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 | 盈利的大門,在想要躲避和遠離的地方
一本書
若干年前有本書很流行-----《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
故事中的主角-牧羊少年聖地亞哥,遵循他的夢想和一系列的預兆,去追尋他夢中位於埃及金字塔下的寶藏。途中他曾為愛情、友情和熟悉的舒適感停下腳步,也曾數次得到又失去他非常可觀的財富,甚至有幾次險些丟掉生命,但最終他克服了各種險阻和誘惑,選擇了遵從自己的內心和天命,一次次踏上接近寶藏的旅途,並最終來到了他夢中的地方。然而哪裡等待他的不是寶藏,而是幾個強盜,他不但沒找到寶藏,還被強盜搶走了身上的財物,險些丟命。得知聖地亞哥故事的強盜頭目,在揚長而去時留了幾句話:「我也幾次做過同一個寶藏的夢,也曾得到過很多預兆,但我可不會為了這個冒死穿過整個沙漠去一個歐洲小村落尋找。」而通過這個強盜的描述,聖地亞哥知道,他說的就是自己當初做夢的那顆無花果下。
最終聖地亞哥在自己出發的、夢開始的地方找到了他的寶藏,還有一路的經歷、世界之魂、智慧以及愛情。
這本書的作者保羅·柯艾略年輕時做過編劇和記者,後來曾長期沉迷於鍊金術和魔法等神秘主義的東西,並作為嬉皮士週遊世界。在這本書的的序言中,他把自己定義為一個鍊金術師。本書就是他作為鍊金術師寫出的寓言故事。
看這本書時還對交易沒什麼概念,本來已經忘了它。前幾天在一個節目里聽到,便找出來翻翻,結果一口氣翻完了,很受觸動。作者的所經歷和追尋的,成為鍊金術師這件事,像極了我們在追求交易聖杯。同樣的虛無縹緲,同樣的沒有教程,描述語言同樣的艱澀難懂或模稜兩可,而達成方法也同樣是來自超越結果和過程,還有某種自我救贖。
一些思考
最近的一些思考,讓我覺得觸及了一些交易更加根本的東西,根本到可能要把過去幾年有關交易積累的東西、構築的哲學、邏輯、系統等等推倒重來。我自己非常惶恐,害怕自己失去一切。但成長的第一步就是要面對事實,之後做出調整,完成蛻變。
這個根本的東西,非常的適合類比為前文中所說的,牧羊少年找到寶藏那個他出發的位置。我們想要追尋的盈利能力(寶藏),看似需要找一套神秘的方法(遠方某個神秘的地方)。為了追尋那套神秘的方法,我們絞盡腦汁卻發現盈利能力仍然遙不可及。也許我們一開始就找錯了方向。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盈利的關鍵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卻不斷想逃避和遠離的某種根本的東西(出發地),這個東西就是風險。
風險
風險是我們每天打交道的交易根基之一。但雖然如此,我們想做的更多的是控制它,或者是遠離、躲避它,我們甚至希望如果它不存在就好了。實際上我們對風險有天然的厭惡,我們風險的互動是被逼無奈的「不得不」。非常自然的,我們不了解風險。人們會逃避厭惡的人事物,特別是他以為很熟悉的那些對象。
於是,再一次的,當我審視這些交易中的最基本的「簡單」要素,比如今天要說的風險本身,我發現我其實一無所知。而當我認真思考和審視風險,我發現,風險居然才是盈利之源,而我們總是想要遠離它去盈利。這種感覺就像你一心想著尋找那幾把盈利的鑰匙,而實際上也已經找到了,但你卻用這些鑰匙去開各種錯誤的門,而非那扇盈利之門。
風險通常指的是遭受損失、傷害、不利或毀滅的可能性。是一個事件產生我們所不希望的後果的可能性,不幸事件的概率。
從定義上看,風險是可能性中悲觀的那部分,它是一個可能性、一個概率。但是因為還有不幸、損失、不希望、事件這些字眼,使得人們對它的理解是相當模糊和主觀的。這使得它並非如想像中簡單明了,不是一個標籤就可以糊弄過去的。它至少有下面幾個比較廣泛的誤會。
有關風險,幾個廣泛的誤會
1.把同一類別不同單獨事件的風險,理解為成同一事件的風險,認為風險相同。如果定義一類事情有風險,那麼它對所有人都有風險,且風險一樣,這是最普遍、嚴重的誤會之一。典型的例子:期貨風險很大。期貨交易是一類事件,但你做期貨,我做期貨,套保商做期貨是三個單獨事件,虧損概率、多少不同,風險不同。
2.對風險的大小標準不清。因為風險的定義本身就包含了後果和主觀因素,非常自然的,帶來風險的大小的標準模糊。當你說一件事風險大時,到底在說這個結果發生的概率大,這個我結果對你來說太過嚴重,還是你對這個事情缺乏了解,亦或是認為這件事不合理的人很多?
