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七零後的一七年
有件事,過去100年了。
說起「100年」,我的第一反應是「哇,好久」,因為從記事到現在36歲,我有記憶的全部時間還不到這個數字的三分之一。而因為人類的壽命限制,我能見到最年長的親友,也不過是90多歲,即我認識的所有人都沒見過100年前的世界。
但是,當我拋開個人經歷,轉向歷史視角,感受卻截然相反——「這事才過去100年?」
哪怕最簡略的歷史書也能講述下面的故事:一個自古未有的政權在泥濘中贏得內戰,在饑荒中建設工業,在自己的國土上打了有史以來最龐大最殘酷的一場戰爭,又在凍土和沙漠上修了十幾萬公里鐵路網,創造了3億人口的工業國家,帶領全人類走進宇宙空間,然後……轟然倒塌。
從這個政權滅亡到現在,已經過去了26年。100-26=74,這就是它完成上面所有「任務」的時間,甚至比目前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還短好幾年。這說明什麼?
說明如果歷史的發展速度不變,我們這一代人在有生之年看到的未來,將遠比上面的故事更驚心動魄,更天翻地覆。而我們知道歷史在加速度發展……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同志生於1870年。他1歲的時候,綿延百年的法國大革命向世界釋放了最後一次能量——然後陷入沉寂。巴黎公社社員們手持第一代後膛步槍,被政府軍的大炮炸死在街壘上。接下來的40多年,就連法國都沒有革命的跡象。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2歲的時候,法國作家寫出了一部著名作品——《八十天環遊地球》。這篇小說的定位是科學幻想作品,我們可以藉此想像一下,當時的人類相對地球有多渺小,伊里奇同志接下來幾十年看到的世界有多科幻——絕不亞於1970年代人對21世紀的驚訝感。但這並不是放棄革命的理由: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奇蹟的時代。
富麗堂皇的船隻無帆無風也能航行得象箭一樣快……新聞通過環繞地球的電線能在一瞬間傳遍世界,
鐮刀自動收割,紡車自行轉動,鐵犁自動開溝,而我們仍象過去一樣渴望得到麵包。
——19世紀克羅埃西亞農民感慨。
伊里奇同志的故鄉是俄國,落後和愚昧遠遠超過19世紀的巴黎與東歐。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帝國一半以上的政府收入來自於伏特加稅。他36歲的時候,龐大的帝國海陸軍被一個東方島國擊潰。同年,一個文盲神棍進入帝國宮廷,權威甚至可以和皇帝相當。這樣一個國家,在奇怪的自信中走向世界大戰,準備動員近千萬大軍上前線。一連串的荒誕劇終於把國家送到了47歲的的弗拉基米爾·伊里奇手中,這是玄幻小說也很難想像的情節。而如果伊里奇同志不能做出科幻水平的成績,他和他的戰友也將成為荒誕劇中一閃而過的配角。
這個70後贏了——儘管頭幾個月,他的目標只是比巴黎公社多熬幾天。到了1918年,他甚至有空公布八小時工作制,墮胎合法,婚姻自由,不分性別民族財產一律擁有公民權的法律,宣布抹殺階級的社會可以運行的更好。但作為19世紀所有革命教訓的吸取者,他依然沒有指望一場「純之又純」的革命,依然在反覆考慮革命政權有什麼理由再持續一兩代人:
沙皇制度由於有了13萬貴族——那些各自行使警察權的封建領主,便能維持幾個世紀。我們擁有24萬忠誠活動分子,為什麼不能堅持幾十年呢?
這句話,首先體現了政治戰略上的樂觀,也體現了戰術方面的謹慎和保,最後也是非常精準而駭人的預言,先鋒隊制度果然只支撐了幾十年的輝煌。但在我看來,這句話的潛台詞更加值得揣摩,因為其中包含了兩個驚人的預設條件:24萬幹部的忠誠,以及用革命幹部取代整箇舊日上層建築的信心。
當時的俄國雖然相對歐美日落後,但也已經一隻腳踏進工業社會,擁有3萬公里鐵路和2個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接管這樣一個社會,即便目標僅僅是不落入無政府主義,需要的管理能力和技術能力也是驚人的,超出了19世紀任何革命者——包括馬克思的設想。2017年的世界比列寧的世界複雜100倍,統治集團的活力也百倍於當年的俄國貴族。任何希望看到社會變革的團體都必須捫心自問:
就算革命比100年前還簡單,整個世界瞬間交到你的手裡,你能保證它不滑向無政府地獄嗎?能保證比現在的世界更好嗎?能比上一次革命更好嗎?
能提出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最後謹以孫中山給列寧的悼詞紀念這場百年大潮:
伊古迄今,學者千百,
空言無施,誰行其實? 惟君特立,萬夫之雄; 建此新國,躋我大同。
21世紀的天翻地覆,我們拭目以待。
(以上為隨筆,真正的紀念文字見下面的鏈接)
馬前卒:為什麼幾乎全世界都討厭蘇聯?它招誰惹誰了?
推薦閱讀:
※一戰末期,列寧不惜割讓大片國土求和,是否合理?
※尼爾·哈丁是誰,其觀點如何?他寫的《列寧主義》這部書怎麼樣?
※列寧治理下的蘇聯,到底是無產階級專制還是列寧一個人的專制?
※一個信奉原生馬克思主義的學生是否適合加入CPC?
※如果列寧不早死,會成為另一個斯大林嗎?
TAG:苏联 | 列宁 | 共产主义commun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