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以上帝視角看地球什麼樣?

仰望天空的時候,你是否想像過「浩瀚星海又是如何看我們地球的?」或者說上帝夜晚看到的地球什麼樣?

就像卞之琳留給我們的詩句那樣:「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幸好人類的好奇心,讓我們飛出了地球世界的「二維膜」,透過人造衛星或者空間站,讓我們有幸目睹到自己的星球——夜晚的星球,我稱之為「夜光地球」。

勤勞肯乾的NASA,最新放出一系列夜光地球美圖。這是繼2012年首次推出後,再度跟NOAA(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聯合繪製的地球夜光地圖2016版。也就是說,這組照片是NASA和NOAA聯袂傑作的2.0版。

照片來自NASA-NOAA聯合研製的一個叫蘇奧米國家極軌氣象衛星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簡稱Suomi NPP。這顆衛星2011年發射升空,衛星數據專門由一個聯合研究小組負責分析挖掘。

順便解釋下什麼是「極軌衛星」?就是運行軌道通過地球南北極的衛星,基本屬於氣象衛星,距離地面840公里左右,每天兩次飛越地球表面上的一個點,而且總是在同一鐘點。配有解析度極高的照相設備,同時能夠拍攝紅外線圖像,甚至連風都能夠看到。

說實話,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夜光地球圖像,其實都是經過多次合成處理的照片,要不怎麼說是繪製夜光地圖呢。畢竟,衛星夜間拍攝成像主要面臨幾個挑戰——

首先從衛星角度看地球,太陽光照射的陰陽面變化很快,就像快進的月相盈缺景象。所以需要提前量,提前計算好時間、角度、速度等,以便清晰、精準地捕捉到各地最佳夜光圖像。

▲這是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2015年4月3日拍攝的北歐極光。右下方幽暗的部分是波羅的海。

其次,因為季節氣候等原因,各地植被、雨雪天氣、空氣質量、極光現象等等因素,都會影響衛星圖像。所以,為了合成清晰、上乘的地球夜光圖像,需要經過N次拍攝,匯總處理。

▲這是巴黎午夜時分的照片,拍攝時間2015年4月8日。最亮處就是著名的香榭麗舍大道,巴黎這座世界名城的歷史軸。

再有,城市夜光與其他大部分昏暗地區的光線差異,會造成曝光過度,這就需要多重曝光和紅外線拍攝,後期技術處理要求很高。

這就是最新公布的2016版夜光地球全圖。

這是最早發布的2012版夜光地球全圖。

兩者之間對比一下,你認為有哪些不同?事實上,除了色差外,儘管背後還有多種原因,但在照片中顯示得很清楚,2012版的夜光強度和廣度明顯要比2016版強。到底是什麼原因?是經濟狀態還是生活方式,導致了這一差異呢?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不過我是給不了確切答案。

這是亞洲、澳洲夜景。

這是美洲夜景。

這是歐洲、非洲夜景。

再看看局部夜光地圖。這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中國北方。認得出來你的所在地吧。

這是中國南部地區。

再看看晝夜對比是什麼樣。這是以色列港口城市海法Haifa,地中海沿岸地區的晝夜對比圖。

要是還沒看夠的話,不妨直接NASA專題頁面:EOSDIS Worldview 具體瞧瞧世界各地的夜光地圖吧。


推薦閱讀:

人類活過活不過這個千年?
地球上的氧元素如果消失五秒會發生什麼?
如果從現在開始所有人類都消失,那麼未來幾年、幾十年、幾百年、乃至很久很久以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
「多國科學家將聯手打穿殼幔邊界」,這有什麼意義?
是不是所有的陸地以前都含鹽(氯化鈉),是後來才被淡化的?

TAG: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 天文科普 | 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