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城之女皇------金角灣往事

傳說拜占庭城由麥加拉的王拜占斯(Byzas)建立,其建城時間為657BC,德爾菲的神諭告訴王子:在瞎子對面建城。

一開始他並不明白神諭的意思,但當他到了博斯普魯斯海峽他終於明白:在亞細亞那邊的岸上是一個名叫卡爾西頓的希臘城市。他們因為看見卡爾西頓而看不見海峽對岸只距離半英里之外的高地。拜占斯在這片七丘之上建立他的城市,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拜占庭。

在古典時代,拜占庭城佔據了極為優越的地理位置,扼守著黑海與愛琴海的海上通道,但整個古風時代、古典時代和希臘化時代,拜占庭並不顯眼,人口在3萬左右徘徊,在愛琴海周邊雖不至於只算個小城,卻也算不上重要,和殖民地那些「龐大且富裕」的城邦,諸如敘拉古、塞利努斯、蓋拉、塔蘭托、昔蘭尼等等就更是無法比擬。政治力量上也相對薄弱,大部分時間作為雅典或是底比斯的盟友,因為地理位置緊要,往往是被控制的最緊密的那一類,不過拜占庭城還是設法征服了卡爾西頓(年代居然不明確),更加牢固的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其他時候,是個默默無聞的城邦。

古典時代的拜占庭城邦

而到了一二世紀,拜占庭城繼續在羅馬的和平下默默無聞的發展著,這個時期拜占庭城的人口規模可能上升到四到五萬左右。直到塞維魯時期,拜占庭城規模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擴張與興盛。

塞維魯時期的拜占庭城

關於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的標誌與城徽

公元前340年拜占庭被馬其頓的腓力二世大王圍攻,相傳狩獵與月之女神阿特彌斯從天而降,帶著新月和六芒星,擊退了腓力大王的馬其頓大軍,此後新月和六芒星成為拜占庭城市的象徵和標誌,公元前1世紀起,這個標誌出現在貨幣上。

君士坦丁大帝建城之後,這個標誌亦成為君士坦丁堡的標誌,並一直沿用到了1453年,與此同時,藍底白十字也成為君士坦丁堡的標誌。穆斯林大軍圍困君士坦丁堡的時候,便可看到這兩面旗幟在城頭高高飄揚。

1453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土耳其人繼承了新月-六芒星旗,不過他們把六芒星換成了五芒星。希臘共和國/王國則繼承了另一面旗幟,藍底白十字。

藍白十字

六芒星月

君士坦丁一世將羅馬帝國的首都遷至拜占庭,命名拜占庭為新羅馬。他在塞維魯城之城牆以西的2.8公里建造一道城牆,大大地擴大了城市的範圍。君士坦丁城牆是單面牆,在一定距離設城樓,建造時間始於324年,在其子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在位時完工。城牆的大致路徑已知,由金角灣海牆的普拉蒂亞城門至普羅潘提斯城牆聖阿米尼林斯城門為止。這道城牆在拜占庭帝國時期都存在,後來這道城牆的防禦作用被狄奧多西城牆取代。查士丁尼登基時,君士坦丁城牆的黃金城門依然健在,直至帝國滅亡後被1509年的一次地震摧毀。

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君士坦丁大帝定都之後,君士坦丁大帝在新都修建了大量的基督教教堂,比如神聖使徒大教堂。但是他也特地修建了多神教的神廟,也就是古拜占庭城的守護之神阿特米彌斯月與狩獵之神神廟,而前文提到過的這美好的古老傳說,她這傳奇的故事,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甚至到【偉大理想】。

月與狩獵女神阿特彌斯

在君士坦丁大帝去世之後,阿特彌斯傳說並未隨著基督教化而消失,在百年之後,新羅馬的市民百姓繼續口口傳頌著這古老的傳說,只是對象從阿特彌斯逐漸演變為聖母瑪麗亞以及君士坦丁。

相傳,在City的危急存亡之秋,君士坦丁大帝將於神聖使徒大教堂的陵墓中破土而出,手持寶劍與十字架,用他憤怒的雙眼焚毀一切來犯之敵。

傳說,在帝國出現殘暴不仁的昏君與暴君之刻,君士坦丁大帝也將從天堂下凡,殺死暴君。

據說,在City被圍困的時刻,聖母瑪麗亞將為著她的子民帶來甘露與希望。

而在1453之後,他們依然傳頌著這樣的故事,君士坦丁並沒有在城破之際所死,天使將他帶離了City,將在未來的時光之中,君士坦丁又終將從天歸來,帶領著羅馬人,去奪回這諸城之女皇。

