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申請美國博士的看過來!

Author: Zongwei Zhou | 周縱葦

Weibo: @MrGiovanni

Email: zongweiz@asu.edu

周縱葦

  • 1993年,浙江紹興人
  • 2012-2016 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
  • 2016-2017 美國梅奧診所研究員
  • 2017-Now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信息學博士

寫在前面:適用人群是1)想在美國長期發展甚至定居的;2)想在自己的科研領域有所突破的;3)不想給家裡很多負擔又想出國深造的。

工科生寫的東西,請見諒,話很糙,但是盡量把幾個重點都拎出來...

中國的本科生是可以直接申請美國的博士的。

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同學並不知道這個事兒,其實在申請美國博士的過程中,國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即便是國內的研究生,如果沒有申請到美國的博士,那也得從美國的研究生讀起。原因是美國不很認可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如果他們認為申請人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照樣不管用的。研究生在申請的過程中和本科生相比的優勢其實就是科研經歷,即項目、論文、專利的情況,如果說研究生畢業了沒有像樣的論文發表(e.g. SCI,EI等檢索),那麼其實和本科生在申請上除了年齡以外是沒有本質區別的。

本科生在申請過程中其實是比研究生更有優勢的,因為國外的教授知道你是本科的學歷,如果有一篇拿的出手的論文,或者都不需要發表的,一個在投的稿子,或者一段比較集中的項目經歷,他們都會刮目相看的。因為他們很清楚本科生如果有這些已經很不容易了。往往比同等條件下的研究生有競爭力:年輕,潛力。

儘管如此,本科生直博非常的難。

在申請的過程中,需要把申請研究生作為保底的,如果只申請博士很有可能會落個「沒書讀」的下場。研究生的申請相對比較容易,抓住幾個點即可拿到不錯的offer:

GPA,TOEFL,GRE

這個我不做過多的說明,分數當然是越高越好。我想強調的是本科的院校也非常重要。同樣的GT分數,同樣的GPA,你會發現清華的哥哥和大連理工的哥哥申請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值得一提的是浙大在很多美國高校中的影響分是很高的。那麼很多同學可能來自普通高校,不是985,211,那麼你們的GPA可能不會被美國大學認可,這個時候GT分數就是非常重要的了,因為那個是美國承認的標準考試。所以說很多985,211學長口中很輕鬆的出國經驗在普通高校往往是行不通的。大連理工大學是屬於985的,所以在這個指標上我只能說不吃虧。

最終我申請到的研究生是1)南加州大學和2)紐約大學。

為什麼要選擇在國外讀博士?

首先我需要說明的是如果我有機會直博到清華、北大、港中文、港大、港科技等,我或許不會選擇出國讀博士。博士在哪兒讀完全是要看這個實驗室或者研究團隊的水平,而不是一定說國外好。現在我了解到的很多國內的研究團隊在人工智慧方向都十分的出色。那麼怎麼來判斷這個地方適合搞學術還是不適合呢?我就個人在美國實驗室的近一年的感受,總結為一下幾點:

反饋

在選擇導師的時候,需要了解一下他和學生在工作上是否關係緊密。

不要小看反饋這個事情,導師給你的反饋速度可以直接影響你的項目進展和積極性。美國的教授郵箱基本上是公開的,都在主頁上面放著,但是他們回復郵件的速度是有優先順序的。當你以一個陌生人的身份給他寫郵件的時候,回復的速度一般會控制在一到兩天,不是因為他沒有看見,而是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先處理。要知道他們是時刻關注著郵件的,當你成為了教授實驗室的一員,那麼回復郵件的速度基本上是——秒回。

以前網上有一個截屏,說是某大學的學生由於解決不了一個課堂作業,凌晨3點給教授寫郵件詢問問題,三分鐘後就收到了回復。這就是反饋的速度。

在和國內的同學聊到這個事兒的時候,我了解到導師大多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一周也許能見面彙報上一次兩次,然後就沒有了其他的反饋,有了新的思路,或者遇到了新的問題需要等到那個固定時候能提出來。這個能直接導致研究效率的低下和研究積極性的喪失。

在我的實驗室里,導師和學生的關係工作的非常緊密。導師的辦公室和我們的工作環境是在一起的,有什麼問題喊一嗓子(我一般說Do you have a moment?)就能聽到,或者導師來我這兒,或者我去導師那兒。中午是一起吃飯的,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可以在中午的時候討論,有時中午也會聊正事兒。我們的工作時間基本吻合,學生早9晚6,導師早7晚4。

