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階級論:家庭背景如何影響一生前途

歡迎添加微信好友:qnczy20140504

也可以添加微信公眾號:xqn201699

在香港,同一天空下,有著截然不同的幾個世界。

—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當大多數大學生月入一萬幾千,感慨買房無望時,有另一班20-30歲的年青人個個星期天開著超過200萬一部的超級跑車去西貢兜風。

2016來到尾聲,梁振英宣告不再參選。這一位上台時聲稱要解決貧窮問題的特首,幾年過去除了成為過街老鼠,似乎未能取得大的成績。

然而,要認清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必須先理解香港根深蒂固的階級,其中包括其特殊歷史背景和政經因素,從而了解在香港獨有的社會文化中,家庭背景如何影響你一生的前途。我們這裡就拋磚引玉,為眾多知識淵博的learned readers寫下一點點自己親歷的處境與愚見,歡迎大家敞開討論。

香港籠屋

香港最頂層

塔尖的政商精英

1、億元級別富豪

根據Merrill Lynch在2016年的研究,香港有1330個身家超過2.34億港元資產的「Super Rich」。這些些Super Rich,大部份都是商人,他們的企業是各走各業的龍頭。例如你賣魚蛋,大部份人覺得你沒什麼前途,但如果你能賣到四海魚蛋規模,一樣可以成為Super Rich。所以有講法是」It』s not about what you do.It』s about how good you are at what you do.」

這些Super Rich,住宅盤踞在山頂南區的別墅區,中半山的名廈,及九龍新界的豪宅等。他們未必個個人都高調,但每個一年所得的公司股息,或做一單Deal所賺取的Capital Gains,是一般人十世都未必賺得足的錢。

2、頂尖專業人世,上市公司C-Suite及財金高層

香港的高級專業人世,主要受惠於香港殖民地特殊背景,英式制上下的優越與地理位置構成的重大差異,而導致香港專業服務市場能成為亞太地區龍頭。

高級專業人世主要在法律,醫學,測量,會計等專業領域獨當一面,是各行業的精英。例如,香港有接近100個資深訴訟律師(Senior Counsel),開一次會隨時收取幾萬至十數萬不等的費用,上一次庭打官司堂費隨時每天30萬起跳。又例如上市公司C suite級別的高級企管,即是CEO,CFO,COO等,加上花紅隨時年薪過千萬。他們一個月賺取的錢,隨時等於你5年的收入,就問你服不服?

這些人以服務富豪為主,賺取高昂的專業顧問費用。他們賺錢雖多,但與超級富豪有一段距離。但他們除了金錢資本外,更強大的是掌握制度規則的知識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人脈資本,以及對社會的重大影響力。醫學會會長固然不能為所欲為,但對行內醫生有重大影響力,動員起來甚至可以影響政府決策,而且相對富豪而言,他們一言一行更容易得到公眾信任,因為公眾們普遍認為專業人世有崇高的道德觀與專業操守。

3、政府高官

政府高官從秘書長階級起,紀律隊總警司等階級,上至正副司局長及特首等。在塔尖階級,他們收入最低(雖然也連各樣津貼月入20萬- 50多萬不等)。但他們社會影響力最大,直接手握香港政策決定,連超級富豪都要巴結。(當然,也有時是直接收買,例如延後利益,是否貪污則留待執法部門及公眾考慮了)

他們子女的前途:

香港塔尖的子女,清一色都在國際學校(例如German Swiss,英基,CIS等)或在英美名校接受最上乘的教育,也有少部分入讀本地名校。在家庭環境督促下,在精英文化盛行的上流社會,他們很多也成為高材生,入讀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等頂尖名校並以一級榮譽畢業。他們自幼在上流社會見過世面,多數有一流的社交手腕,性格自信外向,而且精通中英文,所謂presentable,其實就是這樣。

