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為什麼多災多難?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山東為什麼多災多難?

NO.366-山東難民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貓斯圖

今天的山東不僅是沃野千里的農業重鎮,更是華北深入海洋的前哨,還有著豐厚的齊魯文化積澱。產業的多樣化帶來了穩定的增長,把這個省推上了中國經濟總量前三大省的寶座。

蓬萊仙境·美顏自拍

但在歷史上,這個北方為數不多的富饒省份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由於黃河的影響和其他災害的存在,山東西側的平原地區經常遭受摧殘,東部則飽受海水倒灌之苦。為了維持生計,山東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前往更安全的遠方避禍求生。

今天的文章,就帶你一起看看那些離開的山東人是為什麼遠離了家鄉,又跋涉向了哪裡。

魯酒不可醉

齊歌空復情

從地緣上看,山東是一個相當割裂的省份。位於今天山東中部的沂蒙山脈,從橫向切開了這個省份,讓魯西北和魯西南這兩塊區域各自進化出了不同的文化傳統。

這兩者的文化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善於經商的齊國和善於搞文化工程的魯國,這也正是現在這兩個地區人民文化認同的差異。

春秋諸侯跑馬圈地之時

山東半島的兩大種子選手:齊、魯

兩國之間甚至沿諸山地修建起長城

以此為界並長期拉鋸

(可橫屏觀看)

而五蓮山附近的魯東南和膠萊河以東的膠東半島又是獨立的地理板塊,和齊魯兩地有區分也有融合,在歷史上經常成為南北爭雄的拉攏對象,一直到現代對全省的認同也並不充分。

在華北平原南北擺動的黃河

限定了山東的大致範圍

而山東內部

以沂蒙山脈為核心又分為多個板塊

(可橫屏觀看)

這四塊相對分隔的地理板塊由於地勢的不同,可能面對的自然災害也大不相同。

魯西北常年飽受黃河肆虐的困擾,今天黃河在東營的入海口,就是1855年改道時奪原有的大清河(濟河)入海而出現的——濟河從此消失,沿線的以之命名的濟南、濟陽、濟寧等城市也就失去了命名依據。

如今的黃河入海口

仍在不斷創造著新的土地

實際上,由於魯西北平原和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沒有明確的山脈分界,在黃河的千年變道史上,凡是走南線入渤海,基本上就會干擾魯西北平原的大片地區。

在今天的山東省境內,從馬頰河到小清河的扇形區域都被黃河掃蕩過。水患讓魯西北的全面開發始終有困難。這也是為什麼齊國的首都只能設在平原和山地交接的昌樂、臨淄兩地,而非更肥沃的平原地帶上。

山東西部水系發達

但是又有些紊亂

其間不知有多少條黃河故道

(可橫屏觀看)

魯西南面對黃河潰堤時比魯西北更加心驚膽戰。《水滸傳》有所謂「八百里水泊梁山」,這個水泊就在魯西南,具體位置在今天濟寧梁山縣到菏澤曹縣。

由圖可知,梁山離開封很近

殺進汴京奪了鳥位,也不是不可能

今天這片大湖只剩下了東平湖這一點殘餘,但低洼的地形卻沒有變化。如果黃河是在魯運河附近或是更西邊的河南決堤,這一片區域就成了水匯聚之所,成為一片澤國。

黑旋風問號:

「哥哥,梁山水泊沒了??」

膠東半島的問題則在於成陸不久,地勢太低,容易被海水倒灌。部分地質研究甚至認為,在傳說中的炎黃時代,膠東半島還是埋在水裡不存在的陸地。

其實一直到今天這種憂慮仍然存在。在一些環保主義者看來,全球氣候極端變暖之後,海平面上升,威海、煙台和青島東部就會有海侵的危險。這一點在築壩河工水平低下的古代體現得更加明顯。

不過,即使面臨最糟糕的狀況

山東省也會以膠東島和山東島的形式

繼續存在下去

五蓮山和沂蒙山之間的區域附近相對比較安全,既有沂河沭河的穩定灌溉,也沒有海平面過低的憂慮。

但是同屬山東境內,一旦其他板塊有變,這裡很難獨善其身。雖然很少有臨沂、濰坊、莒縣發生災害的記載,但這裡經常成為接納第一批難民的前線。一旦發生旱蝗相接的災害,這裡也容易受到波及

