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所列出的「中國經濟十個 curious features」是否屬實?

問題源於經濟學人一篇名為The economy:On cloud nine trillion的文章,裡面提到中國經濟的十大令人奇怪的特徵,如截圖所示:


暫時有時間,想說一下第三第四條。

3.China"s household consumption rate (36% of GDP in 2012) is among the world"s lowest, but its consumption growth rate (12.7% in nominal terms) is among the world"s highest.

4.China has one of the highest investment rates in history (48% of GDP in 2012), but Chinese worker still operate with less capital (worth less than $58,000 at purchasing-power parity in 2011) than the world average of $82,000).

對於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學術界中有一種觀點就是內需失衡。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為「內需,投資,出口」,體現在這一方面上就是中國的「投資過多,消費過少。」但是其實在中國的投資率與消費率的統計都是被高估和低估的。

拿消費來說,美國的住房消費佔家庭消費的20%,佔GDP 14%,中國住房小費佔家庭消費的8%,佔GDP 3%。美國計算方式為如果你租房住,那麼租金是你的住房消費,如果是自住房,也按照等價租金來計算。中國的計算方式為:按照房子的歷史價格折舊50年來算。如果是按照同樣口徑來計算的話,中國住房消費佔GDP的比重至少低估了5%。

我們常常聽到的一種觀點是中國第三產業薄弱,服務部門消費低。但是真實情況是發達國家服務業佔GDP比重在70%以上,發展中國家印度是57%,泰國是53%,而中國僅為45%。人們常常用這個數據來論證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服務業水平比重低,但是數據背後的不可比性往往被人們所忽略。以醫療和教育消費為例,中國的醫療價格是國家管制,教育價格也被人扭曲,都不能真實反映市場的價值,是被嚴重低估的。中國的服務業存在大量的家政,中介等等的非正式的現金交易,他們的勞動產出同樣也沒有被納入到數據統計。

此外,在中國特殊的會計制度下,政府部門的三公消費以及企事業單位的各項招待費用,這些條目都沒有被統計成消費。

對於投資來講,中國的GDP投資近年來其實是被嚴重高估的。將每年的各個省市公布的當地GDP數據加總起來,都要高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數據。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各省之間在統計中重複計算,二是地方政府政績注水,這些都集中在投資領域。

日本韓國在早期經濟增長的時候其投資量也是在40%左右,發達國家的現在的投資率都在20%以下。這種簡單的類比其實是沒有多少可比性的,鄰居老王一夜七次,你跟小雞崽子一樣一夜一次就很不錯了。


這個問題太有意思了,不請自來,姑且拋磚引玉。

恨自己在期末考試周,答題不能盡百分之百的心,只能當做放鬆放鬆了。

懇請高人斧正,畢竟人無完人。

=============5/28/2014============

更新完畢,1-10我能說的都說了,不能說的什麼時候做好了研究,我再來說吧。

================================================

首先建議題主問問題加一個時間點,經濟類數據對時間非常敏感,為了大概找一下信息來源我還去搜了一下,http://www.economist.com/news/china/21599806-our-asia-economics-editor-takes-his-leave-less-worried-many-his-peers-about-frailties 看來那篇文章的重點並不在那張圖表。其實《經濟學人》也不是什麼學術期刊,因為商業性濃,不放上原文索引我也不奇怪。

從第一開始經濟總量大,人均GDP低;我覺得這是常識吧,雖然我對原文的rich這個形容詞存在爭議,畢竟GDP折射出的購買力信息不強。

然後根據world bank發表 GDP 數據, worldbank.org 的頁面 我們可以看到從2012年中國的GDP總量就是第二了,順帶一提原始數據是2012年的。

關於GDP per capita, 世界銀行有兩份數據,分別是美元單位的(不對購買力作出調整)以及對購買力做了調整的,前者排名107(GDP per capita (current US$)),後者110 GDP per capita, PPP (current international $),順帶一提港澳被單獨拉出來計算的。我不知道哪裡來的80的排名,或許是信息源不一樣,計算方法不一樣吧?能找到排名80的源頭的筒子們跪求指點。

第二條:關於凈出口對GDP的影響。經濟學人原文里找到這一句話:

The composition of China』s output, like every other economy』s, is always changing. In the past six years alone, exports have fallen from 38% of GDP to about 25%, and services have grown from 42% to 46%.

其實GDP的25%不是個小數字,當然這裡的25%不具備必然的因果關係。我不知道經濟學人的「contribute to」具體指代什麼,如何得來,原文沒有提供這個結論怎麼得出的。

然後WB數據:Ex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 of GDP)

順帶一提,最後一列是2012年,以上數據不是凈出口。

我另外找到一份麥肯錫的報告,A truer picture of China』s export machine, 經濟學上傳統的方法是凈出口增長除以GDP 增長,雖然我覺得這也不存在很強的因果關係,不過順帶一提那樣的話得出的數字是10-20%, 原文:

That』s one reason other economists have used a very different measure: growth in net exports (total exports minus total imports) as a share of GDP growth. By that metric, exports contributed only between 10 and 20 percent of China』s annual 10 percent GDP growth in recent years.

