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歐洲小鎮

我芬蘭朋友從Facebook上給我發來一個新聞截屏(下圖),其實也只能算舊聞了,他說是在網上搜中國旅遊攻略的時候搜出來的。

當然標題是芬蘭語,意思是「這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小鎮?」

圖片背景乍一看就是典型的歐洲小鎮啊?這有啥好奇怪的。

但是等等,圖片中心扛著梯子的老哥是中國人,難道歐洲小鎮的維護開始引進中國工人?但也不對啊,歐洲的建築工人都是要穿制服的,這老哥穿著明顯不合規矩,而且這種竹梯子只有中國才有吧。

我看到圖片下面還有句話,恍然大悟。意思如下。

中國的哈施塔特是奧地利的哈施塔特鎮的一個複製品。

記得好幾年前好像是在新聞上看到過,那個時候還在修建中,很多媒體都報道了,現在很少看到媒體提及了。

我們先看看真的Hallstatt(哈施塔特)是個什麼地方。

其實喜歡歐洲旅遊的童鞋可能就太熟悉這個名字了,就算沒去過,估計你們都見過很多遊記與別人朋友圈照片了吧。

這個小鎮在奧地利的中心地區,是因為一個採鹽場才逐漸聚居為一個小鎮的。

這個小村莊因為風景異常秀美,有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坐著船穿過湖中央的迷霧,來到這個仙氣十足的小鎮特別滿足人的探索慾望。整個小鎮就1000多人口,把歐洲小鎮的靜謐祥和發揮到了極致,所以很受那些受夠了塵世喧囂的中國遊客喜好。

但中國的哈施塔特處在廣東惠州博羅縣羅陽鎮,百度百科介紹如下:

五礦·哈施塔特設計以奧地利古典音樂為藍本,分別以圓舞曲、敘事曲、小夜曲、協奏曲、波爾卡等形式營造出社區不同區域或風情,或浪漫,或歡快的景觀特質,優美的世界語言講述了奧地利小鎮如詩如畫的美麗風景。

五礦就是中國五礦集團,是這個惠州哈施塔特的開發商。光看這個名字「五礦·哈施塔特」都讓人覺得無比尷尬,更別說後面信息量為零文字描述。

除了下水道蓋太多,路邊下水道不是這麼修的,房子油漆太新了,地面也不是這麼鋪,其他的都還勉強過關。當然沒有青山,只有那麼一點兒水(也被取名為哈施塔特湖)。

除了給無數婚紗照公司當做免費攝影基地之外,也不見得遊人就有多喜歡這個地方,大多可能就是好奇來湊湊熱鬧而已。

這其實是個樓盤,因為就是抄襲了奧地利的Hallstatt(而且因為建築施工水平有限,很多細節照著抄都抄不出來),所以被當地媒體報道了幾次,遊人才蜂擁而至。也不知道現在這個樓盤都賣出去了沒,修成一個開放式的商業街區,在國內估計也沒人願意買吧。

我覺得還是個挺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想多跟大家聊一下。我也看了一下以前新聞的相關報道,再給大家分享幾個我國的「歐式小鎮」。

在天津有個弗洛倫撒小鎮,整個小鎮就是個Outlets(奧特萊斯),有很多義大利奢侈品牌都在這裡開店。

這個地方雖說也仿造威尼斯和弗洛倫撒修出來的,但至少沒有完全照抄別人城市裡的建築與街道。如果你去過那兩個地方的話,再去這個仿造小鎮,你能看到這個小鎮處處取材於威尼斯與弗洛倫撒,但就是想不起來抄了什麼地方。

也難怪,這個天津意式小鎮是由義大利著名的開發商FINGEN所建造的。由義大利建築團隊來做的話,就算看上出始終半土不洋,也沒啥媒體來詬病這小鎮的外觀,畢竟有義大利開發商來背書了。

在杭州的郊外有個地方叫「天都城」,此地修了「埃菲爾鐵塔」與巴黎建築。看得出來開發商傾盡全力山寨巴黎的重要特徵,也算了鞠躬盡瘁了。

天都城的「巴黎區」採用了埃菲爾鐵塔與Champs-élysées(香榭麗舍)相結合的奇幻效果(可能是受了盜夢空間的啟發),當然天都城的街沒這麼寬,塔也沒這麼高。樓下的小賣部和按摩店估計都開好了,洗剪吹完了之後出來欣賞下艾菲爾鐵塔也是很愜意的。

廣場的噴泉看上去還不錯,很有法國風範,那幾匹馬飛奔的樣子這麼有氣勢,不會是自己設計的吧?

