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瓜島爭奪戰(五十二)卡爾森巡邏(上)
「卡爾森巡邏」(Carlson"s Patrol)特指的是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僵持和後期(大約從 11 月至 12 月),埃文斯·卡爾森中校(LtCol. Evans Carlson)指揮的第二突襲營(2nd Raider Battalion)從科里點南側出發向西延伸至馬坦尼考地區的一整串巡邏與追擊的任務行動。這些一整串追擊行動持續到 12 月,但始於科里點行動,因此我將將它放到前頭來寫。
一、不落地的大膽想法
9 月初,卡爾森的第二突襲營搭上運輸船前往新喀里多尼亞的埃斯皮里圖桑托島等待下一部部署。他們之所以要登陸瓜達爾卡納爾島,原因在於保護第 147 步兵團(147th Infantry Regiment)和 500 名海蜂工兵隊士兵上岸。其實,這 500 名海蜂工兵隊的士兵並不是來興建和鞏固亨德森機場的,而是嘗試在奧拉灣(Aola Bay)附近建設一條新的飛機跑道。這個在奧拉灣興建新機場的計劃早前時特納海軍少將提出,受到了哈爾西海軍中將的認可。所選定的地址大約距美軍倫加防禦圈東線大約 50 英里,比太午角還要往東。
11 月 4 日,卡爾森帶著第二突襲營的 C 連和 E 連在奧拉灣的海灘上登陸,登陸期間幾乎沒有遇到日軍抵抗。隨後海蜂工兵隊的隊員來到了預先進行建設的場地,接著似乎現實環境並不理想,因此范德格里夫特叫停了在奧拉灣興建機場的計劃。
奧拉灣(Aola Bay)附近的地形從海面上的艦船看過去還是較為平坦的,但是到了實地海蜂工兵隊還是覺得地面太泥濘
第二突襲營在 11 月 4 日奧拉灣附近的海灘登陸
更近的一張照片,卡爾森的 C 連、E 連先於其它連到達奧拉灣
搞了大半天,白跑一趟?並不是
11 月 5 日,范德格里夫特朝卡爾森的第二突襲營駐地空投了命令,命令卡爾森的部隊在友軍第 164 步兵團和陸戰一師七營與日軍「東海林支隊」打得正歡之時,從後翼切斷日軍的後路,並將其圍殲。范德格里夫特補充道,第二師團(仙台師團)的第 230 聯隊是東海林俊成指揮的精銳部隊,曾經參加過埃德森嶺戰役和亨德森機場戰役,經驗豐富,人數眾多,且最近幾天得到了第 228 聯隊的支援(「東京快車」剛運到),應當迅速從奧拉灣出發來堵截日軍的撤退。同時,當天運輸船帶著第二突襲營的另外三個連前往埃斯皮里圖桑托島進行之後的部署。(第二突襲營由 6 個獨立的步槍連組成,另有 1 個連負責指揮部的安全)
11 月 6 日,卡爾森立即帶著第二突襲營,以及兩位指揮官帶領的當地土著偵察兵一起出發。這兩位指揮官一位是澳大利亞陸軍的約翰·馬瑟少校(Maj. John Mather),另一位是雅各布·沃扎軍士長(Sergeant Major. Jacob C. Vouza)。後者是 1916 年就加入了索羅門群島的警察部隊,對當地的地形極為熟悉,而且已經被認為是一個英雄人物了,可以說這次行動將會有個好兆頭。
因為沃扎對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貢獻,范德格里夫特親自授予他銀星勳章
現今瓜達爾卡納爾島霍尼亞拉(Honiara)樹立的沃扎紀念雕塑
二、卡爾森與中國的緣分
馬利在正式撰寫卡爾森巡邏隊在一個月中的遭遇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對這位美軍中校的身世奉獻更多的筆墨。因為他是一位與中國有很深淵源的美軍長官。
卡爾森 1896 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非紐約)的悉尼(Sidney,非澳大利亞的悉尼),1922 年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曾經在一戰中負過傷。
他第一次來中國是在 1927 年至 1929 年期間,在上海處理一些外交事務。
他第二次來中國是在 1935 年(或是 1934 年),他被部署到位於駐紮於上海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三師四團(4th Marine Regiment,3rd Marine Division)。因為在上世紀 20 年代末,國內混戰比較激烈,美軍為了確保駐中國大使館的安全,派遣了陸戰三師四團(其實隸屬於第三海軍陸戰遠征軍,III Marine Expeditionary Force)340 人左右的部隊,由范德格里夫特指揮,在上海登陸。之後,卡爾森被轉移到位於北平的東交民巷使館區的陸戰支隊當一名副官,並開始學習中文。
他第三次來中國是在 1937 年,當時他是美國官方派遣到太平洋戰區中國戰場的觀察員。它不僅繼續學習中文,還閱讀了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撰寫的《西行漫記》(或稱《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並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和鄧小平等人。他作為美軍觀察員,在抗日戰爭期間,基本和中國軍人同吃同住,行軍則騎一匹馬,對官兵一視同仁。他在共產黨敵後作戰中學到了寶貴的游擊戰爭作戰經驗,並對他之後回到美國的訓練思想帶來了很大的啟發。
卡爾森中校在「鸚鵡螺號」潛艇(USS Nautilus,SS-168)上
