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一部電影的價值?
觀看前,一部電影的哪些因素影響你對電影的印象。
觀看後,你又通過哪些去評論這部電影的價值,再者可以問:你心中「好」電影是如何界定的?就說你自己的想法。
按照重要性排列的話:價值觀、劇本、情懷、藝術技巧、製作技術、態度、表演。
一部電影,如果演員陣容還算可以,那起碼這電影是企圖奔著市場來的;(能有點名氣的演員,起碼基本表演上就還算能過得去了。)
如果態度還好,那這電影起碼不是來明騙或明搶的;(就算後面的環節掉鏈子了,那我承認你能力不行,但起碼態度還好。)
如果製作技術上還過得去,那起碼攝影、音效、特效(如果有的話)、剪輯等技術環節就能看了;(觀眾買票看電影的最底線了,總算不是花錢看了一電視劇,還是DV拍的。)
如果藝術技巧上能有所創新,或者您乾脆循規蹈矩也行,那起碼還能讓一部分有所追求的觀眾覺得自己物有所值;(藝術技巧方面就要看導演的能力了,觀眾口味紛繁複雜,哪怕技巧上能玩兒點花活兒出來,都有觀眾認這個??)
最後,故事上別掉鏈子,沒能力搞藝術,起碼您老老實實照顧觀眾的庸俗口味;
最後的最後,價值觀上,您如果能在電影里表現出那麼一點點不脫離觀眾的價值觀,那這電影就值得大家認真看看了。一部電影的價值,因為觀眾各有所好,所以只有相對,沒有絕對。對於我來說,簡而概之,就是你去電影中找什麼,你找到了,這是一般價值的電影,你想開心,它逗你開心了,你想發泄,它讓你流淚了。這就是電影的一種普遍價值。
另外一種非凡價值的電影,就是你沒有想在電影里找什麼,也不知道會找到什麼,但是你卻遇到了,一個新的價值觀,一個好演員,一段音樂,哪怕只是一個鏡頭,作為一種從未經歷過的體驗留在了你的記憶里。這一瞬間的奇妙緣分,永不可複製,改變了你對世界的一點點看法,讓你成為與看電影之前不同的你。這就是一部電影的非凡價值。——文學和心理學上,管這叫頓悟。
偉大的藝術作品降臨到這個世界上,都是神來渡人的有陣子看 Anthony Bourdain 的節目。他經常介紹世界各地的路邊攤小吃,並且認為這些食物的品質不比米其林星級大廚差。作為沒怎麼嘗過頂級大廚手藝的食客,這話我是聽不進去的。
我覺得電影對一個人的價值也是這樣,和你在那一刻的境遇有關,也和修養、閱歷有關,不會是個恆定值。當年學校包場看「三大戰役」,那叫一個震撼,現在再看就是要笑場的了。隨著修養、閱歷的增加,對一部電影的評價原則會越來越複雜,並加入了一些理智的因素,比如建立「導演」的概念後,就會關心調度、景別之類一般觀眾想不到的問題;有了電影史的概念後,就會考慮一些風格、技法的承啟關係。至於現階段我的評價標準,對外國電影,我討厭沒有充分理由的暴力、死亡、性愛和煽情,這類瞬間一出現我就認為是爛片。除此之外都是好片;對國產電影,能把故事講完整,不讓人全程笑場,就是好片。
我看電影,一開始不太會考慮價值。看過之後,基本上會有個評價,說好,或者不好,然後會推薦,在推薦給別人的過程中,我關於這個電影的那些描述,我認為是我能感受到的這部電影價值。一部電影,凡是我認為值得再看第二遍的(是值得,不是需要),我就認為值得推薦了,這個在看過的電影中大概佔15%左右;還有那種還成的,看了不覺得時間上付出虧的,大概30-35%;剩下的就是垃圾了。好的電影,我真的認為可以影響30年,50年,影響幾代人,這種電影多是講人性的,講宏大的歷史片段的,或者是在內容上,技術上劃時代的。曾經跟豆瓣的同學談過《讓子彈飛》,我個人就感覺不論它讓觀者在那一瞬間如何內心爽快,它不會是流芳影史的一部,雖然遭致不少責罵,但我依然認為它只是純粹個人內心的壓抑的發泄,根本算不上對現實的厚重反思,更談不上對人性的細膩把握。是一部娛樂片而已。
我的標準很簡單,只要觀影過程中不睡著,就是好電影……因為看電影實在是一件私人事情……
評價一部電影,往往還需要講到時代背景、資金技術、開創性技法等等,可以說非常複雜。但是怎樣是一部好電影,就簡單的多,關注電影本身就好。我不認為所有電影最重要的都是劇本,不同類型的電影有明顯不同的側重點。比如《銀翼殺手》,用幾近完美的場景展現了一個黯淡潮濕的未來世界,儘管他在情節上節奏拖沓,人物刻板,但是他仍然被評為科幻史上最偉大的片子。包括完全不打算讓人看懂的《太空漫遊2001》也是如此,科幻片的重點在於展示,其他次之。順帶一提,我覺得所有的超級英雄片都應該劃入魔幻片的範圍,即使是蝙蝠俠。恐怖片最重要的應該是營造氛圍和塑造獨特的恐怖形象,本人特別愛好恐怖片,接近一百部看下來做到這兩點的基本算成功了。
喜劇片基本只靠演員支撐,沒有卓別林,沒有周星馳,那些片子不可能好笑,《東成西就》也是個很好的例子,換一批演員你可能就笑不出來了。當然還有另一條路就是惡趣味……但是不得不說,現在的喜劇片和恐怖片都沒什麼看頭。
