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霍光(下)

清晨,霍光推開沉重的殿門,一步步走到自己已經值守了十幾年的位置上。滿懷心事的他沒有注意到,在自己的身後,手下的新進侍衛們正在竊竊私語。他們正在驚嘆於霍光的步伐,傳說中這位侍衛首領是如此一絲不苟,以至於連他每天出入宮殿的腳步都是準確的踩在同樣的地方,從未有過一絲的差錯。

如果在平日,霍光一定會察覺到手下的小動作,並且嚴厲的責罰他們。但在今天,他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御座之上,那個掌管著萬里天下、億兆臣民的皇帝身上——

武帝老了。

這個當年意氣風發、一手締造了漢武盛世的青年天子,如今已經年近六十,垂垂老矣。他的鬢邊已經滿是白髮,曾經挺拔的身軀也逐漸變得佝僂。對於當年所熱衷的治理國家遊戲,他已經感到無比的厭煩。與此相反的,他越來越對那些方士和虛無縹緲的煉丹術產生了興趣。在他的內心中,理性的一面一直都在提醒自己,那些方士一看就是騙子,這世上哪有什麼真正長生不老的人!但每當武帝想到這一點,心中那個名為私慾的小人兒就會冒出頭來,悄悄在他的耳邊低語——為什麼不試一試呢?難道你甘願放棄這掌控天下的甜美快感,去那不可知的冰冷死亡世界?相對於整個帝國的資源來說,方士所需不過百一之數。萬一僥天之幸,哪位方士真的獲得成功,能讓你延壽數百乃至長生不死,那豈不是一本萬利?

看著逐漸沉迷於長生之術的皇帝,皇后、太子和賢臣們滿心憂慮。但這事又沒法勸,難道誰去直接對皇帝說:「您別瞎折騰那些不靠譜的了,安心等著老死多好」?無奈之下,大家只好各安其職,儘力保證帝國的正常運轉——所幸到目前為止,這個帝國運行的還不錯。太子早已成年,其它皇子尚幼,皇帝後宮穩定,朝中也大都是親附於皇帝和皇后―太子派的官員。如無意外,等到武帝老病或者去世,朝廷自然會平穩的過渡到新皇劉據的手上。

但意外還是發生了。武帝征和元年的某一天,正在宮城中休息的武帝,突然看到有個配著長劍的陌生人進了宮門,隨即消失在重重殿影之中。本來就被方士們那些荒誕不經的故事搞得有些疑神疑鬼的武帝覺得,這一定是一場針對自己的巨大陰謀的開端,於是下令徹查。

這個陌生人再也沒有出現。就像很多掌權許多年的成功王者一樣,武帝也在多年的權勢熏陶下變得愈發頑固和偏執。他不相信這只是自己子虛烏有的錯覺,而是進一步將搜查的範圍擴展到整個帝都,對每一個有嫌疑的人嚴刑逼供。許多在大獄中被折磨的人,在絕望之下就開始大肆攀咬,用虛假的口供和證據,把更多的人拉下水來。

武帝將這些拷打得來的胡言亂語當真了。他開始相信,就在自己的腳下,有一群十惡不赦的逆賊,處心積慮地想要掀翻自己的統治,奪取自己的性命。他不再相信任何人,除了自己身邊這幾位沉默而忠誠的侍衛之外——這些人已經用幾十年的侍奉證明自己是可靠的。

隨著被牽連進來的人越來越多,這場禍事牽連的級別也越來越高。很快,有人舉報說丞相公孫賀——衛皇后姐姐衛君孺的丈夫——不僅貪贓枉法,而且膽敢在陛下出城的御道旁邊埋藏木偶,用邪法詛咒陛下!

武帝並不太在乎手下的貪贓枉法,但是敢用這種巫蠱之術詛咒自己,卻恰好觸到了自己的逆鱗。他隨即下令,將相關人等全部下獄,拷問後滅族!

在這場風波之中,公孫賀和衛君孺一家、武帝的兩個親生女兒陽石公主、諸邑公主、衛青的長子衛伉等人全部被武帝親自下令處死。

看到武帝已經在這種殺戮之中漸漸失去理智,他手下專門負責管理方士的大臣江充認為有機可乘了。江充依靠方士和煉丹蠱惑武帝上位,他很清楚攪得帝國烏煙瘴氣的自己早就是太子的眼中釘,一旦武帝去世、太子即位,自己肯定是頭一個被誅殺的對象。但武帝的瘋狂給了他一個機會,如果能趁機藉此掀翻太子,那豈不是就可以免除殺身之禍了?