一般情況下風險大小的評估受主觀感受影響極大,忽略概率,風險與回報,還有承受能力是常有的事。覺得高風險對應高回報,別人賺得的巨額財富是靠冒大風險賭出來的,彩票賣那麼好也就不足為奇了。
3.將風險和機會對立,躲避風險,追逐機會。風險是風險,機會是機會,看到一個時忽略另一個。結果事後來看,真正那些真正給我們造成嚴重傷害的,往往是那些當初看起來是絕好機會的事件,他們有一些很具煽動力的名字,比如風口、牛市;而事後看來真正帶來可觀甚至是巨額回報的,卻往往是被眾人唾棄的明顯得風險,比如熊市,泡沫。
4.忽略大數定律的前提條件-次數。些許的勝算優勢在數量不夠多的交易次數下,其實很難被表現出應有的概率優勢,一般的交易條件下,我們以為那種必然,到底有多必然?答案是或許遠比我們想像中偶然。
這四個方面造成我們對風險誤會,錯過真正的機會。下面對四個方面分別說明他們是如何讓我們錯過的,為什麼風險是盈利的終極之門。
風險實際上是怎樣的?
1同一類別的事件,不同單個事件的風險相互獨立。而尤其重要的是,任何因素的差別,都會造成同類別事件中的各事件互為獨立事件。這些差別包括但不限於對象(主體),時間,空間,手法,態度等等差別。
什麼意思?以《小馬過河》的例子來看,過河的風險,對小馬、大馬、牛、松鼠、螞蟻是完全不同的。今天過和明天過不同,在這過和在那過也不同,會游泳和不會游泳不同。
我之前一直對這一點沒有清晰的認識,自然也缺乏足夠的重視,犯了犬儒主義。反正風險不可避免,每個人都一樣,那我只要限制風險的規模就可以了。教條的「截斷虧損,讓盈利奔跑」。這點重要,但我似乎把它放在整個交易價值觀中重要性過於靠前的位置了。苦行僧,強迫症,交易規則和執行很重要,但光靠這還不夠,沒有優勢只是在延緩死亡而已。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是兩碼事。在你戴個安全帶走鋼絲不會摔死不假,但並不代表你就是個可以用走鋼絲賺演出費的高手了。
同一類事件的風險與這類事件中每個事件的風險是兩回事,對每個對象不同,這意味著大量的、真正的機會。同一個事件,大家看到的風險實際上是不同的,別人或多數人眼中的風險、未必是符合事實真實的風險,你有可能認識到和他們不一樣但正確的風險。而這種風險認識差別,帶來的報價和行為方式的不同,非真實評估下的風險差價必然破滅,比如因為不了解或情緒給出的風險計價。
比如說股價,股價表現得是信息代表的價值,在未來的折現。這裡面有兩個要素、信息和未來。假設信息不變,多久的未來是個很大的變數,它取決於人們的樂觀程度。當人們悲觀時,他們的眼光就比較近,同樣條件下的公司報價就會更低。這也是價值投資為什麼有效,東西沒變、風險沒變,變得是人們的情緒與樂觀程度。同樣情況下,熊市中的人因為嚇破膽或放棄希望,而高估了實際風險。
2決定一個事件風險大小的是損失發生的概率、損失大小、及可能產生的實際影響。而非不確定性大小、這樣想的人有多少、對你的刺激大小,樂觀或悲觀程度等等其他因素。
這話相當容易明白,但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卻很少同時考慮那三個決定因素,而對無關事實的其他因素過度看中。多數時候我們說風險大、風險小的時候並確定我們在說什麼。
舉個常見的例子就是買彩票。雙色球的風險(不中獎失去本金)發生的概率達到93.3%,獎金期望是0.938,也就是長期來看,每2元的投入換回的回報為9毛3分8。人們為了傳說中的(1772萬分之1)的中的500萬的可能前赴後繼的冒2塊錢打水漂的「小風險」。這是典型的只看損失大小而不看概率和期望的情形,小金額冒大風險。它甚至稱不上投資或冒險,因其本質是為了暴富的夢想或妄想消費和交稅。
