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iPod !願音樂與你同在!
上周,共有兩款iPod設備,最終結束了它們的歷史使命,它們分別是iPod shuffle和iPod nano。
這是繼2015年,蘋果公司為旗下經典產品iPod Classic宣判「死刑」後,又兩款退出歷史舞台的iPod設備。至此蘋果公司的iPod產品線,只剩下孤零零的一款「The new iPod touch(iPod touch 6)」與我們相伴。
數字音樂從未衰落,但iPod難以復興
談到這裡,我們不得不簡單地回顧一下有關iPod和蘋果公司的各種故事,作為引領數字音樂潮流的先鋒,iPod是帶領蘋果公司,走向第二次興盛的里程碑產品。(第一次是Macintosh,第三次是iPhone和iPad)
早在1990s,互聯網走向千家萬戶之際,就有許多用戶,試圖用「抓軌軟體」將數字音樂CD上的信息,轉換成可以保留在本地硬碟上,並易於分享的數字文件。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記不記得Napster這個網站,當時不少人就是在這個平台上,分享各種盜版音樂資源的,它可謂是在線音樂平台的始祖。
事實上,我們不應該用「上帝視角」來苛求歷史人物,iPod出世的契機,和另一條線索有直接關聯。
失敗的牛頓,歸來的喬布斯
蘋果公司曾對「牛頓(Newton)」這款平板電腦產品寄予厚望,早在1983年的一次演講中,喬布斯就準確地預料到iPad對人類生活的巨大影響:
以下內容節選自:Full hour-long 1983 Steve Jobs speech from International Design Conference surfaces
對喬布斯當年演講內容的總結,是的,早在30多年前,iPad產品便成為喬布斯夢寐以求的規劃之一:
He says Apple』s strategy is to 「put an incredibly great computer in a book that you can
carry around with you that you can learn how to use in 20 minutes」. Does that sound like anything we are familiar with today? And they wanted to do it with a 「radio link」 so that people wouldn』t need to hook it up to anything to communicate with 「larger databases」 and other computers.
不幸的是,董事會的斯卡利,早就看這位「任性」的CEO不爽很久了,他聯合市場部的總裁默里·麥金納,共同策划了「廢黜」喬布斯的行動,於是1985年之際,喬布斯只要忍痛離開蘋果。
但是,喬布斯的創意在蘋果公司里保留了下來。經歷了質量不佳,個人電腦市場被IBM重新奪回的低谷,蘋果公司把所有的賭注,全傾注到Newton項目上,這個耗資1億美元研發的項目,最終於1993年的時候粉墨登場。
更可怕的事兒還在後頭,蘋果公司花費大量心血研發的Newton產品,並沒有獲得市場的承認。最大的敗筆,就出在那個「手寫筆」上,其「誤觸率」之高,《辛普森一家》動畫里,甚至出現了專門的橋段,來調侃這件事兒。
The Simpsons Eat Up Martha was the first autocorrect fail
直到1998年,Newton項目才因巨額虧損而終止,為此,蘋果公司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並砍掉了大量產品線,直到喬布斯於1997年歸來後,推出了設計空前的五色iMac和計算性能強大的iBook筆記本電腦,蘋果公司才慢慢喘過氣來。
被「逼」出來的產品
21世紀初,蘋果公司又遇到了大麻煩:全面衰退的全球經濟,人們也喪失了購買新設備的慾望,蘋果再一次遭遇了虧損。
2001:世界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年
於是,喬布斯開始往消費級數碼產品領域動心思了。當時的數碼相機和攝影機領域,已經有許多巨頭林立,如果要做磁帶/CD音樂播放器,肯定是競爭不過索尼的。
於是,研發一部純數字音樂播放器,成為當時蘋果公司的最優解。
據愛范兒的《iPod誕生記》文章里提到,iPod實屬一個匆匆上馬的產品,並沒有像牛頓平板那樣,歷經多年的研發:
與電腦連接的軟體——SoundJam MP,是從其開發者手上買的,然後蘋果令作者優化了一下這個軟體,它就是iTunes的前身。
蘋果公司的老將Jon Robinstein,拜訪了當時蘋果公司的硬碟供應商——東芝,當時東芝開發出了一款微型硬碟(1.8英寸),Jon Robinstein和喬布斯馬上知道了,這種微型硬碟該用在何處。iPod的研發在當時也是非常機密的工作,除了來自東芝的微型硬碟、索尼的電池、德州儀器的音頻控制晶元,硬體的設計藍圖購買自一個矽谷的初創公司:Portal Player。
對新技術的大膽嘗試,和對既有技術的緊密結合,是蘋果公司長期制勝的法寶。
iPod的軟體部分,來自另一家創業公司:Pixo,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曾就任蘋果並參與過Newton平板電腦的底層軟體開發,在此基礎之上,蘋果公司為iPod添加了出色的GUI。
在實體按鈕操控橫行的那個年代,為iPod搭載類似觸控的轉盤滑動功能,實屬非常大膽的創新嘗試,同時,這個轉盤滑動功能,會隨用戶手指滑動的加快,以更快的速度在播放列表裡滾動,這樣的設計,簡直太棒了!
