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先民崛起的特色兵器—青銅戈
雖然說到中國上古,大家一般講夏商周並稱。但在學術界,夏的存在依然富有爭議性。根據目前的考古證據,可以確定的是,商朝是一個強大的奴隸制政權,也是華夏先民崛起的開始。也正是一種極具華夏特色的武器支撐起了這個強大政權。這種武器就是青銅戈!
▲依靠武力欺負壓百姓的商王朝
根據文字記載,商人通過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在中國大地上開創出了一個新的時代。經過不斷發展之後,商王朝的農業、畜牧業作為第一產業不斷壯大,並以此為基礎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最直接的就是青銅製造。可以說,商王朝創造了當時世界上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
▲商代司母戊鼎
但在商朝時期中國的銅礦大多不在離商都較近的中原地區,按照現在考古發現,商代的銅礦基本上分布在長江流域南部地區,也就是「江南」。當時一般都是在開採地將青銅冶煉後鑄成銅錠,再通過長江水路及陸路運回商都後,再進行青銅器的鑄造。所以為了保證青銅這一戰略物資輸送線路的安全,以及當時為了應對商朝周圍大大小小的夷人、方國,商朝需要一支強大的武力進行作戰,而青銅產量的增加又為前兩個需求提供了條件,青銅兵器特別是戈的發展便水到渠成了。
▲商代不同時期戈的種類
戈屬於夏商周三代最為重要的進攻型格鬥武器,其次是矛。總的來說,戈就是一種橫向安裝在木柄一側、刃頭尖銳呈刀、劍形狀的金屬武器。因為裝柄方式的原因,早期銅戈的主要進攻方式為啄擊。到了周代,隨著裝柄方法的進步,戈才得以有效地進行勾割。而由於銅戈尖部銳利,受力面積小,所以在進行啄擊時壓強極大、穿透力極強,殺傷性能十分可觀。銅戈作為中國先秦時期的特色武器最早出現在夏代,出土於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屬於二里頭文化三期。這兩件銅戈一件直內方穿,援和內的分界線不太明顯,從形狀上看更像是鐮刀,不過上下邊緣都開了鋒刃。另一件銅戈則是直援、曲內,無闌,援和內區分明顯,從援中起脊,上下刃鋒利,在內上有圓穿,長度為32.5厘米。這件銅戈相比第一件製作更加精美細緻,代表了夏代武器製作的尖端技術。
▲戈的發展演變史
商人則在夏人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商代前期在形制上完全繼承了夏代銅戈的特點,形體瘦長、援的上下鋒緣對稱、內稍長。但商人也不是一味繼承,其中最大的改進就是發明了闌,上下闌的出現使戈體與木柄的連接更加牢固。到了商代後期,這種形制便被打破。這時候的青銅戈跟早期相比戈體更加短寬,援的上下鋒緣也不再那麼對稱,上緣是前低後高的弧形,下緣較為平直,內跟以前比縮短了不少。當時的青銅戈與盾牌配合使用,裝備於步兵,攻擊方式依然是以啄擊為主。因為對於步兵來說,在步戰的情況下,手臂揮動是最為簡捷最為有效的攻擊動作,再加上銅戈鋒刃銳利、壓強大阻力小、戈體與戈柄呈直角相交,因此揮動手臂啄擊是銅戈這種兵器最為有效的攻擊方式,根據記載,商朝軍隊曾在一次戰爭中用銅戈作戰擊殺了兩千六百五十名敵軍,大獲全勝。
▲商代婦好畫像
不過早期的銅戈由於裝柄方法簡陋,大多是夾柲,也就是把木柄劈開一條裂縫然後把戈體夾進去用繩子纏緊。這種裝柄方式很容易在戰鬥時造成用力過猛戈體後陷的結果。
▲商代武士
為了使青銅戈在戰鬥時發揮出更大的威力,商人對此進行了一系列改進,其中上下闌的出現就是早期嘗試的結果,但上下闌雖然近一步加固了戈體和木柄,但依然無法有效解決戈體後陷的問題,於是又出現了銎內戈、有胡有銎戈、直內有胡戈,有效解決了戈體後陷的問題,將銅戈的啄擊功能更加完善。
▲銎內戈
到了商代後期,戰車的出現使銅戈不再局限於步戰,也被裝備於車兵進行車戰。這個時候銅戈作為步兵用啄擊武器的局限性就出現了,因為在高速移動中要想啄擊中敵人並不容易,而殺傷範圍不如揮砍勾割,但銅戈的直角形狀也不利於揮砍勾割,於是商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改進。
