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書和電影對你來說看得太早了,很久以後才領悟裡面的真義?
沒錯,還是大話西遊。以前覺得最讓人難忘的是那句「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如今深刻的卻是最後那句「你看他多像一條狗啊。」
名偵探柯南第九部劇場版:《水平線上的陰謀》
以前覺得是柯南前十部劇場版里最無聊的結尾段劇情,現在最觸動。
《邊城》。 從迫於考試壓力被迫閱讀到久看不厭,越來越嚮往那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嚮往茶峒的生活。《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誰不曾是雷托納,誰又不曾那樣地愛過瑪麗安娜。
宮崎駿的漫畫,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龍貓。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初中,現在再看,感覺完全不一樣。初看時《千與千尋》中好多怪異的動物啊,有時候會感到些許害怕,前幾天再看時無臉男的存在,小白龍的友誼之愛都讓人觸動良深《哈爾的移動城堡》蘇菲愛上了哈爾,被魔法變成80多歲的老太太,她也藉此機會進入哈爾的內心,發現他是個孤獨的孩子。在影片的後半段,蘇菲來到哈爾記憶中的星空下,地上開滿白色的小野花兒,流星划過,兒時的哈爾從水邊的小房子里奔跑而出——這就是哈爾打開心門,將愛情交付蘇菲的一瞬。愛情不只是孤獨的等待,而更在於其執著和決不放手的勇氣。《龍貓》 雨天,叢林,稻田,參天的大魚,田間小路,公交車,每看一次龍貓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最近一次看時,那音樂壯麗的響起的時候,覺得心裡被一種溫暖充滿,然後實在控制不住眼淚了,不是因為傷心,而是因為,它給人的感覺,實在美好到無法表達了。。。
《教父》系列……
我個人對影視作品的最高評價是——「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感觸」 顯然教父可以歸為此類。第一次接觸《教父》是初三,那時候開始有意識的去了解優秀的電影作品,在經過大勵志雞湯《阿甘正傳》和《肖申克》的洗禮後開始認識到電影確實具有某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喜歡電影自然就繞不開盛名之下的《教父》,常年佔據IMDB榜首並號稱男人聖經的作品……但是第一次親密接觸(一周目)後大失所望,理想中快意恩仇火爆動作的黑幫世界印象徹底坍塌。反而3個小時的時長,緩慢的節奏,一點都不燃的槍戰戲,各種話嘮的黑幫老大……悶出個鳥來。
而現在,《教父》《教父續集》已經成為我經常拉片的作品,也是我逢人必推的經典,也是我常掛在嘴邊的最佳電影和男人聖經。自己經歷的越多社會沉澱的越久就越能理解和欣賞這部偉大的作品,關於教父,有太多優秀的影評,我也不敢班門弄斧,只簡單講講教父給我的幾點映像。大一時期(二周目)之所以再次給這部曾經讓自己失望的電影機會的理由還是——喜歡電影的人始終繞不開教父。
而這次,就深深的被逼真寫實的火併場面、深沉內斂的角色塑造與跌宕起伏的命運糾葛、精彩霸氣的博弈與心狠手辣的反制措施所吸引……或許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漸漸沒有了過去的浮躁,第一遍或許我連複雜的人物關係都沒搞太清楚,而第二遍則能使我關注故事本身。一個黑手黨家族由盛轉衰的故事,在低調攝影與風格配樂的襯托下更是增添幾分淡淡的憂愁與無奈。麥克為守護家族接手幫派對命運妥協的無奈、為掃除安全隱患殺死至親的無奈、為家族事務犧牲婚姻幸福的無奈、老教父維托成就了事業照顧了家庭麥克則感嘆時代變遷的無奈……而最終,表面上麥克的事業越來越成功,名號也越來越光鮮,但逝世時僅有一條狗與之陪伴。