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黑鷹墜落》里的行動目標在今時今日有更好的避免地面戰爭的方式完成嗎?

電影里出動了地面戰爭造成了美軍和當地平民兩敗俱傷。

第一次提問因為標題里沒有電影幾個字被刪了,真是無語。乾脆什麼也別讓討論得了。


一看題主既沒有好好看電影,又沒有研究實際戰況

電影開頭簡報階段就明確說明了,特遣隊向上級請求炮艇和坦克支援,然而華盛頓以政治敏感為由拒絕了

說到底,黑鷹墜落就是決策失誤,情報不全的情況下玩脫的一次行動,行動在開始的時候就是風險極高的,玩脫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至於如何避免玩脫?一架ac130加若干輛坦克步戰車,哪怕是M60也行


首先,我認為美軍抓捕艾迪德的情報來源很可能就有問題。艾迪德武裝的關鍵就是艾迪德本人,美軍對此也非常清楚,所以在電影一開頭就抓了艾迪德的主要軍火商。但是,影響美軍決策的那個計程車線人究竟是見錢眼開的內奸,還是艾迪德故意指派的誘餌,就很值得商榷了。他給出的情報是當年艾迪德本人將和他的主要管理層一起開會,從美軍攜帶了大量卡車就可以看出,美軍是準備一次抓很多人的,而卡車這種無裝甲武裝、行動不便又個頭極大方便堵路的車輛參與活動,很明顯會拖累抓捕部隊的機動性。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線人是很有問題的,這也給後來車隊行動不便造成了伏筆。

美軍最初的車隊安排還是有一定機動能力的,在行動開始後一名士兵摔傷,將富餘的機動數量消耗——用了3輛可以在小巷中穿行,並有自衛火力的悍馬。這樣一旦出現意外情況,從車隊來說已經沒有富餘車輛可以派出救人。

所以,當第一架黑鷹墜落的時候,接應人員只能腿著去,並在到達現場後死守,等待車隊接應。在軍事行動中,最忌諱的就是喪失主動權,一旦喪失主動權,一切倒霉的事情都會發生,並且會以你最不希望的方式發生。所以我們看到後面的主要內容就是地面部隊和車隊努力想向墜機點靠近,但隨著傷員增加、車輛損毀情況加劇、以及卡車無法通過被民兵封堵的大路,抓捕部隊依靠自身脫離紅區的可能性為零,必須依賴重型車輛才能脫離——這就導致美軍必須向其他國家部隊公開求援,在軍事界,這絕對是美軍遭遇的奇恥大辱。

所以,抓捕行動的轉折點就是車隊過早或過多使用了富餘機動數量,導致遇到意外情況時,整個車隊無法迅速接應人員,並且以相當笨拙的方式兵分步行和車隊兩路前往,主動拋棄了整個行動的關鍵——速度。

而車隊在前往墜機點過程中,由於卡車無法通過路障,也無法穿行小巷,在勞而無功的犧牲之後,也被迫回到基地重整。如果車隊只以悍馬組成——也就是說美軍只抓艾迪德本人——其實也是可以接近墜機點的,至少可以讓步兵大部隊迅速在墜機點會合,形成更堅強的防守。而不是跟現實里一樣被分割成三個互相無法支援的據點。

至於AC-130的支援,老實說並不重要。AC-130隻能對圍困墜機點的民兵進行壓制和打擊,救援小隊和傷員仍然需要車隊的接應才能脫離,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車隊的機動數量不足是損失慘重的最大原因,如果護送摔傷士兵的悍馬少2輛,改為與救援小隊一起前往墜機點接應的話,還是很可能可以快速離開紅區的,那樣自然也不會有第2架墜落的黑鷹以及更丟臉的拖屍遊街了。


首先,不能建立在電影的基礎上討論問題。雖然整個索馬利亞維和行動在當年是一件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大事,很多細節暴露在媒體面前,電影也儘可能的真實還原。但是聯合國和美軍在整個索馬利亞問題上一再錯誤判斷,對形勢的把握稀里糊塗。電影截取其中抓捕艾迪德的片段進行還原,避談了關鍵的戰略問題,那就不能對抓捕行動的過程進行總結和批評。

艾迪德是軍閥,這是聯合國和美國下的定義,原因是艾迪德襲擊了聯合國部隊。問題是索馬利亞人這樣想嗎?就像中國今天在南蘇丹維和,又是修橋修路又是種菜,你可能會說我們是幫助你們南蘇丹人民的,我們是和平使者,沒錯現在南蘇丹人也這麼想。但中國維和部隊遇襲,有士兵犧牲,這時你勃然大怒說我代表聯合國我是和平捍衛者,我要揪出肇事者抓回中國審判,你猜南蘇丹人民會怎樣?他們立刻就會轉到民族主義的統一戰線上去,說你是中國來的帝國主義天天朝你扔石頭。在索馬利亞老百姓看來,艾迪德是本土上層社會,聯合國是外來上層社會,聯合國做好事改變不了它的本質。