有抄的當然不能自己花錢花時間去設計,既然埃塔和香街都融合了,乾脆再去把離鐵塔5公里之外的Fontaine de l"Observatoire也抄過來啊(下圖,原噴泉,中文可能叫天文台噴泉吧)。但青銅雕花的細節太難做了,估計也找不到會做的工匠,乾脆就弄個石柱把4個仙女托著就行了,下面的雕花啥的懶得抄了。

只看這些建築外觀的話,其實抄得還行,除了外面掛了些礙眼的空調之外,整體也沒啥問題。可能按照當地審美觀念,這麼好的房子應該要配一些超大紅底白字招牌才行,這才能顯現出貴氣。

但好像鐵塔下面都開始種莊稼了啊,大家可能都以為這鐵塔是個手機基站,或者是避雷針吧。

再來看北京,有一個「鎮」,其實是一條街,叫做通惠小鎮。入口是下圖這樣的。

這個地方前幾年還看到新聞會提到,現在幾乎銷聲匿跡了,在好多年前修好了之後,這個地方就一直空著,也不知道現在又開始啟用了沒,估計時間久了沒有維護這個地方也廢了吧。其實地點說偏也不偏,就在離地鐵站大望路不遠的地方(離天安門也就10公里不到吧),在三環和四環之間。門口的銅馬車看上去挺氣派,地面也是國內發明的「歐式鋪地法」。

當然這些小鎮都不可能憑空想像出來,都有原型。據說這條街的原型就是根據瑞士的Interlaken來設計的。我覺得設計者應該是搜集了德國,奧地利和瑞士幾個地方的建築物風格給混搭出來的。

在深圳的華僑城就也有一處照抄的Interlaken,大家可以自己去百度上面搜,那個還算抄的比較成功的,還真的把阿爾卑斯山下綠水環繞的感覺給抄出了10%的效果來(下圖),在國內已經算小鎮抄襲這行業裡面的超常發揮了

用百度百科那銷魂的介紹來形容就是:

深圳茵特拉根小鎮位於深圳鹽田區的東部華僑城,仿於歐洲瑞士阿爾卑斯山麓小城因特拉肯的建築、賽馬特的花卉、謝菲爾德的彩繪等多種題材和元素的風光。歐洲人來這裡彷彿是回到了家鄉。深圳人喜歡人造風景,而且都是大手筆。華僑城人把歐洲山地小鎮搬遷到了深圳東部三洲田的山谷中。

不光是瑞士人,而且是歐洲人看到這裡都彷彿回到了家鄉!這是多麼高超的一種建築水平,能同時喚醒歐洲這麼多民族的思鄉之情。

在建築抄襲界最勁爆的可能還是上海當年宣傳得沸沸揚揚的「一城九鎮」,也就是要在上海修出九個風格迥異的小鎮出來,有啥泰晤士小鎮,德國現代小鎮,瑞典小鎮,荷蘭小鎮等。現在也不知道還是不是空城幾座。

泰晤士小鎮(下圖),採用的都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外觀,本來就是想著憑著優雅的大英帝國風範把住在市中心的人們都吸引到這裡來減輕城市負擔,結果大家還偏不來。

光看到風車上的「荷蘭村」這幾個字,我就覺得很尷尬了。這個風車你修了幹啥呢,你是要發電還是要磨面啊?有個風車就很荷蘭了么?

建築公司可能還是去荷蘭實地考察了的,把荷蘭的Amersfoort給抄了部分下來

這北歐小鎮是把冰島和瑞典給融合在了一起,把冰島的國會和瑞典Sigtuna鎮的建築物結合在了一起。

好了,就不上圖片再舉例了,反正國內遍地都是這樣的項目。

我也不想就這個事情去批判我國那些開放商有多麼崇洋媚外,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斷代的癥狀,全國各地到處都是。從很極端的一個角度來說,我們這樣的巨型大國好像近百多年來對世界幾乎沒有啥文化貢獻,比如美國就有大片、有美國夢、有美式教育,歐洲有各種文學與音樂,甚至日本都貢獻了AV和漫畫,印度都還有世界出名的寶萊塢呢

我們自己仔細一想,發現真的沒啥拿得出手的文化貢獻啊,那就只能接受別人的文化,接受別人的生活方式,要穿西裝,吃西餐,居住小區要叫「諾丁漢陽光」和「香榭麗舍」,到連房子的外形都得要照抄,而且一抄就要成片的抄。

而且說實話除了北京南京之外,我還真沒見過國內其他城市有多少傳統建築,就算有也是零星點綴,幾乎都沒保護好。拿給我們回憶和學歷史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我們很多中國學生才對歷史這麼不感興趣嘛。窗子一打開全是高樓大廈加超大購物城,老師只能跟你說這塊地幾百年前有個古宅子,那你現在只能自己腦補了。好多歐洲的學生就不同了,比如荷蘭的老師上著歷史課,就可以說我們學校圖書館旁邊那棟就是17世紀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辦公地,大家下課後自己走過去看看

正有可能是我們有文化缺失和斷代,但又渴望能有這樣的文化氛圍,再加上對歐洲(西方)文化過度的迷戀導致國內動輒一個「歐洲小鎮」,幾乎從一線到三線城市都有這樣的項目。

———————————————————————————————————————

想深入深入了解歐洲的見聞與奇聞的童鞋們,緊緊關注我的知乎專欄:看懂歐洲 - 知乎專欄。看法皆是本人自己觀點,不一定客觀,但絕不無觀點,絕不寫報道。

推薦閱讀:

這個免簽又便宜,吃的好玩的爽的海島,居然人少到可以裸泳?比普吉島、巴厘島之流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去印尼龍目島遊玩,有哪些地方不容錯過?
為什麼喜歡旅行,卻常常找不到旅行的收穫與意義?
為什麼我不喜歡旅遊?
為什麼覺得旅行越來越沒意思了?

TAG:欧洲 | 旅行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