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干實業的玩不過干金融的?
誰說的,所有的能源交易員都被能源能源實業公司牽著鼻子走。
什麼叫干不過?實業和金融從來都不是對立關係,何談干不過。工資?收入干不過?全球500強實業多還是金融多?
你讓摩根高盛跑去蘋果公司說我要做你的業務你看人家理他么?
你總不能把頻臨破產的中小企業和四大銀行比吧。你找個稍微有點朝氣的上市公司,你看看人家是不是旁邊圍了一圈的金融狗。還有金融狗為了爭第一第二互咬的。我理解樓主所謂「實業玩不過金融」,可能包含兩層意思:
1. 實業的資本回報率不及金融業,兩個部門從業人員的薪資水平相差比較大2. 在實業人與金融人合作的領域,實業人有可能被忽悠為什麼不比行業總財富值,樓上說金融的利潤歸根結底來自實業,所以金融總量不如實業是很正常的,尤其在發展中國家。至於為什麼美國那樣的國家股票市場總財富值能達到美國GDP的3倍,美國股市是全球投資好不好。
一條一條說,先說利潤率
首先實業和金融都是兩個籠統的概念。金融簡單的可以劃分為銀行、保險、證券、信託四大部類,實業裡面也包含許多行業。所以沒法總體上比較兩個部門的利潤率,細分行業倒是可以拿出來比一比。廢話不說,上圖:
對金融部門,傳統的銀行、保險業利潤率如圖
一般來看,銀行、保險這些傳統的金融機構,利潤率也並沒高到哪去,相反和實業部門裡的新興行業相比還算低的。信託私募投行業務屬於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類型,而且只是2011年前後賺得嗨。所以長期看信託行業回報不像外界想像的那麼高。證券業查不到總利潤率,只好簡單算一下,不準確別拍我:
證券業還是很賺錢的,具體到某些公司可能有些波動,當然實業不也這樣么。中國市場上,PE什麼的都算新興行業,查不到公開數據。就感覺來說,2013年以前這個行業很熱門,那之後全國經濟放緩,他們當然也不能倖免。
至於薪資水平,其實是行業整體盈利水平的一體兩面。你們公司連續三年賺錢,除非老闆不想持續經營了,否則肯定要給員工調整福利的,不然員工早用腳投票了。
又有人說怎麼沒提到房地產。這個行業有點意思,在工地上掄大鎚的當然屬於實業,但是佔地皮拉貸款又離不開金融了,還有地產公司乾脆像PE投資一樣運營地產項目。現在好多公司都走在產融結合的大路上,有時候公司里不同部門的同事收入差別就很大,這也算是行業盈利水平差異的另一種體現。
那位說不對呀,我也炒了十幾年股票了,沒掙那麼多錢。這就涉及到第二條:被忽悠的情況
首先明確一點,回報率怎麼提高。主要分成三大塊:利潤率、資產周轉、槓桿也就是負債率。
利潤率,在銀行就是存貸款息差,在證券就是經紀業務收入,幫阿公阿婆炒股下單收手續費,除非有壟斷地位,否則這種業務賺不到什麼錢的。
資產周轉就比較高級了。現在看到的公司上市、資產證券化什麼的,說白了都是把流動性比較慢的資產(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換成現錢,不等上個經營周期結束馬上開始下一輪。金融業本身就是跟錢打交道,銀行裡面期限錯配、按揭貸款,證券裡面各種衍生產品,玩的都是這個路數。
加槓桿就是赤膊上陣了。如果一個生意確定有收益,就拚命借錢去做,加幾倍槓桿收益率就幾乎能翻相同的倍數,最後去掉借錢的成本,剩下都是自己的。基金就是這麼賺錢,後世所謂「投行」,好多都懶得干老本行了,像高盛、摩根其實很大一塊收入來自於自營。
但是以上三點無論哪一點,都有個前提:要有人把大把大把的錢送到金融部門來才玩得轉。換句話說,有錢才能生錢。
所以列位知道為什麼銀行大堂、賣保險的、基金經紀人都拚命跟您了推銷了吧,因為只要你給他錢,你能不能賺錢倒不一定,但是他自己肯定是賺錢的。
上升到公司、行業層面也一樣。金融人士也常常忽悠企業買他們的產品,畢竟一個公司客戶頂多少散戶。當然,公司家大業大,監督能力也強,想像騙大媽存錢一樣騙企業投資不那麼容易。
再有一種就是上市、PE的,表面上給企業找錢,實際上這都是赤裸裸的商業行為。上市打新股,券商一方面賺傭金,暗地裡還能給自己認識的基金留不少;PE剛開始注資的時候還好,但不久就想著怎麼把企業股本做大好轉給下家了。人家也是為投資人負責啊,雖然大部分投資人是被忽悠來的,但畢竟真正賺錢的項目自己是會跟投的。
干實業的本身能否從中得到好處,這個就兩說了。像馬廠長、雷廠長這樣會講故事的,能借別人的雞下自己的蛋;只懂技術不懂管理,最後被金融人士擺了一道的,大有人在。所以說,能否合作愉快、善始善終,一方面實業人士和金融人士之間溝通要順暢,大家合作忽悠別人最好,互相忽悠多沒意思;另一方面,實業人士自己要有明確的產業規劃,自己的企業想發展成什麼樣子,別人替你做主,最後肯定不會覺得心裡舒服的。
