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的下一挑戰:識破蒙面人

原文:The next challenge for facial recognition is identifying people whose faces are covered

首發:人臉識別的下一挑戰:識破蒙面人 - 集智

翻譯:Kaiser

人臉識別應用日漸普及,很多人也會想到規避監控,但問及方法,大家都說:很簡單,戴個面具不就行了。這個辦法現在雖然管用,以後可能就不好使了。人臉識別技術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識別蒙面人——也即是說,想在光天化日之下還真人不露相,會越來越難。

arXiv上的一篇論文就講了這樣一個系統,也成了本周的業界熱點。研究者使用戴各種面具的人像做訓練集,訓練深度神經網路。社會學家Zeynep Tufekci在Twitter上分享了這一研究成果,他認為這樣的技術可能會成為壓迫者的工具,獨裁國家會用來識別蒙面的反對者,以此壓制異見。

這篇論文本身還是應該持保留態度,其結果還遠低於工業標準(對戴帽子、墨鏡、頭巾的人,系統只有55%的準確率);數據集規模太小;業界專家也對這一研究多有批評。

薩里大學從事人臉定位與分析的研究員Patrik Huber告訴The Verge:「這篇論文給我感覺沒有說服力」。他指出這一系統並沒有真正把遮住的臉和完整人像匹配在一起,而是用了「面部關鍵點」的技術(眼睛,鼻子,嘴唇等面部特徵之間的距離)。

儘管這篇論文有顯著缺陷,但識別蒙面者確實是很多團隊都在努力的一個方向——而且進展飛速。

比如Facebook訓練了一個神經網路,可以根據非面部特徵,如頭髮、體型、姿勢等識別身份。基於部分面部的識別系統也已經研發出來(但是,還不足以商業化)。AI驅動的步態分析,對人的識別已有相當不錯的準確度,甚至可以應對低解析度的視頻片段——就像CCTV(閉路電視)里那樣的。

瑞士巴塞爾大學研發了基於圖像重構目標面部3D模型的技術。該項目科學家Bernhard Egger告訴The Verge,這一領域在短時間內就會有重大突破,但也不是保證有效的,因為人類總有愚弄機器的玩法。「機器或許能在特等任務中超越人類」,Egger說道,「但我相信只要你想避免,總有機會逃過識別」。

比如戴上一個完全擋住整張臉的硬殼面具,就能讓現有的面部識別系統癱瘓。也有研究者搞出出一套特別的眼鏡,專門用來刁難AI系統。清晰照片同樣也是稀缺資源。Egger指出我們現在的人像識別系統之所以好使,是因為環境可控——手機拍照,把臉放在特定區域。

隱私權律師則稱,即便這些系統多有不足,但仍然會隨著法律的進步,被社會所接受。比如上個月,倫敦警方採用實時面部識別工具,掃描參加諾丁山狂歡節的遊客。在活動之前,他們整合了獨家定製的數據集——500多個正被通緝的、或曾被禁止參加此類活動的人的照片,經過訓練的圖像採集設備布置在狂歡節的幹道上。但是根據人權組織的報告,只有一個參會者被成功糾了出來(他的拘捕令還是已經過期的),另有35例假陽性。什麼叫假陽性呢?就是錯殺了良民。就這樣警方仍然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如果把人臉識別資料庫、新式AI數據分析技術跟對警方攝像頭的質疑結合起來,就會發現公共匿名性正在逐漸削弱。而且在當下的政治風向里,反對者群體也變得越來越多,且越來越暴力,這種隱患不容忽視。正向Tufekci在Twitter上說的,新技術往往還不知道怎麼正確使用,就就先被發明出來了。

Amarjot Singh,本篇arXiv論文所指項目的領銜研究者,表示他們的系統本身是中立的,至於由此產生的社會影響,取決於如何使用。「裨益總比危害大」,他對The Verge說道,「所有東西都有正反兩面的使用方法,連汽車也是如此」。Singh補充道,他和同事們正在尋求科研資金以改進系統,最終會實現商業化:「我們會擴充數據集並嘗試做出成型的產品。雖然暫時還不是很確定,但數據集是一定要擴充的。」

推薦閱讀:

機器學習原來這麼有趣!第一章:全世界最簡單的機器學習入門指南
理工女八卦 | 暮光女撰寫人工智慧領域學術論文!
機器要怎麼樣才能產生意識?
如何看待4月7-10日的德撲人機比賽?是否意味著博弈工種會被取代?(例如金融市場,電子競技)?
如何評價王垠的文章《AlphaGo與人工智慧》?

TAG:人脸识别 | 深度学习DeepLearning | 人工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