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府應當如何解決公信力缺失的問題?

近期發生的很多事件讓人們見證了公民與政府之間嚴重的信任危機,而這些事件可能也是信任危機的原因之一。我們國家不可避免的在體制、監督管理、立法、執法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政府公信力的頹勢。政府應當如何務實地(而不是通過掩飾、渲染式的宣傳)重塑這種公信力呢?尤其在青年群體中?


謝各位知友答

-----------自答-------

最近爆發的那些事件,在我所接觸的網路平台上引發了強烈的討論。包括我在內的不少公眾對於政府的作為(或不作為)感到懷疑、失望..至少是焦慮。

其實社會中善良的人總是佔大多數,也因此我看到那些說著掙錢移民、你國怎樣怎樣的言論,其實也能明白他們心裡多少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緒,並不都是帶節奏..這讓人看得很難受。

我覺得我們應該反思這種情緒是怎麼在社會中蔓延的,以及,去思考政府怎樣能讓它的人民重拾信心。

自然法理論主張天賦人權,自然狀態下的人自由而危險,為了確認一種解決糾紛的共同尺度,並尋找一個有權裁判、公正裁判的裁決者,且讓這些裁決得以執行而選擇讓渡自己的一部分權利,接受法律的約束,這也是政府和政治社會的起源。也就是說政府的目的本就不在於為執掌政權者本身謀利,人民的委託是國家主權的權力來源。

現代行政學的觀點認為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一種以行政權為核心的委託代理關係,公眾講一部分社會權利委託政府行使,同時期望獲得能維持其利益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政府承擔代理行為的責任和義務,並獲得一定的利益。

總而言之,政府和人民之間理應是一種契約關係,當契約的一方沒能履行好自己的義務,就要承擔責任;當人民的可期待利益、信賴利益受到損害,就導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一、「公信力」是什麼

「政府公信力涉及兩個主體:信用方(即政府),信任方(即社會公眾)。它包含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對公眾的信用,其中政府信用是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內容。政府信用是社會組織和民眾對政府信譽的一種主觀評價或價值判斷,是政府行政行為所產生的信譽和形象在社會組織和民眾中所形成的一種心理反映,它包括民眾對政府整體形象的認識、情感、態度、情緒、興趣、期望和信念等「

以上信息可以總結出值得注意的兩點:

1、公信力的核心是政府信用。唯有有信用的政府能得到公眾的信任。

2、政府信用是一種主觀評價或個人的價值判斷。因此它勢必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個人經歷、輿論、群眾的意見……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尚且複雜難懂,政府和人民之間的信任關係更像一場大的博弈,這種博弈里既會發生「少數人的暴政」也會發生「多數人的暴政」,博弈的結果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博弈的雙方信息是不對等的,政府掌握著更多的信息甚至話語權,因此我覺得公眾總是佔據弱勢地位,因此也顯得容易被煽動。勒龐的烏合之眾里有很多關於公眾的探討,可以研究一下。
二、我國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表現在哪些方面

打開時事熱點新聞,會看見許多對全國各地發生的社會事件案情的報道,真假摻半,通常只給一個案件經過,後續結果總是模糊不清,更別說進入司法程序司法審判的結果了……

這些社會問題涵蓋方方面,以教育、醫療、司法、行政為主要焦點……

(以下待補充)

三、如何解決這種公信力的缺失?

中國自古是一個官僚體制很發達的國家,無論在體制內還是公眾中都有很強的「官本位」思想,認為政府和人民之間是管理者和服從者的關係,公共事件發生,總以「維穩」為唯一目的,採取的手段不是信息披露和澄清事實而是輿論控制。總說人民主權,但是人大很多時候不能很好地反映民意。司法體制改革以來,法律確實在不斷完善,但法律又有滯後性,突發事件一發生,可能沒有相應的法律去處理,或者是要進入司法程序需要繁複的操作和一定的時間成本。

我們常提出「塔西佗陷阱」的概念,意為「當失去公信力時,不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說假話、做壞事」。陷入公信力缺失的政府在行使行政權時會承受更大的阻力和風險。解決公信力缺失可以從兩個角度思考:1.已經出現公信力缺失的時候怎樣彌補、挽回2.怎樣防患於未然。前者可以從危機管理方面來思考舉措,後者要追本溯源解決最根本的問題。(關於塔西佗陷阱,知乎有一篇結合三色事件的分析,直接搜關鍵詞,寫的棒棒噠,推薦。)

簡單地說一下我的想法,不免會有不成熟的地方,請指正。(困...了..又..寫不完了..)

