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是否有其內在弱點或缺陷?

比如在近代遭遇的失敗


比如熱衷於宏觀敘事。


不喜長篇大論,照例直接說結論:

是的,中華文明有其缺陷,這個缺陷就是太過孤立。

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進步,指望一個民族在所有場景下都可以順應,可以發展,可以爭霸,那是不現實的。

中華文明在歐亞大陸這個文明起源地上的地位是相對孤立的,青藏高原和東面的大海是天然的屏障, 這塊土地上的部落互相之間打架,把不毛之地之外的土地能占的全給佔了。華夏從一個黃河流域的小部落開始,慢慢變成了400萬平方公里核心地帶,往遠處說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的主人。唯一的邊患,要應付的就是從北地,無論是中北,東北還是西北一撥撥南下的蠻族。南蠻?南蠻抱歉,他們的戰鬥力不行。

華夏的後人們有事情做了,做的事情就是爭奪領導權,殺來砍去。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說的就是這麼一回事。

中華文明和外部的接觸,就那麼幾次:

最早的青銅器東漸說;

漢文明從西域進口瓜果種子和宗教

唐和波斯,印度的交往

宋之後的海外貿易

元時到天朝做生意的商人

明清之際來華的基督傳教士

哪怕是最後一項,也改變不了華夏土地上的固有觀念:天子富有四海,四方蠻夷來朝,我天朝上國諸物齊備,蠻夷諸事求諸我

這種交流強度,是和歐亞大陸上交界區域的數千年血與火的淬鍊無法比擬的。在西方煉出工業革命之後,天朝就跪了。

還好中華文明只是半孤立或者准孤立。完全孤立呢?看看瑪雅人的下場就清楚了。


最近正好有寫一篇關於中華文明反思的短文,可供試答。

從世界起源說看中華文化的先天不足

一.引言

世界的起源,是我們人類對整個自然界的一種理解的方式,直到今天,物理學家們還在為了統一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進行孜孜不倦的研究。而這種研究,從五千到一萬年前,人類文明的伊始,就開始了。時至今日,原始人的哪些樸素的研究成果,往往已不可考,但是留下來的創世理論,卻令我們矚目。這些原始的理論,雖然質樸,但已經奠定了各個文明的發展方向。走在不同的發展道路上,一些文明衰敗了,一些文明融合了,一些文明時至今日仍然屹立。而其中最耀眼的,還是以拉丁文明為源頭的西方文明,和吸收了許多西方先進文明成果,但仍保留自己特色的東方文明。

為了探尋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我們就必須從各自對世界本源的解釋著手,尋找希臘文明和漢文明,兩個世界文明史上的並蒂蓮,是如何在其發源時期,就步入截然不同的道路的。

當然,這種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儘管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是希臘,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地中海南岸,紅海沿岸,乃至兩河流域各種文明的影響,這些文明雖然已經消逝,但是埃及人,腓尼基人,特別是來自中東的猶太人的文明,同樣也構成了西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暫時把目光集中在自巴爾幹半島發源的希臘文明上。讓我們把時鐘倒撥回在公元前1000年,看看當時希臘的城邦文明和中國的東周列國。

二.東西方對於世界發源描述的差異。

為了比較東西方文明的源頭,我們來關注一下兩種文明中對於世界起源的描述。

公元前800-1000年,也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年代,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的《神譜》中是這樣描述了世界起源:混沌中誕生大地之母蓋亞,蓋亞誕生天空之父烏蘭諾斯,天地交合,生下克洛諾斯,克洛諾斯弒父上位,並與姐姐瑞亞結合。克洛諾斯害怕重蹈覆轍,吞噬自己的子嗣,然而宙斯逃脫魔爪,並用計謀釋放兄弟姐妹並再度弒父上位,娶姐姐赫拉,並生下奧林匹斯諸神與人間諸王。

亂倫與弒父的不停循環,逐漸形成了古希臘的世界起源體系。雖然荒誕,原始,但希臘人對於世界和自己的起源,給出了足以自洽的學說。

實際上,在公元前500年,蘇格拉底就為解釋世界本源邁進了一大步。蘇格拉底並沒有對世界的形成提出任何解釋,但他認為:人不是完美的,人在走向完美的過程中就必須不斷地追求真理。他崇尚真理,崇尚道德,崇尚理性,確立了以探索真理為目標理想主義價值觀。這個價值觀,一直伴隨著西方文明成長,蘇格拉底為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而後來在黑暗的中世紀中,也有許多西方學者效仿先賢,毅然走上了教會的火刑柱。