我認為如果要做出好的研究,學生和導師之間的討論是很重要的,零碎的短時間反饋比固定的長時間反饋效率高很多。每一個想法,每一個決策,每一個修改意見往往是轉瞬即逝的,特別是對於有deadline的任務,學生和導師作為一個團隊,需要實時的交互。否則你會發現,時間一周一周的過去,每周的meeting雖然在固定的進行著,但是進展甚微,每周都在討論同一個問題,每個月都在繞同一個圈子。

我在本科的時候很能體會到這一點,導師理不理我,對研究影響非常大。我當時的想法是,找越牛逼的老師做項目越好,於是我就去學院主頁上篩選,副教授不要,就找教授,教授也得看資歷,實驗室大的來。後來我進入到他們的實驗室,老師很熱情,上來就給我派了一個博士生帶我,於是我去找博士生,博士生也很熱情,上來就給我了一個碩士生帶我,碩士生同樣熱情,上來就告訴我他什麼也不懂。這樣,我在牛逼老師的實驗室算全劇終了。所以說,在國內的學生數目實在是太多了,一個牛逼的導師可能要管8,9個博士,幾十個研究生,本科生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機會真正得到指導了,更別說及時反饋。

為什麼玩遊戲容易讓人上癮,本質的原因是它的反饋速度極快,你只要完成了這個任務,排名就會上升,即便是任務失敗了,你也非常清楚自己需要朝什麼方向努力。一般來說,反饋速度快的事物可以讓人進步,讓人著迷,遊戲如此,科研如此。

培養

在美國讀博士,相當於是一個收入在生活線水平的工作,所以基本不需要什麼經濟開銷。

培養不同的人的代價是不同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在以往的日子裡,只有有錢的家庭才可以支付的起培養一個博士的費用,原因是花銷極高。在美國,PhD的社會地位是很高的,屬於精英階層,要拿到PhD也是非常困難的。現在的話,錢可能就不是一個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了,因為申請博士一般都能拿到全獎,也就是學費全免,生活費還有補助,導師會給你一個offer,裡面寫著RA(Research Assistant)或者TA(Teaching Assistant)。沒有項目的導師會給你TA,也就是做助教,點點名,改改作業,有項目的導師會給你RA,也就是直接去做他手下的項目就可以。換句話說,在美國讀博士正常情況下是可以自給自足的,但是工資也不會太高,一般就是基本工資。

那就出來一個問題了,博士這麼好的福利從哪兒來呢?學費全免,學校不就黃攤子了嘛。

這個錢其實是從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學費裡面拿的,換句話說就是用本科生和研究生來養活博士生。因此,在美國國際生讀本科和研究生的費用巨高無比,而且本科生、研究生很少能拿到全獎的,基本靠自費,家庭來支撐那四年、兩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因此,申請本科和研究生相對容易——這都是有原因的。

上面提到的是經濟方面美國高校對博士的培養。

博士五年,比本科還多一年,前兩年上課,後幾年做研究,可能我說的比較玄乎,博士的這幾年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的,比本科更刺激,更重要,五年的時間非常長,期間你會發表論文,申請專利,去企業實習,在高校交流,去世界各地參加學術會議並旅遊,在網路上變成有名的博主。博士五年是一個全面地去培養一個頂尖學者的過程。當然不排除五年還畢不了業的可能性哦。。。因為美國的博士非常難讀。

定位

在選擇導師的過程中,要關注導師在業內的影響力和專業的實力,好的導師會在專業上/人脈上給你非常多的幫助。

要發頂級會議和頂級期刊,我認為導師是很重要的,因為學生,特別是剛來的本科生,可能根本也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信息,也沒有前沿方向的洞察力,很需要一個能引導方向的人。導師可以自己不知道怎麼做,但是如果說導師不清楚要做什麼,那基本沒戲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要抱大腿,不是自己攤手不管了,而是抱了大腿能少走很多彎路。所以在申請的過程中,導師、實驗室的實力遠遠比學校的排名,地理位置什麼的因素要重要

我們的實驗室整合項目進度的手段是用了Asana。導師和學生一般在這個平台上面交流,有什麼進展,想法,意見都是可以發到上面,這就像一個學術圈內的微博一樣,實時得發布自己的動態,又不會被實驗室外的人看到。

