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青拒絕崇洋 反思台灣民主

(本文首發於中時旺報 面向台灣讀者)

崇洋,在20世紀幾乎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記憶,那是一個對中國而言,幽暗的一百年,古老文明徹地被西方新文明所支配,而真正毀滅自己傳統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中國人自己。

西潮猛烈,日本也經歷了一次自我毀滅以圖存,但其力度遠遠不及中國。曾經,我們幾乎否定了一切的過往,無論好的壞的,只要不同於西方的,就應抹除,並改弦易轍,連民族的起源都自我建構成舶來品。

回首百年,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吹起了白話文運動的號角,改變的疾風迅速在青年階層掀起巨浪,兩年後總結成「五四運動」,在思想上,我們便從此揮別了舊時代。在當時,」崇洋」不只是一場運動,更是救亡圖存的政治正確。

百年後,美國「華爾街日報」揭露,中國年輕一代不再崇洋,在他們心裡,中國已然是個偉大的國家。相對的,美國人一直堅信,只要與西方充分接觸,中國人終究會接受西方價值,事實卻是,中國年輕一代認為西方值得複製到中國的東西並不多。

就筆者對大陸青年的觀察,拒絕崇洋的根源從表面上看,是硬實力構築出了大國自信,但從思想上看,」一切都應該透過徹底的辯證」,這才是民族自信的深層原因。在唯物思考的風氣下,大陸人更傾向於相信客觀數據,事實,與能被量化的結論,並據此對抽象知識展開辯證,如民主制度,社會價值,歷史視野等。更不用說,對科學與科技的忠貞信仰了。

結論如何尚且不談,在辯證過程中,青年學習到的是證據的追尋,邏輯思維,與對客觀事實的尊重,或許,這是為何大陸青年不排斥長篇文章的原因。對兩岸青年有過觀察比對的人大概都能承認,大陸青年的學習欲與學習力,普遍高於台灣青年。

在台灣,對民主制度的辯證,遠少於大陸,因為我們幾乎是毫無懸念地接受了西式民主,再透過從中得益的政客或知識份子吹噓,民主幾乎是不能被挑戰的絕對價值,但在一黨專政的對岸,卻反而有機會去辯證民主的本質。特別有趣的是,台灣民主的負面經驗,是大陸青年批判西式民主的絕佳教材,少了文化語言的隔閡,此岸的民主亂象,意識形態的爭端,自由言論的偏激發展,更透明地呈現在普羅大陸青年眼中。

現階段,許多大陸青年心知中國在軟實力上,還落後於西方,但他們堅信硬實力只要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帶動軟實力的增長。在達到此目標之前,文科的青年學生較為辛苦,因為大眾仍然比較重視理工如何推升進步,並也已確實在科學,科技上看到紮實的傲人成果。台灣人不能不知的是,大陸青年世代也在鞭策著社會軟實力的進步,無論是文學,藝術,通俗娛樂,人權價值,或是文明素質。即便仇中思維肆虐台灣,推升了對岸的仇台情緒,許多大陸青年仍認為台灣還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而我認為,台灣」被學習」的時間不多了,優勢項目也在快速減少中。

誠然,相對於台灣,大陸青年的民族主義思維較為高張,但這必須從一個相對落後,發展到富強國度的心理狀態中去理解: 中國人的富強夢,已然做了百來年,也是時候再度超前世界了。若少了民族自尊的建構,進步的節奏恐怕不會這麼快,百年前的日本是如此,今天的印度亦然。

從胡適的時代與今日中國的比較,不可否認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的巨大影響力,一個以自己的方式走向富強的國度,當然可以擺脫崇洋心態,尤其,中國不乏豐富的歷史經驗,去辯證為何今日的西方文明千瘡百孔。

回頭看這一百年,中國人其實常被迫處於自省狀態,有時甚至過度自貶,但也因為這段艱困的歷程,才能後發先至,造就如今不崇洋的自信。

只要不停止自省,相信不久的將來,世界最優秀的文明,確實就是中國。

注: 懷疑我是買辦的,台獨反串的,挑撥離間的評論,一律刪除。

雁默所有文章列表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外國玩家和中國玩家玩遊戲時的態度大不相同?
如何評價,使用 Instagram、Facebook 等軟體被吐槽崇洋媚外、裝逼?
「師夷長技以制夷」為什麼不等於「崇洋媚外」?
新加坡女生對待白人的態度是什麼樣的?
中國人對哪些非發達國家有崇洋媚外的感情?

TAG:台湾 | 青年 | 崇洋媚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