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碰撞:1941年夏季,工農紅軍為什麼在「巴巴羅莎」當中遭遇重大失敗?
前言:雖然說我個人非常不贊同裡面的很多觀點。(如「蘇軍已經齊裝滿員」、「做好戰鬥準備」,這與事實情況嚴重不符。)
但瑕不掩瑜,這文章寫的還不錯,有著很多獨到的間接和分析,應該分享出來讓大家了解,讓大家自己做判斷。我算什麼東西?書刊檢察員嗎?為什麼不發呢?
所以,下面是正文。
原題目為:
Взгляд военного историка на степень готовности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 к войне в июне 1941 г.
《軍事歷史學家眼中的1941年6月戰爭前夕工農紅軍的戰備情況》
認為斯大林在德國進攻蘇聯日期上的失算是我們失敗主要原因的說法,伴隨著這樣一種見解
——即認為在1941年,在戰爭爆發之前,我們的軍隊在作戰能力和專業化方面不比德國軍隊差,如果能夠及時讓我們的軍隊進入戰備狀態,那麼他們將能成功地擊退侵略者的進攻。
與此同時,他們理解的戰備狀態僅是軍隊按照警報佔據部署地帶的能力,而忽略了戰備狀態的主要組成部分一一勝利完成擊退突然襲擊戰鬥任務的能力。
然而,軍隊如果有這種能力,那就不可能有什麼突然襲擊了。
許多人認為,我們的軍隊沒有在遭到突然襲擊之前進入戰備狀態的主要「證據」就是軍隊失敗這一事實本身,雖然這裡並沒有直接的聯繫。
不應當用不確切的、毫無根據的軍隊沒有進入戰備狀態作為依據,而是要明確採取了哪些主要的措施,而這些措施是在戰前為了達到所必須的準備應當採取的。
還要搞清楚,其中的哪些措施在戰前已經及時付諸實施,哪些還沒有去做以及這對戰爭的初期結果有什麼影響。
1935年至1941年,蘇聯領導層採取了一系列提高蘇聯武裝力量戰備水平的重大措施:
- 1935年至1939年間,紅軍(全軍從民兵制)轉為基幹制。
- 1939年,實行了普遍義務兵役制。
- 戰前的1939年至1941年間,開始並擴大了新式坦克和飛機的批量生產。
- 1939年至1941年間,對武裝力量完成了從和平時期轉變為戰爭時期(在戰前!)的戰略動員擴編,從98個師增加到了303個師。
- 1939年至1941年間,在西部邊境成立和集結了掩護部隊,加上戰前補充到掩護部隊的第二戰略梯隊的16個師,其數量達到了人類歷史上和平時期罕見的186個師。(然而這些師並不滿員,技術裝備缺編,部隊也按照和平時期的計劃分散在各個兵營和訓練場——櫻鈴莉)
- 做好了西部各邊境軍區的後勤備戰工作——機場、防禦區和道路。(然而根據根據朱可夫、瓦圖京和巴甫洛夫的報告,這些工作根本沒有完成,並且在1941年內都無法完成——櫻鈴莉)
1941年4月至6月期間,隨著戰爭威脅的增長,採取了提高戰備水平的緊急補救措施,包括:
- 4月至5月,徵召了79.3萬名後備兵去補充西部軍區的部隊,使之幾乎達到了戰爭時期的編製標準。 (然而已經來不及對他們進行訓練,1938-1939年服兵役的,參加過「解放進軍」、蘇芬戰爭的老兵在1941年春夏大量退役複員使這個問題雪上加霜。——櫻鈴莉)
- 總參謀長4月14日下令:未記入清單,但安裝了野戰部隊武器的所有防禦地區和所有永備火力發射工事緊急進入戰備狀態。
