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中國債務!

請允許我也標題黨一下。

有人在評論(zhihu.com/question/6425)中告訴我,中國要崩潰了,問他們原因,其中最主要一條罪狀是「中國的債務危機」,還給出了鏈接。IMF稱中國債務水平「危險」,文章稱:

IMF現在預計,到2022年,中國的非金融部門債務將超過GDP的290%,而去年為235%。該組織此前曾估計,債務水平將在未來五年期間穩定在相當於GDP 270%的水平。

290%,好可怕!

呵呵,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一向較為鄙視財經媒體文章,一方面是,大多數記者真的不具備寫財經新聞的知識水平,另一方面呢,新聞總是要吸引眼球的,而統計數據很多時候又較為平淡,往往看不出什麼端倪,不夠「勁爆」。於是乎,有意或者無意,記者總愛瞎「加工」,不泡製一篇「震驚體」,實在對不起自己的薪水。國外媒體呢,除了上面的提到的水平問題,往往還多了一個屁股問題。倒也不怪他們,因為對中國經濟正面的報道,真不算什麼新聞,誰都知道中國經濟發展的好,而只有報道中國經濟不好、出了問題、馬上崩潰藥丸,這才是新聞,讀者要的就是這種「這天終於來了」的感覺。當然了,也不是說所有媒體都一樣不可靠,據筆者有限的觀察,《The Economist》總體水平確實是較高的,他上面很多文章的作者本身就是經濟學者,因此相對嚴謹、可靠很多,即使是批評中國(其實對中國經濟積極正面的文章也很多)也往往言之有物,讓人覺得對事不對人。當然了,也有個缺點,那就是文章是要付費閱讀的。

好了,不扯遠,讓我們回到中國的債務問題上來。大家最關心的還是——中國的債務問題嚴不嚴重,是不是快藥丸了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得先明確一下,到底「中國的債務」指的是哪些債務。

1,政府債務。

政府債務包括中央政府債務,和地方債務。政府債務有多少?最新的數據是截止到2016年末的,中央政府債務12.01萬億,地方政府債務15.32萬億,合計27.33萬億。而2016年GDP達74.4萬億。政府債務/GDP = 37%。

有人覺得這數據有隱瞞,地方政府還有融資平台的隱性擔保債務,雖然不是名義上的地方債,但也是要當地政府還的。

確實如此。

這部分有多少呢?最新數據里沒有精確的統計,我們只能估算。

2013年的時候,為了排查地方債務風險,審計署專門做過一次地方政府債務審計,可以參見《2013年第32號公告: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在這個報告中,政府的或有債務佔到政府直接債務的46%。

在此後,地方債得到了一定的監管和控制。但是我們做估算,就往高一點估吧,我們假設2016年,這個比例還超了,或有債務達到直接債務的50%吧。

於是,估算政府總債務 = 直接債務27.33萬億 x 150% = 41萬億。

「估算政府總債務」 / GDP = 55%

這就是可怕至極的中國政府債務!55%!!

等等,這個數字是高還是低啊?感覺……不知道。

不要緊,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我們來看看美國!

2016年末美國政府總債務 = 19,976 B$,美國GDP多少,18.57萬億美元!

美國政府債務 / GDP = 107.4%。

呃 …… 怎麼感覺哪裡出了問題。

好了,不要在意這些細節,我們看看日本!

2016年末日本政府總債務 = 11.8萬億美元,日本GDP多少,4.94萬億美元!

日本政府債務 / GDP = 239.2%。

擦!不是說中國債務可怕,藥丸嗎?怎麼美國、日本,分明乙烷啊!

好了,不耍嘴皮子。直接貼IMF的數據吧。

上面是IMF統計的圖表,黃色越深,政府債務越嚴重,表格里給了一些國家政府債務/GDP的具體數據。

結論很明顯,相比美國、日本、歐洲這一堆發達國家,中國的政府債務,即使經過我們的「修正」,添加了「或有債務」,也真的只能用「健康」兩個字形容了

是不是中國政府債務一點問題沒有呢?也不能這麼說。

個人認為,中國的政府債務,有問題,但外行們的批評其實根本不在點子上,問題完全不在於規模,更在於中國的財政體制問題——政府和企業之間往往隔了一層窗戶紙;地方財政缺乏足夠的財政紀律;銀行也沒有表現出合格的商業銀行行為。這是一種危險的組合,使得地方政府可以讓銀行來為自己的債務買單。這才是真正的政府債務問題

當然了,如果你要問我,政府債會不會爆啊?地方債會不會大面積違約啊?