這是個什麼問題啊——要是沒有實業,金融要跟誰玩呢?金融做的其實就是個資金融通的事情,利用自己的專業服務解決資金所有方和使用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資金使用方,也就是實業(廣義的),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是需要槓桿的,這個時候就會和金融業形成一起發財的共生關係,不存在誰玩誰好嗎
金融業本質上是服務行業,說白了就是中介。
做事是為了什麼?目前最簡單最準確的回答可能是——賺錢。
賺錢已經是我們生存的唯一,這種功利思想彷彿成了如今社會的共識,甚至一些本不應當以賺錢為目的的行業,也大講賺錢了,如果這些行業與賺錢掛上了鉤,那麼因為其權利的原因,可能會給人民的生命,國家的前途命運造成極大的危害,同時也為腐敗創設了滋生罪惡的營養基地,所以銅臭正腐蝕著我們每個人的靈魂。當然一個人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要知道錢也不是萬能的。可讓人憂心忡忡的是,如今我們將一些精神方面的東西都與錢掛鉤後,一些醜惡的東西,就會不斷浸蝕我們的靈魂。
如果一個人幹什麼都要與錢聯繫在一起,甚至有多少錢,就干多少活的話,沒有錢就什麼都不幹。恐怕有一天,生孩子都要看生一個孩子能掙多少錢,少了那錢就不生了。或者先把撫育孩子所付出的錢財,登記下來,到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的時候,或者自食其力的時候,再要回來。那麼,我們的人類離毀滅也不遠了。
幹事業,說小一點是我們生存的需要、人生價值的體現和對精神的撫慰,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說大一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必不可少的民族精神,和起碼的道德良知。
可是近些年來,不知不覺我們將民族精神當中,一些優良的為民族和國家發展,奉獻自己一切的獻身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氣節給淡忘了,大家都一門心思地住錢眼裡鑽。過去見面是關切地問:「吃了沒有?」多有人情味,而如今老同學、老朋友、老同事……遇見了都非常勢利庸俗地問:「在哪發財?」或「賺了多少錢?」一副拜金主義的嘴臉。
如果一個人幹事業,只是單一地為了賺錢的話,不管做什麼事,他都要斤斤計較,總是權衡利弊,然後再決定是一往無前,還是裹足不前。這樣他一定活得很累、很空虛。為干好事業而活,不管他收入怎樣,他都一定會活得瀟洒自如。
還是讓我們少在錢上打主意,多想想我們的事業,想想我們能為人類做出多少貢獻吧,這樣也許我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想境界都會高雅起來的。
因為實業的研究的是怎麼做好行業工作,金融的研究的是怎麼玩干實業的
不存在干實業的玩不過干金融的,沒有實業,干金融的只能對著電腦喝西北風。干金融暫時風光,資金周轉迅猛,等到金融的門檻不斷降低,信息不對稱度下降,錢能以最低的成本,以規範的途徑,足夠容易地到需要錢的地方。金融的熱度就降下來了。
誤區
提出這個觀點本身就要明白,真正創造價值的是實業、是經濟實體,金融是服務於實業、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沒有實體經濟作為支持,金融業想要空手套白狼也無從套起。當然相對於實業的穩紮穩打,成效緩慢,金融業能夠迅速形成資金的積累,因此看起來令人艷羨。但真正的金融行家都知道保護實業的穩步發展,才能讓金融業真正繁榮。別的不說,你算算世界500強有多少公司是屬於實業就知道了。
有種說法:工業革命的爆發不是技術革命,而是金融革命。技術已經被開發出來,而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促使工廠的出現與規模化生產。
只有金融這種服務業發展,實體經濟才會被更好的服務。
如果金融業垮了,實體經濟也差不多死了。參見1929年大蕭條前的股災和2007年次貸危機對實體經濟的破壞。大眾的「快富」心理加上手裡有錢,很容易讓金融行業獲得資金。
然後他們時不時搞幾個概念,搞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最終接到花的那個人就慘了,不過前面的人就都賺了。
這個過程要比做實業簡單得多。不過,這裡面實際上有國家和大眾托底。當經濟一片蕭條時,這些贏家手中的貨幣依然可以換成不動產。美國不就是這樣嗎?看看股市裡那些股票的市盈率,整個經濟不就是虛胖嗎?
