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古典羅馬國家官僚系統發展【第一話】
羅馬國家的三世紀危機,使國家實力衰落、商品貿易凋敝、農村土地荒蕪、內戰不斷,地方政府大量癱瘓,社會各階層人人自危。
而東部的天然經濟基礎的穩定提高了東部地區的政治地位,戴里克先就將自己的駐地遷去了東部的尼科底迷亞,後來馬克西米安等也將行政中心遷去東部地區,這也為君士坦丁一世遷都建立新羅馬打下了基礎。晚期古典政治中心的東移,是由於當時帝國的政局演變而決定。戴克里先依靠軍事實力奪取政權。他對內平抑高盧、阿非利加的叛亂,對外打敗薩珊波斯,擊退日耳曼人,逐漸鞏固帝國政權,為後來君士坦丁的改革打下了基礎。從戴里克先開始,羅馬國家最高的權勢屬於君主,由此開創了羅馬國家的君主時期。他稱自己為多米那斯(意思是統治者或君主),而不再自稱元首。根據元首時期的傳統,戴里克先時代君主被尊視為神,一切朝見他的人都得俯首下跪,君主的特權再也不受到任何制約,共和國時期的大批官職都被撤銷,公民大會不再召開,元老院也被降為管理羅馬城事務的市政機關,不再擁有決定整個帝國命運的權力。君主的言語就是法律,國家一切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工作都必須遵照君主的命令和旨意執行。戴里克先在其統治期間,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創立四帝共治,重新劃分行省和行政區,改革貨幣稅制等等。
戴里克先的經濟改革
他開始發行足赤金幣、限制物價、職業世襲。但是發行量不足且沒有對社會流通劣幣進行強制回收導致足值金幣並沒取到驅逐劣幣的情況。限制物價把價格壓得太低,而政府從平民手中收購物資的時候卻是用劣質貨幣進行支付,這就使得為政府經營物資變成鐵定的賠本買賣,讓人苦不堪言。戴里克先的四帝共治是後世討論的焦點。一般人普遍認為四帝共治導致了羅馬國家的分裂,其實不然。四帝共治其實是中央集權的加強,而非削弱,戴里克先大量細分行省,把之前的四十多個行省細分為了上百個。讓行省總督無法籌集到足夠的軍政財力進行叛亂,並設置行政區以控制行省總督。戴里克先和他的副帝們也更加直接的控制行省。戴里克先又頒布第二道敕令,規定逮捕和監禁主教,強迫牧師向國家的眾神進行獻祭。其目的是攻擊基督教會組織,以及消除教會的領導人物。結果,在各處的監獄,就是以前預備囚禁殺人犯和盜墓者的監獄,現在住滿了主教、長老和學者,因此沒有剩餘的空間給那些犯罪的人使用。所以,緊接著又頒布第三道敕令規定如果被囚禁的基督教徒獻祭,就釋放他們;如果他們拒絕,那麼將他們長期關在監獄中,讓他們遭受各種形式的酷刑,甚至處死。戴里克先希望通過這種方法使基督教徒失去領導者,迫使他們更容易放棄基督教。年戴克里先頒布第四道敕令,命令所有基督教徒獻祭。他被迫採取這一方針,也許部分是由於對他早期措施結果的失望,部分由於身體日益衰弱,無力抵制伽勒里烏斯的強硬要求。在這次迫害中,許多基督教徒放棄他們的信仰。儘管後來他們被重新接納進入宗教團體,但讓他們重新進入宗教團體的規定卻引起教會內部分裂性的爭論。四世紀初,基督教已經在羅馬社會的各個階層中廣泛傳播:不僅在東部,而且也在西部行省甚至在羅馬城擁有人數眾多的信徒。