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施宜生「烹死」事論及其生平簡介
幾天前閱讀《南宋全史》第一冊時,看到其中一節:
紹興三十年正月,金賀正旦使、翰林侍講學士施宜生抵臨安,南宋出任館伴使的張燾,故意借鄉情去接近他。一日,他們來到天竺,張燾趁機「微問其的」。據說施宜生不忘故國之情,看旁邊無人,忽然作暗語道:「今日北風甚勁。」又拿起筆連扣桌子數下,嘴上喊道:「筆來!筆來!」秘密透露了金人準備南侵的消息。後來,施宜生回到金朝,為副使所告發,被完顏亮「烹而死」。但據元人蘇天爵考證,施宜生死事,純系「小說傳聞」,並不足信。
在看到此書之前,相信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施宜生的結局是「烹死」,而沒想到他不但沒死,反而還得善終。誠如《南宋全史》編著者所言,施宜生被「烹死」的原始史料出自岳飛之子、岳珂所著的《桯史·卷一》「施宜生」條:
紹興三十年,虜來賀正旦,宜生以翰林侍講學士為之使。朝廷聞之,命張忠定(燾)以吏部尚書侍讀,館之都亭。時戎盟方堅,國備大弛,而諜者傳造舟調兵之事無虛日,上意不深信。館者因以首丘風之,至天竺,微問其的。宜生顧其介不在旁,忽瘦語曰:「今日北風甚勁。」又取幾間筆扣之,曰:「筆來!筆來!」於是始大警。及高景山告釁,而我粗有備矣,宜生實先漏師焉。歸為介所告,烹而死。
根據此條所述,施宜生確實是因「漏師」之言被副使告發而被金國皇帝完顏亮「烹而死」。關於此議,蘇天爵確實早就在他的《滋溪文稿·三史質疑》中提出了異議。而蘇天爵的異議,有憑有據,他採用了《金世宗實錄》及蔡圭所著《施宜生行狀》中的內容,告訴了我們施宜生回國後的結局:
宜生既歸,以辟離剌至宋不遜,不即以聞,被杖。五年,除翰林學士。次年,中風疾。大定二年,致仕。三年六月卒。年七十三。
通過上述引用史料,可以知道施宜生回到金國後不僅沒被「烹死」,還重新擔任翰林學士一職。他的去世在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的六月,得年七十三歲。而施宜生的受罰,只是因為副使辟離剌(即耶律翼,後文會有專門說明)在南宋境內多有「不遜」,而非他本身通敵。蘇天爵據此駁斥岳珂《桯史》記載,認為「是皆小說傳聞,修史者可盡信之乎!」但蘇天爵沒料想,在他之後不久元朝廷官修《金史》之時,仍採用了《桯史》關於施宜生下場的說法(其副使耶律辟離剌使還以聞,坐是烹死),只不過對其中不合理之處稍加刪減而已。
作為記載南宋一代重要史料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八十三)、《續資治通鑒》等書對施宜生「烹死」事視而不見。估計是認為其結局太過不實,因此才棄而不錄。
雖然如此,但關於施宜生暗示張燾金軍準備南侵的事件,應並非虛構。我們可以看到與施宜生、張燾為同時代人的南宋宰相周必大所撰《資政殿大學士左大中大夫參知政事贈太師張忠定公【燾】神道碑》(《文忠集》)的記載:
金使施宜生來賀三十年正旦,命公(張燾)館伴。宜生閩人,公以首丘桑梓語動之,宜生雅敬公,頗漏敵情。公乞早為之備防。
周必大撰寫此碑在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張燾去世後不久,與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漏師」時間相去並不遠,聽聞應當頗為詳略真實。故而我們可以認定,施宜生確實是向宋臣暗示了此事。
陝西師範大學景新強的論文《施宜生通敵事件辨正——一個史源學的考察》中更進一步認為《桯史》中所載關於施宜生「吳翁、異僧、《射熊賦》」等故事的真實性也很值得懷疑(內容過多,此處便不詳述)。
而關於副使耶律翼(即必埒哩、辟剌離)的「不遜」,我們只需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八十四》(紹興三十年正月)中稍作整理,便可清楚認識:
- (紹興三十年)春正月庚辰朔,不受朝。金國賀正旦使施宜生等詣西上合門,進名奉慰。命兵部尚書楊椿假資政殿大學士兼侍讀,就驛燕之。
- 甲申,賜北使宴於都亭驛,命宰相陳康伯押伴。
- 乙酉,北使入辭
- 丙戌,北使施宜生等出國門。故事,北使以八日出門,九日宴赤岸。至是宜生等不肯用例。是晚,抵赤岸,宴罷即行。
- 庚寅,……是日,北使至秀州,遣人告伴使金安節,以欲蹉程前去。副使耶律翼即遣人持挺擊逐,挽舟之人俾用力牽挽,夜漏下二十刻,抵平江府。
- 己丑,賜宴北使。才至府治,右都管不赴,即俾其徒逐所乘舟出城。宜生等宴罷,馳出閶門七里,乃及之。
- 辛卯,北使施宜生等至鎮江府。賜宴,不受,遂即時渡江。