沂蒙山脈和五蓮山之間的走廊

是山東相對穩定的地區

但徹底開發也相對較晚近

谷虛久恐元氣泄

歲旱不虞東海枯

山東地方的災害在有清一代為害最烈,可以作為各王朝山東地區災害的一個典型。這個時間段可以從請康熙年間一直綿延到民國中後期,此間山東各地各個板塊不同的地理位置,帶來了不同的災害類型。

西南大水,西北改道

東北海侵,東南旱蝗

中央氣象局曾對1471至1870年間山東及華北地區氣候變遷與自然災害的發生進行過分析,結果是:旱澇天氣合計出現頻率為66%,其中極端旱澇天氣出現的頻率在25%左右。在這種經常光顧的旱澇天氣中,再加上任性黃河的推波助瀾,山東災害不僅頻發,而且越來越頻繁。

在清朝268年的歷史中,山東地區發生水災245次,差不多每年就有一次。這其中,黃河水災的影響最大,佔到了水災的1/3。其中最嚴重的一次,就是咸豐五年(1855年)發生的銅瓦廂決口,結束了黃河奪淮800年的歷史,而由大清河入渤海,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經濟損失。

黃河改道之時

新舊黃河之間的菏澤可就遭了殃了

據載「菏澤、濮州(鄄城縣)以下,壽張(陽谷縣)、東阿以上盡被淹沒。他如東平等數十州縣亦均波及,遍野哀鴻。」

當時運河以西的黃河並無大堤阻攔,因此就沿著運河進入了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故地,所到之處一片糜爛。

每到黃河泛濫

老百姓總是受苦

光緒年間,清廷才終於有精力顧及已經泛濫20年的黃河,在黃河南岸建築堤壩,把黃河導流往魯西北。這個措施一開始固定了黃河奪大清河入渤的河道,但是隨著泥沙堆積,黃河又開始向北決堤禍害魯西北的平原了。

光緒八年(1882年),黃河在濟南等處決口,由濟陽入徒駭河。但窄小的徒駭河根本無法容納黃河水,於是四處漫溢,一直流到了河北平原上,為害甚重。有時候黃河水還會走入小清河,在兩河夾住的扇形區域里攪合得人類幾乎無法生存。

徒駭河和小清河夾住的區域

一度很糟糕。。。

除了黃河水災以外,膠東被海水倒灌的災害也常見於記載。清代山東地區共發生潮災45年次,平均每6年就要發生一次潮災。每當此時,沿海農地就會鹽鹼化,還沒等土壤自然更新下一次潮水就又來了,根本無法農業生產。

鹽鹼地往往和沙漠化一樣

傷害當地農業

還很難修復

旱災也是影響山東的重大災情之一。整個清代,山東有233年都在經歷或長或短的旱災,隨著138次嚴重的蝗災,出現之頻繁令人咋舌。

蝗蟲鬧人了……

密集恐懼症慎點

天氣不給山東人省心,連大地都不太平。山東本就是地震相對高發的不穩定地區,在清朝的地震卻也是多得出奇。有文獻記載有震感的地震,在清朝就有283次。

其中有九次造成的後果尤其嚴重。地震導致的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暫且不提,嚴重的地震損壞堤壩還會帶來洪水的二次災害,當地人民苦不堪言。

花園口決堤以後

山東的水患才有所緩解

因為水都跑南邊去了

當時的山東正好處在所謂「明清小冰期」的中期。全球氣溫下降對中高緯度地區的影響最大,根據程洪的研究,由於寒冷和由此帶來的降水量下降,當時華北有生產力的農業區位置其實向南移動了數百公里。

天公不作美,山東的糧食產量頓時大減,抗災能力嚴重下降。

聽說小冰期對朕也有影響

加上當時清朝政府正處內憂外患之間,沒有精力和財力照顧山東的災民,山東人只能設法外出自救了。

貴賤俱物役

從公難重過

山東向外的移民,以「闖關東」最為人所津津樂道。之所以稱為「闖」,是因為清政府將東北視為龍興之地,禁止漢人私自進入東北。當時的山東人想要出關,必得做好魚死網破的準備,闖出關外才有活路。

