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月入過萬的90後,過得怎麼樣?

馬雲說:過得最幸福的人莫過於那些月入兩三萬的。

這年頭,朋友圈裡傳的假「馬雲金句」太多了,諸如什麼「今天的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的我讓你高攀不起」和什麼「別低頭王冠會掉,別流淚敵人會笑」,一時間來了句真的,倒是讓人有點吃不消。

雖說大家都嘲諷馬雲彷彿在說「何不食肉糜」,但現代這社會,月入兩三萬的人半條腿邁入中產,月入過萬則是「潛力」和「優秀」的基本前提。

可能我之前在上海待得太久了,原以為月入過萬是大城市的基本款,後來看了調查數據,才得知,即便是魔都、帝都什麼的,絕大多數人都工作數年也無法月入過萬。

那麼,那些月入過萬的 90 後,到底過得怎麼樣呢?

在我第一份工作時,月入破萬是 HR 最愛拿來做宣導的關鍵詞。

HR 面帶微笑,站在會議室里,翻動 PPT,為台下幾十名西裝革履的應屆畢業生講解,有時優秀主管也會來說兩句。

HR 或主管熱情洋溢,說:「應屆畢業生能不能月入過萬呢?能!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實現!我承諾!我做到!」

台下齊聲道:「我承諾!我做到!」

嚇得我以為這是哪個傳銷組織。

HR 面對的是業務崗。

對於不少應屆畢業生而言,想要剛畢業就月入過萬,多數都是業務崗,也就是銷售。

銷售是個人人都能做的活,但還真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活,因為門檻低,所以淘汰率更高。

問起收入來,確實優勝者能夠月入過萬,甚至好幾萬,但是月月開不了單的人大有人在。

我記得在 2015 年暑假時,公司業務剛剛在上海起步,人少,對於銷售團隊的激勵、福利都比較大,確實有不少人,工作才幾個月,便能月入兩三萬。

可惜好景不長。

等到公司制度逐漸完善,人員逐漸飽滿,劃分逐漸明細,多數人的業績都開始變少,能上升到主管的都是少數,總監則寥寥無幾。

錢越來越不好轉,職業道路也越來越窄,可能剛畢業月入過萬,堅持到三年後,依舊是這個價,沒有升職空間,更多人是三年後,連這個價都沒了。

再換工作,除了銷售崗,其他崗位都找不著了——

因為核心技能除了銷售外,其他全部缺失。

做業務月入過萬的 90 後,賺得都是辛苦錢,生活品質難以提高,他們每周只能休一天,甚至沒有,常常早九晚十一,這是他們的生活常態。

我曾見過我一個朋友,在剛剛做業務時,每次喝酒聚餐得知有同伴離職,都哭成淚人,幾年過去後,他們都胖了幾十斤,而酒桌上的兄弟義氣,可能真的只是酒桌上的了。

月入過萬的 90 後中,佔了大百分比的依然走得是職場精英路線。

這條職場精英路線,也分為兩種。

一種是自帶光環,學歷好績點高,有漂亮的實習履歷,以及強於同學歷人的專業素養,畢業後就進入名企,踏踏實實升職或一兩年一跳,月薪都從幾千漲到幾萬。

另一種是強技能、強拼搏型,和學歷與出身無關,他們最開始在職場中擔任的都是小角色,但憑藉對某個技能的不斷鑽研,最終成為稀缺型人才,從而在默默無聞一兩年後,猛然爆發,高歌猛進。

無論是哪一種,能力和視野都絕對是強於同齡人太多。

這兩類人,如果有著更大的野心,通常都不會滿足於單一技能的精進,會逼迫自己成為複合型人才,從而走上企業高管或自主創業的道路。

我在第二份工作時月入過萬,自認為屬於第二種,出身一般,無專業背景,起初默默無聞,不斷強化自身在內容這單一技能的實力,再進階學習運營、品牌、新媒體、產品等知識,最終自主創業。

在我第二份工作時,我的主要工作職責就是研究「年薪20萬至80萬的高端互聯網人才」,除去 70 後和 80 後外,那些月入過萬甚至數萬的 90 後,無非都是這兩種。

這兩種人都有兩個核心關鍵點:

1.擁有不可替代性的專業能力

2.擁有不斷充電和學習的意識

太多名校光環的人最後混得不怎樣,更多普通學校的人一輩子平庸,歸根結底,無非是:沒技能,還懶。

職場精英路線的 90 後,過得怎麼樣呢?