另外的片子,懸疑片、動作片、文藝片、魔幻片……我也同意對於它們來說,第一位是劇本。電影前會看這個片子的類型,通常我比較喜歡文藝片。文藝片講述的故事一般都出於平凡的生活而又高於它,從中能夠體會一些自己生活中忽略掉的小細節,帶給自己一些思考。我熱愛書籍和電影,通常會在看完後寫些感想,它們讓我的思想變得成熟,思維變得開闊、睿智
- 能給我帶來快樂
- 能給我帶來啟發
1、電影看完 忘掉 然後在未來的某一個問題情境當中不由自主的想到某個電影大意的隱喻 而感慨萬端
2、一部電影在我凝神靜氣的看完之後 感覺自己之前對「電影」的概念全都值得懷疑 須推倒重來 需要新的知識體系來解決疑惑
這兩種情況下涉及到的電影 會是不錯的電影
約泡成功率高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改變心情,讓你換個視角看實物,而且能讓這種感覺維持一段時間。
一般我都是先看槍版,如果我能忍受可怕的音效與模糊的畫面,而且還想看第二遍。那就證明這是一部我喜歡的電影。很值得去影院享受一番。
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從日常生活中我們知道,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在感官的維度是不同的,但是二者都為意識形態打開享受的狀態。用學術語言來說,就是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都有空間和信息局限性,傳導者可以運用藝術語言壓縮空間,但是空間的展度不是無限的。因此,關於如何評價一部電影的價值,我主要側重視覺和聽覺給予答覆。
視覺藝術:
- 電影畫面的色彩:色彩能夠衝擊人的視覺。用色彩來表現人物內心情感,它能折射出創作主體的觀念、思想,而且往往產生象外有意、辭彙語言所無法詳盡表述的獨特效果,這一點可以看做是色彩的象徵功能。例如紅、橙、黃等色可使人聯想到陽光;青、藍、紫等色可使人聯想到水、冰、寒冷的夜空。
例如名作《辛德勒名單》該電影大部分為黑白,但01:04:52紅衣小女孩和最後(辛氏猶太人去給辛德勒掃墓時)都出現了彩色。強烈的表達了:紅衣小女孩喚醒了辛德勒的良知,片末由黑白轉成了彩色,代表是一切陰暗的歷史結束回歸了現實的光明,這部片子里彩色是象徵光明。
- 電影畫面構:構圖中的很多元素都會造成視覺上的「級別差」,並且很少對稱,形狀、位置、明度、質量等。人眼通常會先被對比強烈的視覺中心所吸引,然後才注意到以外的部分。例如在黑白片中很多時候是通過明暗對比來達到目的。並且構圖的區域往往具有象徵意義。畫面上部往往象徵權力;畫面下部則代表服從;畫面的四邊與角落能傳達出一種逃避的態度。
如《戰狼2》敵對勢力懸殊時二者的表現可以體現這一點。
- 電影的光與影:明暗具有很強的象徵性意義。光明往往和安全、歡愉,黑暗則象徵著恐怖、未知。所以,充滿喜劇氣氛常趨向高調,而悲劇性畫面或懸疑片、驚悚片則常趨向低調。在《勇敢的心》這部電影中,當男主人公墜入愛河時便打出了極其柔和的光,以此來表現人物內心與周圍景色同樣的明媚。
聽覺藝術:
在適當的場景和情節中加入適合的音樂,是烘托電影效果的重要工具。
- 描述時代背景交待的背景
這一要素在《雲圖》中體現的淋漓盡致,6個相互耦合的小故事,正是音樂令觀者思路分明。
- 加強人物飽滿程度。
《加勒比海盜一聚魂棺》中配樂便用八音盒這種輕柔的音色節奏,讓旋律線條平穩來表現大衛瓊斯的心理活動。
- 暗示劇情
如《海上鋼琴師》中大量片段的鋼琴音樂,比如片中的開場畫面,伴隨著輕微的音樂,畫面出現的是一層層灰暗潮濕的階梯,由此畫面進入到主人公的回憶中,音樂是略顯活躍但依舊平穩的弦樂,以此作為氣氛的烘托,伴隨著畫外樂鏡頭,從主人公回憶的主觀鏡頭跳入到畫面里,故事開始。本片大量的畫外樂是音樂的主要部分,穿插在影片的各個內容之中,為情節氣氛的營造和感情的表達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和作用。
- 增加立體感
人類習慣於從視覺和聽覺,結合音樂的聽覺形象、音樂旋律的起伏兩方面感受客觀事物。音畫結合可形成「四維時空」的運動著的立體感。
雖說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但是一部電影若能做到技術層面上的perfect,那這部電影一定很有價值,值得我們花時間一看~
或許就像水軍說的一樣,即使再晚看也睡不著,有思想共鳴,有視覺享受,某個台詞,某個瞬間,某個情節能感染我們,打動我們就算一部好電影,每個人的側重點不一樣,場合不一樣,心情不一樣,年齡不一樣會有差別吧
本人非常喜歡看電影,只要我覺得能看下去的就是好電影.或者裡面有我喜歡的演員.
劇情和表演,次之是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