於是,江充向武帝進言道:「本來方士們並沒有錯,陛下早就該長生萬歲了,可正是因為後宮中一直有人用巫蠱妖術來對抗,所以陛下的願望才一直沒有達成啊!」信以為真的武帝,就命令江充全權負責查辦這驚天大案。果不其然,江充帶人搜遍後宮,「親自」在皇后和太子的居所中,挖出了大量用於施法的木偶,上面滿是大逆不道的文字。諷刺的是,20年前,原來的陳皇后因為巫蠱之事而被廢,衛子夫上位成為皇后。但如今,同樣的禍事也降臨到她的頭上了。

太子劉據知道這件事以後非常驚恐。他不敢確認,已經逐漸瘋狂的父皇會不會連自己都會無情的拋棄掉。慌不擇路之下,太子聽從自己一派大臣們的意見,決定先下手為強,把江充一派剷除掉!於是,太子趁武帝居住在城外離宮休假的時候,派自己的手下偽造了聖旨,調動自己的親信和宮城軍隊,滿城搜捕江充等人,把江充和方士、巫師們全部誅殺。

太子的行為在城中引起了巨大的混亂。有忠於武帝的大臣逃出長安,向武帝彙報。武帝起初覺得太子應該只是想誅殺江充,並沒有別的心思,於是就令手下去長安召喚太子,讓他來離宮當面解釋清楚。

但在這個節骨眼上,命運又開了一個惡劣的玩笑。陰差陽錯之下,武帝派出的使者是個膽小鬼,他沒敢進入混亂的長安,在城外轉了一圈就逃回去向武帝彙報,說太子已經起兵造反了,他歷經千辛萬苦才從長安中逃出命來。

武帝聽到後大怒,他現在確信,自己原來的想法是正確的——有人一直希望自己去死,而這個人就是太子!武帝於是立刻召集長安附近的兵馬,準備進攻自己的都城。而在城中的太子,也確認了一個可怕的事實——他的恐懼成真了,父皇已經認定自己是巫蠱的主謀,要發兵剷除自己了。無奈之下,太子強行武裝了長安的壯丁組成自己的大軍,和父皇的軍隊對峙。

本來只要父子見面,幾句話就可以解釋清楚的誤會,此時已經徹底失控了。漢帝國被捲入一場建朝以來的最大慘劇之中,長安城的居民們驚恐的看到,就在自己門外的街道上,兩批穿著同樣盔甲、手持同樣武器的漢軍忘我廝殺,血流成河。曾經光輝偉大、名揚異域的天朝上國都城,如今卻變成了血與火的地獄。

太子倉促組建的軍隊,終究敵不過聽命於武帝的百戰雄師。幾天後,太子一方的軍隊戰敗,太子在亂軍中便裝逃脫,而他的母親衛皇后,在武帝派來的使者面前自盡而死。這個從未違逆過武帝的女子,最終選擇了用自己的生命來表達對武帝的抗議。

踏著血泊回到自己寶座上的武帝,隨即開始對整個朝廷展開了清洗。親近於皇后和太子一派的、或者曾上書為太子求情指斥江充的官員們幾乎全部被殺,曾經權傾一時的衛氏等大家族,在這場清洗中損失慘重。

但隨著武帝心中的憤怒在殺戮中逐漸平息,他一度偏執混亂的頭腦也逐漸冷靜下來,發現了這場慘劇中的種種不合理之處。但是極端好面子的武帝,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失誤和錯處,正在他猶豫不決,不知道這場大亂該如何收場的時候,另一個打擊性的消息傳來——出逃的太子劉據,被各地的官兵圍剿搜捕,在走投無路之下上吊身亡。

武帝被徹底擊垮了。劉據是他的長子,是他最愛的衛皇后的孩子,也是他精心培養了三十年的繼承人。在小人的挑撥下、在自己的不斷作死下、在命運的捉弄之下,自己親手殺死了子女,逼死了妻子,將朝中的忠臣們屠殺一空。本來還算欣欣向榮的國家,如今被搞的烏煙瘴氣、血流成河。這樣的慘劇,應該怪誰?