當我來到實驗室的時候,是2016年9月19日,當時我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幫忙做CVPR的工作,整體的論文方向已經定下了,主要是做一下實驗,然後加一點改進即可,CVPR2017的deadline是2016.11.15,刨除剛到美國的適應、報到時間,我大概還有一個半月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指導方案和高效的研究手段,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要發出來一篇頂會是基本不可能的。

總結來講就是導師給一個清晰的目標(你只要把某某做出來,就是一篇某某級別的會議論文,或者一篇某某級別的期刊論文)。這個很厲害,需要長期的業務上的積累和經驗。90%的學生可能沒有能遇到這樣的導師,以至於天天泡在實驗室,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日積月累卻沒有能發表出強有力的論文成果。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要在deadline前把事情搞定並且做成很能看出一個人,一個團隊的實力。如果說定了deadline卻總是完成不了,或者做了總是不被認可,長久以往不是可持續的良性循環。

從導師的角度看中申請人什麼?

在申請博士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抓住哪幾個點呢?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最好的答案還是要從對方導師的角度來看。首先導師花錢招你是有自己的算盤的,最理想的情況是招來一個什麼都會的,一上來就可以不管你,你也可以高質量的完成任務,但這個就像是市場,供需總是平衡的,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也許公司中的HR會有同感,招一個合適的人真的很費勁。我常常聽導師提起招人的問題,這兒有一些個人的總結:

推薦

這一塊講的是如何在茫茫的美國高校中和目標導師牽線成功。

在申請留學時,需要三個推薦人來給你寫推薦信,我認為博士的申請最大的成功因素就在於推薦人的選擇上。一般來講,國內的老師寫推薦信在美國的分量是比較輕的,對方的教授非常清楚,即便老師對你不熟悉,他們也是很願意給你推薦的。因此這三封國內老師寫的推薦信起到的作用並不大。

那我這兒要著重講的就是所謂的「強推」,需要走一波技巧的。在選擇推薦人的時候,不要像我當初那樣職位頭銜從高到低排序,然後專挑厲害的,而是要首先找有海外背景的,也就是說,至少以前在美國呆過的,而且時間越長越好。這種老師現在在國內的高校裡面是越來越多了,隨著回國熱興起,大量在美國的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後畢業了以後會選擇回來國內,原因多種多樣,有的為了家庭,有的為了創業,有的不習慣國外的生活,並且中國高校對這些國外的學者的福利在提高,所以學院中每年都會有比較年輕的老師剛剛留學回來。找這些老師很靠譜的,原因是他們在美國會積累很多寶貴的學術圈人脈,這對於推薦十分的重要。

以我為例,我在做大四畢業設計的時候選擇的老師是剛剛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回來的老師,在美國呆了五年。那個時候所有的申請工作已經完成了,當時我並沒有申請美國的博士,全是申的研究生。所以我一開始去找他並不是出於推薦的目的,就是單純找個牛校的老師帶我一帶。後來他的人脈開始發揮作用作用了,前提是1)你和導師做的工作進展還過得去,並且2)要和導師工作的很密切,至少要讓他知道後續你是想出國的。然後推薦就自然而然的發生了。

注意人脈的定義是不一定要認識,不一定要見過面,而是能聯繫到即可。舉例來說和同行導師在一個QQ群/微信群中,就夠了,不需要強聯繫。這個群不是一般人能進去的,這就很大程度上要靠群主的建設了,在這種群裡面,都是業內的大佬,群裡面會不時的發出某某導師實驗室在招生的廣告,懂我意思了嗎,這種廣告學生是很少有途徑可以接觸到的,這就相當於業內「直推」。如此你就和國外的導師建立起了聯繫:你-國內導師-國外導師。

有了聯繫以後不要走尋常的推薦申請流程,不然前面的聯繫就浪費掉了,最好的方法是國內的導師直接給對方導師發郵件,然後抄送你的郵箱,讓你和國外導師建立起直接聯繫。

為什麼要走這麼一個路子?他有很多優點:

  1. 保證了研究方向的相關性;
  2. 根據需求申請,一個蘿蔔一個坑;
  3. 建立的關係比傳統的推薦信強;
  4. 導師搜索範圍大。

在美國,不是大牛老師一定在名校。

很多大牛老師喜歡去一些排名一般般甚至不怎麼樣的大學。原因有多種:安靜,福利好,環境好。再強調一下:博士的申請挑導師和實驗室比學校排名重要很多!這就會導致一個問題,就是大家都在頂破腦袋去擠名校的實驗室,使得那兒申請非常的難,對於很多不知名的高校,牛逼的實驗室卻招不到好的生源。人脈,我反覆說明,人脈真的很重要。