君士坦丁大帝時期的君士坦丁堡

四-七世紀黃金時代的君堡

馬朝巔峰期君堡

科穆寧時期君堡【橙色區域為義大利城邦法外租借區】

帕朝末期君堡

狄奧多西牆

狄奧多西城牆始建於408年,在狄奧多西二世統治時期,新城牆的建築工程於君士坦丁堡城牆外的色雷斯平原展開 ,位置大約在舊城牆以西的1500米,由馬爾馬拉海延伸至金角灣的布拉赫納角(Blachernae),總長度為5630米。儘管城牆開始動工時,狄奧多西二世年僅七歲,城牆還是被命名為狄奧多西城牆(Theodosianon Teichos)。工程由禁衛軍長官安提莫斯擔任建造總監下進行,在413年徹底完工。城牆由南至北長約5.5公里,在馬爾馬拉海的大理石塔向布雷契耐伸延,止於波菲羅根特斯宮(Palace of the Porphyrogenitus),後來連接著布拉赫納的城牆。447年,一次強烈的地震破壞了大部分城牆,當時君士坦丁堡受到匈人的威脅,狄奧多西二世遂命君士坦丁堡市長弗拉菲烏斯·托羅斯·塞琉古·賽勒斯(Flavius Taurus Seleucus Cyrus)指揮緊急修復工程,賽勒斯在六十天內完成所有被毀城牆段的修復。這在梅烏拉那城門上的希臘語及拉丁語題銘上得到證實。與此同時,在狄奧多西城牆外面又被加築一道外牆,並在外牆前挖出一條寬闊的溝。

狄奧多西城牆被建成雙層城牆,毗鄰水溝。內牆以堅固的結構組成,牆厚5米,高12米,外表是經過精心切割的石灰岩塊,城牆核心則是以石灰及碎磚壓成的灰泥。大約有七至十一條磚帶橫過結構,每條磚帶厚約40厘米,這些磚帶不僅是用作裝飾,還透過束緊岩面與核心來增強結構的內聚力,並可增強城牆對地震的抵抗力。狄奧多西牆共有96座城樓,主要都是方形,也有八角及六角形,高18-20米,城樓的間距是55米。每座城樓的頂部也有城垜。城樓內部分為兩層,底層通往城內,用作儲物,上層可經城牆走道進入,設有窗戶以供暸望及投射之用,可利用斜梯登上城牆。

外牆與內牆之間的距離有15-20米,兩牆之間的間隙被稱為外城台。外牆底部厚2米,在連接外城台處有一些拱形的房間,上方是城垜走道,外牆高約8.5米。從城內可經主城門或內牆底層的後間到達外牆。外牆同樣有96座城樓,呈方形或新月形,正好處於內牆城樓間距的中間,起著輔助內牆城樓的作用。連接外城台的房間有窗戶,下方有後門,通往外台。外牆的防禦力驚人,在1422年及1453年的圍城戰里,帝國及其盟友的兵力不足以守護兩層城牆,於是集中兵力死守外牆。

護城河與外牆的距離約為15米,形成內城台,內城台有一條沿著城牆延伸的道路。護城河闊20米,水深10米,河內側有一道高1.5米、有射擊口的牆壁,這是君士坦丁堡的第一道防線。

城牆共有八道主要的城門及大量的後門,一些主要的城門可通往護城河的橋樑,次要的城門被稱為軍用城門,通往城牆外。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區分很可能只是史學的習慣,另外,有證據顯示有些次要的城門也曾經用作民用交通,而這種民用與軍用城門的區分也受到質疑。

對於當中幾道城門的辨認仍存在爭議,因為拜占庭編年史家所提供的城門名稱多於城門的數量,而且還有一些不準確的考古數據。城門由南至北按次序排列為:

金門

金門(希臘語:Χρυσε?α Π?λη、拉丁語:Porta Aurea)是君士坦丁堡的主要出入口,有時會用作凱旋式慶典,直至科穆寧時期,此後,唯一一次的凱旋式慶典是1261年8月15日米海爾七世重新征服拉丁帝國後進城。