在悔恨的驅使下,武帝再一次舉起屠刀。這次倒霉的不僅僅是那些在之前的禍亂中添油加醋的大臣,甚至連只是站在皇帝一邊的家族都多有株連。接連兩次大清洗之後,漢帝國高層大臣幾乎死光,不少大臣甚至是全家被族誅,只有深得漢武帝信任的少數臣子才倖存下來——比如那些在他身邊服侍二十年的侍衛們。

太子死後,武帝只好從幾個年紀較小的兒子中選擇了劉弗陵作為新的太子。新太子只有幾歲,為了防止自己死後出現太后專權的情況,武帝冷酷的下令,將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賜死。在殘餘的朝堂之中,武帝精心選擇了幾位對他、對漢帝國最為忠心耿耿的大臣,希望他們能輔佐年幼的太子順利接管朝政。

霍光的時代終於來了。

由於缺乏足夠的史料,我們今天並不清楚在巫蠱之禍中霍光所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從親緣角度講,霍光與皇后、太子以及衛氏家族有著極密切的關係,武帝怒極之下連自己的親生兒女都殺了,但就對自己眼前的霍光視而不見——這似乎可以說明幾個問題:

在衛氏家族中,霍光的地位恐怕是很邊緣的。作為很晚才加入這一群體的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弟,霍光很難融入這個早已飛黃騰達的頂級貴族圈子。皇后和太子的寵愛,更多的都是落在衛青的那些孩子身上。霍光所得到的,只是一個能走出河東、在皇帝身邊出任侍衛的機遇而已。

其次,霍光對漢武帝的忠誠和付出,令漢武帝並不把他當做一名衛氏家族的成員,而是把他當做自己的心腹來看待——就像匈奴小王子金日磾一樣。作為歷史上最為雄才大略的帝王之一,漢武帝看人的眼光非常準確。他在意的不是這兩個人的出身和才識,而是看重他們在一言一行中所表露出來的某種特質。正是這種特質,令漢武帝最終下定決心,將自己的帝國和年幼的太子都放心地託付給他們。

下定決心的武帝,命令手下畫師畫了一張《周公負成王朝諸侯圖》賜給霍光。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當年周武王去世後,繼位的周成王還很幼小,是周公一邊總攝朝政、東征西討,一邊推行文治、培養成王。等到成王長大之後,周公幹脆利落地辭去了攝政職位,將大權歸還給自己的侄子,從功績和道德兩方面,都可以說是為臣的極致典範。

後元二年,已經疾病纏身、奄奄一息的武帝將霍光和金日磾喊到床前。看著病榻上這個形銷骨立的老人,兩個伴隨在他身邊二十年的侍衛不禁淚流滿面。霍光含淚問道:「陛下,您去世之後,誰可以繼位呢?」武帝道:「你沒有明白我賜給你的畫嗎?讓小的即位,你要像周公一樣輔佐他。」霍光立刻推讓說:「臣比不上金日磾!」金日磾也謙讓說:「臣是外國人,更比不上霍光啊!」於是,武帝在病榻前召集諸臣下詔,將霍光封為大司馬兼大將軍、金日磾為車騎將軍、上官桀為左將軍、桑弘羊為御史大夫。指定劉弗陵繼位為新的天子,這四人為輔政大臣。

第二天,武帝駕崩,八歲的幼子劉弗陵繼位,是為漢昭帝。因為昭帝的年齡太過幼小,所以朝政全部由四位輔政大臣決策,其中以霍光為主。而且這幾位輔政大臣之間又有著盤根錯節的親戚關係——霍光和金日磾、上官桀都是兒女親家。這樣一來,漢帝國的最高權力,就被以霍光為首的四人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起初,這四人的聯盟是很穩固的。但合作執政一年後,金日磾因病去世。四人組中少了這個最為忠信謙厚、最令大家信賴的緩衝角色後,原來被他調和消弭掉的矛盾無處可去,漸漸在剩餘三人之間積累起來。

上官桀的兒子娶得是霍光的女兒。雖然雙方結有姻親關係,但是上官桀父子對權勢的渴望更加強烈。上官桀原來的官位一直比霍光高,結果武帝臨終時卻將霍光安排為輔政之首,這令上官桀非常不滿。他不甘心在霍光之下做個惟命是從的角色,而是希望超過霍光,大權獨攬。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先是不顧霍光的反對,強行將自己的孫女、同時也是霍光的外孫女安排入宮,讓這個六歲小女孩當十歲漢昭帝的皇后。成功當上了皇帝的岳父和長輩後,上官桀家族自覺早晚會超過霍光,越發的驕奢淫逸起來。