科研

這一塊講的是牽線成功了以後怎麼推銷自己。

牽線成功只是一個開始,錄不錄取是另一說,你需要把CV和PS直接發給國外導師,記住在動機上一定要主動,不要耽擱時間。

關於簡歷,對於博士的申請來說,什麼是有用的呢?當然是學術上的乾貨嘍,對於工科的導師,他們不會很關心設計感,還有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如果你的學術經歷很豐富,那大可以把發表的論文,申請的專利等等寫上去,附上鏈接即可。我2015年夏天人肉出去UC Berkeley的時候和教授套瓷,我給他看了我的簡歷,當時我的簡歷是這樣的:

2015年夏,大三個人簡歷

他給我的說法是,我簡歷上唯一一個亮點就是Publication(一篇中文的期刊),他這麼說是有道理的,因為其他的項目經歷我沒有成果出來,所以在別人看來是虛的,也就是說提煉我簡歷的乾貨(從工科博士申請的角度看哦),其實就一條...還有我發現的是,他們並不是特別關心英語成績。暑假回國後我就開始在簡歷乾貨上努力,首先把項目的經歷成果化,後來數論的那個經歷轉化成了一篇論文,儘管最後沒有發表,把manuscript發給國外導師也是非常加分的。然後我就去找了那位UCLA的導師,和他做畢設,成果發表在國外的期刊(SCI檢索)和浙大工學版(EI檢索)了。

要申請博士的同學,記住我們的使命就是發論文,出成果,申請專利,要想盡辦法讓簡歷裡面有貨。對於本科生來說,我也是這麼過來的,在我大四畢業的時候手頭有的發表的就一篇中文期刊,我明白本科生階段發表出來論文非常非常的難,但是至少有在投的稿子也OK的,用來申請足夠了。另外,不要放過任何一個大牛學長學姐,多幫幫忙,蹭個5678作也好啊...總之國外的教授心裡很清楚國內本科生的現狀,你需要做的就是稍稍超出一下他們的預期就行。

以我身邊的學姐來舉例,大連理工大學的本科生,工作發表在CVPR上了,最後直博錄取在UCSD,非常的厲害,但是這種例子在學院一年只有一個...或者沒有。

關於簡歷中你的工作和對方導師的相關度,我倒是覺得本科生無所謂了,只要別太不相關,像工科申請來一個人文社科類的論文,就有點過分了。眾多的項目經歷是很好的,但是要有成果,沒有成果的話會給人一種打醬油的感覺,就像我簡歷中的那一堆項目經歷,基本都是打醬油的。在後續的申請中真正用上的是一篇數論的手稿和一篇深度學習的畢業設計。

作為對比,我再放一下今年成功錄取博士時用的簡歷:

主要放的是論文,發表的和沒發表的,以及自己的項目經歷,能創造價值的點 (skill)

接下來就是導師給你的面試,注意...簡歷可以有誇張的地方,但是不要太過分了,因為面試的時候導師會根據你的簡歷問你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一般會涉及到細節,如果沒有真正參入的經歷或者沒有準備過,那很容易黃攤子的。面試就沒什麼可說的,記住這是一個雙向選擇,從他的角度需要人,從你的角度需要offer,所以正常聊天就可以了。由於我的英語不好,導師又是中國人,所以面試的時候我們用中文聊的天。一句話就是在交流的時候一定要保證自己屬於舒適安全區域,語言,環境,節奏要能自己控制住,不要暴露太多缺點。也許我和各種老師接觸的比較多,所以面試一般不會構成什麼問題,我也沒有什麼可說的。

特點

我在美國的實驗室一個很大的體會就是你可以有無數的缺點和短板,但是必須有自己非常擅長的點。

這是一個分工協作的社會,公司如此,實驗室如此,最終要培養的理想人才是全才的,並且有自己的拿手戲。但是對於一個剛入手的新人,你不需要表現出什麼都會,而是著重表現你可以在什麼地方創造最大的價值。導師可以無限包容你的缺點,也就是說不用要求自己在申請的時候說是什麼都能做,完美的人,而是傳遞出一個信息你有強項,有一個比一般人稍稍厲害一點的地方就夠了。舉例來講,完成一篇論文需要很多的技能:出思路,碼代碼,分析結果,寫論文等等,國內的很多研究生面臨的問題是自己缺了某些技能,比如說我,沒思路,不會寫論文,然後硬撐著去慢慢學,導致沒有短時間的成果激勵,最終一直在學的路上。那我們實驗室就是說你把擅長的干好,剩下不會的有互補的人會幫你把它們補齊,然後迅速出成果。那在別人幫你補那些弱點的時候,你慢慢從那兒學習,然後進步就可以了。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良性的工作思路。

