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薩達納帕拉之死

1. 最後的狂歡

從噩夢中醒來,亞述的最後一任皇帝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命運。他夢到先祖們與他把酒言歡,宴席上有美酒佳釀,奇珍異寶,漂亮的女子們籠著輕紗翩翩起舞,他的先祖們微笑著向他伸手歡迎他的加入。他還尚且忠誠的手下走進他的卧室,告訴他城牆已破,唯一能夠阻止叛軍進城的只有護城河,河水正在漸漸消退,如同他剩下的時間。

卧室里是死一般的沉默,直到叛軍派來的信使來交換最後的條件,「如果皇帝投降,叛軍可以留他一條性命。」他嘆了一口氣,似乎又看到了死去的亞述皇帝們在宴席上與自己親切交談的場面。即使身在王位時他毫無鬥志,對軍隊缺乏管理,對開疆拓土興緻缺缺,手下的封臣和貴族們逐一在自己的封地上宣告獨立他確無能為力,在這最後一瞬間他卻被激發出了一點血性。

「不投降」,他冷漠的說,彷彿是替陌生人做一個無關緊要的決定,「但是可否再給我一點時間。」信使表示會把皇帝的意願轉達,並退了出去。他與那個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的將領說,「替我做最後一件事,把屬於我的都留下。然後逃吧,如果還有時間的話。」

他和將領一起走了出去,他漠然的把殿內燃著的火把扔到王座下面,那裡是早在幾日之前自己就讓人準備好的柴堆,那是他為自己建的最後的烽塔。他在自己的王座上躺坐下,用手扶著頭,看著眼前這一場屬於他的狂歡盛宴。他往日喜愛的美人們逐一被帶到他的面前殺死,那些嬌弱而又美麗的生命如同清晨的玫瑰花,綻放一瞬間就可以凋落了。奴隸們牽來了他的駿馬,用最好的糧草養成,有著最美麗的皮毛和健壯的四肢,它們倒在血泊中何嘗不是另一種美。平日里奴從們需要小心翼翼擺放的珍寶器具,現在都被摔碎,他聽著那悅耳的聲音,那是他最後時刻的美妙配樂。

「走吧」,直到整個房間再沒有一絲聲音,一切都在血泊和破碎中,他的將領向他行了最後一個禮匆匆離去,他王座下的火焰越燒越大,遮蓋了他的視線。這真是一場完美的狂歡啊,最後我的還是屬於我。他想。

2. 出走的浪漫主義:歐仁·德拉克羅瓦

18世紀末期,戰爭和革命席捲了歐洲,人們企圖在藝術中尋找他們覺得遺失的「英雄主義」,而新古典主義就很符合他們的胃口。

(荷拉斯兄弟之誓,雅克路易·大衛,1784年)

這幅新古典主義代表作畫面清晰順暢,背後一板一眼的建築和地上的磚塊線條勾勒出了故事的場景,藝術家以此來表達理性。畫面展示了清晰明白的故事情節:男人們在左邊默念宣誓,女人們在右邊流淚,我們簡稱為男默女淚。這三個羅馬人的兒子被選中參加一場與阿爾巴隆加人的決鬥,以此來解決兩國的糾紛。他們向父親宣誓將用盡全力效忠國家和城市,而右邊的女人們面容哀傷,她們一邊擔心男人們的安危,一邊也擔心阿爾巴隆加人的性命。因為她們其中一個人已經與阿爾巴隆加人訂婚,而另一個是阿爾巴隆加人的妹妹。大衛把感性的女人們用略帶灰暗的色彩和線條藏在了男人們的身後,男人們的動作充滿了熱血和力量,讓觀眾不由自主的把目光聚集在他們伸直了的手臂和父親緊握寶劍的雙手上。誰會不說這幅畫激起人濃濃的愛國之心和奮鬥之情呢?在家國大義面前,兒女情長和女人的感性都顯得渺小,只有效忠國家為國效力的理性男子才是應該被渲染誇耀的對象。