個人認為,不會。不僅僅是因為政府債務的規模可控,更因為:

1)政府有好資產。中國政府實際上擁有非常好、非常多的資產,不僅僅是政府未來的稅收收入。中國政府擁有城市裡所有未招拍掛的土地,擁有一堆壟斷國企股權,擁有一堆礦產、鐵路、橋樑、公路,這些全是優質資產。擁有這麼龐大的資產的政府,怎麼出債務危機呢?真出了危機,賣掉點資產就能變出錢來。

2)借債用途健康。不管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借來的債,並不像歐洲的希臘、葡萄牙之類的「歐豬」國家,用在了社會福利或者消費之上,而是將借來的錢大部分用於了基礎設施投資。這就好比,同樣借了100萬,一個人是用於買房,自己付了首付,剩下的用貸款。另一個人,則是將這100萬用於消費、揮霍。那麼,這兩個人的償債能力、違約可能,顯然,是完全不同的。

3)高增長。中國的政府收入是在不斷、快速增長的!速度很多時候甚至快過GDP!就好比一個人貸款買房,他收入前景很好,每年都在加薪,那他違約風險自然小嘛。

好了,政府債務問題我覺得差不多可以討論到這裡了。總而言之,中國政府的債務問題,其實是指背後的制度。如果擔心政府還不起錢,真的有點杞人憂天。

2,企業債務。

企業負債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貸款,二是發行債券。毫無疑問,前者是大頭。

我們先說貸款,中國的企業貸款有多少呢?

可以考察一下央行發布的「金融機構本外幣信貸收支表」。鏈接中是2016年的情況,我把12月末的數據單獨截了出來,見下圖。

可以看到,「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在2016年12月末的餘額是74.5萬億。

注意!這裡的貸款餘額是包括了機關團體的,也就是政府拿到的貸款,而這一塊在我們上面一節的內容中,已經被計算在「政府負債」中了,所以應該要扣除。不僅是地方政府的直接貸款,地方融資平台(城投公司類)的貸款,也在上一部分被我們「預估」在政府負債中了,那如果算在政府負債中,就不能算在企業負債中,或者,這塊算在企業負債中就不能算在政府負債里,否則就是重複計算了。我們把上一節預估的41萬億政府及地方融資平台債務扣除掉,還剩33.5萬億。

第二塊是企業債券,我們可以考察央行的「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統計表」,2016年的情況。可見,截止2016年12月末,企業債券存量為17.92億元。

於是簡單加一下,中國非金融企業的總負債,33.5+17.92 = 約52萬億,除以GDP 74.4萬億,最終得到——

中國企業總負債 / GDP = 70% !

70%!高還是低?還是老規矩,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美國情況咋樣呢,可以看一下美聯儲2017年Q1的報告 「Financial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美國目前國內總債務存量47.5萬億,其中非銀企業的負債總額13.7萬億元。美國GDP多少來著,18.57萬億,一除,得到——

美國企業總負債 / GDP = 74% !

呃……尷尬了,好像也差不多啊。

有人會覺得上面測算過程不太嚴謹,由於央行沒有直接提供企業負債貸款情況,導致中間夾雜了一個估算值,這樣和美國對比信服力就欠缺了一點。

嗯,沒關係,我們還有另一套解決思路。

國際間的橫向對比不好比較,我們就來試試時間序列上縱向對比。只取一個參數「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看過去10年它相對GDP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見下表。

過去10年里,這個比值確實有上漲的趨勢,但是較微弱。除了09年里,出現了較大的突變(從82.3%上漲至98.5%)外,其他年份變化都較溫和,特別是2015年以來。

(備註:這裡其實是用存量/增量做時間序列的,即使在每一年什麼都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圖形本身向上線性傾斜或向下線性傾斜都是有可能,並不能說明什麼。)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這個比值已經到了觸發「債務危機」的時刻,為什麼過去10年,似乎沒有發生呢?不僅沒有發生,過去10年間的中國經濟還相當不錯的。如果說,真的即將發生「債務危機」,那為什麼是現在,是什麼參數表現出了危險的跡象?