就連戴里克先的妻子和女兒都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團體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一支巨大的社會力量的條件下,要想恢復傳統的宗教崇拜,迫害基督教,顯然是不可能的。並且帝國統治集團內部對基督教的認識出現了分歧,在戴里克先進行基督教迫害時,君士坦提烏斯並不贊同這種做法,在其管理區域內只是形式上執行了戴克里先的命令,允許臣民擁有宗教信仰自由,基督教徒未受到真正的宗教迫害。帝國西部在基督教迫害期間,未出現長久的流血事件。因此,迫害並收到預期的效果。正如拉克坦提烏斯所說,「不需要強迫,也不需要傷害,宗教是不能強迫的,所以宗教信仰應該是自願的」。實也證明,以暴力壓制宗教信仰是難以奏效的。後來,伽勒里烏斯也在臨終前發布一道寬容敕令:宣布停止迫害,允許集會,釋放被捕的基督教徒。這樣,基督教迫害運動以失敗告終。
戴里克先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為了使羅馬從長期軍事混戰的泥潭中脫離出來,他對政治統治模式進行一種新的探索,加強對軍隊與地方的控制。戴里克先最大的功績在於結束了三世紀的混亂局面,其改革雖不成功但是也為君士坦丁提供了前途的藍本。戴里克先改革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羅馬國家的各方面的問題,只憑藉其個人的權威與道德,保證四帝共治統治模式的正常運作,繼承製度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戴里克先希望通過恢復羅馬的傳統宗教和迫害基督教與其他東方宗教來加強君主的權威。君士坦丁在吸取戴里克先改革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完成了羅馬帝國的真正建設,最終確立了福澤後世數百年年的羅馬官僚體制。---君士坦丁大帝的羅馬國家政府
君士坦丁大帝時代的羅馬官僚體系的設置分為中央行政和地方管理。中央行政包括御前會議、國務總理大臣及其下屬的直屬官僚、司法大臣【即大法官】、財政大臣、聖庫伯爵以及後來崛起的宮廷內務大總管。這些頂級官僚秉承皇帝意志,負責制定相關實施政策並領導地方有效管理國家。地方上則是大區下,行政區和行省組成的行政管理體系,他們是行政首長和主要的政務官,是參會的必要人選;還有高級元老,他們的資格源自其崇高的爵位;還有一類是部分職能部門的顧問和辦事人員等,因其職能而被賦予參加御前會議的資格。過去曾經位列帝國御前會議最高地位的大區區長,被排斥在會議之外。帝國政事決策的形成其實不複雜,最複雜的是君臣之間、各類勢力之間的勢力的消長和爭奪。設置旨在維護中央集權,取賢用能的維持機制,適應了晚期古典羅馬的國情,使羅馬國家開始全面的復興打下了硬體基礎。 君士坦丁大帝將禁衛軍長官一職徹底剝離軍權,並將其轉化為文官,除了首都之外,還在四大區各設置了一位禁衛軍長官以管理物資調動與管理。羅馬四大區即為東方大區伊利里亞大區
義大利大區高盧大區帝國中央政府統治機構設立於君士坦丁堡,君士坦提烏斯二世設立君士坦丁堡市長一職。,屬於高級官吏,君士坦丁堡市長的職責包括:君士坦丁堡及郊區範圍內的一切事務,市政建設與改造、城內食品用水的供應、城內衛生和消防、罪犯懲罰與監管、治安的維護、商品、高等教育等,都在其職權範圍內。新羅馬中央政府官員人數為兩千人左右