他得到了一切,也失去了一切。從教父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無論是麥克為守護家族的堅強還是老教父維托的處世準則...那些都足以使一名男人成長,並告知你作為男人的責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電影中細細品味,此僅為一斑。關於教父的名言金句很多,看過的都懂,這裡我就不貼了...現在(N周目)....剪輯、調度、表演、攝影、燈光、布景、服裝、道具、配樂都簡直無懈可擊。甚至每場戲拉片推敲起來都簡直可以讓你如痴如醉。高中看秒速五厘米覺得男女主角是因為失去聯繫才不能在一起前段時間重看才發現自己太天真,不是命運安排而是自己沒有真正想打破命運找尋對方的勇氣
笑傲江湖
小時候就當消遣時間的武俠片看,誰知道長大後發現這部小說寫於文革年間金庸在裡面暗諷了當時大陸的時政,真是讓人恍然大悟。--------------------------------------------------------------------------------------------周星馳的喜劇片小時候看就覺得是沒營養的惡搞片,現在看發現這些惡搞都是在反映小人物的心酸。全是淚啊。---------------------------------------------------------------------------------------------無極05年看的時候感覺是純爛片。陳凱歌說5年後才能有人看懂。果不其然5年之後的我們發現這是一部對現實的預言片。而且預言的非常准。---------------------------泰坦尼克號98年看,覺得裡面露絲的未婚夫是個混蛋。長大後,發現她的未婚夫已經很紳士了好嗎。都被綠成這樣了,也沒對露絲怎麼樣,各種忍。換你你不殺了傑克?紅樓夢裡的世態炎涼,人心難測。
初讀時小學初中,正是中二叛逆,自戀自傷的年紀 讀出寄人籬下,求而不得的傷感,年輕人之間的各種美好映襯著孤獨,冷漠,疏離的環境,看著流出熱淚,身體里也有熱血翻滾。
後來慢慢讀出了艱險世道,言語行動都藏著刀子。也碰到一些坎坷,知道無法改變也無力對抗,看書時每每心涼,如墮冰窟。《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對於女人人生和感情的一點感悟
在這部電影之前,我對與暢銷熱門電影及書籍都帶著審視的眼光(其實是不想隨主流)。松子的一生於人無害,每一段感情都轟轟烈烈,為愛赴湯蹈火。跟小混混一起就做混混女,為還未出名的畫家賣藝掙錢,但是她的執著沒有留下一個男人在身邊,也許是她運氣太差。起初我在想,這個電影渣男真多。幾年前不懂愛,覺得愛一人就是轟轟烈烈,敢說敢做,哪怕如飛蛾撲火,我也要壯烈的青春,濃烈的色彩。
這幾年,身邊的人有聚有散,當下的感情我已經維持了3年,每當沉浸於幸福或因愛人帶來的不安,我就常常思考:一個女人在兩性關係中扮演的角色究竟是怎樣才會給自己帶來幸福?很多男人年輕的時候,懵懂之初許下諾言,日後未必兌現,但我也的確相信,花好月圓時他的話確是肺腑之言,只不過,時過境遷,感情已變味,所以誓言也隨風逝去。再追究已是枉然,回不來的就是回不來了。與其寄託於他人給你幸福,倒不如從精神上給自己幸福。積累生活中能給你帶來真正快樂的事情,培養一些真心且趣味相同的朋友,有能力支付生活必需品和自己眼中的「奢侈品」。對感情或者家庭的付出,都是心甘情願,看得到對方的付出,也理解有些付出不一定有回報。
松子的晚年(準確說是中年)生命中沒有了男人,她也沒有了寄託,開始放縱自己。遇到自己多年前的朋友,好似又燃起了希望,卻在希望成為現實之前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常常想,我會怎樣地死去。兒孫滿堂,愛人相送?孤苦伶仃,撫貓昏睡?對這個世界惡語相向?不,這些都不會是自己的結局,我會帶著人生的記憶,去偽存菁,在人生的黃昏回憶這個世界帶給我的溫柔和風暴,回憶旅途中的人給我的饋贈,即使愛人不在,棄我而去,我也無怨無悔。(寫論文的時候別上知乎,感觸多了,怎麼平靜?!)《唐朝豪放女》