以CVPR2017為例,我負責的主要是做實驗,分析數據,然後把分析的結果和導師討論,然後往往是導師根據結果來出新的思路...(這裡我非常遺憾,我的確點子沒有導師那麼多)然後我在做實驗,由於我們只有一個半月的時間,我一上來就不會寫論文,那我就只負責把結果給導師並象徵性的寫一些文字說明,然後為了deadline,導師把整篇論文寫了出來,發表,錄用。這就是實際我們操作的步驟。

你不會寫論文,不會出思路,慢慢學著,但是該發的論文照樣發,等五年後博士畢業了,我也就具備了出思路,寫論文的能力,並且擁有很多學術成果,這就是培養的藝術。缺點不是說不管它,而是不斷地去縮小它帶來的影響並最終克服它。這個認知的不同也許是國內很多研究生/博士生面臨的問題,直接導致了很多很多的人才在國內被白白浪費,我想說的是,請不要忘了協作,在自我培養的道路上不要追求完美的全才,全才是屬於一個團隊的。有了擅長的點,才能躋身到團隊協作中,然後才會高效的提高各方面的水平。

這就是這一部分要傳達的信息,在本科階段培養好自己一個擅長的技能,並放大到讓導師看到,接下來的全才培養交給導師就行了。

關於我的實驗室

儘管我走了這麼多的套路,去年的博士還是被拒掉了,博士真的是太難申請了!對方導師給我的說法是「英語分數不夠」。但是他給了我一個一年的訪問學者機會,讓我先去他們實驗室弄一年,要是有成果,就可以錄取為博士生,我同意了。

原因很簡單:

  1. 不用花錢,每月還有工資,而且能學到知識;
  2. 如果我去了USC或者NYU,學碩一年內不一定能出成果,而且還有兩年的碩士要讀,出來的碩士學位要想留在美國基本沒戲;
  3. 對方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和我的很吻合,國外發論文相對比國內容易;
  4. 訪問學者一年的成果可以用在博士階段,相當於有可能少讀幾年博士。

幸運的是我在這一年還是有一些成果的,然後英文成績還是原來的那個,今年申請的時候學校很爽快的答應了,導師給我的解釋是:評審委員會的成員變了。其實很明顯了,這一年是試探性質的一年,完全和英文成績關係不大,博士的錄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導師。由於博士有五年的時間,貿然錄取風險很大,因此才有了這個GAP YEAR也是很正常的。

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博士被拒了很正常的,想辦法先去美國,無論以研究生的身份還是訪問學者的身份還是其他,在美國,申請起來能方便很多,你可以直接接觸到導師,可以去實驗室幫忙,可以無死角的展現能力,博士的年限彈性很大,也是取決於導師的,所以這個GAP的一年其實並不浪費,成果可以積累起來,而且性價比是很高的。

簡單介紹一下我的實驗室研究方向,雖然說我們是生物信息學,但是對於碼代碼的要求還是有的,目前在做深度學習的工作,應用在醫學圖像的處理,分類,識別,分割。那實驗室的優勢在於數據集的數目非常的充沛,和梅奧醫院合作,每天都有精標籤的數據源源不斷地過來。從地理環境看,亞利桑那屬於...沙漠,沒人,天氣熱,是個搞研究的好地方。

導師主頁:College of Health Solutions

尾聲

最後的最後,衷心祝願各位可以找到自己學術生涯中的那位導師和那個實驗室!

Last modified: May 23th, 2017 by Zongwei Zhou

推薦閱讀:

CFD專業博士二年級退學, 有什麼可以選擇的專業可以從事?
三月刊| 我們如何走進神經科學?【上】
讀 PDE 方向的數學博士是種怎樣的體驗?
2015 前夕,希望能得到正確以及有用的評價以及建議?
華為圖像方面的博士進南研所電軟部門怎麼樣?

TAG:留学 | 博士 | 留学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