但霍光其實是個很嚴格的人。他雖然沒有受過太好的教育,但卻懂得以一顆公心來對朝廷上下一視同仁。據說有一次宮中鬧鬼,霍光為了安全守在宮中,並且把管理傳國玉璽的掌璽官員喊來,令他先交出玉璽以便確保玉璽安全。掌璽官員對霍光說:「你要我的頭就儘管砍去,但想要玉璽是不可能的!」群臣都以為這個不識相的掌璽官要完蛋了,但霍光不但沒有怪罪,反而盛讚他這種行為,直接給他提拔了兩級。

這樣的霍光,完全看不慣上官桀一家的做派,經常據理力爭,將上官桀各種討要封賞、給門人好友亂封官職的要求駁回。上官桀心存怨恨之餘,認識到在這種架構下自己永遠無法掀翻霍光,於是和桑弘羊等人一起向昭帝誣告霍光意欲謀反。

當時昭帝雖然只有十多歲,但卻非常聰穎。他不僅將上官桀等人的誣告駁回,還嚴厲的斥責了所有敢於背後說霍光壞話的人。沒想到這招不成的上官桀,連昭帝都一起恨上了。他乾脆聯絡了武帝的其他幾個兒子燕王等人,打算一起造反,把霍光和昭帝都辦了,讓燕王做天子,他來做大司馬、大將軍。

可想而知,這種拍腦袋就上的陰謀沒什麼成功的可能性。還沒等他們發動,事情就敗露了。霍光立刻調用軍隊,將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全族誅殺,燕王等人也在霍光的威逼之下自盡。武帝所留下的四位輔政大臣如今一病死兩族誅,只剩霍光一人。整個朝廷的大權,毫無疑問地落入到了霍光的掌中。

昭帝和霍光配合的很順暢。昭帝成年後,霍光想將權利歸還給昭帝,但昭帝卻明確下旨,命令霍光繼續執掌朝政。霍光也沒有辜負昭帝的信任,他擯棄了武帝時期過於嚴格的經濟政策和無休止壓榨國力的做法,改用緩和的方法來調養國家。在他的執掌下,漢帝國終於緩慢的恢復過來,漸漸又有了文景之治時期民力充實的景象。

可惜好景不長,昭帝在位十三年後去世,死的時候年僅二十一歲。雖然霍光一直都期盼著昭帝能和自己的外孫女生下子嗣,但事與願違。本來是天下至尊的皇位,突然卻沒有了合法的繼承者,這下可怎麼辦?

霍光只好召集朝廷重臣,共同推選皇位的繼承人。經過一番爭論和活動,大家決定選擇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為新的皇帝。決定既下,朝廷馬上就派出使者,去封地將昌邑王迎接進京,在重臣的簇擁下登基為帝。對幸運的昌邑王劉賀來說,這簡直就是從天而降的大餡餅,他立刻帶上自己的心腹們,一同進京,準備盡情享受君臨天下的快感。

朝廷諸臣都沒想到,這個被推選出來的新皇帝竟然是個頑主。進京時帶了一群混混作隨從,弄得一路雞飛狗跳;剛當上皇帝二十天,就已經恣意封賞、淫亂宮廷,完全是一副為所欲為的氣派。無奈之下,憂心忡忡的霍光召集大家,一起商量該怎麼辦——霍光的意思,是既然這位爺根本扶不起來,那咱們大家要不要廢掉他,再換個新皇帝呢?

重臣們被霍光的想法嚇了一大跳。從古到今,只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有因為看皇上不順眼就換一個的?當年商朝初年,倒是有個名臣伊尹,將不好好學習的商王太甲放逐到桐宮。但一來伊尹的身份可是商朝開國帝王商湯的副手、王族的老師,算是太甲爺爺輩的人物,教育太甲正是名正言順。二來放太甲於桐宮的目的可不是廢掉他,而是封閉教學,三年後就把畢業的太甲又接回來做商王了。可這次霍光廢新皇帝完全不是這個路數啊!