當美國決定抓捕艾迪德的時候,基於以下幾個判斷:1.艾迪德武裝的主要人員開會,特別是財務主管在場,這是一網打盡的好機會。2.會議地點是在摩加迪沙市中心,並沒有艾迪德武裝的重兵把守。3.會議地點距離維和部隊控制區不遠,便於指揮聯絡補給機動。現在回過頭再看,美國的三點認識裡面兩點都錯了。摩加迪沙雖然沒有大量的艾迪德武裝,但美軍行動刺激了形勢的變化,瞬間整個城市變成敵占區,美軍等於一出門就要深入敵後執行抓捕對方首腦的任務,這可能嗎?美國人面對的只是民兵,所以損失不大。如果面對的是蘇聯機械化洪流,你肯定要說傻X才會幹這樣的事。相信就算讓美國重新再來規劃一次行動,也根本不可能做到最初預計的那樣順利。

所以抓捕的時機選擇是錯誤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和聯合國對於自身在索馬利亞維和行動中的角色認識不清,對自身力量對索馬利亞國內形勢變化的影響沒有意識。

回過頭來說軍事問題,假設說美軍對形勢變化有充分估計,硬要執行此次行動,那麼會怎麼重新規劃?

首先,任務目標需要變化,不能一次把幾十號人都帶走,而應該只抓捕三到五名關鍵人員。這就需要在現場進行甄別,行動前需要大量細緻的情報工作和反覆培訓練習。

第二,會場有幾十名疑犯和數目更多的武裝人員,所以抵達現場進行控制的作戰人員數量不能少。我們隨便估一個數比如一百名,這一百名作戰人員如何抵達現場?如果用悍馬車拉的話需要二十幾車次,卡車需要四到五車次,黑鷹直升機需要十幾架次。

第三,抓捕地點街道狹窄,車輛不能停放過多,直升機無法機降。所以為了儘快投送足夠多的士兵,美國當年採取空地聯合、直升機索降的方式。現在都知道了直升機索降非常危險不可取,地面投送是否有效是個問題。

第四,假設地面投送足夠有效,就需要組織一隻或多隻車隊前往抓捕地點。車隊穿越敵占區,不用想了。當然你可以選擇火力支援的方式,但那樣就等於拿著大喇叭通知艾迪德趕緊逃跑。

所以我的總結是,如果美軍硬要在那個時機強行抓捕艾迪德,唯一的辦法是分散、分批、偽裝小股甚至單兵提前混進市區,在行動時間集結控制現場,甄別並抓捕疑犯。最後迅速撤離。


首先,是抓捕,不是刺殺。其次,想要抓活的,就必須深入


看的時候我一直不明白,美軍為什麼寧肯蹲在路面建立所謂的防線也不搶佔制高點?


這個事吧,現在說就是純假設。

那個地方兵民混雜,簡直就是馬蜂窩,非常不適於那種行動。可以說地點和區域選得很差。因為是抓人,又不想付出什麼大的代價,所以就必須找個好的地點和區域。明顯那個地點和區域不合適。

至於什麼情報脫節等等都是因為環境地點不合適導致的結果。那個環境就沒法保證什麼,風險極大。因此,只要改變下手的環境和地點,在同樣的情況下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在城市的一棟建築里抓人,還不只抓一個而是要抓一卡車的人,這註定是要打地面戰的。

艾迪德根據當時的情報顯示是在一棟建築里和自己的草台班子開會,他明知道自己是美國人的眼中釘肉中刺,還能不派大批人馬保護這次會議?直升機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就在城市的某棟建築懸停幾乎是不可想像的,要知道懸停的時候是直升機最危險的。

所以說一定是要打地面戰的,就是怎麼打的問題,這次行動主要的問題就是美軍輕敵了,地面戰準備的不充分。


今天能有的手段不會比93年有手段有多大區別,美軍主要目標是逮捕一批艾迪德的官員,如果要盡量避免地面接觸就得出動大中型直升機,支奴干或鋪路鷹。摩加迪沙其實建築物沒有電影中表現的那麼密集,應該能找到降落地點。出動哪個這個看情況評估。06年紅翼行動中一架支奴干被RPG擊落,一下子死了8個海豹,所以行動最好配置相當數量的阿帕奇支援,可以部署AC130盤旋提供火力補充。再像電影里那樣弄些遊騎兵跟三角洲提供幾個地面防線就妥了。今天區別就是能用魚鷹跟無人機,從魚鷹150米以下低空飛行可靠性來看,最好不要用,無人機可以低成本提供更完善的情報和一定能力的火力支援。


現在的話,地面戰依舊是無法避免的,但在情報充足且準備充分的情況下,體面地把人抓走是完全沒問題的。

另外,這個問題可以很好地拿去打坦克無用論的臉。


要麼直接導彈過去幹掉目標;要抓活的話全程直升機,魚鷹類的一波過去。電影里基本上還是因為美帝直升機數量有限,敵方在美軍一出動就知道了,挖好坑等著美國人跳呢。不然用RPG打飛機就是個神話故事


推薦閱讀:

電影《愛國者》中的槍戰真實嗎?
如何看待包含喜劇和惡搞的元素的戰爭電影?
如何對比評價電影《湄公河行動》與《危機13小時》?
如何評價俄羅斯根據車臣戰爭而拍攝的電影《煉獄》?
電影《虎虎虎》(偷襲珍珠港)當年票房慘敗的原因是什麼?

TAG:戰爭 | 戰爭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