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自己自律 可能是最大的誤會

最近受邀在《嘉人》雜誌上開了個專欄,分享我在理財和生活中的感悟。這一期專欄的內容,和大家分享關於減肥和理財的看法。

我們辦公室有位同事查理,前陣子宣布進入減肥期。

印象中這是他一年內的第三次,於是他開始了天天中午吃色拉的時期。大概每天十點多,外賣小哥就早早就送來了配置好的色拉健康餐,五顏六色煞是好看,還會附贈一塊全麥麵包,看上去營養均衡,搭配合理。

就這麼吃了大概十多天後,眼見得查理還是沒有瘦下去。直到有天一位同事無意間發現查理正在喜滋滋地喝著加了厚奶蓋的奶茶。瞬間明白了他到底為什麼一直沒瘦。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瘦成了社會人人都在追逐的風向標,連男生們都加入了這樣的隊伍。這並不僅僅是因為大眾審美的選擇——伴隨著物質生活的豐裕,比起豐腴,勻稱的身材更為難得。

而關於「得不到的一直在騷動」,早就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國曾有一部高度寫實的紀錄片,叫做《56up》,選擇了14位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每7年進行一次拍攝,從孩子們的7歲一直持續到56歲。

片中有個值得玩味的細節:精英階級的Andrew和John以及從中產晉陞為精英階級的教授Nick夫婦,他們在56歲時依舊保持著不錯的身材;而那些年輕時英俊的底層男人們,最終都變成了胖子或者禿子,他們的妻子,無一例外體型更是走形得相當厲害。

保羅·福查爾那本論述美國階級的《格調》一書,一早就尖刻卻坦白地指出:「炫耀肥胖是貧民的又一標誌,目的似乎意在向較高階層進行最大程度的美學冒犯,從而達到某種形式的報復。」而瘦,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節食運動,和存錢增收,都是人人想做去充滿壓力的事。於是,99%的結果都可以用一句話形容:間歇性勇猛精進,間歇性混吃等死。

「那麼,我們應該更加自律一些,好身材和更有錢都得靠它。」我們大概都無數次這樣要求自己。可是我想告訴你另一個事實,如此政治正確的話,卻被科學研究駁斥了:自控力極其稀缺,很難提升。幫助我們不斷完成突破的,往往不是自控力,而是更自然的習慣本身。

其實,這個科學研究還可以換個角度用經濟學做個解讀:任何寶貴的資源,天然就是稀缺的。也許你會覺得,有錢人沒有窘迫的時候,身材健美的人不喜歡偷懶。但事實是,他們最具優勢的是保持對適度稀缺的調節力。

還是拿財務問題做個例子。你有沒有發現,身邊收入和消費水平差不多的人,給人呈現的氣質也非常不同?為什麼總有些人,得體卻不奢侈;有些人不斷翻新著衣櫃,卻很難稱得上優雅?

其實和自控力一樣,省錢也是個偽命題。如果放到整個人生的時間跨度來看,我們只會有一個主題:分配。現在花還是未來花?花在這件事上,還是花在那件事上?

就說消費這件事,在我回憶了我不少後悔型消費的過程,就會發現一個共同點:發現無論便宜抑或貴,任何後悔的買賣都是買時高估了快感,用時低估了價值。

具體而言就是他們的「好東西分數」太低。

「好東西分數」=(購買時的快樂 + 享受頻率 × 單次愉悅度)/ 產品價格

有句話我非常贊同,凡是不可持續的,都不值得羨慕。與其說強求自己不剁手,擁有適合自己的分配決策機制,才能習慣成自然。

那麼,如何擁有消費方面的好習慣呢?結合上面的好東西公式,分享一點個人心得:

1.學會做消費前分類。

根據使用頻率和使用目的,對購物對象進行分類。同樣的到了健身減肥這裡,真正的健身達人們,也會制定詳細的計劃表,包括一周內哪幾天練習,哪幾天休息,甚至也會給自己安排「欺騙日」,以滿足自己偶爾吃一下高熱量的慾望。

2.提升自己對於品質的資格感。

與其去囤積大量便宜卻在日後用不著的物品,不如選擇一些品質高的東西。

3.用持久的興趣來進行篩選。

衡量自己是否真的感興趣,這真的是我喜歡的嗎?要是只是想滿足自己一時的衝動的,那可以再稍微緩緩,聆聽一下內心的聲音吧。

換個思路,別「逼」自己去自律了,我們需要的是享受適合自己的好習慣。

我在嘉人上的專欄還可以看:

明天穿什麼?| 跟有錢人學來的3個套路

最怕你說嚮往自由,又拋不下安穩的心

weixin.qq.com/r/X3W_pnn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最好的教養,是學會「被拒絕」
如何與比自己優秀的人交朋友?
你通常在失戀後,才意識到你又用愛情毀掉了一段友誼
對情緒的認知,決定了你的生活高度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變得越來越宅了?

TAG:理财 | 自制力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