為「生死交叉點」,是家用機的 cpu 主頻,開始出現超過 100mhz 的機種時(英特爾奔騰系列,以及蘋果的 power pc系列),sgi 的敗象就按捺不住了。
主頻一過百,那時代立刻出現了一堆 pc 架構下的「類 sgi 圖型工作站」(比如名機 toaster,大陸市場上的各種雜牌組裝圖形工作站,更是不計其數)。當然,這種機器會 down,但人家售價只有你的十幾分之一,而且還挺好用,你哪能比得過?
我的印象,就在2000年前後,市場上的 sgi 就已經被打到潰不成軍了。
說實話,我對於 sgi 從來沒有過感情。
雖然我用那機器作了許多許多的建築案,還弄了一個公益廣告,拍了一套科教片。
四百萬本錢,說實話沒賺多少,但也沒賠太多。確實是台「信任值」極高的玩意兒,系統運行,基本上沒down過。我跟 crimson 朝夕相處了至少兩年不止(直到我離開那家公司,1997年開始到大陸來)
可我的心中,真的一絲絲懷念沒有。「活該,叫你再收『里程費』去。」
說個外話,我對於硬體公司,走向所謂的「服務收費」模式,一直不看好。
理由就是 sgi 。硬體公司,想靠服務收費?總有一天,買新機器會比你維修舊機器要便宜多多。-------------------------------------------
當然,上面說的這些,都是憑的印象,二十年前的舊事了。
說錯了,還請訂正。別罵娘。你們才是動畫專家,我們啥也不是。當年,不過是給建築公司作圖的。
-一直以來決定特效渲染的關鍵組件只有一樣:CPU。90年代初期,PC用的486、Pentium等CPU性能還相當差,不如同時代的一些頂級CPU。但隨著Intel和AMD的激烈競爭讓Pentium處理器的性能突飛猛進,,到90年代末時PC處理器在特效製作方面的性價比已經遠勝同期的高性能CPU了。後來Pentium 4上市,雖然日常任務中的性能比Pentium 3提升不多,在視頻、3D渲染等任務中卻有明顯進步。至此影視工業的製作平台戰爭結束,廉價、性能優異的x86 PC工作站取代昂貴的其他平台成為主流。在這個過程中,並不掌握CPU研發技術的SGI只能坐視Dell等PC廠商崛起,後期SGI的機器雖然使用了諸如自製的高性能匯流排等技術來提升系統性能,無奈核心CPU只能和別人一樣用Pentium,花費昂貴代價搞出來的主機比Dell、HP等公司的產品只快一點而已,自然毫無競爭力可言。最終,SGI也像恐龍一樣成為了舊時代的記憶。
雖然現在不是待在影視業,但這個過程我有經歷到一點,純路過說說印象。
我即將出社會時剛好碰上技術工具從傳統轉數位的時代,在學校同時存在傳統的剪輯課程和初階Premiere時,我在外頭學了專業Premiere剪輯。在學校見過一台紫色的SGI,學校有錢買來給教授研究用,可惜就從未在學習上有機會碰,1996年的事,個人電腦都尚未普及的時代,高階機一般人碰不到。
沒記錯的話,學校的應該是這台。
1993年初的個人電腦環境
我用我弟的486 DX2-66在Win3.1上安裝PS v2.5,興奮的第一次開啟屬於自己的PS時,回應記憶體不足最低需求為8MB,確認後PS隨即關閉軟體,過幾天跟媽媽求了5000新台幣擴充4MB。1995年
我有了一套傲視身邊所有人的超級PC,價值16萬新台幣,586 Pentium90、32MB Ram(這當年要價35K新台幣)、Mitsubishi 320MB MO、帶光罩掃描器、CDR-W。當時跑PS v3.5可以勉強製作到A3印刷稿,跑3D不渲染動畫還可以,那個年代的各種繪圖都是軟體等待硬體技術升級。PS:當時的Ram很貴,1MB約新台幣1250元。1996年
個人電腦還處於無法直接播放720×486視頻的階段(電視解析度),非線性剪輯需要其他硬體支持,而這些硬體商幾乎做到連機器一起賣,當時我打工公司老闆考慮添購一台UNIX的4CPU機器(印象不深刻,可能有誤),或者選較便宜的剪輯卡,有DPS PVR,Targar 2000兩個可選,這兩張卡都自帶一組SCSI卡,我老闆買的是DPS PVR,新台幣20多萬。每秒30張全都以圖片格式儲存,透過來回拖拉bar可以見到影片從00:00:00到01:40:00來回順利播完每一幀圖片沒有一絲延遲,把影片秒輸出成各種圖片格式或不壓縮的avi,在那個我沒機會碰到SGI的時代,PC已經有這能耐,當時覺得有這麽牛逼的卡還需要學校那台SGI做啥呢。不過這卡是剪Betacam等級的,還不到電影。
而當時的3D動畫在PC上已經很靠譜,當年是3DS r4;公司里還有個姊姊玩Lightwave,一般3D渲染都是按下開始就下班的,也有net render。這是PC在3D工業以及非線性剪輯在1996年時期的狀態。1997年
回到主題說SGI,這年Maya發表時,我那個年輕有為的老闆帶著我這跟他一樣熱情的小夥伴到世貿參加發表會,當時的Maya是綁著SGI賣的,現場Maya的粒子碰撞系統把我震撼了,一個白人姑娘現場Demo用Maya建模做了個逗趣的牛仔,又做了個衣架,牛仔把帽子擲到衣架上那帽子自動順著衣架繞兩圈,這全部過程建模和製作動畫只花了5分鐘不到,沒有渲染全都是real time播放的,看得我老闆從頭到尾又傻笑又嘆氣。
而當時裸機+Maya配套好像是60萬新台幣,當時的Maya只有SGI版本,劃時代的技術配上各種傳說的SGI阿…我老闆當時覺得這是SGI價格離他最近的距離,不過他還是一直嘆氣。
1998年我畢業,畢業展作品中有2隻影片用我老闆的卡剪的;不只我,班上同學做影片的都到我公司免費剪,因為有這老闆我成了繫上紅人。
近10年Mac硬體崛起後,慢慢的各家軟體也加入OS行列,最近的幾年甚至已經有高階軟體只在OS上開發的,讓我這種一直對OS持負面意見十幾年的人都開始想轉往Mac電腦了,我想說軟體跨系統的支援才是令市場傾倒的主因,SGI曾經的牛逼存在靠的是服務高需市場的微眾,整體硬體環境成熟以後就連曾經只能在他系統上跑的軟體都能在PC上流暢執行了,軟體商跨系統釋出相容版本。以前是迫於需要而被軟體綁硬體,沒有一台好電腦設備想PS做稿都不成,做完稿沒有MO要抱硬碟出門,現在各家硬體技術整體已經到達水準,慢慢地也都超過大市場實際的硬需求,隨手一台筆電都能PS做海報。
這是個硬體環境已經成熟的時代,商用軟體不像以前非得在高階機器上才能運行,自然商用機器只能出現在更特殊的需求上了。
-我是來膜拜土豪的
推薦閱讀:
※怎樣更好地理解希克斯分解和斯勒茨基分解?
※供求決定價格還是價值決定價格?
※學經濟學我們應該學些什麼?讀什麼書籍?
※你是如何規劃自己的經濟學發展路徑從而達到今天的水平的?
※鐵路總公司將預售時間從20天改到60天能得到什麼好處?或者能為消費者帶來什麼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