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論英雄,總覺得五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尚武的時代,這時期英雄輩出,李存勖、柴榮,這兩位都是戰功赫赫的皇帝。是否可以比較一下這兩個皇帝的軍事素養與緊隨其後的宋朝趙家兄弟的高下?
要具體說。還要討論一下李、柴二帝如果統一中國,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若宋三百年的宿命。
我的看法是,五代十國第一明君非柴榮莫屬。
李存勖本事也非常非常大,但是是體現在打仗,具體的可以百度,總之很強悍。他弱在治國,《伶官傳序》里不是說了嗎,李存勖報了他爸李克用的三仇之後,就開始寵信伶人,貪圖享樂以致滅國。所以,和事必躬親、文治武功的柴榮比,是不如的。
而柴榮,絕對是個被忽略低估了的帝王。
我對柴榮的了解最初是從《如果這是宋史》,那裡面寫的柴榮是絕對不按常理出牌的狠角色。不是心狠手辣(他僅有一次屠城),而是夠勇猛夠霸氣。參考高平之戰,柴榮那會兒剛稱帝,北漢聯合契丹來襲,不倒翁馮道冷嘲熱諷的不贊成他親征,結果他不但親自率兵,還在緊要關頭自己一馬當先衝進敵營;追擊敗兵時,也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主。別人打輸了,自己的兵也累的不行啊,他還是要繼續追,別人豁出命了從水路跑,他就騎馬在岸上狂追。
柴榮排兵布陣可能一般,但個人軍事實力絕對超強。而最初選定王朴的《平邊策》,則表明了柴榮的軍事遠見。可惜後來的趙匡胤依葫蘆畫瓢,也按照先南後北(先易後難)來,錯過了攻打契丹的絕佳時機,導致後來再也沒能收回燕雲十六州(直到朱重八出現)。柴榮也能治國,早先治理澶州,便是「盜不犯境」,大家都往那兒跑。後來登基後,更是諸多建樹。選拔軍事人才,充當殿前,一改軍隊冗弱;擴寬汴梁城街道,參看後來的清明上河圖盛況;治理黃河河道堵塞(又是親自去);從沒有水軍到第三次親征南唐時的水路大軍;頒《大周刑統》,可以看作是《宋刑統》的雛形。
並且,重點是,前後共五次親征。這就是柴榮的性格上的利與弊。他太激進,太要強,身體自然會吃不消的。他心裡雖裝著一個太平盛世,我們也看到了雛形,但卻只得短短五年來完成。降年不永,民斯悲悼,不可謂不遺憾。(康熙王朝那首歌其實是寫給他的吧)最後,你問趙家兄弟。
論武功,趙匡胤作戰是很勇猛的,參看他還是柴榮手下時,在南唐的種種戰功,例如:只帶兩千兵馬便抵擋了李景達的兩萬精銳。而文治,請參看那時候的人民幸福指數,再比較之前黑暗時期的後晉後漢,所以趙匡胤作為皇帝還是稱職的。(只是,我真的真的不喜歡他。)而趙光義,只說一樣,親征契丹時,被打的丟盔棄甲還扔掉部下做了逃兵,(你也可以說那是因為他貴為皇上啊!),但那是柴榮絕對做不出來的。李存勖治國並不出色,剛愎自用,只聽那個貪財老婆的話,最終導致眾叛親離、軍隊嘩變,雖譽為軍神,但他的武功僅限於對梁國和蜀國的征服,不好說能打敗遼朝的;
世宗柴榮出身軍人家庭,很有作為,但在位時間太短,若能像他想像的那樣再活三十年,或許是可以一統中國,再創輝煌的。
宋太祖是一個能力不遜於柴榮且寬容敦厚的人,「杯酒釋軍權」並不見得是自廢武功,中央政府要集權,必須如此。兩宋時期的游牧民族政權都過於強大,遼朝在軍人當政的後晉都能俘虜中原的皇帝,滅宋的女真不遜於五百年後的滿洲,蒙古騎兵更是橫行歐亞,那麼強大的尚武的阿拉伯帝國都被滅亡,崇文的「弱宋」能支撐三百年多年,也是不易的。1 柴榮和趙匡胤的綜合能力應該是在伯仲之間,很難說有絕對的優劣。但是在進取心方面來看,自然是柴榮更強。在攻取淮南江北14州以後就迅速移師北伐,就可以看出柴榮更有進攻性和判斷力。 