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傳播手段的豐富,各國標準語的讀音是否會有固化的趨勢?
在瀏覽從雅言到普通話,官話發音到底經過了幾次轉變? - 語言這個話題時,我突然想到,由於現在傳播手段不斷豐富,標準語的讀音可以在一個國家之內迅速傳播並形成一個非常廣泛的標準發音的氛圍,由此是否會帶來讀音固化?也就是說,如果政治上不出現大的改變(如分裂或被吞併等,但改朝換代除外),現在各國的標準語讀音是否就會一直不變了?
我覺得會發生變化。但是變化會很慢。
比如日語,舉一個例子,體現在聲調類型上,平板化。即很多不應該念平板型(頭低尾高型)的單詞,年輕人越來越多的開始念平板型。NHK曾經做過調查,調查對象是NHK的不同年齡層的播音員,當然更明顯的是在普通人群中,中年和青年的調型就有差異。
語法上也有,即ら抜き言葉、在某一類動詞「變形」的時候,原本應該有一個ra在裡面,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脫落這個ra音。這個現象是三十年前開始的,當時只是少數年輕人,被視為語言不規範的例子,受到不少批評。但是現在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原來的那批年輕人已經成了中年人,而新的年輕人也是這麼用,繼續發展下去就會成為日語社會的大多數使用者(即中青年層)都這麼說,繼而成為正式用法。雖然現在的日語教科書上還是不承認這種變化的地位,但也有一部分教科書里開始承認確實存在這種現象,語言學家也承認(忘了是誰的書里了),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成為既成事實,說不定就要修改教科書了。(好像這一段偏題了,題主問的是發音)
韓語最近的趨勢就是?,?這兩個母音合併。現在出版的教科書裡面,有些仍舊處理成不同的發音,標上不同的音標,寫明兩者的區別,(但是這些書所配套的錄音就未必區分了),有些教科書就大大方方的承認大多數年輕人已經不區分這兩個音了,告訴學習者當同音處理。不分的主要是首爾的年輕人,其他地方還是有分的。我遇到的韓國年輕人,或分或不分,不過個人感覺,不分的多。既然是「標準語」,那麼必然存在一個長期穩定的讀音規範。但是事實上,沒有人能夠真正以「標準音」為母語音,每一個人的語音都會在這個規範上或多或少地產生一些偏離(考慮到不同的行業、年齡和方言區等因素)。當這些偏離逐漸累積、擴大,就有可能對標準語的讀音規範造成影響。
個人認為並不會,畢竟信息時代帶來的是語言的交匯,新型詞語的產生只會是無論哪個國家的語言更加充實,標準化只是只是一個說法,隨著各種辭彙的衝擊,帶來的必是詞語的重組,所以不存在一塵不變。
個人YY。隨著人類越來越懶,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所謂的懶音。另外像漢語里諸如「角」juan「、色」shai這類多音字也會慢慢被歸併到更常用的音中去。標準音會遷就人們的習慣,直到表意可能出現問題。然後正因為交流的需要和科技的發展,新造辭彙會越來越多。新造辭彙往往先於標準語,然後一些被採用成標準語。在成為標準語之前規範性得不到控制,會導致標準語的特例增多。這種特例往往會干擾標準的固化。
推薦閱讀:
※如何閱讀中世紀手稿或檔案,尤其是學習paleography?
※閩南語的濁音b/g/z和吳語的濁音b/g/z有什麼區別?
※「沒」字和「未」字在漢語發展史上到底是什麼關係?
※有哪些因素可以決定一門語言的正常語速?
※美語中,當/t/出現在兩個母音之間並且處於非重讀位置的時候,不送氣。那/p/、/k/是否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