可是這些都是在希臘羅馬神話和故事集中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畫一些現實點的呢?在1842年德拉克羅瓦畫了一幅畫《希俄斯島的大屠殺》,在希臘獨立戰爭中,希臘人來到鄰居希俄斯島上建議他們一起鬧獨立,而作為報復土耳其帝國在希俄斯島上屠殺了數以千計的島上居民。德拉克羅瓦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對希俄斯島居民表示同情,也表達對此事的關注。而這幅畫在題材,技法,顏色,構圖等多方面背離了新古典主義,被安托萬·讓·羅格稱為,「對藝術的屠殺。」(我也不知道這個人是誰)。

批評者們首先認為這幅作品毫無章法結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畫面中沒有直線。新古典主義崇尚者們認為直線是理性的象徵,而像《希俄斯島的大屠殺》這樣把人和東西都堆在一起的構圖實在是壞透了。同時,他們不喜歡這種消極的題材,讓人看了很糟心一點都提不起鬥志來。

1826年,德拉克羅瓦創作了《希臘在美索隆姜的廢墟之上》。在這幅作品中他把希臘畫作了一個女人,穿著傳統的古希臘服飾,而腳下的一堆廢墟,在廢墟中有一隻形同枯骨的手無力的垂下。而她雙臂下垂擺出一個無可奈何的姿勢,背後站著高高在上的勝利者。

就這兩幅畫而言我覺得第一幅是一種大膽創新的嘗試,而第二幅更多的則是失敗。德拉克羅瓦企圖用情感代替理性來引發觀眾們的同情,《希俄斯島的大屠殺》把場面簡單粗暴的展示在了觀眾面前:垂死的母親和掙扎的嬰兒,無助的孩童和面帶悲愴的夫婦,這種直觀感受雖然並不寫實,但是實際上和攝影很像,讓我想起這幅照片。

而把希臘擬人化顯然更難引起人的共鳴,比如我看黑塔利亞的時候只記得義大利面很好吃了。看著《希臘在美索隆姜的廢墟上》我最多想到希臘獨立這件事情,這種把國家具體化而把人民個體模糊化的手法,需要觀眾動太多的腦子,而我覺得看浪漫主義的作品更多的還是追求那一瞬間的熱淚盈眶。

3. 《薩達納帕拉之死》

(薩達納帕拉之死,1827年,現藏於羅浮宮)

這也是為什麼我尤其喜歡《薩達納帕拉之死》,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這幅畫可以說是非常的貼切了。作為拜倫的腦殘粉,德拉克羅瓦的靈感來源於拜倫的悲劇劇本《薩達納帕拉》,大致的情節我在本文的第一部分裡面描述了一下,(有一部分是我編的因為我沒有仔細的把整個劇本讀完,但是我估計最後一部分也是德拉克羅瓦編的因為我沒找到)。我感覺拜倫的劇本裡面的薩達納帕拉的形象更接近於李煜,優柔寡斷沒有野心,會放過造反的臣子也會溫柔對待自己最喜歡的女奴,在拒絕投降以後和自己最喜愛的女奴從容赴死。

而德拉克羅瓦的作品更像是把薩達納帕拉塑造成一個暴君,他的面容模糊在光線裡面,但是他的身子確又突出顯著,和潔白的女體形成鮮明的對比,是畫面上最亮色的地方。皇帝的臉上沒有表情,似乎發生的這一切都與他毫無關係。如果撇開背景不看,你可以把他放在每一個場景中:歌舞喧嘩的宴會上,眾臣激辯的議政廳,深夜獨自冥想的時刻… 美麗的女奴死在他的面前他確視而不見。

(費城版本)

對於這個主題德拉克羅瓦畫了兩個版本,收藏於羅浮宮的版本是他在1827年沙龍時候嘗試出售卻失敗的版本,畫幅巨大,392cm*492cm。而另一個版本收藏於費城博物館據說畫於1844年(也有說法是在1827年版本之前就畫完了),畫幅較小只有73.71cm*82.47cm。相比之下羅浮宮版本線條更清晰,人物表情更具體,但是我更喜歡費城版本因為我覺得德拉克羅瓦更加放飛自我,我猜測畫那副的時候他不以「我要靠近新古典主義不然我怕賣不出去」為心理壓力,大膽嘗試真正的浪漫主義,用繪畫吸引觀眾的情感。兩幅畫構圖一模一樣,但是在細節方面差別還是挺大的。