iPod這個名稱的確定,來自一位自由撰稿人Vinnie Chieco的建議,同時他也是蘋果御定的營銷團隊。
「Pod」一詞,來自太空飛船的「分離艙(Pod)」,20世紀後半葉至21世紀前葉,「Cyber Punk(賽博朋克)」文化現象的興起,受《駭客帝國》、《攻殼機動隊》等硬科幻作品的影響,人們普遍對高度科技化、信息化、電子化的未來世界充滿了期待。
「分離艙(Pod)」這樣的稱呼,既十分準確地表述了iPod這個產品的特點——涉及到文件管理、充電的操作(拷貝、刪除音樂),均需連接電腦,而分離了電腦的iPod,又可以完全勝任自身的音樂播放功能。「分離艙(Pod)」的稱呼,又十分具有科幻感,沒有比iPod更適合的稱呼了!
成熟的音樂分發體系
第一代iPod擁有32MB的內存(RAM)容量,和最大10GB的存儲容量(ROM),這在當時看起來就已經十分驚為天人了,喬布斯在發布會上對iPod的定義是:
口袋中的1000首歌曲
iPod一經面世,就以超出當時同類產品太多的設計、硬體配置,俘獲了一大批用戶的熱愛和忠誠。
還記得之前提到過的SoundJam MP軟體嗎?2001年的時候,SoundJam MP改名,並作為第一版的iTunes,第一次將「在線音樂商店」的概念,帶給了普羅大眾。
SoundJam MP
說實話,我認為iTunes的兩點在於它的「在線音樂銷售模式」,而非這款軟體自身的易用性(它一點都不好用),2002年的時候,蘋果公司開始為iPod產品添加對Windows系統的支持,2003年的時候,推出了兼容Windows系統的iTunes。至此,除了很少有個人用戶使用的Linux,iPod軟硬體生態系統,已基本構建完成。
iTunes 1.0
優秀的產品,不但要有出色的軟硬體一體設計,還要有符合人性,超前於時代的人機交互模式,前面兩點iPod已經具備。除此之外,就剩優質的內容了。
想說服那些,靠銷售實體CD/磁帶盈利長達十餘年的唱片巨頭,並讓他們嘗試在一個「在線的音樂商店」銷售音樂作品,實屬不易。
除了要讓那些思維固執的管理層,接受這種新潮的商業模式,還要讓他們接受「0.99美元/首」的定價,並允許用戶按單曲購買(不必一次性購買整張專輯)。
站在短視的角度來看,這無疑讓巨頭們氣的直跺腳。要知道,一部12首左右歌曲的專輯裡,打造一兩個爆款簡單,打造整張爆款難。唱片公司慣用的伎倆,就是用這種成本更低的方式,將歌曲「打包出售」,他們才不會推出,像「2000年度十大金曲」這樣的專輯呢,除非買十張專輯再說~~
不過,喬布斯的想法是,既然iTunes為用戶提供了一個,購買任何自己最喜歡的單首音樂的機會,同時作為用戶的剛需,這種銷售模式必將取代傳統的「專輯銷售模式」,況且每首歌曲0.99美元的定價十分公平,如果這個歌手的作品確實優秀,那麼就會被更多的用戶選擇付費下載,而質量不佳的作品,將乏人問津。
既替用戶省錢,避免「買一贈十」的無奈,又可以按用戶的下載量,定期製作榜單,提高用戶粘性,豈不是一舉多得?
