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嫌坐馬桶臟? | 蹲廁 vs 馬桶,你站哪邊?
前兩天,
丁香園的官微發了一則辣眼睛的新聞,看得我後腰一痛。這麼高難度的動作,身手差一點都不行啊。
相信很多人都一樣,認為廁所就是文明之「窗」,一個國家/地區的文明程度,由廁所可見一斑。
在《廁神:廁所的文明史》一書中,美國教育學博士朱莉·霍蘭認為,文明並非源於文字的發明,由於第一個糞坑的出現,人們才不再到處遊走躲避自己的糞便,從而最終定居下來形成古代文明。
廁所的進化從茅坑演變到茅房、廁所、衛生間、洗手間,從無到有,從公有到私有,從單一功能到集生理代謝、衛生調整、休息乃至審美、商業、文化等多功能,廁所革新一步步從文明走向進步。
至2015年,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24億)仍然在使用未改善的衛生設施,其中仍有9.46億人仍然實行露天排便。世界各地的惡劣的衛生條件導致疾病和環境污染的增加,每年,不良的衛生設施造成150萬兒童死於腹瀉,這是五歲以下兒童發病和死亡率的第二大主要原因,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主要死因。
1997年聯合國兒童發展基金會(UNICEF)提出了「廁所革命」的概念,並和中國國家兒童基金會(NPHCC)合作推動了中國廁所的改造。為改善如廁環境,北京曾經開展過四次公廁革命,而「十三五」期間,北京將組織實施第五次公廁革命,進一步提升公廁服務。
隨著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進步,城市廁所也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變化。如今不僅是個人家中,越來越多的公廁和公共場所(商場、餐廳等)中的准公廁也漸漸由蹲廁改為坐便。
在外國人對中國的「坑」接受不能的同時,「蹲」慣了的中國人也對抽水馬桶頗有非議。於是民間人才湧現,為了解放天性各出奇招。
蹲坑是中國「專利「?
確實,蹲坑大多存在在亞洲和非洲。西方國家大多是馬桶。儘管「馬桶」的樣子經過N次變革,但早在古羅馬時期,廁所就是「坐著」的形式。
這種東西方廁所形式的差異,除了歸結與東方和西方的兩大古代文明外,傳說還因有「基因」作祟。
亞洲蹲(the Asian Squat)是指亞洲人上廁所的姿勢,當然這一姿勢也常見於其它場合,例如村口大樹下,馬路牙子上,桌邊小板凳上……
和亞洲人與生俱來的天賦異稟不同,大部分歐美成年人都無法標準的完成「亞洲蹲」。一項調查顯示,只有13.5%的北美人可以擺好這個姿勢,其中9%還帶著亞洲血統。
亞洲人雙腿較短,平衡點與歐美人不同,白種人因其特殊的骨骼構造,無法雙腳平行蹲穩,且腳跟不離地。但也有研究表明,「亞洲蹲」並不是身體構造造成,而是鍛煉而成,就像日本人的跪坐一樣。如果從小訓練美國人蹲著方便,他們也能做到。
蹲坑vs 馬桶,到底哪個好 ?
論「打開」方式對排便的影響
早在2003年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上便刊登過一篇文章,對比三種排便姿勢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研究對比了坐在41cm高的馬桶、坐在31cm高的馬桶和蹲著三種姿勢排便的時長和排便的順利程度。結果顯示,蹲著排便花費的時間更短。
這是因為蹲著時能使持股直腸肌得到完全放鬆,肛腸角的角度更大,排便使用的力氣較小,排便更順暢。(emm……手機可能是更大的元兇)其外,坐位時,肛門周圍的肌肉會牽拉直腸,使得排便需要更加用力,肛裂和便秘等更容易發生。
但在某些人群中,蹲廁就顯得不那麼友好。例如孕婦,雖然短時間的蹲廁可以鍛煉孕婦的骨盆肌肉和腳步肌肉,但如果蹲的時間太長,不僅容易腳麻,還可能會擠壓到腹中胎兒。另外對於年老體弱的人群,蹲姿對腿部和膝蓋壓力較大,突然站起而造成體位性低血壓,容易發生滑倒、骨折等意外,。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又一「高科技」發明應運而生——the Squatty Potty蹲凳。既可以輕鬆地坐著玩手機,又不用廢力拉粑粑。
女士們穿上恨天高效果也是一樣一樣的哇。
外國人覺得蹲廁臟,中國人覺得馬桶臟,那麼問題來了,到底誰臟?