(羅浮宮版)

(費城版)

畫面的右側兩個奴隸和侍衛正在殺死兩個垂死掙扎的女人,她們也許是侍妾,也許是奴隸,而現在正如同物品一樣被隨意毀壞。在費城版的細節圖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女人的身體都沒有清晰明顯的線條,在放大仔細看的時候可以看到每一個輪廓都有至少兩三重的影子,德拉克羅瓦運用了大量的橘黃色,藍色,綠色加深陰影部位,使整個畫面動態感更強烈,更加吸引觀眾們的情感共鳴。彷彿這些女人就在你眼前掙扎死亡。

畫面的左下角是一個黑人奴隸在牽制一匹駿馬,駿馬身體扭曲企圖反抗,

可以注意的是畫面中有許多扭曲的形象,包括人體,駿馬,珠寶燭台,甚至是床上放置的絲巾。有說法可以理解成這些東西就如同王座下燃燒著的火焰,扭曲閃耀著,自我毀滅又同時和皇帝一起走向滅亡。

在構圖方面兩幅畫是基本一致的,德拉克羅瓦把大部分的內容堆砌到了畫面的下方,讀者的視線從近到遠看到整個悲劇發生的場面,以一個旁觀者的憐憫的角度去圍觀女子被謀殺,駿馬被牽制,金銀珠寶彷彿被打碎毀滅在腳下,更容易引發情感的共鳴把自己代入到整個畫面裡面去。

4.一些想法,不一定對

在讀原劇本和寫第一部分的時候,對我來說比較難以處理的就是皇帝對於女性的態度。在劇本中他有寵愛的女奴和疏遠已久的妻子,但是他最後和他的妻子進行了交談與和解,而女奴最後有一段虞姬似的自白以後替皇帝點燃火堆與他一同赴死,怎麼看都不是德拉克羅瓦畫面中展示出來的把女子當做物品的態度。

我的一點猜測的話,首先是基於當時西方對於東方的錯誤認知,在他們的眼中東方世界,尤其是中東阿拉伯地區就是野蠻未開化的感覺。而對於女子的殘暴能夠更容易的突出這些特質,畢竟歐洲人也殺殺小動物什麼的,在這裡拿奴隸,女子和動物的毀滅放在一起,加強對於東方傳統世界的刻畫。這裡可以看劉斯坦的這篇文章:東方藝術對西方藝術的影響:Orientalism - 知乎專欄,我寫到一半也給他發了這個疑問但是他還沒起床,如果我請教出什麼結果了就可以來改了。這個方式跟很多「東方主義」的西方創作很像,比如下圖的《奴隸市場》,

而且費城和羅浮宮版本對比起來,我覺得費城版本也更接近於歐洲的畫法,羅浮宮那副更讓人有「殖民視角」。我看見就有討論批評這幅畫說,白人男子以旁觀者冷漠視角畫想像中的冷漠君王對自己的奴隸進行壓迫,實際上在畫這幅畫的同時也在對東方世界進行壓迫。我不是很贊成這種「強行壓迫和殖民」的理論,但是單從結果來看這些被批評的「東方主義」確實有一種身魂分離的彆扭感。

其次也可能就是德拉克羅瓦自己創作題材的需要,畢竟霸王別姬什麼的含蓄婉約的美感,很難為他的浪漫主義風格服務。前面我也已經說了,把希臘擬人化的效果並不好,沒有放一大堆人一大堆慘烈的形象客觀的東西填充滿畫面,讓人不用帶腦子去思考主要抓住視覺效果的衝擊感來的效果好。而為了體現出這種效果,德拉克羅瓦勢必不能畫一男一女坐在火堆上摟摟抱抱,那豈不是一下子從悲壯的國破家亡變成了小打小鬧的言情悲劇結局了。