這個世界真真真真的財富只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那些東西。
當然, 有些金融行為的確是高利潤的,比如兼并重組後大企業的效率提高。同時,人家也是負擔了高風險的。
不過說搞實業的一定不行,那肯定也不對。只不過搞好實業的確難度很大,投資回報長一些。一個強大的公司實際上是左右了金融,而目前是金融左右了大部分公司。隨手打開《中國證券報》《經濟觀察報》或類似的刊物,總是能發現許多分析師或經濟學家在講話。他們背後都有一些非常顯赫的名字:GS,MS, ML, DB,等等。如果只看這些刊物,我們很容易把這些名字理解為金融市場的主角,是它們決定了價格、成交量和一切走勢。但這不是事實,因為它們只是中介商。對外行而言,它們擁有一個氣派的名字:投資銀行(InvestmentBank),而內行一般把它們稱為「經紀商/自營商」(Broker/Dealer),這精闢地描述了它們的兩大功能:幫助客戶進行融資和交易,用自己的資本進行投資和投機。因為這些公司只是中介商,所以它們必須不停地發表言論,打免費的廣告,讓全世界都注意到自己。如果你掌管著1萬億美元資產,並且要親自作出投資決策,你肯定絕對不會接受任何記者的採訪;但是,如果你只是一個經紀人,為那些擁有1萬億美元資產的人提出建議並提供服務,你肯定會儘可能多地接受記者採訪,以便給那些真正掌握資產的人留下深刻印象——這就是投資銀行分析師和經濟學家存在的唯一目的。當然,GS和MS這樣的中介商也擁有龐大的投資管理部門,BCS的投資管理規模甚至是全世界最大;但是這些投資管理部門和投資銀行部門是分開運作的,它們的基金經理可能根本不會在乎自己的經濟學家說了些什麼。
ML, Citi和許多其他投資銀行沒有自己的投資管理部門,GS,MS和DB的投資管理規模大致在2000-5000億美元之間,聽起來挺嚇人的。但是很少有人聽說以下的名字:Fidelity擁有1.4萬億美元,StateStreet擁有1.2萬億美元,CapitalGroup擁有大約1萬億美元,Vanguard擁有8000億美元。以上任何一家都相當於三到四家頂級投資銀行的資產管理規模。所以,當中國私募基金挺進香港,聲稱要把GS和ML趕出去時,他們完全錯誤理解了金融市場的角色關係。他們不應該把經紀人趕出去,因為經紀人是為所有人提供服務的,否則市場無法運轉。
作為乙方我們的晉陞路線應該是從排名靠後的乙方一直向排名靠前的乙方邁進,但是無法否認多數人的終極目標是進入一個強大的甲方~例如:馬雲背後神秘男人隨手打開《中國證券報》《經濟觀察報》或類似的刊物,總是能發現許多分析師或經濟學家在講話。他們背後都有一些非常顯赫的名字:GS,MS, ML, DB,等等。如果只看這些刊物,我們很容易把這些名字理解為金融市場的主角,是它們決定了價格、成交量和一切走勢。但這不是事實,因為它們只是中介商。對外行而言,它們擁有一個氣派的名字:投資銀行(InvestmentBank),而內行一般把它們稱為「經紀商/自營商」(Broker/Dealer),這精闢地描述了它們的兩大功能:幫助客戶進行融資和交易,用自己的資本進行投資和投機。因為這些公司只是中介商,所以它們必須不停地發表言論,打免費的廣告,讓全世界都注意到自己。如果你掌管著1萬億美元資產,並且要親自作出投資決策,你肯定絕對不會接受任何記者的採訪;但是,如果你只是一個經紀人,為那些擁有1萬億美元資產的人提出建議並提供服務,你肯定會儘可能多地接受記者採訪,以便給那些真正掌握資產的人留下深刻印象——這就是投資銀行分析師和經濟學家存在的唯一目的。當然,GS和MS這樣的中介商也擁有龐大的投資管理部門,BCS的投資管理規模甚至是全世界最大;但是這些投資管理部門和投資銀行部門是分開運作的,它們的基金經理可能根本不會在乎自己的經濟學家說了些什麼。
ML, Citi和許多其他投資銀行沒有自己的投資管理部門,GS,MS和DB的投資管理規模大致在2000-5000億美元之間,聽起來挺嚇人的。但是很少有人聽說以下的名字:Fidelity擁有1.4萬億美元,StateStreet擁有1.2萬億美元,CapitalGroup擁有大約1萬億美元,Vanguard擁有8000億美元。以上任何一家都相當於三到四家頂級投資銀行的資產管理規模。所以,當中國私募基金挺進香港,聲稱要把GS和ML趕出去時,他們完全錯誤理解了金融市場的角色關係。他們不應該把經紀人趕出去,因為經紀人是為所有人提供服務的,否則市場無法運轉。