回到美國後,他訓練的第二突襲營則另闢蹊徑。與第一突襲營關注於突擊隊戰術(Commando Tactics)不同,他更注重於部隊的機動性以及夜間作戰和滲透作戰能力。他經常在部隊中提到「Gung-ho」這個詞,本身這個詞在中國的意思是「工合」(工業合作社)或是「幹活」(也許是聽岔了)的意思,但是他對該詞的運用是為了拉近官兵的距離,畢竟在中國戰場上,共產黨軍隊中官兵並沒有高低之分。因此,「Gung-ho」譯為「團結一致」更為貼切,當代有譯者在翻譯著名的「擼起袖子加油干」的英文版時,也應用了這個詞。
1943 年美國電影《Gung-ho!》的海報,其故事講述了美軍在 1942 年馬金島的偷襲任務,其偷襲主力正是卡爾森帶領的第二突襲營
一方面,他是一位左派軍官,在美軍陸戰隊中並不被所有人看好。陸戰隊中的大衛·舒普(David M. Shoup)評價卡爾森:"He may be red, but he"s not yellow",因此他的事迹被美國官方所報道的數量有限。雖然他與中國的關係很深,後者對他的精神思想和戰術理念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但由於未知原因,我們對他也是知之甚少。無論怎麼說,這樣的戰爭英雄應該被人們記住。
三、小規模接觸
繼續關注戰事。
11 月 7 日,卡爾森帶領的部隊到達了瑞科河(Reko River),並朝著河流防線的小徑行軍。卡爾森了解到,日軍在撤退前,屠殺了兩名當地的基督教佈道人員,之後他立即抽調了一個排的兵力前往瑞科河的西岸偵察。他們與當地小規模日軍伏兵發生交火,卡爾森的人擊斃了兩名日軍並迫使一個小巡邏隊撤退,但是本地土著偵察兵卻身受重傷。他們在瑞科河的東岸紮營。
11 月 8 日,第二突襲營主力部隊襲擊了凱納河(Kena River),並在塔西姆博科村紮營。
11 月 9 日,卡爾森的部隊穿越了貝蘭蒂河(Berande River)和巴拉蘇納河(Balasuna River),併到達了與海岸相距 8 英里的比努村(Bino Village)。他在當天下午在比努村等待並設置防線,準備截擊任何從該處嘗試穿越的「東海林支隊」成員。同時,8 日到達奧拉灣的第二突襲營 B 連、D 連和 E 連乘坐 LCVP 並在當地土著偵察兵的帶領下,於 10 日到達了比努村。
同時,9 日當天,因為第 164 步兵團的口袋沒有合上,大約有接近 3000 人的「東海林支隊」從美軍的包圍中突圍。這些人非常飢餓,好長時間沒吃東西了,同時也有很多不滿情緒(哪個長官喪心病狂到這種程度,讓人走到馬坦尼考地區?!),但是仍然保有很強的戰鬥力。美軍則有很多好吃的到達了,包括茶、米飯、葡萄乾、培根和 D 型口糧巧克力棒,經由當地土著到海灘獲取後,被運送到卡爾森的指揮部。
但是,日軍已經饑渴難耐。
雙方的部隊將會在 11 月 11 日進行交火,那是,卡爾森的部隊碰到了「東海林俊成」的主力部隊,不知這位與中國有淵源的長官是否會使用良好的游擊戰術和長期積累的對日作戰情緒來擊潰日軍呢?
「如需轉載,請登錄快版權官網獲取正版授權」
資料來源:
1)Jon T. Hoffman 著,"The Long Patrol",From Makin to Bougainville: Marine Raiders in the Pacific War,美國海軍陸戰隊歷史中心(Marine Corps Historical Center)1995 年出版
2)Oscar F. Peatross 著,Bless "em All: The Raider Marines of World War II,1995 年出版,ISBN 0-9652325-0-6
3)Richard B. Frank 著,Guadalcanal: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the Landmark Battle,Penguin Group 1990 年出版, ISBN 0-14-016561-4
4)Samuel B. Griffith 著,The Battle for Guadalcana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3 年出版,ISBN 0-252-06891-2
5)Frank O. Hough,Verle E. Ludwig,Henry I. Shaw 合著,Pearl Harbor to Guadalcanal,History of U.S. Marine Corps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第一卷,IBIBLIO 網站
6)John L. Zimmerman 著,"The Guadalcanal Campaign",Marines in World War II Historical Monograph 1949 年出版,IBIBLIO 網站
推薦閱讀:
※李梅火攻東京這種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底線?
※埃塞克斯級————餃子級的前世今生(下)
※如何評價二戰時候(經過2次大改)的金剛級戰列艦?
※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應當如何應用扶桑級、伊勢級這樣的慢速戰列艦才能發揮最大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