大概能夠想到的就是這些,沒有做特別深入的研究和調查,也沒有做很客觀嚴謹的大量閱讀,所以對於內容和感想歡迎更多的討論~

5. 一點題外話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因為前幾天被基友喊去打了十字軍之王2,他們剛開始花言巧語讓我去做神聖羅馬的皇帝,說的好好的要輔佐我做我最棒的封城,過了幾天忽悠我打打這裡打打那裡,偶爾去耶路撒冷打個聖戰,他們召一點僱傭兵搶槍我十字軍之王的名頭。過了幾天就看到他們自己稱王稱霸把我趕到德國的小角落去了,我非常的氣覺得這個遊戲不適合我,我只是想安靜的做一個神聖羅馬的皇帝啊,於是寫了這篇文章。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巴別圖書館(Art-in-all)

其他古希臘神話系列,有出版合作意向歡迎私信。

偷看隔壁班的帥哥,獨自珍藏的少女心

擁有一位猥瑣的叔叔是什麼樣的體驗?

搶個蘋果而已,為什麼要光著身子? - 藝語呢喃 - 知乎專欄

為了娶到女神,我只好把她的戀女癖爸爸殺了 - 藝語呢喃 - 知乎專欄

霸道總裁強搶民女之後應該如何收拾爛攤子 - 藝語呢喃 - 知乎專欄

你追我,如果你追到我,我就… - 藝語呢喃 - 知乎專欄

他讓女神脫掉了衣服,然後呢? - 藝語呢喃 - 知乎專欄

我心愛的少年啊,他死後開成了一朵花 - 藝語呢喃 - 知乎專欄

胸脯四兩腰四寸,這位三千年前的美女究竟是誰? - 藝語呢喃 - 知乎專欄像藝術史學家一樣讀畫,只需要三步 - 藝語呢喃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我可能給你戴了假婚戒
學美術的藝考生未來在哪裡?

TAG:艺术 | 浪漫主义 |

標籤:

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薩達納帕拉之死

1. 最後的狂歡

從噩夢中醒來,亞述的最後一任皇帝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命運。他夢到先祖們與他把酒言歡,宴席上有美酒佳釀,奇珍異寶,漂亮的女子們籠著輕紗翩翩起舞,他的先祖們微笑著向他伸手歡迎他的加入。他還尚且忠誠的手下走進他的卧室,告訴他城牆已破,唯一能夠阻止叛軍進城的只有護城河,河水正在漸漸消退,如同他剩下的時間。

卧室里是死一般的沉默,直到叛軍派來的信使來交換最後的條件,「如果皇帝投降,叛軍可以留他一條性命。」他嘆了一口氣,似乎又看到了死去的亞述皇帝們在宴席上與自己親切交談的場面。即使身在王位時他毫無鬥志,對軍隊缺乏管理,對開疆拓土興緻缺缺,手下的封臣和貴族們逐一在自己的封地上宣告獨立他確無能為力,在這最後一瞬間他卻被激發出了一點血性。

「不投降」,他冷漠的說,彷彿是替陌生人做一個無關緊要的決定,「但是可否再給我一點時間。」信使表示會把皇帝的意願轉達,並退了出去。他與那個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的將領說,「替我做最後一件事,把屬於我的都留下。然後逃吧,如果還有時間的話。」

他和將領一起走了出去,他漠然的把殿內燃著的火把扔到王座下面,那裡是早在幾日之前自己就讓人準備好的柴堆,那是他為自己建的最後的烽塔。他在自己的王座上躺坐下,用手扶著頭,看著眼前這一場屬於他的狂歡盛宴。他往日喜愛的美人們逐一被帶到他的面前殺死,那些嬌弱而又美麗的生命如同清晨的玫瑰花,綻放一瞬間就可以凋落了。奴隸們牽來了他的駿馬,用最好的糧草養成,有著最美麗的皮毛和健壯的四肢,它們倒在血泊中何嘗不是另一種美。平日里奴從們需要小心翼翼擺放的珍寶器具,現在都被摔碎,他聽著那悅耳的聲音,那是他最後時刻的美妙配樂。