很快,喬布斯憑藉個人魅力,與索尼公司、華納兄弟、環球音樂、百代公司、BMG唱片公司簽訂了合同,讓它們同時為iTunes提供音樂作品的銷售。
期初,相比傳統的唱片巨頭,蘋果公司並沒有過多的溢價力,iTunes只是一個虛擬存在的唱片銷售商店,只不過這個商店所銷售的音樂載體,是以數字形式存在而已。
所有音樂銷售獲得的收入,都歸持有其版權的唱片公司所有,此舉只是為了吸引更多人來購買iPod,蘋果主要還是從銷售iPod的硬體來獲利。
iPod確實非常「酷」
iPod推出的第一年,就創造了10萬的銷量;到了下一年,銷量猛地攀升到160萬台,增長了高達1500%。至此,蘋果公司憑藉iPod和iTunes,穩穩地坐上了數字音樂平台的交椅。直至2004年,單是iPod產品一項的銷售,就為蘋果公司貢獻了45億美元的銷售額。
這台口袋裡的音樂播放器,究竟有多「酷」呢?
喬布斯在接受一次《滾石》雜誌的採訪時說道:
我所見過的藝人,幾乎每個人手裡都有一部iPod,我所見過的唱片公司老闆,也幾乎人手一部iPod
iPod徹底顛覆了人們享受數字音樂的方式,它合理的訂價、簡單的使用方式、精緻的做工、說得過去(相比同代的Walkman)的音質、足夠的續航時間(第一代就達到了10個小時,微型硬碟的功耗遠比磁帶轉動和碟片旋轉要低)、時尚的外觀、天衣無縫的購買享受體驗。
這些優點,集合在一部將近二十年前的設備上,真的是很難令人想像的。
快閃記憶體晶元(Flash)的普及,讓iPod的外觀,得以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地發生變化,蘋果對應不同用戶的需求,推出了不同款式的iPod產品,我就來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吧:
iPod Classic:
連接底座的最後一代 iPod Classic~~
初代iPod的外觀,與iPod Classic並無二致,往後的二代、三代iPod,都稱為「iPod」,配備顯示屏、滑動轉盤和微型機械硬碟。
直到這款產品線的第四代,iPod擁有了彩色顯示屏,可以顯示彩色照片,並有了一個別稱「iPod Photo」。
到了第五代,蘋果公司才單獨為其命名「iPod Video」,意思是指從這一代開始,iPod擁有播放影片的功能。
第六代iPod,即這款iPod的最後一代,內置硬碟容量有了升級,外觀沒有大改,名稱叫「iPod Classic」,於2009年停產,不愧是最經典的一代iPod!
除了iPod Classic,能被我們耳熟能詳的iPod系列產品,還有主打極致便攜的iPod Shuffle、顯示屏觸控操作的純音樂播放器iPod nano、不能打電話的iPhone——iPod Touch等,詳情可參見:iPod
認得哪一款是 iPod Shuffle、哪一款是 iPod nano嗎?
iPod對於蘋果公司的意義至關重大,因為僅論市場佔有率,無論是推出多年的Mac電腦系列,還是新貴iPhone系列,都只在5%~15%之間徘徊,iPod是蘋果公司推出的第一款,「不那麼小眾」的產品,即使你不是Mac電腦的目標用戶,你也可以從iPod身上,感受「科技+人文」帶來的力量。
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樣,iPod的成功,離不開出色的硬體工業設計和軟體體驗,也有喬布斯異常敏銳的商業洞察力和成熟的談判技巧(說服唱片巨頭,拉動iPod的銷量),由此使消費者再也不用為購買整張專輯而發愁,他們可以自由地制專屬自己的歌單,並自主確定歌曲的播放順序,銷量火爆的單曲,自然就會衝上iTunes的榜單。
iTunes平台級的優勢,使iPod愈加風光,這是全球少有的幾個,消費者、企業、第三方渠道共贏的商業案例。
iPod的衰落註定必然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沒有任何一種形態的硬體,會經久不衰,總有一天,它們會被功能更加強大、更輕便、設計更加超前的產品取代。
高中的時候,拿著一部塞班系統的諾基亞,已經可以在校園裡橫著走了,iPhone 4更是可望而不可即之物,只有少數同學有用純鍵盤操控的iPod Shuffle,已經很是讓我羨慕不已了。
高中的時候住過一段時間校,接觸互聯網的機會就更少了,接觸「互聯網」,還是靠每周看《電腦報》的呢,哈哈~~
iPhone 4發布前的那幾天,許多許多國內的媒體開始預熱,最後看到報紙上的iPhone 4照片全貌,心裡還是不由嘖嘖稱奇,那塊3.5寸的觸控屏,已經算是「巨屏」的存在了,我尤其注意到,iPhone 4主屏界面的下方,有一個名叫iPod的圖標。
從 iOS 5開始,系統內置的 iPod應用,正式更名為 Music,當時正值 2011年,原來廢黜 iPod,蘋果早有規劃
當時隱約的覺得,iPhone那麼強大,把iPod的功能也給集成進去了,總有一天,iPod的存在感,會越來越弱吧。
確實如此,解釋iPod近幾年銷量下滑的原因很簡單。