首先,商人把銅戈的援部上仰,與闌不再是直角相交,而是加大角度成為大於100°的鈍角,這樣就減小了戈體下刃受到的阻力,還能利用戰車的速度加大切割深度。然後將戈體下刃以大弧度過度成胡,這樣援、胡連為一體使得勾割功能更強一步。最後就是裝柄方法了。榫孔式戈柲的出現將銅戈的效率發揮到最高。這種方法利用戈體直內和木柄榫孔相容,之後設胡加穿,以結合點下移的方法增強戈體抗傾斜能力,同時增加了結合體的數量,使戈體和戈柲更加牢固。
▲商代士兵
這些改進解決了青銅戈在作戰時用力過猛導致戈體傾斜、後陷甚至脫柄的問題,也讓青銅戈出現了作為兵器的第二個功能:勾割。
而除了上述青銅戈之外,商代還有一種援部是三角形狀的青銅戈,這種青銅戈又叫戵或戣。它的特點是援部較短,正面較為寬闊,總體形狀就是一個三角形,上下鋒刃與前鋒結合更加利於啄擊,根據援部形狀又可以分為對稱三角緣戈和不對稱三角緣戈。但這種青銅戈的出土並不多,佔比不大,而且一般認為不屬於商代青銅戈種類,應該是從四川漢中傳入商文化當中的。
▲三角緣戈
青銅戈在商代兵器中的出土數量最多,佔五分之四。而它的木柄即戈柲,由於是木製的原因而導致不易保存,大多數早已腐爛無法得見,只有少部分保存到今天被考古工作者發現。結合出土的戈柲來看,總的來說長度一般在60厘米到1米之間,直徑為3~4厘米,戈體一般長20~30厘米,這個長度很適合步兵近身格鬥時配合盾牌使用。
另外,商代的青銅戈屬於合金兵器,主要以銅錫合金與銅鉛合金為主,也有部分銅錫鉛合金。一般認為,青銅兵器中含有的錫達到18%~20%時其硬度和強度達到最高,再高硬度反而會下降。這個時候加入一點鉛便可以有效緩解高錫銅的脆性。商代青銅戈的金屬含量中大多數實用兵器錫含量在10%~16%之間,也有少部分達到了18%~20%,屬於高錫銅。但也有出土的一些戈,錫含量在10%以下,且高鉛,另外還大部分製作粗糙與實戰屬性相矛盾,所以被認為是隨葬用的名器。
▲商代隨葬用的戈
至於中國青銅戈的起源歷來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源自石斧說、源自凸背狹長石刀說和源自石鐮說。但這三種說法都不可信,因為按照現在大量的考古成果來看,石斧是斧鉞的前身卻不是青銅戈的前身,因為石斧及斧鉞的主要作戰方式是利用縱刃進行劈砍,兩邊是不開刃的,與銅戈在功用上有質的區別。而從最早的銅戈實物來看,在形制上跟凸背狹長石刀也有著很大的區別。比如說二里頭銅戈上下刃線條對稱,鋒刃尖銳,而凸背狹長石刀則只有下刃沒有上刃。另外,銅戈是橫向裝在木柄上的,主要用來啄擊,凸背狹長石刀則無需裝柄,而且主要用法是用下刃砍割,所以銅戈的起源跟凸背狹長石刀也沒太大關係。最後再說說石鐮,雖然石鐮刀的裝柄方式跟銅戈一樣都是橫向裝在木柄上,但石鐮刀的刀身是彎曲的,有弧度,而且只在下鋒部位開刃,因為它的原始作用是收割作物,要想攻擊敵人也只能是拉割。銅戈相比石鐮刀身更加平直,而且上下鋒都開刃,重視啄擊,所以銅戈和石鐮應該也沒有傳承關係。
▲石刀、石鐮與最下方二里頭銅戈外形對比
不過除了銅戈之外更早還有石戈、玉戈出土,從外形上可以看得出來青銅戈是繼承自更早的石戈、玉戈的,但石戈、玉戈又從哪兒來筆者就不知道了,希望有一天我們中國的考古工作者能夠解開這一謎題。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王龍潤,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詳細中國歷史地圖版本3-還煉不煉了♀?!
※你好,李煥英;你好,母親
※川軍1團人在10小時後只剩1個營:悲壯的豫西金斗寨戰鬥
※他用一根長釘,從眼眶錘入那個人的頭顱,竟只為了治精神病……
※「每當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出現重大危機的時候,愛國主義的破旗就又散發出臭味來了。 ——列寧」 怎麼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