在這樣價值觀的指導下,蘇格拉底的學生,不管是學生柏拉圖,還是徒孫亞里士多德,都提出了自洽的世界本源論。柏拉圖認為現實世界是「理想世界」的投影;而亞里士多德認為世界由各種「要素」組成,師徒兩人,一個唯心,一個唯物,卻都向探究世界本源做出了重要努力,順帶開創了哲學的基礎流派,並為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儘管蘇格拉底被以瀆神之罪被判處死刑,並慷慨赴死,但他的思想已經在學生之中獲得了新生,留下了理性的種子。

我們把鏡頭向東拉7000公里。在這時的中國大地上,存在著一個被架空的中央宗主國洛邑,周朝的首府,和許多割據的諸侯。在這個土地上,也產生了許多聞名遐邇的思想家,孔子,老子,和數百年後他們的學生,也構成了一個百花齊放的土地,這些思想家對世界起源的看法又是如何呢?

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我們遺失了大部分先秦著作。但從可以獲得的文獻中,中國官方認定的最偉大的思想家,孔子並沒有對世界的本源做出描述。孔子的理論依據是《禮》和《易》。《禮》是若干由公元前1000年的政治家周公旦所著的社會行為準則,用於約束人們生產和生活活動。而《周易》則指導人們如何進行祭祀。這兩本書,以及孔子指導編纂的著作《尚書》《春秋》和《詩經》,都是對現有經驗的記錄,指導和總結,對於政治家和百姓而言,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但並沒有提出自洽的理論基礎,更是對世界的本源無從探究

從現在的眼光看來,蘇格拉底的著作就好比《高等數學》,而孔子的著作,則類似於《百科全書》。《高等數學》對於日常生活並沒有直接幫助,而《百科全書》卻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書。但《百科全書》只給出經驗和結論,並不給出證明,而《高等數學》,則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邏輯學體系,成為了其他理論的基礎。

在同一時間,中華大地上也並非只有一種思潮面世。老子在牛背上寫出了道德經,倡導天人一體的世界觀和物極必反的方法論。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誕生是「一生二,二生三」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但可惜的是,老子的學說本質上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提出了事物的正反兩面,卻無法提出事物相互轉換的過程和原因,最終淪為了比形而上學還要抽象的玄學。

其他的先秦百家,或繼承老莊學說的陰陽家,或是馬基雅維利式的權術派韓非法家,都把精力集中在「道」或者「術」上,也就是只關注方法論,卻沒有再提出更先進的世界觀。而更加重視實踐理論的墨家,倡導「兼愛、非攻、明鬼、天志」,卻因為嚴格的墨法限制和君主的摒棄而日漸式微,走向末路。

既然先秦百家並未提供給我們答案,那麼回過頭來看看數百年後,中國第一本紀傳體史書《史記》。可是,《史記》依然沒有對天地諸神的起源進行描寫。這本著作的開篇便是《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作為全書的開頭,直接切入黃帝生平的描述。作為一本史書,跳過「天地起源」這樣形而上的主題,直奔英雄人物出沒的年代,展開記述,也未嘗不合事理。可是,事實上,與太史公同年代,另外一本奇書《淮南子》就曾經提到過女媧補天,共工怒觸不周山,大禹治水等傳說,並將其作為論據,至少說明這些傳說也不是空穴來風,在西漢初年已經流傳許久,但太史公卻視而不見,並不將其收錄在內。而今天我們熟知的盤古開天地的說法,在西漢時期的文件中無跡可尋。[i]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太史公司馬遷對於天地起源的神話是有顧慮的,並不將其納入歷史。結合到太史公的所處年代,也許受到了西漢獨大的儒家影響,遵照「子不語,怪、力、亂、神」的祖訓,不去收錄這些荒誕怪異的傳聞。但以筆者之見,這些「怪力亂神」之所以遭到摒棄,並非因為其「不好」,而是因為其「沒用」。儒家思想奠定了實用主義的基調,中國文化的基因,就在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追求規範不追求原理實用主義精神中慢慢開始生根發芽了。

這種世故的現實主義精神如跗骨之蛆,一直伴隨著中華文明左右。有學者認為,中華文明是一個早熟的文明,就是因為用於支撐文明的規範,缺乏理論基礎,因而無法隨著生產力提高而主動修正和發展。在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這套建立在現實主義,經驗主義價值觀之上的規範就在也就失去了與時俱進的動力,就像一個十歲時早熟,打遍幼兒園無敵手的少年,卻不再繼續生長發育,而錯過了文藝復興的青春期。