金門本來是凱旋門,在約388年狄奧多西大帝統治時落成,以慶祝戰勝馬格努斯·馬克西穆斯(Magnus Maximus)。在金門落成時,它並不屬於君士坦丁堡城牆的一部分,而是跨立於厄納齊雅大道(Via Egnatia)。金門的建築精巧,由大型乳白大理石方塊在不用水泥的情況湊合而成,擁有三個拱形結構,有大量的雕刻,包括頂上的青銅雙輪戰車雕刻,該戰車由大象拉動,仿傚羅馬的凱旋城門。甚至在城門與浮雕上鍍上了黃金,這亦是金門名字的由來。

金門後來併入狄奧多西城牆,加設外城門,這道外城門的兩側在後來連接著兩層的大理石浮雕。根據十七世紀英國旅客的描述,這些浮雕顯示出神話景象。這些浮雕在十七世紀已失落,可能被奧斯曼人自行拆毀用作建材。據其他的描述所說,外城門的頂部有維多利亞的雕像,被冠以王冠。

奧斯曼帝國征服君士坦丁堡後,耶迪庫勒堡壘聳立在金門建築群的後方。由於金門經常都保持關閉,堡壘落成後遂打通一道後門(11號與12號城樓之間),以供日常交通往來之用。

第二軍用城門

第二軍用城門

第二軍用城門位於22號與23號城樓之間,通往城牆外一個木製的劇場。第二軍用城門現今被稱為貝爾格萊德城門,因蘇丹蘇萊曼一世在1521年征服了塞爾維亞後在這裡安置了一批塞爾維亞工匠。第二軍用城門在1346年重啟,但在1453年圍城戰之時再度被關閉,一直至1886年。

泉源門

泉源門

城牆外一所名為生命之泉的教堂使這道城門被命名為泉源門,生命之泉大教堂位於當今巴魯克爾的近郊地區。泉源門又名米蘭迪亞斯之門,因一條起自米蘭迪亞斯的古老道路經泉源之門進入城內。土耳其語稱泉源門為希呂姆波里安之門,城門位置35號與36號城樓之間,在後拜占庭時期經過重建,門拱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被更換過。

1261年7月25日,尼西亞帝國的阿萊希奧斯·史特拉特高普羅斯(Alexios Strategopoulos)將軍經泉源門重奪君士坦丁堡。

第三軍用城門

第三軍用城門緊接著泉源門落成,位於城牆的C形部分及39號與40號城門之間。第三軍用城門沒有土耳其語名稱,屬於拜占庭中期或後期的建築,其相應的外城出口在二十世紀早期已消失。

勒佐卡拉布里亞門

勒佐卡拉布里亞之門位於城樓50號與51號之間,因處于勒佐卡拉布里亞郊區而得名,又稱紅衣人之門,因447年時城門被一批身穿紅衣的希臘人維修過。

聖羅曼努斯門

聖羅曼努斯之門的名字取自附近的一所大教堂,早期稱為第四軍用城門,位於城樓59號與60號之間,有一間軍營。這道城門是黃金門後最大的城門。在聖羅曼努斯門與查瑞休斯門之間有一段被稱為「中間城牆」的城牆,這是一段長約1250米的延伸城牆,被認為是狄奧多西城牆當中最脆弱的部分,這裡的地形向溪谷驟降,因而牆身低於對坡。穆罕默德二世曾在此處部署了炮兵,現今這一部分的城牆大多已毀壞。

托卡比/炮門

土耳其語稱為托卡比,「大炮之門」,緊隨著聖羅馬努斯之門落成,位處65號與66號城樓之間。1453年圍城戰時有大炮對著這道城門,因而得名。這道城門在羅馬是「民用的聖羅曼努斯之門」。

第五軍用城門

第五軍用城門位於萊庫斯河以北,77號與78號城門之間。土耳其語稱為「突擊門」,因在1453年5月29日早上,奧斯曼帝國軍在這裡成功突破防線。

查瑞休斯之門

復原後的查瑞休斯門

查瑞休斯門可通往城外的墓地。1453年,君士坦丁十一世在這裡創建了他的司令部。土耳其語為「亞德里亞門」。在攻佔君士坦丁堡後,穆罕穆德二世由此門進入。查瑞休斯門位處君堡七丘中的最高點,為海拔77米。

科克波塔門

據歷史學家麥可·杜卡斯(Michael Doukas)所述,在1453年5月29日,一道稱為科克波塔的小門意外地沒有關閉,奧斯曼帝國軍得以由這個缺口進城,又在城樓上插上旗幟,這標誌著守軍的潰敗及城市的陷落、史蒂芬·朗西曼等認為科克波塔是狄奧多西城牆最末端的一道城門,位於96號城樓及波菲羅根尼蒂斯宮之間。不過,現時沒有證據顯示該地區曾有城門,這可能是由第二軍用城門傳說衍生出來的故事,早期的學者認為第二軍用城門就是科克波塔。