初中看時,僅僅記得冷艷無雙的夏文汐。大學時再看,悟到歐陽鑄劍是真豪俠。待我如今失去了魚玄機,才明白自己至多是個李億罷了,不過萬幸,尚未落到永道士那副田地。鳴人用了十五年的時間都沒能讓小櫻愛上自己,雛田最終還是等到了鳴人愛她的那一天。
你為不愛你的人所做的永遠只會得到感激或感動,但愛你的人會一直愛你。
(我像你對他一樣對你,你像他對你一樣對我,她像我對你一樣對我,我像她對我一樣對你,你像我對她一樣對我,他像她對我一樣對你,他像她對她一樣對他…)
邏輯什麼的,明白的人,看看就好了…
《笑傲江湖》。
讀的第一本武俠小說就是《笑傲江湖》。想當年,那還是上小學的時候……上小學的時候是九十年代,深受TVB武俠劇的熏陶,於是就想一睹原著風采,外婆家附近有一個租書屋,遂去租了一套三聯版《笑傲江湖》。老闆也是老街坊,非要我只租一本,看完了再來租下一本,比較省錢。我不願意,一定要四本一起抱回家,不然就難受。(我不是某星座,但我娘是某星座,我覺得我遺傳了一部分。)結果回家剛開始看就有點悲傷,因為金庸先生的風格對於小學語文水平的我來說基本就是半文言了。但是博覽群書學富五車(滾開)的我沒有氣餒,堅持讀了下去。這一讀,就一發不可收拾了。但是當時我懂個球啊,就是覺得故事好看,對照著電視劇找情節。還老是覺得金庸為啥不好好說話,非得拽文言文……
其實我上小學時候特別愛看書,也看了挺多書,不過都是在各種推薦書目里選的,除了童話什麼的就是各種世界名著們。魯迅、茅盾、曹禺、莎士比亞、莫泊桑、狄更斯、海明威、普希金、凡爾納、高爾基等等等等(大家應該都差不多吧?)。現在想想真是汗顏……大部分那時候看的書,都屬於這種「看得太早,很久以後才領悟裡面的真義」的書。以及金庸先生的其他作品也都有這種體驗。不過看到這個問題,腦海里迅速冒出來的,就是《笑傲江湖》。上中學以後閱讀面廣了,什麼都看,也逐漸明白人事兒了。這時候再讀一遍,才覺出些滋味兒。但還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山水比從前美了許多。
上大學以後再看,又是另一番感悟。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不再是水。現在還在看,看了好多遍。發現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你就是懶得寫吧)(其實就是寫不出來吧笨蛋)?乛?乛?
還想扯一個不是書的。弘一法師的《送別》。由於這首歌過於街知巷聞,歌詞兒也是從小就唱得滾瓜爛熟,似乎沒有一個契機去「認識」它。長大以後逐漸了解弘一法師其人,也沒有刻意去體會它。直到有一次參觀弘一法師的故居,用了很長時間在陳列館認真看了法師的眾多書信和手稿。內外清凈,菩提之因,通透慈悲,圓月天心,都在日常的字裡行間。那種感動無以言表。最後,看到了《送別》的歌詞,(沒有法師的手稿,好像是豐子愷抄的,忘記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而紀念館裡,一直在放著這首歌,此刻終於認真聽起來。頓時各種情感和悟念紛至沓來,湧上眼眶。悲欣交集。gone with the wind.
《麥兜故事》啊!
高中那會看的,沒什麼感覺,覺得有點名不符實。上大學之後,重看一遍,真是哭的稀里嘩啦……高中時候讀王小波,被露骨的描寫嚇一跳,匆匆翻了幾頁就沒再拿起來過……現在大二 驚覺自己錯過的太多,遺憾當時無法領會。我遇見了你,卻不是在我最美好的時刻。
還有現在想起來蘇子的詞「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太美今敏的《Perfect Blue》,又名《未麻的房間》。第一次看的時候才初一,數年後回想起這部電影,頓悟。
曾謹言的量子力學(慣用法大辭典)
這本書只能用來補漏而非學習,就是這本書害得我大一時只入門了三大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