因皇帝與帝國眾多高級官員都在此工作,君士坦丁堡市長一職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君士坦丁堡市長還是君士坦丁堡最高法官,對當地一切案件做終審判決。他是行政官員級別中最高的官職之一,且不許宦官擔任,處於權重優榮的地位。原本,首都地區的司法審判屬於司法大臣職權範圍,但是當皇帝對司法大臣的工作有所質疑的時候,就指派君士坦丁堡市長和其他官員參與司法審判,配有助手輔佐其在首都司法管理活動。君士坦丁堡市長負責部分原屬於司法大臣職責的事務,而司法大臣又保持著對首都外來人員的管理權力,中央權力的相互交織牽制,有效的防止了官員的隻手遮天,濫用職權。皇帝牢牢掌控者手下官員。帝國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中大量的從民間聘用錄取各類文事秘書,以服務對象級別,分為皇帝秘書和普通官員秘書兩類。皇帝秘書又稱為國務秘書長官,由皇帝秘書及其下屬構成,專門負責為皇帝起草各種文書,包括回復各種給皇帝的信件。普通秘書多為行政和軍事長官的副手,比如成為司法大臣的助手,幫助司法大臣整理資料、分析案件並作出判決等。他們其中有些是屬於帝國政府的一部分,從帝國政府收取薪資,還有一些則是官員們的私人秘書,只為僱傭對象本人服務。這種現象在四至六世紀的帝國政府中非常常見。從君士坦丁大帝實行行政、軍事權分立,規範司法大臣、財政大臣、君士坦丁堡市長等職權,都是不斷加強中央集權的手段,他的一切的政治努力,與他的軍事改革與財政改革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君士坦丁大帝去世後的羅馬就如同一個歷經風霜大病的中年大漢,在經歷了一個醫術高超但手法粗暴的大夫的大開刀手術後,儘管全身依然有不少疼癢的感觸,但是身體機能開始了全方面的復甦。---狄奧多西時期的進一步改革
在約維安去世之後,羅馬軍隊又推舉了瓦倫蒂尼安為皇帝。這個時候帝國正面臨兩個重大威脅,其一是緊隨而至的波斯反擊,其二是日耳曼前線因為尤里安把軍隊抽走導致的空虛,日耳曼各部落乘機湧入帝國。
於是瓦倫蒂尼安把他的弟弟瓦倫斯也加冕為皇帝。自己管理西部,弟弟管理東部。
這是第三次,羅馬帝國治權的分離。這次分離具有非常明顯的應急措施的特徵,幾乎就在瓦倫斯加冕以後,兄弟二人就把軍隊一分為二,各赴前線。但是因為種種因素,臨時應急措施也可能變成長期制度。瓦倫蒂尼安和瓦倫斯是優秀的救火隊員,他們讓帝國從腹背受敵的窘境下熬了過來,不過他們也僅僅是戰士和將軍。但是帝國危難,他們無法直指帝國積弊的源頭——政治崩潰, 沒能重建君士坦丁的政治體系,於是只能是把整個皇帝生涯花費在不停的作戰上,對外對抗一波波蠻族人從不列顛,從日耳曼,從多瑙河流域,波斯人從高加索和東方的進攻,對內鎮壓起義和叛亂。375年,瓦倫蒂尼安病逝在前線,軍隊擁立他四歲的兒子瓦倫蒂尼安二世為皇帝,和之前已經被父親加冕的兄長格拉先並立。迫於軍隊的壓力,格拉先同意和弟弟分享皇位,把義大利,北非和伊利里亞劃給瓦倫蒂尼安二世,自己統治高盧,不列顛和西班牙——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羅馬的政治已經有退回到三世紀危機時期的跡象了,軍閥化,皇位增減如同兒戲,皇帝年輕,甚至就是幼兒,不能控制局面。而東部皇帝瓦倫斯對此並沒有表示出什麼關心的跡象。378年,瓦倫斯輕敵冒進,不等格拉先的援軍到位,在亞德里亞堡慘敗給哥特人,皇帝戰死。這兄弟兩算得上馬革裹屍,一生獻給羅馬,但是帝國的境況反而更加險惡。