反觀同期的拉丁文明,就像搖籃中的赫拉克利斯[ii],雖然還在襁褓之中,但是已經為自己成年的壯舉奠定了基礎。

三.無從選擇的歷史

實際上,文化的特性是天擇的,於民族而言,試圖去規避這些劣勢,是完全不可能的。對於我們事後的分析而言,則需要從當時的地理位置,生活習慣,歷史機遇等方面進行多方位的探尋。每一個細微的區別之處,就給文化特性帶來一點點的推動,最後溪流匯聚成河,百川匯聚成海,文化之間的巨大鴻溝形成了。

首先是地理位置。我們打開地圖,在巴爾幹半島南部找到希臘的位置。從希臘出發,向南走600公里,越過地中海,是已經發源了三千年的埃及文明,向東走,在地中海東岸居住的,是以航海技術和貿易著稱的,傳播了楔形文字的腓尼基人,繼續向東行走,則就到了人類的糧倉,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巴比倫王國,甚至還有被巴比倫人在一千年前消滅的蘇美爾人的遺迹;向北走,則是驍勇善戰的馬其頓和色雷斯「蠻族」。而希臘本身,也孕育過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雖然其中的許多文明最終走向了衰亡,但是從當時而言,希臘可以接觸到的,是當時人類文明的最前沿。而希臘作為幾個文明的匯合點,無論是生產力上,還是理論流派上,都獲得了來自於周邊的積極影響,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也就是經濟學家所稱的「後發優勢」[iii]。

上天似乎眷顧希臘人,不但將他們他們置於文明環繞之中,還賜予他們廣袤的大海。

亞平寧半島位於地中海沿岸,三面環海。而地中海由於三面環繞著陸地,又位於無風區的副熱帶高壓帶,在一年之中,有三個季節晴朗無風,適合船隻通航。相比咆哮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地中海無疑為人類邁向海洋提供了合適的搖籃。雖然希臘本身多山,不適合發展農業,但是地中海的陽光,適合生長葡萄和油橄欖。葡萄用於釀酒,橄欖可以榨油,而克里特和邁錫尼文明,又都以精美的陶器而聞名,希臘人繼承了他們的妙手天工。這些副產品,借著溫和的海洋通道,和腓尼基人傳授的航海技術,希臘人的商船,遊走於地中海沿岸,為自己和周邊帶來了豐富的農產品和生活用品。雅典公民「不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欖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穀物和乾魚,品嘗腓尼基的椰棗和西西里的乾酪,可以穿波斯的拖鞋,睡愛爾蘭的床鋪,枕迦太基的枕頭。」這是《劍橋古代史》對當時雅典市民生活的描述。

正因為地中海海路的暢通,讓希臘人對大海向來並不顧忌。歷史上,希臘許多城邦,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不惜跨過大海,進行戰爭。荷馬史詩中的伊利亞特,阿伽門農的部隊即是乘戰艦來到特洛伊城下;而戰爭結束後奧德賽又在大海中漂流十年方才回到故鄉。

便利的海洋交通,周圍發達的文明,無法發展農業從而自給自足的地理限制,種種地緣因素,巧合般匯聚在一起,讓希臘人遊走在文明之間,成為了天生的商人和使者。在幾大古文明中,唯有希臘有自己的商業之神:赫爾墨斯[iv]。而這種外向型經濟又給希臘人帶來了好奇和探索的天性。當希臘在薩米拉海戰一舉擊敗波斯的大流士一世後,此後的數百年間,除了雅典各城邦之間的內部摩擦外,已經沒有其他文明可以威脅到已經長成的希臘文明了。

在這樣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局面下,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奴隸制度的巔峰,社會分工逐漸形成,第一批脫產市民誕生了。他們不需要從事農業或手工業勞動,有些擔任職業政治家和將領,有些擔任商人,而有些則專職從事學術研究,成為學者。帶著商業文明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希臘的學者們一方面汲取著周邊文明的優秀成果,一方面在彼此的論戰和探討中試圖構建理論框架,對世界存在進行合理解釋。重視邏輯和理性的哲學家和數學家們誕生在希臘,也就不足為怪了。