至少,我們從這個比值並不能看出「危機」來臨。

下面是個人觀點:

1)一個企業要發展需要錢,有兩種手段,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由於金融業不發達,中國企業過去,也包括現在,主要融資手段還是債權,且主要是銀行貸款。美國企業融資手段相比中國多很多,從中美兩國股權投資基金的規模就可見一斑。如果美國企業股權融資多,相應他們的債權融資量就會減少。

2)考察企業債務和GDP的比值並無太大意義,我其實也沒見過美國拿出這樣的數字和指標說事的。一個企業的負債高不高,主要還是要看該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償債能力如何則要看利潤表和現金流。拿企業累積債務(存量)除以該國某一年的GDP(增量),意義十分有限,參考就好。

3,個人債務。

個人的主要債務就是住房貸款。

中國的情況—— 2016年末,33萬億人民幣,佔GDP 44%。

美國的情況—— 2017年Q1,14.9萬億美元,佔GDP 80%。

這條其實不用比,拍腦袋也知道美國多於中國。中國老百姓一直重儲蓄、勤儉,消費觀量入為出,美國則是完全依賴貸款。

最後,總結:

1,需要弄清楚問題出在哪。為什麼這篇報道的結論讀起來如此荒唐,和我們上面計算的數據完全不同呢?我花了點時間研究了一下。

首先,金融時報的來源確實是IMF最近一篇叫「China"s Economic Outlook in Six Charts」的Report(鏈接),如下圖。

而IMF之所以在這篇Report中給出這樣的結論(即:中國債務/GDP 達到242%,並在2030年超過300%),所依據的數據則是來自2016年10月的一篇論文(鏈接),論文是由IMF的一些研究員撰寫並發表的。

這篇論文中,對於銀行貸款的描述是基本沒有問題,與央行的數據一致。問題出在哪呢?見下圖。

論文認為,中國的影子銀行(信託、證券、資產管理公司)的放貸規模已經「超過了40萬億,達到了銀行信貸規模的40%」。

看到這,我明白了。

我想,一些從事信託、券商資管業務的朋友也應該明白了。

IMF根本沒有弄清這40萬億規模是什麼。

略解釋一下,以信託為例,信託分了單一資金信託和集合資金信託,大部分單一信託,都是所謂「通道業務」,絕大部分目的都是為了繞開銀監的某些制度和規定。這些「信託」其實只是一層「殼」,左手進,迅速右手出。如果這裡的錢,被加進信貸,那顯然會將信貸規模計算兩遍。對信託產品的理解上,毫無疑問,銀監會、央行,比IMF的研究員清楚的多的多。IMF弄錯了這一塊,其結論已經不可能正確了。

2,討論一下,債務/GDP,究竟是什麼東西?

要描述中國的債務情況,其實最有說服力的應該是央行的「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統計表」。這裡包括了人民幣和外幣貸款(所謂「表內業務」),委貸、信託貸款、匯票(即「表外業務」),股票和企業債(即直接融資),以及小貸等其他項目。

個人認為,社會融資規模和M2,就是貨幣的一體兩面。

M2是從存款(即負債)、資金供給端出發,表達央行提供給市場多少貨幣。而社會融資規模,是從貸款(即資產)、資金需求方出發,表達市場需要多少資金。這兩個值,相差不會太多。2016年社會融資規模存量155.99萬億,M2是155.00萬億。

所以其實當我們討論債務/GDP的時候,一定意義上,也是在討論M2/GDP。

融資規模也好,M2也好,都是存量,而GDP則是增量,用他們比值的時間序列變化來衡量存量是否過高,並不妥當。很可能什麼都沒發生的情況下,存量/增量的商,就是會增高或者降低的。舉個例子,你今年的年收入是10萬(增量),家庭財富是100萬(存量),這個存量/增量的比值是10倍。假設你今年一分錢沒花,於是家庭財富漲到了110萬。明年,你的年收入不變,還是10萬,還是一分錢沒花,家庭財富變成120萬…… 你看,其實你的家庭年復一年,並沒有什麼變化,但是存量/增量的比值,卻在年年變化。這能表達你家的存量,或者增量的變化有什麼不妥嗎?顯然不能。而如果我們改用增量/增量的比值來做時間序列,結果會得到一條水平線。

(另註:M2/GDP這塊內容,chenqin博士做過很好的闡述。參見chenqin:「美國規定 M2 不得超過 GDP 的 70%,而中國 M2 是 GDP 的兩倍」的說法是否正確?)

因此,我們把融資規模的增量部分和GDP再做比較,可能更為恰當。於是,我製作了下表,看一下,現在你覺得每年的融資規模(增量,數據來源)與GDP還顯得衝突嗎?嗯,沒錯,09年確實是個誇張的例外。

(全文完)


推薦閱讀:

張雨綺的老公被曝欠千萬賭債,張雨綺要幫他還嗎?2017法律新看點
儘管網貸市場一團糟,信用卡債務管理公司Payoff還是順利開啟了新一輪融資
信用時代來臨?馬雲直接宣布租房免押金!
爸媽欠的錢,憑什麼要我還?
400億負債曝光!佳兆業脆弱是中國地產業縮影

TAG:中国经济 | 债务 | 地方政府债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