他們畢業後,大多加入投資銀行,對沖基金以及其他頂尖企業,月入50000起跳。部分做幾年,得到一點社會經驗後,便回到家族企業,管理上億元的資產。

「香港菁英會」能見到不少這個階級的人的蹤影。假如你是個普通平凡香港人,基本上一世也不會與這個階級的人以及他們的子女有任何來往,是完全屬於兩個世界的人。他們像外星人一樣,報紙上見得多,也聽說過很多關於他們的傳聞與傳奇故事,但基本上你與你身邊的人沒有一個見過他們。

香港中產

被誤解為「很富有」的人

1、專業人士

與前述的高級專業人世不同,他們未必是行業有頭有臉的精英。例如,大家都是醫生,但中環有辦公室的心臟科名醫,與屋村開診所的醫生,其實也是一個「高山低谷」。前者月入百萬,後者際際可能月入「只有」十萬八萬。

會計師亦然:專門做M&A Advisory或是幫滙豐做Audit(收幾億)的Big 4的Partner,與在佐敦唐樓開鋪,專門幫小公司做年度Audit每次收$5000的會計師,後者雖然只要「密食當三番」也可能月入10萬,但無論以收入以及影響力來說,與前者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2、中小企老闆

他們可能只有一個小寫字樓,請少於20個員工,大部分甚至在家工作,沒有請任何Full time。從事各樣產品的貿易與批發等之類的生意。這些些公司在行外名不見經傳,但他們總算生意穩定,好景時甚才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一個月。只要不揮霍,他們過著非常安泰舒適的生活,開Benz S class,一年去幾次旅行也不是大問題。

3、公務員

從紀律部隊的警長階級,各部門的什麼主任,月入3萬到7萬不讓。他們收入可能比前兩者低,但收入最穩定以及predictable,不受經濟環境影響。相比做生意的三更窮五更富,公務員實際上是鐵飯碗。

小結:香港中產是最被誤解的一個階級。普羅大眾在親戚朋友當中,總難免有幾個這些中產階級的人。在他們眼中,這些中產已經是「很富有」的人:住在的名字好Fancy而且有會所的私樓(XX豪庭,XX峰),出入有車,大部分是專業人士「這個師那個師」,一年又去一兩次旅行,肯定很富有。

但其實,他們看似是社會精英,但其實距離塔尖的距離,是普羅大眾無法想像中的遙遠,而且經濟負擔占收入相對重大的比重,例如供樓供車,其實也苦不堪言。

他們子女的前途:

香港中產的子女,成長背景有著絕大的variation。從普通平民學校而且「放養式」不干預的管教,到讀名校或國際學校再加高壓式谷。

當然,人的天賦還是很重要的。但other things being equal下,普遍來說還是父母在採取積極鼓勵(物質上精神上)的情況下,子們在學業上能取得好成績。

而在影響前途的選科決定,共同探討(而非一味逼他們讀神科)前途選項其實也是明智之舉。其中一些是天生的drive及好勝心比較強的,假以時日終於有機會晉陞上一個社會階級,所謂Upward social mobility不過是這樣。

當然,也有不少比較懶惰的,縱然父母提供了良好的中產背景與培養,終於在社會慢慢向下流,也是無可避免的事。尤其今日今時的香港,人才競爭激烈,樓價高昂,中產階級慢慢萎縮,年輕人在社會,可謂不進則退。

平民百姓

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

粗略來說(以及政治不正確來說),月入3-4萬以下的,基本上都可以歸類為非中產(或Lower middle class)的平民百姓。他們可能一樣有良好學歷,在各行各業中擔當中流砥柱的支援或前線角色。大部分人沒有專業技能,但有工作經驗,總算能在自己的行業立足,足以賺取一份養活三口之家的薪水。只要適當地節儉的,他們還是可以過著幸福快樂,安居樂業生活,但是不一定可以有車有樓。

他們子女的前途:

縱然也有部分進讀名校,這越來越是exception而不是主流。他們更多進入普通學校,當然也有不少進入Band 1學校,但傳統名校則較少,至於國際學校以及海外留學更是鮮有他們的蹤跡。