2 但趙匡胤的先南後北不能說是錯的,因為誰也沒能力料到自己什麼時候死。也許很大程度上正是趙氏兩兄弟的失敗,才讓人更覺得柴榮的強大和可惜。 3 凡是有能力抗遼的——劉知遠,郭威,柴榮,趙匡胤——全部死得不是時候;當皇帝最長的趙大偏偏又是奉行先南後北戰略。宋初失幽雲,只能說是天意了。 4 兩宋的滅亡,跟柴榮,趙匡胤等人關係不大;甚至跟幽雲的喪失關係也不大。關係大的是什麼呢?是完全喪失了進取心的各個敗家仔皇帝。徽宗欽宗高宗三連敗,神仙也救不了。開封圍城戰,金軍要宋室皇帝來見面就見面,要錢糧就要錢糧,完全是流氓大人欺負傻乎乎的小孩子的節奏。第一次開封圍城戰結束,宗澤的大部分建議都得不到採納。岳飛北伐兵鋒直指汴梁,反被迅速召回。稍微及格一點的皇帝,都不會犯這麼多檔次這麼低的致命錯誤。不能把後人的敗家,歸結到前人頭上。可以怪開國者沒有收復幽雲,可是即便收復了幽雲,是不是還要全殲契丹,全殲女真?如果後世宋朝被蒙元入關所滅,是不是還要怪開國先輩沒有全殲蒙古?有沒有幽雲,有沒有馬,根本不是決定性因素,否則有馬有幽雲的明朝為何為被滿清接盤? 5 宋朝皇帝喪失進取心,主要還是跟經濟發展程度有關。正是因為經濟高度發達,所以中國地區的皇帝才越容易腐化,游牧區的民族南下的動力才越強大。回答北宋為什麼被女真所滅,南宋為什麼被蒙古所滅,就如同回答為何南唐、後蜀等漸次被宋所滅一樣。窮的打富的,有進取心的打沒進取心的,自然就能實現意志。
做人應該從一而終,庄宗一朝得志,不顧強敵環伺便即腐化,落得個身死國滅。世宗出身貧寒而能登極,不可謂不離奇,縱觀他的五年半統治,討伐的步伐堪稱神速,可見他志在蕩平天下,縱然可能真的有三十年時間而最後圖於享受,也必是根基穩固之後,到時候趙匡胤也年齡漸長,雄心不再,世宗幼子也正當盛年。無人敢奪大寶。這三十年最後只剩五年,但是推理應是合理的。私認為區別在此。
李存勖可以開疆擴土,但是內政混亂,寵信戲子,好大喜功(許是沒了周德威的勸誡),把河東軍的功勞歸為己有;柴榮軍事、政治兩手抓,幾乎每逢戰事都要御駕親征,勸都勸不住(馮道因此結束官宦生涯),內政上也有許多震撼人心的功績,在郭威的基礎上有了更好的發展,在發展經濟上有著著名的滅佛運動,不過區別於`三武`,柴榮的禁佛更有條理,並非一棒子打死,而是去偽存真,不以無意廢有意(反觀佛家詆毀柴榮真是有些小人得志的模樣,世宗不愛己身,僧侶豈惜銅像?)。
至於宋弱,以下完全是個人觀點,難免有失偏頗,但還是想說多半是因石敬瑭而起,其時李存勖已然下台,否則也不會有石敬瑭這個外戚什麼事。至於世宗北伐,有著太多不確定因素,第一,睡王雖弱,但契丹國力尚在。第二,世宗因患疾病,未能攻打幽州(這也是後世對於世宗北伐功績爭議最大之處)。至於趙氏兄弟,戰略眼光和進取心上不及世宗,而宋之於周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總之歷史不能重來,好在漢文明並未因元、清而斷絕,今時今日中國正在努力復興。李存勖最次無疑,雖然號稱很能打,也真的很能打,但晉能勝梁主要靠的是末帝做死,而且三年失國也真的是差,比之明宗也不及啊!
柴榮當然很不錯,不過因為他暴死了,所以功業不成。雖然可以各種假設,但是也只是假設而已。
太宗就軍事方面的發揮比之其他三人都遜色了很多,但使宋非「六代」,功勞很大,而且文治有稱。
太祖無疑最優!五代英雄輩出?沒看到有很多英雄。硬要說的話,五代應該是中國最混亂的時候之一吧。
推薦閱讀:
※關羽張飛都是民間武術家嗎?為什麼歷史上許多草根武將都自帶爆表武力值?論單挑他們真的能打得過一線老兵嗎?
※下雨天各國火繩槍隊怎麼打仗?火繩槍在下雨天或潮濕的環境下難以引燃火藥,但是人是很難預料到天氣的變化。?
※為什麼極權國家常宣稱有外國勢力威脅?
※如何評價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