他們有著較高的自我約束力,以及有著更焦慮的內心,他們絕大多數時間都付出給工作了,即便是在下班後,也很少去擼串、看綜藝,而是選擇看書或者學習技能。

他們極度在意「時間成本」,休閑娛樂更傾向於「有逼格」的玩法,哪怕是出去玩,也要玩一些「有品位」、「有趣」的東西。

這群人,便是馬雲說的「過得最幸福」的那群人,事實上,他們處在最尷尬的局面——

錢是賺得還不錯,但還是買不起房,湊夠了買房的錢,才發現不是學區房,以後孩子讀不了好幼兒園、小學,養孩子也不一定養得起。

這些月入過萬的 90 後,追求生活品質,但內心世界,極度焦慮。

還有一種月入過萬的 90 後,既不是靠做銷售賺大錢,也不是穩紮穩打做職場精英。

他們選擇了 soho 工作方式,可能是獨立設計師,可能是獨立廣告人,或者又是網紅,網紅又分為微博網紅、知識網紅、直播網紅、自媒體網紅等等。

這群 90 後,通常在家工作,常常被人視為「敲敲鍵盤或者拍拍照」就能賺很多錢,提起他們,不少人是既羨慕又不屑。

其實,這類 90 後,跟職場精英路線有著同樣點——

1.擁有不可替代性的專業能力

2.擁有不斷充電和學習的意識

無論是寫作還是設計又或是運營淘寶店,都是需要極強的專業能力才能到達「敲敲鍵盤或者拍拍照」就能活的程度,畢竟,這錢要是有那麼好賺,那人人都不會去上班了。

這類 90 後,性格會更加稜角分明,有著更強的自尊心和不可妥協的原則性,和他們相處,有時會覺得他們情商極高,相處起來有趣又輕鬆,但在某些點上,又會覺得這群人壓根沒有情商,怎麼那麼說不通,那些點,就是他們誓死捍衛的原則。

有些精分的樣子。

這群 90 後,往往也會走向極端,要麼變得內心極度強大,最終成為令人記住和欽佩的頂尖人才,要麼開始自我毀滅,慢慢變得窮困潦倒甚至精神狀態出現嚴重問題。

你看,網路上傳出自殺的網紅、作家、音樂人、創業者還少嗎?

無論是有錢的還是沒錢的。

不管是哪一種月入過萬的 90 後,他們讓人記住的,並不是「月入過萬」,更不是「90後」。

而是相匹配的能力。

收入低有收入低的苦惱,收入高更有收入高的焦慮,總之,無論是苦惱還是焦慮,都不得不承認,90 後的口碑越來越好。

最小的 90 後,也已經十八歲了。

可能,90 後以前口碑差,是 70 後、80 後在媒體上渲染的,並不是 90 後口碑以前差現在好,而是……

90 後正在慢慢接管這個世界。

搜索關注公眾號 簡族,回複數字 1 到 10,免費獲取 80 篇精選勵志文章,共 15 萬字成長秘籍教會你 2 年內年入 50 萬的訣竅!

我是簡淺,你的鄰家好朋友。

文章首發公眾號「簡族」(ID :jianzu1126),可以聽的電台公眾號。每晚9點59分我們在「簡族」不見不散,聽我說一聲晚安,等待嚮往美好生活的你來。

聽說,比同齡人更厲害更優秀的人,都關注了「簡族」

推薦閱讀:

要哭了,和母親吵架了,到底該不該買iPhone6s?
大家都是怎樣度過自己人生最艱難的時光的?
月色真美11話:狗糧很甜,但不重要

TAG:生活 | 心理学 | 人际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