可能礙於自己缺乏相關學歷與經歷,很多時平民百姓家長傾向採取「放養式」不干預的態度,事事以無為而治的精神而順其自然,期望子女自己會somehow在十幾歲時探索出自己想走的路,以及自己會懂事好好讀書。然而,對十幾歲的孩子而言,只愛唱K與混跡酒吧或者網咖。他們不知道社會天高地厚才是正常的。

父母應該適當地培養子女讀書的興趣,以及開始探索人生前路,而非期望一個十幾歲的小朋友會自己突然magically有「昨晚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看盡天涯路」的領悟。

平民百姓子女也有在DSE取得優異成績而考進神科,成為專業人士或banker,晉陞為中產階級。但普遍礙於成長背景缺乏系統性systematic的培養,相對來說比較不presentable,而且在行內多數舉目無親,而非像塔尖及中產的子女,有很多banker世伯可以幫忙安排internship,所以起動比較困難。

當然,長遠來說,當自己建立起信譽時,自己就是最強的人脈,而毋須過分強求建立人脈(但也不是說完全不用social),這也是我們給平民子女最重要的advice。

香港底層

已深陷泥潭,看後心都發顫

基尼係數冠絕全球

20年前70%的香港人能自給自足。

20年後香港成為全球貧富差距最大的城市

一邊是價值數億的半山豪宅,一邊是香港籠屋。 香港貧窮人口佔比15%

香港,這座基尼係數超過警戒線0.4的城市,近年來基尼係數持續攀升。

早在2012年,香港基尼係數已達0.537,步步逼近聯合國規定的0.6的危險線。2016年10月11日,樂施會發布《香港貧窮狀況報告(2011-2015)》,稱香港過去五年,貧窮數目不跌反升,2015年貧窮家庭數目為46萬,較2011年上升6%。香港約735萬的人口,貧窮人口超過115萬人,約佔15.6%。其貧富差距之懸殊,比其他已發展地區更為嚴重。

根據報告,貧窮住戶的定義為家庭每月收入少於香港相同人數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的一半。

報告指出,2015年香港首18位富豪的資產已達13939億港元,已超過香港政府可動用的財政儲備13768億港元。同時,2015年全港最富裕住戶的每月收入中位數,是最貧窮一成住戶的29倍,這意味著後者需要工作兩年零5個月,才能得到前者1個月的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貧窮人口比例擴大,形勢嚴峻。報告顯示,2015年,在貧窮人口中, 65歲或以上貧窮人口超過33萬,這意味著在香港,每三位老年人便有一位處於貧窮狀態。

公開數據顯示,從1971年開始,香港地區的基尼係數不斷上升。

1971年初,基尼係數為0.43;1986年至1996年,這一數值開始出現跳躍性增長,由0.453升至0.518,隨後增速放緩,直至2012年達到0.537的歷史高位。