綜上所述,在周圍文明的哺育中,在溫和的地中海海洋通道的支援下,物產並不豐富的希臘,藉由海洋貿易,獲得了極大豐富的物質財富。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脫產的市民成為學者,抱著商業文明帶來的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創造了輝煌的古希臘文明。希臘先賢們在哲學上創建了三段論和邏輯學,科學上奠定了數學和物理學的基礎,在政治制度上建立了古典民主制度。這些成就彷彿一場人類文明的宇宙大爆炸,燦爛到令人無法直視。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不那麼幸運的中華文明。從地理條件上看,華夏文明發源於河北,河南一代,並且通過商湯滅桀,武王伐紂的過程,和山西,陝西乃至河北,山東一帶的商,周部落進行了融合。黃河流域廣袤的衝擊平原,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旱的溫帶季風氣候,非常適合春種秋收的農耕生活。而農耕文明,也成了中華文明的深深烙印。對於農耕文明而言,有兩大特點:一則從播種到收穫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周期,在這個周期內農民將被束縛在土地之上,無法自由遷徙;二則農業生產非常需要依賴自然規律的經驗傳承,才能保證來年作物的正常收益;這兩個因素,使得整個社會組織呈現出更加穩固,保守的態勢,而缺少流動性和傾略性。中華文明從誕生伊始,就是建立在這種自給自足型的農業經濟基礎上的,缺乏向外探索和好奇求變的基因。

並且,華北平原距離海岸線非常遙遠。直到商朝,華夏民族才第一次將觸角伸向了海邊。但是,當時等待中國人的,是廣袤的,咆哮的太平洋[v]。而且,附近並沒有合適交流的文明痕迹。(最近的島嶼日本,在公元前300年才進入農業社會,而此時已是中國的戰國時期)。這兩方面的因素,客觀上限制了中華文明探索未知世界的可能性,主觀上也打消了向外探求的必要性。華夏民族認識到自己是周邊最強大,最先進的文明,失去了競爭和學習的動因,反過來強化了中華文明自給自足和安於現狀的特性。漸漸的,海洋淪為鹽場,變為中華文明封閉生態圈中間的一環。而中華文明對海外世界的好奇,也慢慢脫離了實踐經驗,而變成了《山海經》中的奇思妙想。

再看看當時中華民族的周邊民族環境,北邊是蒙古草原,西邊則是中亞沙漠。過於乾旱的氣候和惡劣的地理環境不適合進行農耕,卻培養了像鬼方[vi]這樣以游牧和劫掠為生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過於彪悍,機動性高,採用邊境騷擾掠奪的游擊的戰術,令中原的漢民族防不慎防。而中亞廣漠的草原帶來的大作戰縱深,也為這些游牧民族帶來了天然屏障。在生產力底下的年代,漢民族軍隊的補給線無法拉的過長,因此始終只能被動驅逐邊境上的小股部隊,卻無法主動攻陷並同化這些部落。這些彪悍驍勇的少數民族,不但打斷中華文明向外擴張,溝通和交流的步伐,而且嚴重干擾了中原民族的生產和生活秩序。在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下,從周朝開始,各個諸侯國就開始不斷修建城牆,直到公元前二百多年,秦始皇將這些城牆連接,築成了舉世聞名的長城,也象徵著中華文明封閉和保守的屏障正式形成。

而長江中下游的民族,受到中原文明的影響極深,在黃帝擊敗蚩尤後[vii],逐步被商,周等中原文明同化。東南方向上太平洋的天塹,讓年輕的中華民族依然找不到出口,最終只能將文化的循環閉環在大陸內部。

這種封閉的態勢,在四千年前已經形成。中華民族像是貝殼中的珍珠,雖然璀璨,但無法突破桎梏,形成了相對封閉,固化的傳統。和外向型的商業社會不同,商人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需要不斷尋找變通之道——更快捷的運輸通道,更便宜的原料產地,需求更高的銷售地;而在極其重視生產規律的農業社會,尊重自然規律,尊重經驗和規範,才是保證農產品產量穩定的必要手段。因此,在三千年前,《周禮》《禮記》《儀禮》就已成書,用於指導社會組織,生產和生活。而後來的學者們也樂得其成,將其視為不可動搖的經典。儒家的思想正是圍繞著「仁」和「禮」展開。所謂」仁」和「禮」,也就是只強調尊重道德規範和行為權威,而在探尋事物的內在邏輯聯繫,中國的學者向來興趣缺缺。