東部因為這一戰而人心浮動,而西部格拉先兄弟一個19歲,一個不過7歲,格拉先率軍趕到後感到自己無力控制局面,於是指定狄奧多西成為東部的皇帝——狄奧多西是老狄奧多西之子,其父曾擔任不列顛行政區長官一職,成績斐然。狄奧多西也曾擔任是多瑙河前線的軍事職務,此時則是一個普通的行省官員。格拉先為何會指定他作為皇帝,不是很清楚,但是事實證明了他確實慧眼識才:狄奧多西是一位行政與戰略高手,和君士坦丁一樣享有後世「大帝」稱號。遺憾的是,因為種種緣由,他成了最後一位「統治」整個羅馬帝國的皇帝。
狄奧多西首先不是一個優秀的指揮官。但是他是一個絕佳的組織者,對於帝國來說,這比一位長勝將軍要重要太多了。狄奧多西很快重建了東部的行政系統與軍事組織,並且在一些挫折之後還是憑藉強大的國力為後盾,拉攏分化等手段降服了哥特人:哥特人向羅馬臣服,獲得一定的自治權,代價是要向羅馬提供兵力。此後哥特人部隊一直在狄奧多西麾下服役,多有戰功,成為羅馬軍中不可忽視的力量。狄奧多西最重要的貢獻是他重組了東帝國的政府——自從尤里安摧毀了這個體系後,幾十年來羅馬是一直運作在一個很無序的行政體系下:不完全古典式,但是又沒有完整的體系為支撐,結果就是一團亂麻。狄奧多西幾乎將君士坦丁的改革又原樣重做了一遍。重建了東帝國的行政體系,未來正是這個體系保駕東帝國走上5~6世紀的黃金時代,保駕查士丁尼的再征服偉業,保駕帝國撐過了波斯的洶洶攻勢,直到阿拉伯大征服時期才又發生了較大的變動。狄奧多西將宮廷大總管納入到了帝國御前會議,並講皇帝秘書長官交與宮廷大總管監督,並廢除了東部除伊蘇利亞與埃及以外的野戰軍伯爵,並設立軍事長官職務,狄奧多西去世為止,東部共有五位軍事長官,首都中央軍各一,伊利里亞、色雷斯、東方各一。此外,狄奧多西還進一步的在邊防軍系統內增設准野戰軍,以應對邊境的中小規模入侵。狄奧多西的另一個重要舉措是尊定基督教為國教,結束了之前幾十年的宗教亂象。此前由於尤里安的「恢復傳統」,原本基本上和平演變的基督教取代多神教過程激化成了武打片,民間暴力衝突不斷。狄奧多西的決定引發了最後一波激烈衝突——此時基督徒人數已經是帝國絕大多數,再加上政府支持,結果自然沒有懸念。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國教化」其實是對既成事實的承認,也帶有把教會納入控制的作用。自狄奧多西開始,皇帝把原本屬於自己兼任的羅馬大祭司頭銜冊封給基督教五大牧首,事實上也就是把教會的最高任命權掌握在了手中。這直到公元772年為止,羅馬教宗的更替才停止由君士坦丁堡皇帝確認冊封,此時距離帝國最後一次控制羅馬城都已經過去了好多年。
至此,羅馬國家才算是真正穩定住了自己的行政官僚體系。以完善的官僚系統為核心,以邊防軍-野戰軍體系為武力,以普世性的宗教系統為凝聚,以唯一的中央政府為樞紐。這個體系將被證明是合用的,足以支撐帝國數百年甚至更久。
然而遺憾在於,只在東帝國建立了這個體系。而狄奧多西,作為最後一位能控制整個帝國的皇帝,沒能像挽救東帝國那樣挽救西帝國。推薦閱讀:
※俄羅斯為什麼會成為一個東正教國家,還自稱羅馬帝國衣缽傳人?
※請通俗且簡潔地講解一下羅馬帝國為何分裂?
※霍諾里烏斯皇帝在任期間,羅馬帝國內出現了哪7個僭主?
※羅馬帝國號稱強大為什麼羅馬軍團單次戰役規模都沒能和同時期中國比肩?
※羅馬帝國各行省省會是不是有很多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