關鍵時刻,霍光的手下田延年按劍而出,慨然說道:「先皇之所以將天下託付給將軍,為的不就是讓劉氏的天下穩固長存嗎?但現在新皇是這個德行,眼看這大漢就藥丸了,到時候大家在九泉之下見到先帝,丟得起這個人嗎?事已至此,大家就都聽將軍的,誰敢不聽,就先砍了他!」

群臣一看,這還有什麼可說的?正好大家也都對新皇帝不滿,乾脆就半推半就地同意了。朝廷重臣於是聯名上書,請求皇太后——昭帝留下的那個小寡婦——主持公道,廢除這個不靠譜的新皇。

太后本來就看這個搞得宮廷里烏煙瘴氣的新皇帝不順眼,於是同意了群臣的提案。霍光隨即派軍隊控制了劉賀的手下,然後群臣一起進宮,霍光命令劉賀在眾人的圍觀下跪伏在太后面前。劉賀此時還很不服氣,大聲吼叫到:「怎敢如此對我!我還是皇上!」

眾目睽睽之下,霍光大聲呵斥道:「太后已經下旨,你哪裡還是天子!」說完,霍光親手按住劉賀,剝下他的天子袍服和印綬,並一路將他架出皇宮,送上了回自己封地的車輛。至於劉賀帶來的幾百名狐朋狗友,則被霍光下令全部斬首,以儆效尤。

順帶提一句,這個只過了二十多天皇帝癮的倒霉孩子,就是最近熱門的考古大發現——海昏侯墓的主人。雖然被霍光無情的羞辱了,但劉賀還是在自己的封地過完了下半生,而且過的似乎還很不錯——從他那滿墓室的黃金和銅錢就能看的出來。

做完了這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後,漢帝國的至尊之位又一次空了……霍光只好和重臣們繼續物色新的皇帝。他們找來找去,在各位諸侯王中都沒有發現合適的人選。就在發愁之時,有人推薦了一個大家都沒想到的候選者——武帝的重孫、廢太子劉據的孫子:劉病已。

當年巫蠱之禍發生的時候,劉病已剛剛出生。他的爺爺廢太子劉據逃亡路上自盡,他的父親沒等逃亡就在長安遇難。襁褓之中的劉病已也差點被殺,但在好心人的同情之下,這個新生的小嬰兒只是被投入了大獄,沒有馬上丟掉性命,反倒是在監獄中的女囚照顧下漸漸長大。

巫蠱之禍結束後幾年,有方士告訴武帝,說監獄上出現了天子龍氣,武帝就準備把監獄裡的人都殺掉。好在監獄的獄吏據門而守,不讓士兵進入,並且高呼「皇曾孫在此!」此時武帝才知道,原來還有個自己的重孫子還在監獄裡關著。已經對巫蠱之禍悔恨萬分的武帝就下令恢復這孩子皇室後裔的地位,將他養在宮城附近。

劉病已就這樣在長安城裡自由的長大。他雖然是位龍子龍孫,但像他這樣的在漢帝國並不罕見,在權貴多如狗的長安更是算不上什麼。他讀書上學、鬥雞走馬、和別的市井遊俠一起跑遍了長安的大街小巷、城外的風景名勝。等他長大成人,就娶了一個小吏的女兒許平君為妻,每天上街買餅、回家做飯,過著很是平凡的生活。

但在元平元年七月的某一天,命運和他開了個巨大的玩笑。正在家裡看書的劉病已,突然聽到了門前異常喧鬧。他剛開門,就有大群太僕寺的官員一擁而入,將他清洗乾淨換上衣冠擁上車駕,一溜煙的把他拉進宮中。先是朝拜了太后,然後群臣向他奉上玉璽印綬,讓他安坐於龍椅之上大禮參拜——

劉病已,這個生於戰火、哺於大獄、長於市井的孤兒,從今天起就是唯一的天命之子、漢帝國的皇帝、從西域到東海的統治者、億萬臣民之共主!

在去往太廟參拜的車駕上,劉病已恍恍惚惚,如在夢中。他向一旁看去,坐在側座上陪伴他的,是一位身材高大、面容嚴肅的老者。這位老者的相貌雖然英俊不凡,但是身周卻彷彿纏繞著一種莫名可怕的氣場,像鋼針一樣令他坐立難安。

劉病已知道,這就是大司馬霍光,在過去十幾年中一直都穩穩站在權利的巔峰,事實上統治著漢帝國的人。就在不久之前,這個老人一句話就將一個平凡的諸侯王送上了皇帝的寶座,不到一月又親手把他從寶座上扯下,當眾剝去他的龍袍,將他重新踏入塵泥。所謂的天子,在這位老人看來,也只是可以任意生殺予奪的凡人而已。而自己,又能夠在這寶座上呆幾天呢?

