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不好嗎?是的!
(一)順從內心是安慰劑,不是解藥
為了準備這篇文章,去知乎上搜了一圈關於「我內向該怎麼辦」的回答。
得分較高的觀點普遍都是:接受自己,內向讓你強大。
論據則是,我有認識一些外向的人,他們只會溝通,不擅做事,最後還是一敗塗地。也認識一些內向的人,他們勤勤懇懇,最後收穫好評。
讓人順從內心普遍更容易得到共鳴,畢竟,態度與行為一致時,我們會更心安。
就如同我喜歡看到「單身也挺好」的文章,這讓我感覺舒服。
可問題是,接受自己並不等同於否定改變,畢竟,內向的缺點我們見得太多。
(二)不說絕對,而說概率
內向的人普遍喜歡一句話:酒香不怕巷子深。
換成人話就是:如果我厲害,總會遇見賞識我的伯樂。
可問題是,這句話適用於「厲害的人」和「足夠香的酒」。他們可以足不出戶,就門庭若市;但更多的人,有那麼優秀嗎?
我是學統計的,影響最深的概念是「概率」。
就如同好大學的學生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我們能找到一百一千個案例來論證它的錯誤,但不可否認,好大學畢業生找到好工作的概率更高。
同樣,在同等能力水平上,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找到伯樂的概率更高。因為他們不只是等待被發現,而是主動溝通。
(三)幾個技巧,但只是技巧
性格之所以為性格,是因為它的連貫性。在一定時期內,要改變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做一定的改良。
在更早之前,我也是個內向的人,這裡分享一些個人的經驗:
第一,做足準備。
上周在深圳做了一個分享,從台上下來後,坐旁邊的小彩說:曹將,感覺你在台上和台下像兩個人。
也是,台下的大多數時候,我都是說話小聲,有時還會語塞。但在台上,看起來似乎胸有成竹,還會做一些互動。
其實答案很簡單:在前一天我自己排練了兩遍,是從頭到尾一字一句的演練。包括什麼時候有包袱,什麼時候站在台下。
這樣做的好處是,我按照 100% 的方案準備,那麼結果只有 80% ,那也足夠。
《圖解整理術》一書提供了一個類似的溝通方法:
每天花 10 分鐘左右集中閱讀一遍當天的熱點新聞,並記在手機或本子上。
當跟朋友或同事聊天時,自然就有了話題。
第二,高階挑戰。
研究生室友數學很好,到哪種程度?就是找工作時做測試,其中的數學題我們要做 10 分鐘,他 1 分鐘就能搞定。
我們向他請教,得到的答案是:
因為以前學過奧數,對比起來,這些題目就是初階難度。
如果一個人經受了高階的挑戰,那麼低階一般不在話下。
本科時候因為加入了校報,被推上台去做宣講介紹。
當時台下有 300 來張新鮮面孔,自己說話時聲音都在顫抖,結束後也不是特別滿意。
但它帶來的好處是,之後再在班上做展示,真的不會緊張。
所以,如果有做提報的機會,一定要把握住。
一旦適應了高壓環境下的表達,那麼輕鬆情況時,也不會害怕。
第三,降低心理預期。
對很多內向的人來說,不敢開口的重要原因是,怕被拒絕,怕失敗。
有一次因為個人的事,需要找某個朋友幫忙,但一直不知道怎麼開口。
吃飯時,我把這個困惑跟同事交流,她說:
你的情況是,一開始就假設對方要幫你,對方不給心理就感覺受挫,很難受;為什麼不換個思路,一開始假設對方不忙忙,那麼給了就是賺到的。
這個方法還可以進行適當延伸,那就是「假設最壞場景」。
例如去加一個大牛的微信,最壞場景就是他不加,但沒事啊,反正他也不認識我。
第四,讓自己被需要。
如果實在不好意思主動跟他人溝通,那就創造條件,被動溝通也行。
比如,在桌上顯眼的地方放一些吃的,下午 4 點總有「嗷嗷待哺」的同事四處覓食,這時候一兩句交流,便讓兩人關係更進一步。
這一點的極致體現,那就是成為部門甚至公司在某個領域的佼佼者。
比如之前文章里寫過的一個同事,文字功底很強,有幾次我對自己的文章不自信,便會主動找她幫忙看看。
這就需要利用業餘花時間,在愛好或特長上做到極致。
我是小結
如果把內向改成害羞,那每個人都會遇到。畢竟,人一旦離開舒適區,就容易緊張。個人經驗,分享四個建議:
- 做足準備。如果實在沒自信,那就把要說的話在大腦里過一遍;如果場合實在重要,那就把它背下來。這是笨辦法,但真有用。
- 預期管理。這是心態建設,讓自己從受挫心理改為收穫心理。不要一開始假設對方要給,心態便會更加平和。
- 高階挑戰。如果有機會,體驗一兩次難的場景,那回歸平常,便多了自如。
- 被動需要。它的極致是能力,畢竟人和人的交流,終究是價值的交換。
我是尾巴
本文的立論基礎是內向在一定場合下,會影響到個人發展。
但這並不是說這種性格不好。內向的人普遍做事專註,給人靠譜的感覺。
這種優勢如果沒有到極致,又容易讓自己成為隱形人。
適當改變,取長補短,才能讓優勢更為突出。
畢竟,有 100 分的實力,為什麼不表現出 100 分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