而只考慮概率和期望的例子也很多,類似的還有萬一發生的黑天鵝事件,因為一個事件的概率足夠小而不去考慮,用沉重的槓桿去博取收益的情形,萬一常常沒那麼萬一,真正傷到人的都是我們不去防範的認為不可能的事件。
以上兩種多少還是和風險搭邊的,只是考慮的時候不是很全面,還有更多時候,我們說的風險根本就不是風險。
人們在說風險大很多時候說的是:
我們對對象不了解;你三姨夫或專家說風險大;和大家的觀點不一樣;價格走勢不符合你的願望(太快了,太高了或相反);或是一種模糊的不確定性,但你並不知道是什麼不確定性。你的感受強烈與否;刻板標籤;你很害怕。
這些統統可以統統可以稱為偽風險。
風險對於一個商品來說是瑕疵,偽風險使得本來並沒有風險瑕疵、或有很小瑕疵的商品有了一個較大的折價。這就給我們帶來了真正的機會。
3風險和機會是同一個東西的兩種叫法,這個東西叫不確定性。讓不確定性區分為風險和機會的立場。風險和機會出現的前提是有立場。
多頭的風險是空頭的機會,空頭的風險是多頭的機會;趨勢性行情是做震蕩交易者的風險,做趨勢交易者的機會。反過來震蕩行情是趨勢交易者的風險,震蕩交易者的機會;羚羊活命的機會是豹餓肚子甚至餓死的風險,而羚羊死亡的風險是豹飽餐一頓和延續生命的機會。
你不要以為這種對立只發生在直接博弈的雙方之間,我們自己發生意外,受到傷害的甚至死亡的風險,總是純風險了吧?說了,風險和機會都是出現在立場之後的,我們的立場是想要健康活命的,所以認為這是風險。拋開道德,換個立場,這確實是醫院,喪葬公司、火葬場,或是食腐生物的機會。
如果你沒有立場,拋開立場,實際上就無所謂風險、機會,只有不確定性。甚至風險才是真正的機會,機會才是真正的風險。如果你有一些交易經歷,稍微回想一下你就可以明白,真正讓你虧大錢的,都是當初看起來的好機會;而讓你錯過大機會的,卻往往主觀的風險。
而從2裡面我們已經知道,很多風險是偽風險,是不了解,恐懼,懶,從眾來獲得安全感而已,如果我們不是逃避風險,而是真正的去識別這種風險,我們就有機會找到足夠真正可以利用的大機會,被廣泛認可的「大風險」----偽風險。
投資大高手都是利用廣泛風險的高手,利用風險與機會的差別認知,有意識的去尋找風險,特別是眾人、媒體包括專家廣泛口口相傳的大風險,去尋找其中的偽大風險和偽大機會,並利用它們。
財富來自於極少的大機會,大機會對應的是偽大風險,並非穩定盈利。或許保住本金講的並不是止損,而是不隨便嘗試,以及在足夠重要和有把握的機會上投足夠重的注。
4在交易中,很多人希望利用統計歸納出的概率、勝算、資金管理等手段得到優勢策略,拋開策略準確性不講,假設它是準確的,它起顯著作用的前提是大數定律。由於交易費用的存在,人的精力、特別是時間和金錢的有限,以及不做交易的機會成本,想要使得大數定律顯著生效的數量實際上有相當的困難。
我們總是在強調概率,強調離散程度,我們對此並沒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下邊的表是我做的一個模擬拋硬幣的實驗記錄,其中「次數」表示的是一輪測試共拋硬幣的次數,「測試編號」指的是第幾輪測試,每種次數下的測試共測試了20輪。正、反概率指的是每一輪不同次數的測試下出現正面的概率及反面的概率:
這個數據可以從兩方面解讀,一方面是歸納出的概率本身的準確性問題,另一方面是在一個可靠的概率下行動可能面對的運氣問題。
我們看40次實驗的第一輪的拋硬幣測試,正面出現達到了30次,概率達到了75%,更誇張的是前9次全部是正面。這誇張的數據出現的有點早,但它確實是第一個出現的。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這是某一個交易信號的情況,你統計它3年過去出現的40次中,有30次是正確的。忽略其他因素,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信號,那我們會認為它是非常不錯的。然後我們以此設計了交易系統。實盤第一年馬上變差-正確率47.5%,之後幾年分別47.5%,42.5%,45%,55%。實盤變差的重要原因是你最開始統計的就有問題,這是一個正確率為50%的系統,而你統計的那部分恰巧是偏離均值嚴重的那一部分數據。