City的布局

早先君士坦丁大帝將城市劃分為七個城區,即七丘之城之意【君士坦丁堡同樣也是一座七丘之城】,七座山丘由東到西依次逐漸降低,從城西望去,城市的景觀與建築依次層層相疊,非常壯觀。迪奧多西時期後又將城市的劃分增加到了十四個城區。

君士坦丁堡的十四個城區分攤於七丘,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區位於城市最東端的第一丘。這座山丘南臨馬爾馬拉海,背靠金角灣東端入海口,也是整個城市的最高地。

第一區是城市的拜占庭古城區,君士坦丁堡的軍械製造廠集中於此。

第二區在第一區的東南部,是城市裡的最高地也是城市內地段最好的區域之一,也是最神聖最消費的區域。聖索菲亞大教堂便坐落於此,除此之外還有聖依琳娜大教堂。城市的圓形劇場,海西普斯浴場與大賽車場,此外桑普森大醫院也坐落於該區。

大賽車場

聖索菲亞大教堂

第三區是皇宮,御花園與權貴豪宅的集中區域,君士坦丁宮與大皇宮的所在地。

第二座山丘向西衍生至迪奧多西城牆,包括第二、三、四、五山丘,這片區域被劃分為七個城區。

其中第四區於金角灣附近,該區也是屬於城市的好地段區域,擁有聖母瑪利亞大教堂與聖約翰大教堂。另外,第四區也是君士坦丁堡大學中法學院的學院所在地,同時君士坦丁堡大圖書館也佇立於此。

第五區位於第四區的東部,擁有者金角灣區域的一座大型港口碼頭,也是城市手工作坊的集中區域,在更後來,該區成為威尼斯租界區,享有法外治權與 免稅權,後被曼努埃爾一世收回。

第六區位於第五區南部,該區是城市市政府的所在地,也擁有城市最大的廣場------君士坦丁大帝廣場,以及城市庫利亞。

君士坦丁大帝廣場

君士坦丁大帝廣場上的君士坦丁大帝雕塑【武德充沛的新羅馬人就是這樣露小小鳥的】

以上六區屬於城市內德性高上之睾雅權貴與土豪集中地段,第七、八、九、十、十一五區,皆為武德充沛精神飽滿的City平民居住之地。其中除了教堂,學校,圖書館,廣場,蓄水池等公共設施,也是大量工商業主所在區。由此可見,從City的第四區到第十一區,屬於城市的市政機構、手工作坊、商品貿易等主要城市生活區域。

第十二、十三、十四區屬於城市的外圈。

其中第十二與第十四區屬於君士坦丁堡擴張的結果,也是城市最偏遠的區域,帝國政府在該兩區修建了大量的堡壘與軍營和武器庫。同時也修建了大量的水庫和蓄水池。城市的監獄----阿尼瑪斯獄也設立於該地。

而第十三區頗為特殊,第十三區所在地即金角灣對岸的加拉太,這也是君士坦丁大帝出於扼守金角灣之鎖而所設立的城區,在後來的歲月,加拉太區逐漸荒蕪被廢棄,後又再次駐軍,成為純軍事區域堡壘,後又遭廢棄,最後成為猶太人聚居區與熱那亞租借地。

City的城區與七丘詳細劃分圖【中文/英文版】

City的平面面積是近17平方平方千米,加上北方的加拉太接近18平方千米。

但是注意,這個是平面面積,也就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City是一座山城,所以城市並不是一個平面,有兩種演算法,一種是直接丈量土地,這個比較準確,一種是乘褶皺係數。

如果是算褶皺,City(狄奧多西城牆內與加拉太)的實際面積則是23平方千米。

最後,是外國大神用3Dmax復原的科朝巔峰期的君堡。

以及City的完市大照


推薦閱讀:

拜占庭學優秀的英文專著及通史有哪些?
科穆寧王朝的復興終結是由於曼努埃爾死後的政局動蕩嗎?
20世紀的重要拜占庭歷史學家Alexander Vasiliev寫的拜占庭歷史值得一讀嗎?
東羅馬是否是政教合一的國家?
你眼中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是誰?

TAG:罗马帝国 | 拜占庭 | 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