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聰明,有趣,可是你的皮膚不夠白......
夏天是防晒霜的天下。
而在中國,這防晒霜的性質還必須加上一條:要防晒黑。
對於膚色,中國人從不諱言自己的審美傾向。
早在《詩》中,就有對「手如柔荑,膚如凝脂」的女子的讚美,(《衛風·碩人》),而宋玉 在《登徒子好色賦》 中更是直白,美人應當:「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
千百年來,多少俗語風行不止,而「一白遮三丑」如今也已進階成了「一白遮百丑」。
(范冰冰美遍亞洲的武則天造型,膚白勝雪,朱唇輕閉,俘獲眾人)
對白的執著審美,緣何而起?
其實具體原因大概可以追溯自以下三點:
一、對特權的渴求
小農經濟基礎背後的分工體系,從勞作與生活習慣上就給予了人以不同的膚色來顯示階層。 炙熱陽光下工作的的農民與匠人,與處於蔭蔽豪宅中的王臣貴族形成鮮明對比。
健康的小麥膚色,從前象徵著低人一等的角色,而被被陰涼呵護出的白色肌膚,卻在無形中向人吐露著身份的秘密。
膚白象徵著財富,而對權力與財富的渴望則時刻牽動著芸芸大眾的心,於是,這樣「曲線救國」式的審美就有了長盛不衰的群眾基礎。
二、對健康的迷思
去年一個中國研究隊發表了一項有趣實驗結果,說是1萬5千年前的史前時期,生活在陰冷北方地區的中國先民中,膚色較白的能夠吸收更多維生素D(Yondon Lhatoo,2016)。膚色與健康間的關係或許是植根於基因的自然選擇。
但再加上金錢與勞作方式的分化,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有這樣一種感覺: 皮膚顏色越淺,瑕疵越少,越能讓人覺得健康,營養充足。
有趣的是,當年主導了全球對白皮膚審美浪潮的西方,在高度工業化的現當代,逆轉了社會對小麥膚色的偏見。而在亞洲,這種審美傾向卻被堅定地保留了下來。
三、對秩序的審美
平衡,有序,向來是審美中永恆不變的話題。在各種藝術中,白色是平靜,祥和的代表,也是能夠有機地襯托各種線條、色彩的最好底色。
(現代藝術博物館中的白色底牆,放大其他色彩的辨識度,使作品效果更鮮明)
同理,當一個人的膚色越淺,就越能駕馭各種不同彩度的顏色。淡妝濃抹總相宜,似乎是白皮不容置疑的優點,也是大家趨之若鶩的重點。
(白皮膚是繁花似錦的裙裝最相得益彰的底色,范冰冰亦有「花仙子」裝扮,美煞眾人)
而在中國的審美情境里,「白」,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凸顯線條。 中國人對線條有著偏執般地愛好。
色彩與真實感往往在中國藝術作品中居於次位,而流暢有力的線條卻是最不容置疑的主角。
(寥寥幾筆,一隻精神抖擻的丹頂鶴躍然紙上)
然而由於人種原因,亞洲人的面部輪廓與線條卻並不明顯。而偏黃的皮膚更是降低輪廓線條,混淆其他色彩明度的一大殺器。
因此,對「膚白」的執念也就一直深植於我們的審美文化之中。
---------------------------------------
和「楚王好細腰」這樣的古代悲劇相似的是,「皮膚白」已經成為了加之於當代中國女性身上的一種壓迫力,這甚至是適用於所有年齡女性的一條審美潛規則。
(中國式防晒標籤:青島大媽)
記得我曾上過的一節性別認知課程,當時和班上的同學們列舉了幾樣將女性禁錮在性別固化印象中的標籤,除了」不許有體毛「外,亞洲女生普遍關注的就是「皮膚白」這個要點。
當白皮審美成為一種難以不遵從的風氣後,不知來源的美白針,美白丸等「智商稅」式商品就變得格外走俏。
費孝通曾在《鄉土中國》中說過:「慾望並非生物事實,而是文化事實。」
中國人(或者廣義上可以說亞洲人)愛好白皮膚,西方人則不惜一切也要將在陽光下暴晒,以獲取自然的恩賜。
這是有趣的膚色潮流,也是深植於每個文化語境中的階層突破欲的外在顯現。
(英國街頭隨處可見的專業美黑機構)
(泰國引發熱議的美白產品廣告)
在這樣由原始慾望驅動的潮流下,或許多少對「白皮審美」的闡釋和反對都不及一袋美白丸,一櫃防晒霜來的振奮人心。
但是基因卻告訴我們,沒有針對性的努力都將是徒勞。
對於黃皮膚的我們來說,皮膚白的極限就是身上從未暴露在陽光下的部位的程度。而所有的號稱能將你變得更白的產品,不是在挑戰你智商的下限,就是在考驗你身體承受力的底線。
----------------------------------
既然少有人有徹底改變基因的資本,那麼要想挑戰大路子的白皮審美,就必須得辟出自己的一條小徑。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說過要建立自己的「風格信用庫」也就是這種想法---學會經營自己的天然條件,而不是去對抗它們。
美學名家孫燾說過:「一個美、善的事物,一旦成為天下皆知,也就開始了對象化、工具化的宿命, 最終就會變得不美,不善。」(2014)
白皮審美確實正在搖搖欲墜。 當清一色的「膚白貌美」衝擊著我們的視野
(令人眼花繚亂的韓國小姐,清一色膚白貌美大眼睛)
天然的黃色皮膚似乎變得格外可貴,於我看來,其實也更容易開闢出讓人耳目一新的風格。
從上面提到的三點」白皮審美」成立要素中,不難看出,人們對金錢與階層的渴望是這種審美的建立原因之一,而對健康的渴求是要素之二,其三就是「白」色沖淡雜亂感的神奇功能。
那麼身為天然的黃皮星人,該如何注意突破重圍呢?