拋開附屬品談馬桶都是耍牛氓啊。
家裡的馬桶自不用說,一是用的頻率不高,二是用的人員固定,三是大多定期清潔。再看公共場所,現在裝有馬桶的公共廁所,多會配備相應的配套設置。
一種是皮膚與馬桶圈間的物理隔離方法。另一種則是化學消毒方法。
強迫症患者可能還是不服氣的。
那麼是時候來擺事實講道理了。
科學研究表明,光滑的馬桶圈表面並不適合細菌的生長和傳播。一個即使被千萬人用過還依舊光潔的馬桶圈,比你從來不消毒的手機,頭朝下放的牙刷還要乾淨許多。
至於很多人莫名擔心的會傳染性病(STD),可能只能用「呵呵」來回答了。
像淋球菌、梅毒這些病原體,在體外很難生存,HIV病毒更是見光死,離開人體瞬間失活。要說像HPV、尖銳濕疣等這樣比較頑強的病毒想要通過馬桶感染也是比較困難。因為,性病的傳染主要通過性生活及血液傳播。你可能和病毒接觸的部位也只是pp的皮膚而已,皮膚是人體最強大的器官,能阻擋大部分病原體入侵,除非你的屁股上正好有個傷口。
剛好你前面那人HPV感染期
× 剛好她攜帶的病毒量較多
× 剛好沒有墊紙/消毒液
× 剛好很短時間你坐上去
× 剛好你與馬桶圈接觸的屁股上有個傷口
= 你一定上輩子造了孽
那麼我只好建議你在去醫院的路上打開支付寶買個彩票了。
就像前面說的,馬桶圈並不是廁所細菌病毒存在的重災區,真正的危機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相較於上面那種條件複雜人品要求極高的感染方式,surface to hand to mouth才是「廁所致病」的主要路徑。沖廁所產生的氣旋會將細菌噴到廁所的各個角落,腸道病毒會在沖廁後飄散在廁所的空氣中,一些抵抗力弱的人群會因為吸入或吞咽這些病毒致病。(沒事別待在廁所好嘛)但是在「噴射」細菌病毒這個方面,蹲坑選手和馬桶選手的表現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好奇實驗室」做過相關實驗,分別將熒光素鈉(顧名思義會發光)加入蹲廁和馬桶的水槽中,在正上方安置一塊透明玻璃,沖廁所後觀察玻璃上被濺的情況。
Round 1 | 玻璃板直接蓋在馬桶上(測量水位到馬桶上沿距離相同)
Round 2 | 玻璃板高度40cm:
插播一則採訪:有人上廁所是在站起來之前就沖水的么?emm……不要腦補
通過該實驗可以看出,蹲廁和馬桶在沖水時都能濺起大量水花,尤其是蹲廁,高度可達到人上半身。水滴相對細菌個頭更大,如果是細菌,上揚幅度會更高,漂浮時間會更長。
前兩年就有誇張的信息稱「如果沖水時馬桶蓋打開,馬桶內的瞬間氣旋最高可以將病菌或微生物帶到6米高的空中,並懸浮在空氣中長達幾小時,進而散落各處。」後又有眾多大號出來闢謠,並不是所有細菌都會隨氣旋傳播,例如沙門氏菌,它能聚集成一種「生物膜」結構,牢牢根植在下水道中。
這些微生物的特性決定了它們本身不會從馬桶內傳播到空氣中,因此氣旋壓力決定了它們傳播範圍的大小。
而氣旋的壓力取決於沖廁的原理,蹲坑採用直衝式,水花會濺起大量細菌和微生物,且漂浮在空氣中,而抽水馬桶多採用虹吸,細菌會被吸入下水道,同時因為抽水馬桶有蓋子,將蓋子蓋上再抽水這個習慣也值得提倡。當然不同品牌型號的抽水馬桶形成的氣旋壓力也會存在差異。
最後圓子有話說,
請不要泯滅物品原本的屬性,
答應我!
不要蹲著上馬桶,
也不要坐著上蹲坑好嘛!
與其糾結pp被玷污,
糾結於氣旋不氣旋的,
不如想想你擦完pp的手都摸了哪裡!
還不快點給我滾出去認真洗手!
(文章圖片來自網路 侵權刪)
原文發佈於公眾號:圓子醫大腦你還在嫌坐馬桶臟? | 蹲廁 vs 馬桶,你站哪邊?
更多有趣有料的醫學知識醫學英語,請關注 圓子醫大腦
http://weixin.qq.com/r/Oip0bL7EqePWrfoP938o (二維碼自動識別)
Reference:
Sikirov D. Comparison of Straining During Defecation in Three Positions Results and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J].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2003, 48(7): 1201-1205.
Barker J, Jones M V. The potential spread of infection caused by aerosol contamination of surfaces after flushing a domestic toilet.[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5, 99(2): 339-347.
《玩屎實測丨公共廁所里的坐便器和蹲坑到底哪個更臟?》好奇實驗室
推薦閱讀:
※膝關節前叉韌帶(ACL)撕裂如何康復
※醫學德語翻譯小專題:藥學篇(4)藥物生產與醫藥工業(i)
※種植牙到私立醫院好還是公立醫院好?
※你身邊學醫的女孩子有什麼令人詫異的地方?
※關於嗜血細胞綜合征的若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