懷著這種如履薄冰的心情,劉病已開始了自己身為漢宣帝的生涯。當霍光一再表示希望還政於皇帝時,劉病已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他表示自己圖樣圖森破,還有很多需要向長者學習的人生經驗。國家已經從武帝末期的窘迫重新恢復成盛世,這正是大司馬的功勞。既然如此,還是請大司馬多辛苦幾年吧!

看到新皇帝如此聰明識趣、善於配合,霍光也很開心。在各種大小政務上,還是霍光一個人說了算,漢宣帝一概都會同意照準——只有一件事除外。

漢宣帝只有一個在民間時娶的妻子,看到後宮空虛的霍氏家族本來想讓霍光的小女兒進宮做皇后。但漢宣帝此時卻下了一道很有意思的詔書,向文武百官們提到:自己在民間時曾有一把非常漂亮的寶劍,如今自己做了皇帝,之前的寶劍卻丟失了。我是個戀舊的人,希望大家能幫我把寶劍找回來。

霍光看到後會心一笑,知道這是漢宣帝希望立自己所娶的民女許平君為皇后。他本來就沒覺得和皇帝再次聯姻是多大的事情——如今當朝太后還是自己的親外孫女呢!於是,霍光就再也不提讓自己女兒進宮的事情了。

但沒想到,兩年多之後,皇后許平君突然暴斃。忙碌了一天的霍光筋疲力盡的回到家中,聽到的卻是晴天霹靂一般的消息:自己的妻子坦白說,皇后竟然是她派人毒死的!

霍光呆若木雞。他萬萬沒有想到,這潑天的富貴和權勢竟然還不能滿足家裡的人,只是為了個外戚的名頭,家人就瞞著他做下了如此大的事情。他很想怒吼:看看之前的外戚家族都是什麼樣的下場!衛家滿門抄斬!上官家株連九族!為了這樣一個不吉的身份,去犯下如此大的罪過,為的是什麼?

他本來想親自舉報妻子的罪行,但看到身邊兒女們惶恐的表情,還是沒能忍心。在極端複雜和矛盾的心情中,他看著自己的小女兒歡天喜地的嫁給毫不知情的漢宣帝,如願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感覺心中的煎熬又深了一層。自己的一世英名,五十多年來為這個帝國的忠誠和付出,都被家人的愚蠢和衝動徹底毀掉了。我死之後,歷史會怎麼評價自己呢?我又有什麼面目去見如此信任自己的先帝呢?

霍光原本健壯的體格,在這次變故後迅速衰老下去。兩年後,霍光因病去世,漢宣帝極為哀痛,堅持以皇帝的葬禮儀仗為霍光出殯,將他埋葬在武帝的陵墓旁邊。

一年之後,霍家毒死皇后的事情敗露,圖謀暗害皇帝與太子的罪行被人告發。漢宣帝先是逐步剪除霍氏的黨羽、用心腹接管了霍家手中的軍權,然後雷霆發動,將霍家一網打盡。霍光的妻子兒女全部被處死,唯一例外的是剛當了幾年皇后的小女兒——宣帝沒有殺她,而是將她囚禁在冷宮。十二年後,她自盡身亡,霍氏的血脈自此全部斷絕。

霍氏已除,漢宣帝終於如願以償的掌控了朝政。這個好運的皇帝,從霍光手中接過的是一個已經苦心經營二十年、繁榮富裕、蒸蒸日上的帝國。在街市中長大的漢宣帝本來就熟悉市井人情、民間疾苦,是一個聰明善良的人。繼承了霍光的遺產後,漢帝國在他「霸王道雜之」的法度治理下降匈奴、平西域、輕稅賦、興文化,攀上了整個漢代國力的最高峰。

而這其中,霍光的功績極其巨大。漢宣帝後來設立了麒麟閣,上面陳列了十一位對漢帝國最有貢獻的名臣畫像,其中霍光名列第一。為了表達對這位長輩的尊敬,霍光的畫像上只寫了「大司馬、大將軍,霍氏」,而沒有列出全名。