「走吧」,直到整個房間再沒有一絲聲音,一切都在血泊和破碎中,他的將領向他行了最後一個禮匆匆離去,他王座下的火焰越燒越大,遮蓋了他的視線。這真是一場完美的狂歡啊,最後我的還是屬於我。他想。

2. 出走的浪漫主義:歐仁·德拉克羅瓦

18世紀末期,戰爭和革命席捲了歐洲,人們企圖在藝術中尋找他們覺得遺失的「英雄主義」,而新古典主義就很符合他們的胃口。

(荷拉斯兄弟之誓,雅克路易·大衛,1784年)

這幅新古典主義代表作畫面清晰順暢,背後一板一眼的建築和地上的磚塊線條勾勒出了故事的場景,藝術家以此來表達理性。畫面展示了清晰明白的故事情節:男人們在左邊默念宣誓,女人們在右邊流淚,我們簡稱為男默女淚。這三個羅馬人的兒子被選中參加一場與阿爾巴隆加人的決鬥,以此來解決兩國的糾紛。他們向父親宣誓將用盡全力效忠國家和城市,而右邊的女人們面容哀傷,她們一邊擔心男人們的安危,一邊也擔心阿爾巴隆加人的性命。因為她們其中一個人已經與阿爾巴隆加人訂婚,而另一個是阿爾巴隆加人的妹妹。大衛把感性的女人們用略帶灰暗的色彩和線條藏在了男人們的身後,男人們的動作充滿了熱血和力量,讓觀眾不由自主的把目光聚集在他們伸直了的手臂和父親緊握寶劍的雙手上。誰會不說這幅畫激起人濃濃的愛國之心和奮鬥之情呢?在家國大義面前,兒女情長和女人的感性都顯得渺小,只有效忠國家為國效力的理性男子才是應該被渲染誇耀的對象。

可是這些都是在希臘羅馬神話和故事集中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畫一些現實點的呢?在1842年德拉克羅瓦畫了一幅畫《希俄斯島的大屠殺》,在希臘獨立戰爭中,希臘人來到鄰居希俄斯島上建議他們一起鬧獨立,而作為報復土耳其帝國在希俄斯島上屠殺了數以千計的島上居民。德拉克羅瓦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對希俄斯島居民表示同情,也表達對此事的關注。而這幅畫在題材,技法,顏色,構圖等多方面背離了新古典主義,被安托萬·讓·羅格稱為,「對藝術的屠殺。」(我也不知道這個人是誰)。

批評者們首先認為這幅作品毫無章法結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畫面中沒有直線。新古典主義崇尚者們認為直線是理性的象徵,而像《希俄斯島的大屠殺》這樣把人和東西都堆在一起的構圖實在是壞透了。同時,他們不喜歡這種消極的題材,讓人看了很糟心一點都提不起鬥志來。

1826年,德拉克羅瓦創作了《希臘在美索隆姜的廢墟之上》。在這幅作品中他把希臘畫作了一個女人,穿著傳統的古希臘服飾,而腳下的一堆廢墟,在廢墟中有一隻形同枯骨的手無力的垂下。而她雙臂下垂擺出一個無可奈何的姿勢,背後站著高高在上的勝利者。

就這兩幅畫而言我覺得第一幅是一種大膽創新的嘗試,而第二幅更多的則是失敗。德拉克羅瓦企圖用情感代替理性來引發觀眾們的同情,《希俄斯島的大屠殺》把場面簡單粗暴的展示在了觀眾面前:垂死的母親和掙扎的嬰兒,無助的孩童和面帶悲愴的夫婦,這種直觀感受雖然並不寫實,但是實際上和攝影很像,讓我想起這幅照片。

而把希臘擬人化顯然更難引起人的共鳴,比如我看黑塔利亞的時候只記得義大利面很好吃了。看著《希臘在美索隆姜的廢墟上》我最多想到希臘獨立這件事情,這種把國家具體化而把人民個體模糊化的手法,需要觀眾動太多的腦子,而我覺得看浪漫主義的作品更多的還是追求那一瞬間的熱淚盈眶。