第一點,就應是減少複雜配色與飾品帶來的凌亂感。 簡繁有度,是非白皮最應注重的搭配法則,也是快速變得「高級」的方法。
許多公眾號可能會寫色彩的選擇,但是最首要的一點一定是簡化色塊。
由於黃色皮膚的亮度不高,太多的色塊堆砌會更容易添加雜亂感。從前有句流行話:身上的顏色不應該超過三種,那麼要算上黃/黑色的皮膚的話,最好不超過兩種。
(越南裔博主Wendy Nguyen是小個子棕黃皮的代表人物,她的搭配總是簡潔而有活力,對於分割大色塊的熱衷更是她的搭配特色之一)
大色塊簡潔後,繁的部分由配飾來增添生動感。或者一片繁花,幾點簡單配件,這種簡約大氣風格在許多語境下都值得長久的投資。
(繁複的灰色花邊與簡約的鞋包款式搭配,大色塊減少雜亂感,皮膚色澤的質感也更容易顯現)
第二點,是將自己這張「畫布」抹勻。
白色之所以能更好的反襯出其他線條與顏色, 就在於其明度能降低或柔化人對膚質的挑剔。 因此黃黑皮也可以利用這點找到提升思路。
娛樂圈中有名的閨蜜組合薛凱琪,張鈞甯和陳意涵三人就是不以「白」顯示美與風格的典範。
(三人均勻的自然膚色,反而讓她們美得各具特色)
均勻膚色,遮蓋不規則瑕疵。對於秩序和平衡感的審美是不會過時的潮流。而這三位女星在膚色的平衡度這方面就做的很好。
(從左至右:薛凱琪,陳柏霖,張鈞甯,可以看出兩位女星膚色並不算白,但十分自然且有光澤)
無論是底妝還是修容,都不要選用太突兀的顏色,因為你的脖子和身體肌膚會很明顯地向別人展示它們與臉的不平衡感。
而除了這些外在功課之外,她們的一大共同點就是熱愛健身。
在肌肉線條明顯的前提下,明度較暗的黃/黑皮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清晰有力的身體線條和健康的自然膚色已經成為了新的健康標準,「白皮審美」在歐美的逐漸隕落也源於此。
第三點,堅持風格的塑造與演變。 關於「白皮審美」,我常聽到的一種說法是,「男生都喜歡皮膚白的女生」或者「反正只要白了穿什麼都好看」。
這種聽起來很對的一言堂,大概源於我們從小到大匱乏的審美教育。
確實,在我們的當代文化里,」變白=變美「這樣的說法,是一個巨大的產業。但是正是在這樣的斷言下,」美「的真正定義也在漸行漸遠。
學者葉朗評論中國古代審美價值觀時,曾說道:「一件藝術作品,最重要的不在於」美「,」丑「,而在於要有」生意「,要表現宇宙的」生命力「。(2005)
而事實上,不僅僅以「白」與「瘦」取勝的美感並不乏觀眾:
(以活力和熱情的氣質獲得大眾粉絲的中國女星陳意涵,日本女星渡邊直美)
(以坦率從容而美得引人矚目的俞飛鴻)
簡而言之,目標是讓別人透過皮囊,看到別具特色的你自己,而不是致力於成為恆久變化的時尚潮流中的一顆墊腳石。
遺憾的是,這種審美精神在擁簇「白富美」,「瘦高幼」的當代,似乎正在慢慢消亡。
或許你聰明,有趣,卻一直逃離不了他人定下的「白皮審美」枷鎖......
但是姑娘啊,解脫的鑰匙其實早就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了呢。
-----------------------------
參考資料:
- 葉朗. 中國美學史大綱[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葉朗, 孫燾. 中國美學通史:先秦卷[M].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4.
- http://www.scmp.com/comment/insight-opinion/article/1901102/chinas-love-white-skin-cosmetic-conceit-possible-genetic
-------------------------------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
未然書: 探索氣質美/個人定位與氣質養成思考筆記
(文圖源自網路)
推薦閱讀:
※略談《女醫明妃傳》中的七白美容膏
※美白產品分析,大家都說好用的美白產品對你究竟有沒有用?| 女神進化論
※憑什麼貴的美白產品就好用?知道黑色素有多皮你就明白了!
※煙醯胺和果酸還有Vc可以一起用嗎?
※美白是一道算術題|健康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