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就語出驚人,讓人不寒而慄的孩子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們從小就會背誦的「至理名言」。在人們的眼中,孩子一直是善良、純潔的象徵。
然而1990年一個叫《怒焰狂花》(Child of Rage)的紀錄片,震塌了很多成年人的三觀。
紀錄片大部分是心理醫生和這個叫Beth Thomas的六歲小女孩的對話。
小女孩長得可以說非常可愛了。湛藍色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面對醫生有問必答,態度誠實又平和。
然而他們的對話,只聽幾句,就讓人毛骨悚然。
「Beth,誰很怕你?」
「我弟弟John。」
「他為什麼怕你?」
「因為我一直傷害他。」
「你爸媽會擔心你傷害他們嗎?」
「會。」
「那你會傷害他們嗎?」
「會。」
「你會在什麼時候這樣做?」
「晚上。」
「為什麼是晚上?」
「因為我不喜歡別人看到我傷害他們。」
「你會怎麼傷害他們?」
「用刀捅。」
在描述這些事的時候,只有6歲的Beth邏輯清晰,條理清楚。她一直面無表情,好像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她的眼睛裡沒有痛苦,沒有愧疚,最冷血的殺手恐怕也不過如此了。
她所說的爸媽,其實是她的養父母Tim和Julie。兩個人是虔誠的基督徒,結婚12年卻一直沒孩子,於是決定領養。
1984年,社工將19個月大的Beth和她7個月大的Jonathan帶到夫婦倆的面前,並向他們承諾兩個孩子都很健康。
善良的夫婦非常欣喜地領養了姐弟倆,準備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
然而很快,他們就發現事情有點不對頭。
姐姐Beth有嚴重的暴力傾向。看到一窩嗷嗷待哺的小鳥,她的反應不是覺得他們可愛,而是不顧媽媽的勸阻,把它們都掐死了。。。
她還總是毆打弟弟,並且對於弟弟讓她停下的懇求置之不理。面對心理醫生的問題,她誠實地回答說,想要殺死弟弟,殺死爸媽,殺死她身邊的所有人。。。
這個領養來的小孩毫無道德觀,完全是個冷血的殺人魔。Tim夫婦倆十分焦慮,甚至害怕她,無法想像她會做出什麼事來,只好每天晚上都把她反鎖在房間里。
百思不得其解的兩人,決定去打聽一下姐弟倆的資料,發現情況比想像的還要複雜。
原來,Beth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去世了。Beth和生父一起生活,卻從1歲多開始就被他性侵和虐待。
她給心理醫生畫了一幅畫,描述她的生父是如何性侵她的。
雖然講述的時候一臉平靜,但童年的巨大陰影無疑為她之後的生活,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她每天都會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地「自摸」。把自己搞得血肉模糊,不得不去醫院治療,這樣都無法停手。。。
她甚至還會去亂摸她弟弟John,雖然她自己可能也不知道這些行為意味著什麼,但很顯然這和她童年受到的虐待脫不了干係。
當被問到「為什麼想要殺死自己的家人」時,Beth回答說:「我被傷害得太深了,我再也不希望任何人在我身邊了。」
如今我們眼前這個冷血的殺人魔,其實是那麼無辜又無助。面對骨肉血親的傷害,幼小的她不知如何化解,於是才造成了這般扭曲的人格。
得知了事情原委的養父母,帶她到專業的心理治療師那裡尋求幫助。
經醫生診斷,Beth得了一種叫「反應性依戀障礙」(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的心理疾病,主要癥狀就是恐懼、痛苦、過度警覺和暴力傷害。
值得慶幸的是,這個悲傷的故事最終還是得到了一個令人欣慰的結局。
在治療師的幫助和養父母的關愛下,Beth慢慢建立了對自己,對善惡的正確認識。
她結交了新的朋友,積極的參與社交活動,慢慢成長為一個真正健康的孩子。
20多年過去了,當初的冷血殺人魔Beth如今成為了一名護士,正在幫助同樣遭受厄運,承受痛苦的孩子們恢復健康。
從她的笑臉就可以看出,她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快樂。
Beth的故事有了一個挺圓滿的結局,但事實上仍然有很多孩子處在同樣的痛苦當中。當面對Beth 這樣的「特殊兒童」時,我們應該做的不是逃避或者指責,而是理解和關愛。
我們仍然相信,人性本善。願所有受過傷害的孩子,都能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快樂。
推薦閱讀:
※如果孩子的生日會, 答應出席的朋友結果都沒出現, 或只有一兩個出席, 孩子很失望, 你會怎樣安慰他們?
※「五歲半的兒子很抑鬱,我該怎麼辦?」——來自陳棉棉的回答(分析篇)
※小朋友不會自己玩,太粘人怎麼辦?
※想要開始自學兒童心理學,有哪些書推薦呢?
※「五歲半的兒子很抑鬱,我該怎麼辦?」——來自一位父親的求助信(案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