貧富差距導致香港社會矛盾加劇

根據香港樹仁大學經濟與民生研究計劃的一項調查,有76%的香港成年市民認為現在生活「頗痛苦」及「非常痛苦」。

在這些人中,大部分人認為住房問題是導致生活痛苦的最重要原因。

在香港,一方面是以李嘉誠為首的各大家族賺得盆滿缽滿,另一方面,卻是驚人的貧窮。很難想像,這個亞洲最發達的經濟體內,還有10萬人只能住在用鐵絲網紮成的「籠屋」。

背後有什麼原因

香港特區政府一份報告顯示,收入差距擴大並不是短期現象。

1978年中國內地開始改革開放,香港地區經濟也面臨巨大轉型。

香港地區的生產成本持續上升,部分廠商把生產基地遷往珠江三角洲一帶。

香港經濟向知識型經濟轉型,製造業及其他相關生產行業的職位明顯減少。隨著香港人接受教育的機會增加,勞動人口素質持續改善,這也令較高職業階層的收入開始遙遙領先。

香港就是李家的城

香港人的生活與李超人緊緊地綁在一起——賣家電的豐澤電器屬於他,藥房屈臣氏屬於他,把營業廳開在街頭的「3」品牌運營商屬於他,賣百貨的超市百佳屬於他。

如果住在香港島和南丫島,你用的電也屬於他,房子也很可能是他開發的——多年來,香港一直流傳著一組數字,說李家旗下公司開發了香港1/7的住宅單位。

「李嘉誠,名副其實,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一名小學生曾在作文中如此戲稱。

2010年,一個叫龐一鳴的香港青年,決心要對抗一下這種局面,他租住破舊的老房子,騎自行車出門,去街角士多店買東西。

可是,最後他發現,總不能不用電燈和電話,甚至連常喝的屈臣氏礦泉水也屬於李家。

「我不喜歡他。」在位於中環的一個金店裡,80後店員阿鏗直言不諱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的理由很簡單,幹什麼都沒得選,「你知道這種感覺多難受嗎?」

地產霸權 有地就是「王道」

現時的香港社會,基本被六大家族——長和系的李嘉誠家族、新鴻基的郭氏家族、恆基兆業的李兆基家族、新世界的鄭裕彤家族以及九龍倉的包氏和吳氏家族(現任主席為包玉剛的女婿吳光正)和中電集團的嘉道理家族所操縱。

不少香港人認為,賣地收入是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原本應該中立的政府,變得分外傾向商界。

而這些大財團,也依仗著自身財力,對公共政策的走向,起著決定性作用。

六大地產商的董事,在政府各個法定諮詢組織里擔任總共54個職位,比1998年時的16個有大幅上升,也就是說,地產商在政府法定機構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有地還愁其他嗎?

對土地的壟斷,造成的是對一切的壟斷,以超市為例,全球許多國際品牌如家樂福、沃爾瑪,獨獨放棄香港,原因無他,香港市場早已被兩家巨頭——李嘉誠的百佳和香港置地旗下惠康超市所壟斷。

據研究機構Euromonitor的資料,截至2012年,百佳和惠康共占本港超市73%市場份額,其中百佳市佔率33.1%。

這兩家連鎖超市能成為龍頭,天時地利便是與從事地產的母公司關係密切——這兩家超市都開在「兄弟」公司物業中。

因此,這些連鎖超市不但在空間上壟斷黃金鋪位,而且對新進入者設置門檻,就連實力不差的老手也很難斗得過那些超級財團。

金融資產和房地產越來越居壟斷地位

香港的GDP有接近一半是由金融、地產及其相關行業創造的,這些行業佔據了香港大部分的企業利潤。

而房地產和金融資產絕大部分都集中在超富階層的手裡,一般人很難染指。 這些行業是資本密集型,不利於為人口密度極大的香港,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金融資產和房地產在收入再分配的過程中,越來越居壟斷地位;而香港又缺乏相應的稅法,去平衡一下這種收入再分配的嚴重失衡,只知道一味地迎合資本的利益,把重商主義發揮到了極致。

他們子女的前途:

愈窮愈窮,愈富愈富的惡性循環業已形成。

越來越多的香港大學生,一出校門就要邁進貧窮的行列。

佔中運動中,香港大學生是領軍人物,鬧得最凶,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如果資本越來越壟斷收入再分配,勞動力要素就會越來越被邊緣化,也就是所謂的才華改變命運的故事,越來越成為傳說,離殘酷現實越來越遠。

正因為此,香港的基尼係數才冠絕全球,在回歸後不斷勇攀高峰,社會流動性也死水一潭。

歡迎添加微信好友:qnczy20140504

也可以添加微信公眾號:xqn201699


推薦閱讀:

香港熱門購物地點大推薦~
香港的G4,飛虎隊,速龍隊這幾支隊伍的異同?
建立郊野公園是否需要原住民同意?
香港機場的祈禱室是誰提出的?為什麼建造?
在認為殖民主義對中國近代發展的影響弊大於利的前提下,如何解釋香港澳門回歸時經濟等方面領先大陸?

TAG:香港 | 中产阶级 | 阶层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