1、政府尊重公民知情權

2、媒體的輿論自由和輿論監督職能

3、獨立行使司法審判權

目標:

一.司法權與行政權的分離

二.司法不受「民意」的挾持

(什麼時候憲法和它所保障的人權不再是一紙空談:人大真正負擔起它的職能,憲法精神真正成為立法的準繩(集會,遊行,示威自由、出版自由))

4、公民教育的普及與公民意識的建立


謝邀 @餘燼 。

「重塑政府的公信力」,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按照解題思路,先讀題,再答題。

一、重塑,重新塑造,重新的意思為:

1.再一次。2.從頭再開始。

二、根據「一」的解釋,我們來談談本題。

「我國公民對政府有嚴重的信任危機」,先說「是不是」,再說再「怎麼做」。

信任危機,確實存在,但其存在是否一定基於客觀、事實?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影響的因素千千萬。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寧波爆炸事件」。在事件發生的第二天,我看了一下該事件相關新聞及新聞下的評論,看到了多條可笑的評論內容,大概內容是「24小時過去了,警方居然還沒有查出爆炸的原因?一群敗類、蛀蟲,一定是政府搞出來以轉移xxx幼兒園事件的影響。」

任何工作,都需要嚴謹,政府層面的警察辦案,更是如此,就如以前本人辦案(反貪案件),極個別案件能在短期內突破,大部分案件需經大量的審訊工作才能拿下,甚至有些是無法拿下的。因此,外行的鍵盤俠可以輕而易舉的高效解決所有問題。更不用說「通過某事件轉移另一事件」這種陽謀論了。

作為一名法律人,不能「人云亦云」,我個人覺得這是最基本的素質。

在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我個人認為,政府的公信力是有缺失,但遠未到達要「重塑」的地步。同時,公信力缺失,在任何「民主」的時代都會存在,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有質疑才有進步。換句話說,在wg年代,有人敢說上面的話嗎?

以上,個人看法隨筆,手機碼字,不大順暢,謝絕舌戰。


主動說實話就好了。光想著撒謊或是甩鍋是沒用的。

放心吧人民對政府已經儘可能放低期待了。再愚蠢的事兒大大方方處理也不會被指責。

中國人骨子裡還是有一份善良的。 改了就是好樣的。 但是不要耍小聰明。

文革也好自然災害也好承認錯誤吸取教訓還是好樣的。

但是假裝不承認再找個蹩腳的借口這就很讓人傷心了。

一個謊要用十個謊來圓,中國人又不是傻子。

也不要天天甩鍋給境外給下級給人民給環境。大家知道你無能,不用你確認一遍,謝謝。

當然不斷刷新下限也是一個思路。這可能是為下一屆唯一造的福了


謝謝邀請

做實事

做好事

制度透明化


胡亂分析一波。

公信力是缺失,但是不至於影響國家穩定

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個人認為是傳統工作作風與人民日益增長的權利需求之間的矛盾

打個比方,80年前,只需要在地主大院里喊一句,地主被打倒了!就完事了

至於地主是怎麼死的,被打死,還是逃跑了?