3. 《薩達納帕拉之死》

(薩達納帕拉之死,1827年,現藏於羅浮宮)

這也是為什麼我尤其喜歡《薩達納帕拉之死》,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這幅畫可以說是非常的貼切了。作為拜倫的腦殘粉,德拉克羅瓦的靈感來源於拜倫的悲劇劇本《薩達納帕拉》,大致的情節我在本文的第一部分裡面描述了一下,(有一部分是我編的因為我沒有仔細的把整個劇本讀完,但是我估計最後一部分也是德拉克羅瓦編的因為我沒找到)。我感覺拜倫的劇本裡面的薩達納帕拉的形象更接近於李煜,優柔寡斷沒有野心,會放過造反的臣子也會溫柔對待自己最喜歡的女奴,在拒絕投降以後和自己最喜愛的女奴從容赴死。

而德拉克羅瓦的作品更像是把薩達納帕拉塑造成一個暴君,他的面容模糊在光線裡面,但是他的身子確又突出顯著,和潔白的女體形成鮮明的對比,是畫面上最亮色的地方。皇帝的臉上沒有表情,似乎發生的這一切都與他毫無關係。如果撇開背景不看,你可以把他放在每一個場景中:歌舞喧嘩的宴會上,眾臣激辯的議政廳,深夜獨自冥想的時刻… 美麗的女奴死在他的面前他確視而不見。

(費城版本)

對於這個主題德拉克羅瓦畫了兩個版本,收藏於羅浮宮的版本是他在1827年沙龍時候嘗試出售卻失敗的版本,畫幅巨大,392cm*492cm。而另一個版本收藏於費城博物館據說畫於1844年(也有說法是在1827年版本之前就畫完了),畫幅較小只有73.71cm*82.47cm。相比之下羅浮宮版本線條更清晰,人物表情更具體,但是我更喜歡費城版本因為我覺得德拉克羅瓦更加放飛自我,我猜測畫那副的時候他不以「我要靠近新古典主義不然我怕賣不出去」為心理壓力,大膽嘗試真正的浪漫主義,用繪畫吸引觀眾的情感。兩幅畫構圖一模一樣,但是在細節方面差別還是挺大的。

(羅浮宮版)

(費城版)

畫面的右側兩個奴隸和侍衛正在殺死兩個垂死掙扎的女人,她們也許是侍妾,也許是奴隸,而現在正如同物品一樣被隨意毀壞。在費城版的細節圖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女人的身體都沒有清晰明顯的線條,在放大仔細看的時候可以看到每一個輪廓都有至少兩三重的影子,德拉克羅瓦運用了大量的橘黃色,藍色,綠色加深陰影部位,使整個畫面動態感更強烈,更加吸引觀眾們的情感共鳴。彷彿這些女人就在你眼前掙扎死亡。

畫面的左下角是一個黑人奴隸在牽制一匹駿馬,駿馬身體扭曲企圖反抗,

可以注意的是畫面中有許多扭曲的形象,包括人體,駿馬,珠寶燭台,甚至是床上放置的絲巾。有說法可以理解成這些東西就如同王座下燃燒著的火焰,扭曲閃耀著,自我毀滅又同時和皇帝一起走向滅亡。

在構圖方面兩幅畫是基本一致的,德拉克羅瓦把大部分的內容堆砌到了畫面的下方,讀者的視線從近到遠看到整個悲劇發生的場面,以一個旁觀者的憐憫的角度去圍觀女子被謀殺,駿馬被牽制,金銀珠寶彷彿被打碎毀滅在腳下,更容易引發情感的共鳴把自己代入到整個畫面裡面去。

4.一些想法,不一定對

在讀原劇本和寫第一部分的時候,對我來說比較難以處理的就是皇帝對於女性的態度。在劇本中他有寵愛的女奴和疏遠已久的妻子,但是他最後和他的妻子進行了交談與和解,而女奴最後有一段虞姬似的自白以後替皇帝點燃火堆與他一同赴死,怎麼看都不是德拉克羅瓦畫面中展示出來的把女子當做物品的態度。