這個問題你反過來想一下,也很有意思。你開發了一個系統,做日線級別,一年有40次左右的交易機會,你準確的知道它的勝率有50%,你通過資金管理等有段,使得綜合來看,這個系統一年能賺個百分之二三十。你實盤第一年系統跑的就出奇的好,勝率達到75%,大賺了一筆,之後連續三年,你處在保本和微虧的狀態。在這三年里,你的朋友們有的買房翻了倍,有的股票翻了倍,做生意的也賺了不少,連不靠譜的炒幣的也賺了,1000多個日夜裡,你會不會懷疑你的系統有問題?你會不會東改改西改改?你會不會換一套系統或者直接換種交易方法?非常可能。因為這麼長的時間會使得我們懷疑這是不是只是一般的偏離而已。為什麼?
大數是很容易理解,但並不是一個我們很容易感覺到的概念,我甚至覺得我們能有效感覺的數字只有10以內。你比如說10000,我們可以理解但不是真的能感覺到那麼多是多少,我們認識這個數字的方式是1個萬,或10個千。
我們用1萬塊舉個例子:它等於1台電腦或2個錢包;能看一兩百部電影,一兩百部是什麼概念呢?中國15年上映電影124部,等於你一場不落的看一年所有上映的電影,按一場一個半小說左右計算,你需要不吃不喝不睡覺看八天八夜。等於3000多斤大米,3000斤是多少?一碗米飯也就二兩米,一天一斤,夠一個人吃3000多天,一般人可以吃10年。一百多場電影、我們3000斤米我們只是籠統的覺得多,不是真切的感覺,看1年、看8天8夜,吃10年,換算成10以內的數字讓我們比較有感覺。
我說這麼多是為什麼?不要高估自己的理智、耐心和對大數的理解。相對於理智,真切的感覺更能影響我們的行為。我們對近10筆甚至是近5筆的交易有更強烈而真實的感覺。感覺帶來情緒,在你意識到之前,情緒非常實在的影響了你對事物的看法。
比較理想的情況下,交易個兩三年沒被市場淘汰的人,會發展出一些套路、系統,但情形和上面的例子可能很像。可能你非常幸運,你的統計歸納出的結果剛好非常接近正確,或是統計的不過是數據偏離的部分。但我們很難熬到大數下的概率顯現威力,就已經改弦易張,這就是每天在發生的事。通常只有微弱優勢的系統很難走的出來。概率、公式、數學看起來很簡單、工整、明了,很多人因此走上了程序化交易,但用起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前面說的情況屢見不鮮。真相是即使你知道數學真相,即使你知道的「真相」是真相,同樣需要修鍊和非常深刻的整合三觀,讓你脫離人類累積了千百萬年的感知方式。除了統計外,很顯然你還需要更多的東西和條件來支撐你完成「大數」的信仰。
你要有足夠的時間、金錢和耐心、智慧來積累出大數,使得必然結果顯現,這種方式更適合機構,好像賭場,彩票站或是市場中的各路專業大資金,因為他們是一對多的交易者的方式,能快速的積累交易次數。如果你個人想要累積出那樣的數據則很容易陷入頻繁交易而增加大量的交易費用,或是用時過長而產生懷疑、改變、或想要放棄等情況。想辦法附屬於機構或增加優勢或是真的更改交易思路可能更合適。
這部分說服力可能還不夠強,並不是說你不能這麼干,只是說它遠沒你想像那麼美好和容易。希望至少你可以重新思考一下統計等方式的應用,特別是從人的角度和你個人的角度。
總結
寫的有點多了,總結下:
風險是是一個事件產生我們所不希望的後果的可能性。
同一類別的事件,不同單個事件的風險相互獨立。