還有附上一張圖, 看得出來出口還是重要的驅動,雖然排在投資之後:

原文論證:

We found that exports have been a major driver, but not one as dominant as commonly believed. Indeed, there are clear signs that a shift toward domestically driven economic growth is well under way.

總而言之,出口還是重要滴,不過會逐漸沒有那麼重要滴。

論點三:關於家庭消費率低,但潛能無窮。佔GDP 的36%是大體正確的。Household 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etc. (% of GDP), 點一下小箭頭, 中國差不多是倒數第八,卡達聖地阿拉伯盧森堡什麼的比咱們還低其實,所以among the world"s lowest這話沒錯,詳情見圖:

增長率在世界前列,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etc. (annual % growth) , 增長率的確排在第13,順帶一提,很多國家還是負的,詳情見圖

以上兩處引用都有國家缺數據。論點四:大量投資,人工便宜。麵條噗鍋了,拜拜。

(我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把蛋打進去以後開始猶豫該吃蛋花還是荷包蛋!?)

首先是investment rates, WB 中文版定義如下:

資本形成總額(以前稱為國內投資總額)由新增固定資產支出加上庫存的凈變動值構成。固定資產包括土地改良(圍欄、水渠、排水溝等);廠房、機器和設備的購置;建設公路、鐵路以及學校、辦公室、醫院、私人住宅和工商業建築等。庫存是企業為應付生產或銷售的臨時需要或意外波動而貯存的貨物,以及在制品。依照 1993 年 SNA,貴重物品的凈收入也被視為資本形成。

發現還是放中文信息好一點嘻嘻,截圖:(來源: Gross capital formation (% of GDP))

根據以上定義,大興土木的咱們有這麼高的數據,也就不奇怪了,發展中的國家會有這樣的表現在預料之中,上圖,紅色越深投資率越高。資料來源economywatch.com 的頁面

然後人工便宜,這一點咱們廣受詬病。我不知道原文里」operate with less capital「 到底咋定義的,求證都沒有法子,初步判斷是gross capital除以工作人數,不過原文里倒是出現了這樣一張對比圖:

並附上以下文字:

It has indeed accumulated more capital per worker than other fast-growing countries had at a similar stage of development (see chart).

對不起關於第四點第二個事實我能求證的東西非常有限。

第五個事實:大量放貸,低通脹率。這兩者本應是互斥關係的,居然在這裡達到了微妙的平衡,原文給出的解釋是大量貸款都被花費在地產等已經存在資產上,對需求的影響並不嚴重。邏輯上這也不是說不通,可是我個人對這一點存疑:

首先衡量通脹的標準有兩樣,world bank上有兩份列表,一份是CPI Inflation, consumer prices (annual %), 另一份是GDP deflator Inflation, GDP deflator (annual %),前者只對居民日常消費品取樣,後者取樣面大得多。中國的世界排名都在中列, 其GDP deflator 在 2012 年是1.8%,如圖:

而其CPI則是2.6%,如圖:

若真是大量投資極少被花費在產生新的需求上,為什麼明明取樣率更廣的GDP deflator 反而更低?平心而論我出去買盒腸粉都覺得物價在漲,附一張國家統計局的圖表,國家數據在增長勢頭上和WB幾乎一致:

要說我翻東西到現在,異議最強的就是第五點了吧。第六點:高存款率,高借貸率。@羅馳還專門在評論里問了(不要用」您「啊,擔待不起:D),謝謝 @馬琳琅還主動回答。

存貸兩者本身的確不矛盾,毫不專業的回答便是:一方面普通的小白領和農民伯伯以及居委會大媽們具備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每個月拿到的小錢錢都會到銀行里存起來,所以這麼一看存款率便是高的;另一方面,大老闆們打算開一下分店了,手頭現錢不夠,跑銀行去借,銀行便把小白領農民伯伯居委會大媽的小錢錢們貸了出去,甚至還有可能貸更多。小錢錢如水,流動才能生財,自這角度,兩者一點也不矛盾。

逗比時間結束,嚴肅一點,原文的解釋就是勤勞樸素的勞動人民就是存錢存習慣了,大家都要付首付,於是便存起了小錢錢,原文如下。

But in China, unlike other countries, this repression does not discourage saving. In fact, it appears to do the opposite. The country』s households are 「target savers」: they squirrel away money to meet a fixed financial goal, such as the down-payment on a home. If their thrift is poorly rewarded, they simply do more to reach their target.

