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妃死了嗎?北太子案中「不存在」的證人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夜,明毅宗朱由檢在絕望中提刀砍向他所寵愛的袁貴妃,乃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袁妃後來的下落則存在爭議。清修《明史》謂「袁妃卒不殊」即最終未死,清朝入關後給她安排了住宅並贍養終身。近代史家卻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孟森先生在《清世祖殺故明太子》一文中,因討論清初的北太子案而涉及到袁妃的生死問題,認為袁妃已死於甲申之變,在此案中指證北太子為假的並非真正的袁妃。(載氏著《明清史論著集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頁29-43)孟氏的主要依據是,《清實錄》的摘抄本《東華錄》中,明確記載了清廷安葬袁妃之事。(同前書頁31)

核諸王先謙《東華錄·順治四》及《清世祖實錄》卷5之順治元年五月己酉條,均有這段文字:

以禮葬明崇禎帝後及妃袁氏、兩公主並天啟後張氏、萬曆妃劉氏,仍造陵墓如制。 

此外,孟森提出「清於明之妃嬪,具見《實錄》」,而袁妃並不見於《東華錄》,更加強了這位入清袁妃身份的可疑性。孟森認為出現於偽太子案中的袁妃,是清廷為了否定北太子的身份而安排其他故明嬪妃偽裝的。袁妃身份之偽,反過來說明了北太子身份之真,此案是清廷有意製造的冤案。

北太子案容筆者今後再論,單憑《清世祖實錄》中的這段文字,能否證明袁妃在順治元年(崇禎十七年)五月時已死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為這段文字中還有一個明顯不符合史實之處,即所謂「兩公主」。毅宗在死前只有兩女存世,一女封長平公主,被毅宗砍傷後倖存;另一女年幼未獲封號,因居住昭仁宮而被稱為「昭仁公主」,被毅宗砍殺。昭仁公主的相關史料極少,毛奇齡記錄的老宮女敘述可資參證。

毛奇齡《西河集》卷23《雜箋》:老宮云:費嘗給事昭仁宮,因次公主幼無封號,嘗以「昭仁主」名之。故費稱「昭仁」。

在甲申之變相關史料中,筆者尚未見到毅宗其他女兒的記載,此「兩公主」只能指長平與昭仁。長平公主受傷未死,入清後與駙馬周世顯成婚,死於順治三年八月,乃無可置疑的事實。然而照《清世祖實錄》所說,毅宗的兩公主均在順治元年被安葬,那麼活到順治三年、與北太子相見痛哭的那位長平公主,若按照孟氏的邏輯,豈非又是一個冒牌貨?

這樣的說法過於駭人聽聞,還是可以有更平實的解釋。要之,這類憑依章奏、詔令等上下行政務文書來編纂的官修史書,雖然可以盡量保存文書原文,但其所依據的文書卻未必符合事實。或許清廷起初誤認為長平公主已死,曾有此命令,但官員核實後發現長平公主實際未死;或許官員確實將另一具屍體當做長平公主來安葬了,只是至今尚未發現有這麼一座「假墳」。且不論哪種假設更接近事實,鑒於有「兩公主」這種反例存在,《清世祖實錄》的這條紀事看來不能充當袁妃在當時已死的有力證據。

不僅如此,袁妃其實並不如孟氏所言,不見於《清世祖實錄》其它部分。在此書卷16順治二年五月紀事中,有兩次朝廷賜給故明妃嬪財物的記載,都在前列提到一位「袁氏」。

○庚寅,賜故明妃嬪袁氏、任氏、范氏、郭氏、李氏、馮氏、邵氏、李氏衣各二襲。 

○甲午……賜故明妃嬪任氏、范氏、袁氏、李氏、馮氏銀各三十兩。邵氏、郭氏、張氏、李氏銀各二十兩。

任氏、范氏均為熹宗的皇貴妃,敘爵在袁妃之上。這位袁氏第一次冠於故明妃嬪之首,第二次僅位居兩皇貴妃之後,足見她在明宮中的地位相當尊貴,可信為毅宗袁貴妃無疑。如果說這裡的「袁氏」二字是清朝史官有意增入的,那麼前文記述清廷安葬明朝帝後的條目,屬於意識形態上的立國大政,顯然更加重要,史官為何不加刪除呢?這兩條紀事固不見於王先謙《東華錄》,但《東華錄》本屬摘錄成編之作,不抄錄這兩條看起來並不重要的記載也毫不奇怪。

其實袁妃未死於甲申之變的說法,在社會上早有流傳,並非由清廷所製造。甲申之變親歷者、工部主事趙士錦的《甲申紀事》如此記述:

上拔刀刃袁妃之肩,仆焉,未死也。

……

賊(指李自成)入宮……見袁妃及公主,嗟嘆先帝太忍,令扶去本宮調理。

據《甲申紀事》書前自序,此書成於崇禎十七年五月,在北太子案發生前。趙士錦在甲申之變中被順軍囚禁後釋放,後從順軍控制的北京逃往江南,在弘光朝為官一年,期間不會受到清廷宣傳的直接影響。可見袁妃中刀未死一說是獨立於清廷而產生的。

不僅如此,袁妃未死的說法還有當時人的旁證。談遷於順治十年至十三年間在北京尋訪資料,採訪到一位明宮舊宦官趙璞,趙璞就此事說:

又,貴妃袁氏流落雄縣民間,事露,雄縣令送入京,尋寓行人司致餼。前歲卒,給五十金,葬西山。(談遷《北游錄·紀聞上》)

趙璞在南城廣寧門(後改廣安門)外的天寧寺出家為僧,雖非清廷中人,但也關心明宮故人下落。他的說法補充了袁妃在順、清先後入京之際的活動情況,尤其可以解釋清廷何以先是下令安葬袁妃,之後又供養袁妃:因為袁妃一度離開了北京,失去了蹤跡。這足以作為袁妃甲申未死說的參證。

總的來說,袁妃在甲申之變時未死、由清廷贍養度過晚年的說法,有趙士錦、趙璞、清廷官書等多個來源從不同角度給予支持,雖然還沒有原始文書證據,但也足備一說,沒有強力反證的話難以推翻。反觀孟氏僅從《東華錄》的前後文紀事矛盾入手,企圖推翻其中一條,證據未免失之單薄。事實上,孟氏限於條件,撰寫此文時未能寓目原本《清實錄》等史料。《清實錄》首次影印,是1934-1936年由偽滿洲國國務院委託日本東京大藏出版社印刷的,而孟氏1937年便去世了。另外像談遷《北游錄》、趙士錦《甲申紀事》,在清代都是以抄本傳世,建國後才點校刊行,民國時仍是難以見到,因此時人在史料運用上難免留下遺憾。然孟氏是近代清史研究奠基人之一,其積極使用檔案、端正清史研究風氣的功績,至今仍令人感佩。網路時代,人人都可坐擁書城,自然應當對前輩提出的問題再加以深化討論而非簡單沿用結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發揚孟森先生的治學精神。


推薦閱讀:

奇才學貫中西不屑科舉,發明中國第一台照相機一生無財無名
為什麼不能把滿清當異族王朝??
宮裡不能種樹?
如何深入理解「沖繁疲難」?
清朝皇帝帽子上邊的金牌是什麼?

TAG:清朝 | 明朝历史 | 崇祯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