———————————————————————————————————————————
以上摘至某地
作為乙方我們的晉陞路線應該是從排名靠後的乙方一直向排名靠前的乙方邁進,但是無法否認多數人的終極目標是進入一個強大的甲方~例如:蔡崇慶。不存在對立關係故無法幹掉
在一個沒有強力監督和審查的市場里,大部分實在幹活兒的老實人沒有滿嘴跑火車的騙子混的好。
實業模式需要運營周期,其核心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技術,提高單位產出。按照這個模式,世界上的東西應該通貨緊縮的。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會被生產出的越來越多,所有東西都會越來越便宜。這是一個生產消費擴大再生產的傳統模式。
然而金融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錢生錢。借貸模式,你當初借給我1塊錢,我日後還給你1快1。可問題在於,錢真的能生錢么?難道是《驚天魔盜團》里的變錢魔術?
金融業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寺廟和公元前 6世紀希臘寺廟的貨幣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業務。金融業_百度百科你沒看錯,是寺廟僧侶最先開始的這個業務。日後大名鼎鼎的聖殿騎士團其實就是因為這個而實力倍增和招致毀滅的。伊斯蘭教更是完善了金融的方方面面。但宗教的人始終還是有信仰的。所以伊斯蘭教是反對金融業脫離實業的。但到了今天,金融業被以華爾街為代表人所控制的時候,金融就成了失控的魔鬼。當享樂主義成了世界的主流文化,連貪婪都是種美德的時候。你就不要驚訝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騙子了。
按照正常的模型,金融業是為實業所服務的,通過金融手段融資,然後注入到實體經濟當中,依靠整個社會真實的生產力的增長然後提供相對較低,也是比較靠譜的利率。
可享樂主義的一大表現是什麼?那就是零利率,負利率,倡導今朝有酒今朝醉,不但如此,他們甚至提出超前消費!直接就是「末日狂歡」的心理狀態。為什麼會產生「末世的狂歡」心理?
當人們理性逐漸消失,那麼就到了騙子橫行的時候了。金融業通過金融手段獲得的錢,大部分並不是投入到實業當中,而是再一次投入到金融這個龐氏騙局之中。靜靜等待下一個傻瓜。其強大的高收益率,高增長率,甚至導致了對於實體經濟的資本倒抽。大家可以參考之前中國房市NB的時候,自行腦補。中國房價高,其一大原因,就是房子變成了一種金融產品。當初哪怕是個傻子只要買了房子就會掙錢,房價會瘋長十幾年的大牛市。然而是騙局,就有被拆穿的時候,泡沫總有吹破的時候。
美國的次貸危機,次貸危機_百度百科
是由美聯儲(這是家非公有制的央行)連續提息所引發和導致的。(這裡又有了陰謀論的味道),但你別說美聯儲的那些人不知道連續提息會對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造成什麼影響。更為神奇的是,最後為金融家的貪婪買單的居然不僅僅是貪婪的金融家們,而是所有勤勞老實被人忽悠努力幹活的普通人!美國的救市資金向著各個巨頭不斷注入。他們的高管甚至依舊高薪。美國人民都不樂意了,所以有了「佔領華爾街」運動。
實業的干不過金融的。這是一種病態的經濟發展模式。一種非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但也是一種曾經輝煌過的模式。下一句 干金融玩不過干政策 的
偏題一下。這句話好像出自矛盾的《子夜》吧。好吧其實這是一種病態的狀態,事實上 ,金融是應該以服務實業為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