原數據考據:

WB對於gross domestic savings 定義如下:Gross domestic savings (% of GDP)

Gross domestic savings are calculated as GDP less 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total consumption).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問題,經濟學裡有一條經典公式:

GDP=C+I+G+(X-M)

C=國民消費

I=國民投資

G=政府支出

X=出口 M=進口

以上定義里並未涉及國民投資,由第四點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投資率高達48%。雖然我相信World Bank不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不過在表格里發現C=36%,I=48%過後,我自己也對WB的計算方法混亂了。見圖:

關於借貸,我沒有民間借貸的數據,只有個Domestic credit provided by financial sector (% of GDP)

以上數據里我們排名18, 放債最多的居然是塞普勒斯,其次才是美國和日本。

太羞恥了,居然拖到了五月底,這段時間要準備的東西很多,不過期末考得不錯,哈哈~

第七點,低利率,高存款率。

其實原文的邏輯關係是低利率原本為了鼓勵投資,但是很可惜的到了咱們國家恰恰相反,利率低為了達到儲蓄目標(以存夠首付,照原文)咱們反而加把勁兒去存了。真不愧是勤儉節約的民族。關於儲蓄,相關圖表參上。

在沒有數據支撐的前提之下,這個curious fact在邏輯上的確沒錯。中國的金融市場剛剛起步,廣大人民還停留在買銀行的基金定投的水平上,期權都沒得交易,普通百姓投資渠道少不是一件怪事。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在2012年的一份金融發展報告,中國在世界排名23。原網頁:Financial Development(你信不信第一名是香港?)不過這份報告不單單考慮居民投資者,所以說服力不強,僅供參考。截圖如下,直觀來說藍色越深越好:

第八點,中國銀行控制存款率,但不控制拆借率,因此銀行將遭遇流動性危機。

大家應該不陌生整天聽到的存款準備金吧?這估計就是原文所指的「deposit rates」。至於隔夜拆借率,簡單概括一下便是你借我現金我借你現金然後你要給多少的利息。

一方面,稍微關心點新聞的可以發現自2011年起準備金率下調的風聲很緊,另一方面,紐約時報中文網在2013年6月報道過拆借率節節攀升。http://cn.nytimes.com/business/20130621/c21yuan-update/ 在這次事件中當局並未做出回應,媒體猜想是為了處罰投機行為。

(你說我要不要扯一下M1和M2呢?可是我真的覺得能看到這裡的估計是有經濟學儲備的。)

來張SHIBOR,同業拆借率,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過後明顯看得出來波動增強了,版權歸彭博財經。

說流動性危機或許還不至於,中國主流的銀行也基本收歸國有也是一個要考慮的因素。除此之外,我個人是同意第八點的,不僅僅是因為邏輯上行得通,更因為市場已經及時做出了我上文提及的兩個反應。

第九點,這個根本就是事實了:大城市人口過剩,炒房買地保值,惡性循環房價上漲。發展中國家人多地少的典型癥狀。我自己都懶得找資料……

第十點,過量是衰退的預兆;稀缺是發展的前奏。這話看著玄乎,其實跟巴菲特老爺爺的「恐懼時貪婪;貪婪時恐懼」的原理是一樣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過量貨幣供給導致通貨膨脹。

舉個現實的例子之一:房市與它們的資金鏈

結合第九點,一方面房屋過量供給,直觀點大城市的可以看到新的樓盤晚上都亮不起幾盞燈。另一方面,網易財經於2011年披露過幾大房地產商的資金鏈數據:A股房企資金鏈調查

雖然我個人對網易情緒非常複雜,但是資金問題無疑是中國房地產商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舉個現實的例子之二: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

一方面,是民間投資渠道的稀缺與民眾的理財觀念落後,另一方面,是專業化理財服務於投資工具的稀缺;在之前的數據里,中國金融市場發育喜人,該肥的,都長肥了,沒長肥的,也快肥了。

呼,終於在五月底之前寫完了,祝大家夏日愉快,多吃點降火的東西喲!


屬實當然是屬實了,經濟學人也不可能憑空捏造,列舉的也都符合常識。具體讀原文就好了。

我只想吐槽一下,原文是反駁經濟崩潰論的文章,在國內被新浪小編惡意扭曲翻譯後成了崩潰論的論據。。


作為一個學習經濟學的人,我以前覺得人均GDP才是王道,現在我覺得都是扯淡,根本比不上GDP本身。

說句不好聽的,墨西哥,巴西人均GDP高吧?基礎設施建設怎麼樣?沒有高的GDP,這也東西都沒法說好嗎?中國高速公路,電力設施,通訊,快遞服務,那一樣不是能讓民眾滿意的?你再去看看墨西哥,巴西,還有南美一大堆人均GDP高過中國的,你願意去嗎?

就問你願意去墨西哥,巴西嗎?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阿根廷宣布取消外匯管制 比索兩天內暴跌近30%?
2015年經濟形勢會是如何?國內國際都有,求詳細分析,共同探討。?
如何評價《李嘉誠的自我辯護:商業的歸商業,政治的歸政治,我就是一個商人,沒有更好的選擇》。?
如何最快成為有錢人?
16年打算在南京買房,但是房價漲的太快了,在六合買房划算么?

TAG:經濟 | 經濟學人TheEconomist | 經濟學 | 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