我的一點猜測的話,首先是基於當時西方對於東方的錯誤認知,在他們的眼中東方世界,尤其是中東阿拉伯地區就是野蠻未開化的感覺。而對於女子的殘暴能夠更容易的突出這些特質,畢竟歐洲人也殺殺小動物什麼的,在這裡拿奴隸,女子和動物的毀滅放在一起,加強對於東方傳統世界的刻畫。這裡可以看劉斯坦的這篇文章:東方藝術對西方藝術的影響:Orientalism - 知乎專欄,我寫到一半也給他發了這個疑問但是他還沒起床,如果我請教出什麼結果了就可以來改了。這個方式跟很多「東方主義」的西方創作很像,比如下圖的《奴隸市場》,

而且費城和羅浮宮版本對比起來,我覺得費城版本也更接近於歐洲的畫法,羅浮宮那副更讓人有「殖民視角」。我看見就有討論批評這幅畫說,白人男子以旁觀者冷漠視角畫想像中的冷漠君王對自己的奴隸進行壓迫,實際上在畫這幅畫的同時也在對東方世界進行壓迫。我不是很贊成這種「強行壓迫和殖民」的理論,但是單從結果來看這些被批評的「東方主義」確實有一種身魂分離的彆扭感。

其次也可能就是德拉克羅瓦自己創作題材的需要,畢竟霸王別姬什麼的含蓄婉約的美感,很難為他的浪漫主義風格服務。前面我也已經說了,把希臘擬人化的效果並不好,沒有放一大堆人一大堆慘烈的形象客觀的東西填充滿畫面,讓人不用帶腦子去思考主要抓住視覺效果的衝擊感來的效果好。而為了體現出這種效果,德拉克羅瓦勢必不能畫一男一女坐在火堆上摟摟抱抱,那豈不是一下子從悲壯的國破家亡變成了小打小鬧的言情悲劇結局了。

大概能夠想到的就是這些,沒有做特別深入的研究和調查,也沒有做很客觀嚴謹的大量閱讀,所以對於內容和感想歡迎更多的討論~

5. 一點題外話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因為前幾天被基友喊去打了十字軍之王2,他們剛開始花言巧語讓我去做神聖羅馬的皇帝,說的好好的要輔佐我做我最棒的封城,過了幾天忽悠我打打這裡打打那裡,偶爾去耶路撒冷打個聖戰,他們召一點僱傭兵搶槍我十字軍之王的名頭。過了幾天就看到他們自己稱王稱霸把我趕到德國的小角落去了,我非常的氣覺得這個遊戲不適合我,我只是想安靜的做一個神聖羅馬的皇帝啊,於是寫了這篇文章。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巴別圖書館(Art-in-all)

其他古希臘神話系列,有出版合作意向歡迎私信。

偷看隔壁班的帥哥,獨自珍藏的少女心

擁有一位猥瑣的叔叔是什麼樣的體驗?

搶個蘋果而已,為什麼要光著身子? - 藝語呢喃 - 知乎專欄

為了娶到女神,我只好把她的戀女癖爸爸殺了 - 藝語呢喃 - 知乎專欄

霸道總裁強搶民女之後應該如何收拾爛攤子 - 藝語呢喃 - 知乎專欄

你追我,如果你追到我,我就… - 藝語呢喃 - 知乎專欄

他讓女神脫掉了衣服,然後呢? - 藝語呢喃 - 知乎專欄

我心愛的少年啊,他死後開成了一朵花 - 藝語呢喃 - 知乎專欄

胸脯四兩腰四寸,這位三千年前的美女究竟是誰? - 藝語呢喃 - 知乎專欄像藝術史學家一樣讀畫,只需要三步 - 藝語呢喃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我可能給你戴了假婚戒
學美術的藝考生未來在哪裡?

TAG:艺术 | 浪漫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