《闖關東》——畫家於永華作品

闖關東基本上是在山東自然災害過多情況下的無奈之舉。大量山東人士攜家帶口,變賣家產坐船進入東北。

康熙年間就已經「山東民人往來口外墾地者,多至十萬餘」(《清實錄》)。闖關東愈演愈烈,到了黃河銅瓦廂決堤之後,正好趕上清朝決定移民實邊東北,闖關東迎來了一次大潮。

通向東北的海路與陸路

最頂峰時期,「山東海舶進入遼河者竟有三十七號之多,每船皆有難民二百餘人」(《申報》)。這次移民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滅亡仍在繼續。很多人後來就在東北紮根,只是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才回家看看,遇到災年便帶著親戚返回東北。

娘,咱到東北了!

不過逃難倒不一定都要跑這麼遠,此時就出現了另外兩種不同的選擇:或是南下在江淮一帶討生活,或是西進尋找生存空間。在歷史上,兩條路都有人走,並且留下了不少痕迹。

大舉南下

黃河銅瓦廂決堤之後,黃河原來奪淮入海的故道便空了出來。魯西南受災嚴重的饑民於是來到了黃河故道附近定居。這片區域北到今天的濟寧魚台縣,南到洪澤湖北岸。

這裡也正是江淮官話和北方官話的交界線。北方方言向南的推進,有這些移民的功勞。

互相交錯的語言分割線

為了鼓勵難民南下,並調節爭搶無主荒地時發生的糾紛,清政府還建立了湖田局,劃定各家邊界並按田畝收稅——這其實也是晚清衰落的一個側面寫照:因為按照清初老祖宗的賑災方式,對這些難民非但不能抽稅,甚至還應該放糧救濟。

李中堂關愛民生

主張疏導難民南下開墾荒地

西進的難民則主要出現在民國之後。民國政府對黃河的治理比之清朝仍然沒有什麼改進,黃河在運河和小清河之間的來回搖擺還是對魯西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根據近代地質學家朱家驊的描述:「山東西部定陶、嘉祥、范縣、壽張、朝城、堂邑、博平、高唐、德縣等縣的難民投奔山西、陝西、河北的很多。」

這些縣基本分布於

黃河改道夾角這個三角地帶

現代的一些研究表明,這些難民的籍貫東至青州、壽光,西至定陶、東明,拖家帶口地趕赴關中。過去陝西一帶還有所謂的「山東村」或者「山東庄」,正是這些移民建立的村落。

還是《闖關東》劇照

借用一下

去關中的山東人應該也喜洋洋的

隨著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交通變得發達,難民的外遷目的地也變得越來越多。

膠東新開埠的城市充滿了機會,本打算闖關東的移民不再願意跨海遷到東北,便在此落腳。這些人後來便構成了膠東地區人口主力的一部分。

華燈初上的青島

大有山東之首的感覺

而南方的大城市也深深吸引著一些更想見世面的移民。據當時上海當局的報告,上海公共租界內的山東籍居民在1910年到1935年的25年間翻了12倍。

他們能夠順利地抵達上海,得益於津浦鐵路的開通。從某種意義上,這條由中國人控制的鐵路真的拯救了不少中國人的身家性命。

津浦鐵路

是晚清從英德兩國手中爭取來的

圖為鐵路專用火車

如今的山東繁榮富庶,已經很難看出當年被黃泛和海侵騷擾時候的頹廢景象了。山東,也從一個人口凈輸出的省份,變成了吸引華北資源和人力的黃金地帶。

雖然魯西和膠東兩大板塊的發展水平仍然有區別,但人們至少已經不用像祖先一樣對自然災害感到心驚膽戰了。

全力投入發展的山東,前途終將不可限量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

有沒有竹筍探測器啊?
如何做到真正可信的有機農產品?
紅富士蘋果能用硝態氮肥嗎?為什麼?
西財CHFS、北大CFPS主要的調查內容有哪些?
一個中世紀農民,假如要祈求土地豐收,會向那個主保聖人代祈?

TAG:山东 | 难民 | 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