縱觀整個歷史,霍家兄弟都是一對異數。兄長是不世出的戰神,弟弟是一手遮天的權臣。能在文武兩道上達到如此極致的親兄弟,在歷史上頗為少見。如果真的比較起來,霍光的貢獻甚至是遠超過兄長霍去病的。霍去病是恰逢其時,即使沒有霍去病的出現,武帝打擊匈奴的決心也不會熄滅,一樣會出現其他的名將來封狼居胥,青史留名。但霍光卻是臨危受命,支持著漢帝國走過了艱難的二十多年。如果沒有霍光,朝政不知道會怎樣混亂,漢帝國不知道會走向何方,更不要說會有「昭宣中興」、「孝宣之治」的出現了。

霍光和那些清貧自守、謹小慎微的後世名臣不一樣。他毫無疑問的是位權臣——而且是中國歷史上數千年來最大的權臣之一。他歷經四位皇帝,掌控朝政二十多年,家人皆為重臣,其他百官全都是唯唯諾諾而已。他隨手廢立皇帝的行為,更是讓他成為後代權臣的偶像、帝王學中的最佳案例。從此以後,如果哪位大臣想嚇唬不聽話的皇帝,就會說「伊(尹)霍(光)之事,臣能為之!」同樣的,如果皇帝覺得哪位大臣太跳了,也會讓他回家熟讀《漢書·霍光傳》,好好看看做權臣的下場。

後人評價霍光,有一句最精闢的話,就是「不學無術」。霍光只是一個小吏之子,並沒有受過像樣的教育,也並不懂什麼君君臣臣的大道理。如果單純從治國、經濟、文學、帶兵等具體工作衡量的話,他肯定比不上同時期的桑弘羊、司馬相如等一眾大臣。但是武帝依然選擇了霍光,事實也證明,這是武帝最為英明的一次用人選擇。

人是各種各樣的。有小人,有君子。有奸賊,有義士。有的人最好遠離,有的人只堪做酒肉之交,有的人值得為師為友,有的人可以託付身家性命。霍光的身上帶有漢人所特有的俠義之氣,輕生死,重然諾,性剛強,有氣節。正是這種氣質,才讓武帝放心的把年幼的兒子和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而他所回報的,是二十年捨生忘死的忠誠,是一個更好更大的帝國。二十多年中,霍光對近在唾手可得的帝位沒有半點心動,而是一心站在漢帝國的角度為這張寶座挑選著最適宜的人選。即使知道家族犯下大錯、自己身後必然不堪,霍光依然沒有動廢掉漢宣帝、換一個更沒有風險的傀儡的心思——這對他來說並沒有太大的難度。從這一點去看的話,他比後世的梟雄們要更值得敬佩。

霍光身後的悲劇,是他家族的咎由自取,也是權臣(或者說好權臣)幾乎必然的結局。一位多年掌握朝政的權臣,不管是自覺還是不自覺,身邊自然都會形成一個壟斷群體,也必然會出現貪贓枉法、狐假虎威的手下。被剝奪了權力的天子、被壓迫的百官、乃至於一切的社會矛盾所產生的怨恨,都會集中在這個群體身上。千夫所指,無病而死,何況是為整個國家背鍋?一旦權臣身死或者失去權利,那立刻就是樹倒猢猻散,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不過,雖然家族覆滅,但漢宣帝還是對霍光的陵寢保持了最大的完整和尊重,後人對霍光一生的記述和評價也大都積極正面。與後來那些被開棺戮屍、挫骨揚灰、乃至被刻意宣傳抹黑的權臣相比,霍光還算是幸運的。

公道自有歷史,功過盡在人心。中國對一個人物的評價,叫做「蓋棺論定」,指的就是只有經過時間的沉澱後,我們才能看到一個人最真實的全貌、作出最恰當的評價。至於在世之時,就連孔子這樣的人都不知道後世對自己是褒是貶,就連唐太宗都要在意起居注中的記述是好是壞,何況其他的人?

既然如此,那就遵循自己的本心和道德,做好生前之事也就夠了。是否真的做到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並不是靠言辭和演技,而是要看切實做出的事情。至於身後的評價,何妨就交給歷史呢?

推薦閱讀:

霍光在得知妻子毒殺許皇后之後,是否還有其他選擇來保住霍家不至最後獲罪族滅?
霍光與曾國藩哪個更偉大?
劉病已和劉弗陵是什麼關係?
為什麼桓溫與霍光兩人的歷史評價會如此不同?
為什麼李世民說司馬懿【崇華甚霍光之寄】?

TAG:霍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