- 從5月13日起,把第二戰略梯隊的部隊從蘇聯內地軍區秘密調遣到西部邊境各軍區,並進入戰備狀態,他們是7個集團軍和66個師(第16、19、20、22、24和28集團軍,第41步兵軍,第21和23機械化軍)。(然而在戰爭爆發時,這些部隊很多還在鐵路線上——櫻鈴莉)
- 西部軍區的63個後備師進入戰備狀態,通過夜間行軍秘密向前推進,並從6月12日起編入這些軍區的掩護部隊(國防人民委員部於1941年6月12日下達的指令);
- 掩護部隊第二梯隊的52個師以訓練的形式秘密轉移到集結地區,並進入戰備狀態。(國防人民委員部於1941年6月16日下達的命令)
- 掩護部隊第一梯隊的各師按照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1941年6月10日的電報和國防人民委員部1941年6月11日的命令從6月初進入防禦區。
- 波羅的海沿岸特別軍區和敖德薩軍區的所有部隊在1941年6月18日至21日進入戰備狀態。
- 從1941年4月起成立指揮所,從6月18日到21日它們的任務就是緊急組建前線管理局。
- 1941年6月21日,在第聶伯河地區成立了由布瓊尼元帥(С. М. Буденного)指揮的後備軍。
- 按照國防人民委員部5月14日的命令,所有軍事院校畢業生提前畢業,並被派往西部各邊境軍區。
- 1940年12月27日,國防人民委員部下達第0367號令,1941年6月19日再次下令:對飛機等技術裝備進行疏散和偽裝。
- 1941年6月14日,斯大林派副國防人民委員梅列茨科夫將軍到西部特別軍區和波羅的海特別軍區檢查各軍區的空軍戰備狀態。
- 國防人民委員部和大本營(第1號)的指令出台:西部各軍區的部隊進入戰備狀態。
(該指令簽署於1941年6月21日22點整,因為在得到斯大林對此指令的許可之後,鐵木辛哥和朱可夫在22點已經從他那裡出來了,是讓瓦圖京將這一指令送到總參謀部的通信中心站的)
這樣一來,在德國人開始進攻前,紅軍的237個師中共有225個師已經進入了戰備狀態,做好了按國防計劃與德國及其盟友開戰的準備。 在開戰前,只有兩條重要的措施沒有執行:
- 全國總動員
- 把部隊開進防禦區的前沿地帶
在戰前對紅軍達到戰時水平(540萬人)的戰略動員部署、掩護部隊的大量組建、秘密額外徵召了79.3萬後備役部隊等等,這些使得總動員包含的幾乎大部分措施都得以實施,且由於做了這些準備,在戰前進行全國總動員的必要性也就不存在了。全部用於戰爭的303個師都是在和平時期組建的。
(然而全蘇軍隊540萬人當中只有270萬部署在了邊境五大軍區,這樣一來面對法西斯聯軍的進攻時,邊境蘇軍將面對巨大的兵力劣勢。大量新兵和預備役人員在6月份剛剛抵達部隊,他們幾乎沒有訓練,把他們算入戰力當中毫無意義。——櫻鈴莉)
一切主要的工作都已經做了,如果不考慮我軍與希特勒軍隊素質的比較問題,那麼蘇維埃國家和工農紅軍應該也是能夠成功抵抗德國的侵略的。實際上,從1941年3月起,用於侵略的德國武裝力量和用於抵抗侵略的紅軍部隊,都在進行著針鋒相對的戰略集結和部署。
事實上,現在普遍認為,導致紅軍失敗的主要原因並非是在德國進攻蘇聯日期上的失算,而完全是另一個原因——斯大林的決定:儘管德國在1941年6月發動進攻巳是明顯不可避免的,但斯大林卻沒有宣布總動員和命令部隊在德國人進攻前轉入防禦區前沿地帶,因為他認為1941年春季採取的措施巳經完全足夠了,186個師規模的邊境掩護部隊能夠擊退德國及其盟友的任何一種突然襲擊!