無論是從外部考察(蘋果公司的官方動作):iPod產品線的更新,自iPhone 4發布以來,越來越遲緩,直至從蘋果官網首頁的大Tab里消失,甚至到了今天,我們只能看到,孤零零的The New iPod Touch身影。
還是從iPod這個產品本身分析內因:曾經引以為傲的,帶有「偽觸控設計」的實體按鈕+滑動鍵盤,相比越來越大的iPhone屏幕,早已成為「上個世紀的產物」。
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成為我們連接一切的終端,除了欣賞音樂,消費者需要得更多,一個不帶有任何連接功能和只有有限的媒體播放功能的iPod,顯然不能適應這個時代的娛樂、信息交換需求。蘋果放棄iPod產品線,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iPod產品線本身,也在發生著轉變,不論是體積越來越小巧的iPod Shuffle、還是屏幕更大,快閃記憶體晶元容量更大的iPod nano;以及形態、功能均已無限逼近於iPhone的iPod Touch。
但是,iPod產品本身的形態,已經完全不適應於這個時代,除了小眾音樂發燒友,仍然追求長得像磚頭一樣的、推力十足的專業音樂播放器,「音樂播放」不再是這個時代,普通人主流追求的媒體娛樂方式,取代而之的,是更加豐富的,基於社交App分享的「音視頻流媒體」。
蘋果公司覺得,與其繼續完善iPod,服務好那些「聽音樂的人」(我當年就是從iPod touch 4入的用iPhone的坑)。還不如將iPod這個硬體實體,完整的以「軟體服務」的形式,繼續寄存在iPhone中。
實際上,只要人類欣賞音樂的需求沒有消失,蘋果公司沒有消失,iPod這個產品和它所承載的數字生活方式,就不會消失。
「空氣分離艙(AirPods)」&「家居分離艙(HomePod)」
說實話,我們真的很難用更好的翻譯,來解釋AirPods和HomePod這兩個辭彙對應的中文含義,蘋果公司的產品總是那麼難以用其他語言,非常準確、傳神地表達出來——像「愛瘋」這樣的,已經到了「信達雅」的極限了吧。
我們可以用一百種姿勢,來吐槽AirPods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續航短、價格昂貴、適用範圍窄、容易遺失),但AirPod確實和當時的iPod一樣,集合了蘋果的思考哲學、無可挑剔的外觀、最高端的技術。
只不過,這個「(Pod)分離艙」,從「音樂播放器」演進到了「耳機」。
當屬於「音樂播放器」的iPod硬體實體,成為Mac、iPhone、iPad等設備的一部分後,還有一個在現有技術下,暫時不會消失的硬體實體——它負責向我們提供聲音媒體的信息,沒錯,它就是耳機。
這兩年有關耳機的新聞不少,不過大部分都是令人沮喪的消息,總結一下:輕薄化的趨勢使3.5mm的存在變得越來越沒有必要,不少新款手機(iPhone 7正是如此)都取消了這個介面;介於此,攜帶型耳機漸漸向無線化靠攏,支持新藍牙標準的無線耳機越來越多。
剛才之所以加上「沮喪」二字,是因為我是一個堅定不移的有線耳機信徒,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句閑話。
AirPods與iOS、Mac設備之間的連接非常順暢,並且內置了W1晶元、降噪麥克風、加速感應器等感測器,使AirPods足夠智能。
為了降低藍牙通信帶來的雙耳聆聽立體聲音樂延遲不一的問題,蘋果還專門研發了私有的無線傳輸協議,用於改善延遲感,研發3年左右的時間,前前後後使用了20多套不同的備選方案。
和iPod相同的是,AirPods不是一款主打音質的產品,而是在足夠小的空間內,儘可能的集成當前最先進的技術,讓用戶享受最便捷的聆聽體驗。
W1也是促使 AirPods更智能的功臣
可惜的是,一個屬於音頻媒體盛行的時代,早就過去了,AirPods是隸屬於蘋果生態鏈下游的一個很好的補充。購置一副AirPods所帶來的,遠遠沒有當年購置一部iPod,所帶來的如此巨大感官變化。
這個時代,觸控式為主的人機交互,壓倒性地替代了機械式操控。
這個時代,綜合實力最強的個人娛樂手持設備,當然還是iPhone。
顧名思義,HomePod是一款用於放在家裡的,兼顧音樂欣賞和語音操作的智能家居中控,和Amazon的Echo、Google Home、小米智能音箱同屬一類產品。
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終端(以平板電腦、手機為主)已發展成熟,人工智慧語音助手Siri、Cortana等產品的出現,激發了業內對「智能」的嚮往。於是,人們終於對家用電器打起了主意。
恕我直言,我不是針對HomePod,而是想對所有的智能音箱廠商說:
想在現階段,充當家庭里所有電器的「智能語音中控中心」,在座的都不夠格。
HomePod的定位相當討巧,它帶有「智能」的屬性,蘋果在堆料(為了更好的音質)上,也下足了功夫,說它生來就是為了欣賞音樂而存在的,絲毫不為過。
這看起來挺矛盾的呀,為什麼「音質」標籤的優先順序,要高於「智能」呢?