- 是日(癸巳),北使至楚州。其下奪巡檢王松所乘馬,松不與。(金吏)乃誣松從者,雲以杖擊我。副使耶律翼怒,命捕松,覆面以馬捶,捶之二百餘,(王松)幾死。
- 甲辰,至洪閘。編閘官郝定以潮來應,不即啟閘,翼怒執而鞭之。晚至盱眙軍,宴罷,風雨作,不可渡淮,乃止。
- 乙未,金國賀正旦使施宜生等渡淮。故事,北使既登舟,即舟中與伴使置酒三行而別去。是日,天欲明,送伴使金安節等至淮岸,國信副使耶律翼已先渡淮北去,宜生已下皆不及知。安節遂於中流瞻送而已。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自紹興三十年(1160年)正月金國賀正旦使施宜生、國信副使耶律翼辭行後,金國使者遂一路為非作歹,並屢破成例,執意速行出境。更加殘暴的,是耶律翼聽信屬下誣陷,竟公然鞭打他國官員(當然,我揣測這是否與完顏亮此前已大興戰備、即將破盟有關,故耶律翼更加有恃無恐。關於耶律翼此行的企圖以及其所起的作用,此文便不再展開敘述)。事後,負責接待金使的金安節、韓俁各被「降二官」,以懲其失誤。遭鞭打「幾死」的王松則被陞官,並賜錢五百緡,算是聊作安慰。
施宜生生平簡編
施宜生,本名施逵,字明望,邵武(今福建邵武)人。
博聞強記,二十歲前,他經由鄉貢進入太學學習。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被升為上舍第,試任學官,又被授為潁州教授一職。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軍攻入北宋都城汴京,施宜生逃往江南一帶。
紹興二年(1132年),范汝為起義被平定。施宜生約在此時或前一年(1131年)投靠被金國冊立的偽齊政權,並向偽齊皇帝劉豫獻上攻取南宋的策略,被劉豫任命為大總管府議事官。後因得罪劉豫之子、梁國公劉麟,被降職為彰信軍節度判官。
金太宗天會十五年(1137年),金廢齊國,施宜生直接入仕金國,被擢升為太常博士。歷任殿中侍御史、尚書吏部員外郎、吏部郎中、禮部郎中、隰州刺史等職。
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參知政事張浩舉薦施宜生「可備顧問」,金帝完顏亮因而召他入朝,為翰林直學士。在此時期,施宜生奉命撰寫《太師梁王(完顏)宗弼墓銘》,得到「進官兩階」的獎賞。
正隆元年(1156年),出知深州,其後再次入朝任尚書禮部侍郎、翰林侍講學士等職。
正隆四年(1159年)冬,任宋國(南宋)賀正旦使,左衛將軍耶律翼(即必埒哩、辟剌離)任副使。施宜生認為「昔逃難脫死江表,義難復往」,極力推辭,但完顏亮此時為麻痹南宋,「以宜生往使,以系南士之心」,故不許。十二月,抵達臨安,向南宋吏部尚書、館伴使張燾暗示金國即將南侵的訊息。
正隆五年(1160年)正月,施宜生返回金國。他回朝時,因未及時稟報耶律翼在南宋「不遜」行為而受到杖責。同年,再任翰林學士。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施宜生患上風疾(常指風痹、半身不遂,也可指神經錯亂、精神失常、麻風病等)。
大定二年(1162年),施宜生因病致仕,歸家休養。
大定三年(1163年)農曆六月,施宜生去世,終年七十三歲。
儘管《金史》採用了施宜生被烹死的記載,但編修《金史》的史臣對於以施宜生為代表的降臣還是持毫不留情的批評態度:「施宜生反覆壬人,李成盜賊之靡,孔彥舟漁色親出,自絕人類,又何責也。」現在有人因所謂「烹死」而推崇施宜生,確實不妥,我們除看到他「漏師」於宋的良心發現之舉外,還應該記得他隨從范汝為起義及叛逃偽齊、金朝的舉動。
施宜生不過只是一個有「鄉關之思」的金國官員,僅此而已。
部分參考資料:
- 周必大:《文忠集·卷六十四·資政殿大學士左大中大夫參知政事贈太師張忠定公【燾】神道碑》
- 岳珂:《桯史·卷一》「施宜生條」;
-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八十三~卷一百八十四》;
- 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五》「三史質疑」條;
- 脫脫:《金史·卷七十九·列傳第十七》;
- 何忠禮等:《南宋全史·第一冊》;
- 景新強:《施宜生通敵事件辨正——一個史源學的考察》。
推薦閱讀:
※在曹操眾多謀士中為什麼程昱和荀攸不是那麼顯眼?
※僅從軍事角度分析,國軍採用何種戰略才能打贏解放戰爭?
※三國謀士、軍師是否鮮有自立山頭,如果是,為什麼不?
※誰,是互聯網時代的李商隱
※酷刑活剝人皮灌水銀是真還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