決定一個事件風險大小的是損失發生的概率、損失大小、及可能產生的實際影響。
風險和機會同為不確定性,沒有本質區別,其區別---風險稱之為風險,在立場產生之後。
概率及其表現出的可見風險,可以顯著,被實際應用的前提是,大數定理-事件足夠多發生的次數。
風險應常見的可利用的誤會有:
把一類事件的風險混為一談------每一類事件的每一個時間都不相同,通過學習和研究形成認知差距,先人一步進入趨勢或內行賺外行的錢。
將概率、損失大小、和實際影響以外的因素列入風險計價------這個是最多和最好利用的,人們常把自己對未知的焦慮、與大眾輿論的向左、害怕、懶惰、刻板印象等等也籠統的叫做風險。這部分偽風險,特別是被廣泛接受的偽風險,帶來的折價就是大機會。這就造成了很多高風險高收益的機會,其實是偽高風險,真低風險。
把風險和機會對立起來,逃避風險,追逐機會。------在投資領域,被廣泛認可的風險將不再是風險,潛藏機會;被熱炒的機會也不再是機會,只剩風險。因為達到了廣泛,信息已然透明,已然計價,很可能已然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反向的發現、快人一步成為真正的機會。
認為得到了概率和模型,控制了風險,就可以輕鬆盈利。------這一切得以成立和顯著的前提是大數,因為時間、金錢、精力和機會成本的限制,並不適合多數人,特別是優勢不明顯的情況下。利用上述認知差別,找尋偽大風險,在真正的自己把握的了的,少數大機會上重倉足夠長的出擊,才是財富的真正來源。
後記
我本無慾望給風險一個更加明確的定義,但通過對風險的審視,發現風險複雜的歧義,給我們帶來眾多機會。穩定盈利是既得利益維持其利益的方式,作為投資理念也無可厚非,但多數想要以交易為生的人來說,與其說這是一種好理念,不如說這是一種未能脫離打工者心態的人的美麗安慰。財富的創造過程來自於少數的大機會足夠重的投入,而非黃狗撒尿一樣雨露均沾,卻只是蜻蜓點水所謂的風控和穩定盈利。
我們的偶像大師們,做的其實不是表面的什麼順勢,技術分析,或是單純的量化、統計或是價值投資,他們做的是糾正大眾廣泛的錯誤下的定價。這種錯誤來自於錯誤的認知方式下給出的非真實情況的定價,這種定價是給出的原因里,願望、想像、情緒等統統被記了價,而它們會破滅。盈虧來自於價差,價差來自於估價,估價來自於個體。市場中的估值差異來自於認知。而風險和機會就是人們給出估價的重要依據。大的機會在廣泛的風險認知中,而非機會認知中。
真正明智的獲取財富的方式,並不是躲開風險,而是主動去認知實際的風險。當你找到一個更接近真實,但與大眾廣泛認為的風險認識不同的偽風險,那你就抓住了一個認知帶來的差價的巨大機會。
人們常常說自己錯過機會,不如說聞「風」喪膽。不論是最開始的個體戶、股票認購證,還是後來的互聯網、房產,包括這幾年的比特幣等區塊鏈,絕大多數人,在當時往往是用風險的標籤一貼了事,而當時把握機會的參與者,往往是被討伐或輿論批評的對象。類似的所有反周期的行為都會被當時的大眾認為「不正常」或「風險太大」,而行為人成為嘲諷的對象。人們不願去去接近和了解風險。
但願看過這篇文章的你,能對風險保持一刻開放的心,找到有廣度的偽風險,有能力把握幾個你遇到的「大風險」;去主動了解和分析你的虧損和風險,找出真正限制你交易的因素,找到屬於你的寶藏。
是為初稿。
推薦閱讀:
※許單單的3W coffee是怎麼聚集了那麼多股東投資的?找幾個大股東不就行了?投資人為什麼要支持他呢?
※初入商海的年輕人應該懂得哪些基本的規矩和潛規則?
※有十萬怎麼投資?
※2015年,400萬現金如何理財能實現年化10%的現金收益?
※優質的活期理財平台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