沒人關心,因為黨已經把權利給了人民,至於地主犯了哪些錯,人民心裡都有數,也沒必要拿出來批鬥。

這是相對於一個當時的小環境而言的

但現在不一樣了

有一點我不得不承認,還挺羨慕日本,歐美的法律體系的,因為它不受民意和輿論的裹挾,雖然這些國家的政府公信力也沒高到哪去

我國從古至今在信息保密這一方面做的還是很出色的(算個反諷吧),我相信它的初衷是減少斷章取義的信息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及一些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信息不便透露,但是現在我感受到一種被愚弄的錯覺。

拿劉事件來說,我記得當時有很多小夥伴舉報G兄弟的一些違法行為,有理有據令人信服,不過最後也沒給什麼答覆,有點心寒

還有扒心愿牆,在體育場嚴格檢查禁劉應援物,體育場關燈等一系列事件,怎麼說呢。過於簡單粗暴了

民眾的知情權與政府的保密權理應是不衝突的

但現在問題就是社會熱點問題輿論太多,政府發言太少,導致最後往往不了了之,模糊處理

這樣其實是很愚蠢的一種做法

目前公信力的缺失與輿論造勢,大V帶節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其影響下,政府的任何作為,都彷彿帶著愚民政策,好也罷壞也罷,民眾不會去信。正如三原色。我們等著調查結果,結果出來後又沒人相信。

如今已經不是那個喊一聲就能解決問題的時代了,現在民眾對「地主」犯了什麼錯,其實是一無所知的,那麼以後會不會有新「地主」,新「地主」出現該怎麼辦,民眾也不知道

政府又不重視輿論陣地的搶佔與管控(現在也不敢管。一管更出事。)依舊埋頭處理,內部出結果。

這樣長久下去是很要命的。

我們再來談一下法律的問題

微博審判,大V審判,民意審判

構成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滑稽)

在維穩大環境下,司法缺乏獨立自主,法官受到民意和社會輿論的壓迫,江歌案在中國,451萬的簽名很可能導致陳世峰死刑,但在日本,法官有可能看都不會看

這就是差距


帶隊伍最怕的就是下面的人搞事情,有的蠢,有的壞,好比明星與粉絲,有些是腦殘粉,有些是反串粉,最後算到誰頭上呢

資本,輿論,沙皇,外部,這個戰場真的不輕鬆


其實有的事情,不是政府沒有公信力,而是某些人沒有腦子。

畢竟最近幾年的著名謠言,很多稍微一琢磨,就是漏洞百出的,而且多數謠言除了那麼幾句話沒有任何佐證,或者弄個張冠李戴的圖片,很多人就特么信了。你傻你能怪政府嗎?


做的好了老百姓自然會信你

政府提高公信力關鍵在於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在於轉變行政管理思想

比如,拋棄簡單的一刀切管理模式

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要管理好真的需要智慧

很多方面的管理太過簡單粗暴

管理者沒有站在被管理者角度思考

只圖眼前解決問題,沒有考慮長遠發展

當然司法權也很重要,畢竟指望利維坦自己限制自己不太可行


這本質上就不是一個法學範疇的問題。而且所謂「公信力缺失」是部分媒體及輿論的主觀表述,不代表是客觀事實。


別讓年輕人讀《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法蘭西內戰》《資本論》這些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最好要麼全部查封,要麼公開銷毀,要麼搞凈網行動。

這些書不看之前,很多青年本來只想原原本本地做一個可愛的小粉紅,亦或是願意為保守主義搖旗吶喊的米青走乂。在這樣之下,人民的思想才能被國族主義所裹挾,才能享受一下在分化出來的官僚階層默許下的民粹主義盲動給他們帶來的快感。

(逃


等渡過改革這條河之後應該有望。而我們現在還處在河中間。

政府公信力是從什麼時候下降的,是從改革開放開始下降的。改革一定會牽涉很多人眼前的利益,也會給予未來的利益,但是未來的利益看不見。

看到其它觀點說,透明。我不太同意,我再想想。


外部矛盾可以有效緩解內部矛盾,單純從內部解決基本不可能,現在政府說什麼大家都會懷疑上面有問題


說的出,做的到。


改變體制。


這就是個屁股的問題。

你聽到黨員時腦海中的是:

當官的

工人

屁股不變,都是白扯。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或理解鄭若麟的文章《警惕西方的"精神殖民"》?
身為基層安監人員是什麼樣的體驗?
改革你有哪些好點子?
《飛越瘋人院》和《V字仇殺隊》這兩部電影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
活在中國體制下,你累嗎?

TAG:政治學 | 公信力 | 體制 | 法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