這樣的思想體系,在各個學科的發展上都起到了一定的桎梏作用。我們來看看中國的基礎科學——數學的發展。儘管在三千年前的周公旦時期,商高就有探討過勾股定理等數學基礎原理,比畢達哥拉斯早了五個世紀左右;但由於缺乏哲學和推理的土壤,中國的傳統數學只建立在滿足工程應用的目的之上,被稱作「算學」,卻缺乏邏輯學,無法進行更形而上的推理和擴展;顯然,也受到了「只強調規則和應用,不強調內在聯繫」的中國傳統思想特點限制。中國的數學成就,一直停留在零散的公理髮現上,既沒有證明,也缺乏推導,無法形成一套系統的整體,在傳授和發展上已經大大落後於當時的希臘了。

大陸為主體的地理環境,周邊少數民族的兇悍和好戰,和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的多重作用下,中國文明過早地為自身定下了教條的束縛,成為了一個「早熟」的文明。儘管春秋戰國時期呈現短暫的百花齊放的一瞬,但隨著信奉法家的始皇帝將著作付之一炬,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雙重打擊下,難得的文明綻放之花,被掐斷在苞蕾之中,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多個學派,就此失傳。不可不謂歷史與我們開的一個大大的玩笑。

與後來遭遇基督教入侵的希臘文明相比,中華文明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幸運之處,相對封閉的地緣環境,導致中華文明在傳承過程中始終未因為外來文明而打斷,更未遭遇天主教對科學和文明嚴酷壓制的長達千年的黑暗中世紀;但不幸的是,基因中探索精神和抽象精神的缺位,以及因循守舊的封閉傾向,卻主導了中華文明閉關自守三千多年,錯過了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最終,被西方文明的堅船鐵炮,轟開了被動交流的大門,進入了一段長達百年的屈辱歷史。

[i] 事實上,中國神話中關於開天闢地的混沌之神盤古的描寫,要從三國時期的《三五曆紀》開始,而此書也已失傳,人們只能從千年之後的宋朝編著的《太平御覽》中可窺一二。

[ii] 赫拉克利斯: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他在襁褓中就勒死了赫拉派來除掉他的兩隻蟒蛇。

[iii] 後發優勢:美國經濟學家亞歷山大·格申克龍提出的,用於解釋工業化時代相對落後國家的追趕優勢,這裡借用這個概念表明文明發源時期的學習和交流優勢。

[iv] 赫爾墨斯Hermes:宙斯之子,信使之神,商業之神。愛馬仕就是以赫爾墨斯命名的。

[v] 太平洋風暴之烈,從蒙古東征日本就可以看出。公元十三世紀,蒙古第二次征日本,二十萬大軍在太平洋的風暴中折損過半。此時已是兩千多年之後,但造船技術仍然無法抵擋太平洋的暴風。日本人將此風暴命名為「神風」。

[vi] 鬼方,也稱葷粥,狄,有歷史學家認為就是後來的匈奴。在被漢武帝驅逐後,阿提拉仍然以鐵騎掃蕩整個歐洲大陸,可見這個民族的堅韌與好戰。

[vii] 黃帝和蚩尤的故事是傳說,但是我們可以視為歷史上發生過的華夏族與南部地區苗人的征戰史投影。


肯定有。比如片面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基本沒有,因為中華文明是少有的世俗性文明,世俗性文明嘛,肯定會追求社會的發展的,只要沒有嚴重的外界干擾,中華文明就會一直生生不息,向前發展

近代的屈辱其實賴不到中華文明的頭上,那個時候的中華文明已經被野蠻人摧殘的不成樣子了,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但僅僅只要恢復了幾成功力的中華文明就可以震驚世界了,遠的抗日戰爭,朝鮮戰爭,近的就是這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


中國好像是一件衣服,剛開始是新的,但是隨著不停的打補丁改樣子,到最後滿身都是補丁,無法對補丁進行修改,體制變得越來越僵化,利益集團變得越來越越保守。輸出小於輸入,就要改朝換代了。


推薦閱讀:

欽察、庫曼、佩徹涅格和漢特之間是什麼關係?
獅子在古西亞的地位是什麼?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玫瑰戰爭和法國有什麼關係嗎?
《地緣看世界》已出書,如何評價溫駿軒(鄙視搶沙發的)的《誰在世界中心》這本書?
有哪些類似於「身為黑人卻支持奴隸制」的現象?

TAG:歷史 | 文明 | 中國 | 世界歷史 | 中華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