在我看來,到現在為止,「智能家居」仍然只是一個在宣傳片里上演的概念,與現實落地的距離,還有很遠。
1. 家用電器智能化的第一步,就是必須要附帶對應的計算晶元和無線晶元,用於接收中控中心發出的指令,但現在兼容各家智能語音助手的家用電器,數量過於稀少。連水源都沒有,談何形成江流?
2. 沒有對應的終端→收集不到足夠的用戶使用數據→沒有足夠的數據作分析→智能化程度不足→獲得不了市場的承認→沒有家用電器廠商願意生產對應的終端,至今沒有看到哪家智能語音平台,能逃離這個死循環。3. 隔行如隔山,互聯網科技公司如果親自介入各類家用電器的研發,是一項成本巨大,且難以完成的工作;不少傳統的家電企業,也覺得搞「智能化」有利可圖,推出不少「偽智能」的東西,現在缺少一個機會,讓兩個行業的人,好好坐下來,攜手解決當前的問題。
所以,與其要打一副註定會爛的牌,還不如把握好基本盤,這就是HomePod為生的意義——把音質做好,保留HomeKit組件介面和Siri控制屬性,就像當年提前布置64位的A7晶元一樣,沒準兒哪天就火了呢~~
顯然,對於蘋果而言,「分離艙(Pod)」計劃II的主角,已經從「iPod」這個音樂播放器,進化到直接貼合耳部,優化聆聽體驗的AirPods和HomePod這兩款設備上去了,一款主外,一款主內。
誰會是堪當大任的 Pod III 呢?
iPod作為蘋果推出的,唯一的一款,普惠級的消費產品,意外地(營收下滑,喬布斯被逼的)在正確的時間,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iPod所顛覆的,不只是全新的數字音樂消費模式,更讓那些幾乎不會和蘋果的產品有交集(購買Mac)的用戶,感受到被賦予了人情味兒的科技產品的魅力。
總會有一天,最後一款The New iPod Touch,也會從我們的視野中消逝;
總會有一天,我們只能在官網的「不支持的舊設備」里,尋見iPod的身影。
請不要過分感傷,iPod從未死去,它的精神會與律動的音符同在。
後記
2004 ~ 2009年,是 iPod發展的高峰期,隨著 iPhone的推出,iPod的銷量持續下滑,相比之下 iPhone的「五年之癢」,如約而至了嗎?
iPod 家族產品樹,可不要認錯喲~~
按當下的主流配置,搭載A8晶元、1GB內存的全新 The New iPod Touch,相比一部二手 iPhone 6的售價,已經很難對完全沒入過iOS設備坑的用戶,有多少吸引力了。未來,這款產品,會迎來更新嗎?I"m not sure, but I"m really looking forward.
推薦閱讀:
※ipod classic能否輸出數字信號?!怎樣操作?!
※iTunes 音樂文件放在多個文件夾里還是放一個文件夾里?
※如何用 iTunes 管理大量零散歌曲?
※iPod shuffle 刻什麼字好?
※ipod touch6音質如何?
TAG:苹果公司AppleInc | iPod | 互联网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