這不是日期上的失算,而是在權衡利弊之後做出的有意識的決定。在這種情況下,斯大林只犯了一個錯:他過高估計了我們軍隊的戰鬥力,按師的數量來看,蘇聯軍隊並不比德國軍隊少,而蘇軍在飛機、坦克等技術裝備上的數量和技術優勢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最高領導層過高的估計了我們軍隊的戰鬥力,而輕視了軍隊里的種種問題。這是斯大林(國防人民委員部也同樣)主要的、也是唯一的失算之處。
並不存在對德軍主要攻擊大致方向的失算,有的是斯大林的決定:考慮到對德國人進行重大打擊的可能性是在白俄羅斯,於是決定把我們的主要兵力集中在烏克蘭,認為在白俄羅斯的44個師已足夠抵禦德國人的50個師。而德國人從烏克蘭,從克拉科夫對我們發動打擊更為有利……正是在這裡又一次出現了對我軍戰鬥力的失算,僅此而已。
有關我軍在戰爭的第一天就被擊潰的說法完全是一種杜撰。實際上,侵略軍在6月22日的首次攻擊中只使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的掩護部隊第一梯隊的30個師遭受了打擊,而西部邊境軍區和第二戰略梯隊在那裡共有237個師。
3個邊境軍區主要兵力(118個師)的潰敗悲劇不是發生在6月22日,而是在後來,是在1941年6月24日至30日在新老邊境之間發生的遭遇戰中。
那種認為遭到迫害的高級指揮官是最好的,軍隊中剩下的都是不好的指揮官的觀點也是沒有根據的。
報刊上經常拿遭到迫害的人中最優秀的指揮官(如圖哈切夫斯基等人)與剩下的中差的指揮官進行比較,但卻沒有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即我國30年代的高級指揮人員(其中包括受到迫害的)獲得過什麼現代戰爭(除了國內戰爭)的經驗呢?要知道他們從國內戰爭結束到1937年,一直在我們當時人數不多的、落後的半民半正規的部隊中服役。
這支軍隊中,在20個軍區中正規師只佔二成(即26%,而在內陸地區中就沒有正規部隊),從1920年到1939年軍隊管理局也不存在,從1935年至1937年才開始舉行大規摸的軍事演習等等。
所以,難怪在20世紀20、30年代,我們有120名高級指揮官前往德國學習軍事。
而且,與圖哈切夫斯基的名字有關的戰略思想並未被拋棄。正如人們所寫的那樣,這些思想反映在了有關軍事條令之中,但是戰前在軍隊中的實施並不都是正確的。
這些思想包括:
- 「反擊」的思想取代了更適合我軍的戰略防禦思想,而成了戰爭計劃的核心;
- 進行縱深戰鬥和戰役的理論壓倒了我軍的防禦、機動和遭遇戰等問題;
組建掩護部隊的思想得以迅速實現,這在1941年拯救了我們。
1937年至1938年對指揮人員進行鎮壓的不良後果,1941年夏季時得到了部分扭轉,因此不能把這列為我軍在戰爭初期失利的主要原因。
不幸在於,紅軍無論是在1936年、1939年,還是在1941年6月前,都未來得及成為正規部隊。從1935年起,紅軍的發展極為粗放,人數增加了5倍,但這削弱了軍隊的質量,首先是削弱了指揮官和士官一級軍官的質量。
至1941年,蘇聯軍方領導層在準備與德國作戰時,大大加強了對德軍在數量上的優勢,尤其是在坦克和飛機的數量上,但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紅軍在部隊、參謀部和各級指揮人員,特別是下級指揮人員的質量上,要大大落後於德國。
部隊沒有受到良好的現代戰爭技巧的教育,凝聚力薄弱,組織性不強。無線電通信、管理、互相配合、偵察和戰術都處於較低的水平。
1939年,軍隊向正規軍的轉變和數量達5倍的增加,以及1940年至1941年的重組,加劇了指揮人員缺乏和素質下降的問題。
1941年夏天,我軍潰敗真正的主要原因是,紅軍未準備好與敵軍進行一場現代化的機動戰,而敵軍在這方面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且對這種閃電戰做了極好的準備。我們的武裝力量未能發揮出在戰爭初期優於侵略者的技術和人員的巨大潛力。我軍這種差距是1930年至1937年間為在戰前數倍增加(擴編)武裝力量而對技術環節指揮幹部的培養的徹底失敗造成的。
1939年至1941年間,尤其是1941年春天採取的匆忙的、突擊性的措施已不能改善這種狀況了。
引自:《祖國歷史文選(1914一1945年)》/《Хрестоматии по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истории (1914 - 1945 гг)》,莫斯科,1996年,第498一504頁。
推薦閱讀:
※中國內戰中的俄國內戰——安國軍里的白俄軍隊
※因阻止核戰爭而聞名的前蘇聯軍官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羅夫逝世消息公開,享年77歲
※布哈林同志的遺書
※佐藤SASARA-VOCALOID·UTAU 的古典主義和蘇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