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用又有趣的知識——博弈論

許多人經常說,學知識有什麼用呢?反正買菜的時候只要會加減乘除就行了。

其實,知識可以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博弈論。

簡單來講,博弈論可以用來預測在特定的規則下,人們會做出怎樣的行為,又會導致怎樣的結果。

沒聽懂?先別關視頻,來看個好玩的例子:

假如A和B是兩個自私的囚犯,一起被我們抓到了,但我們卻找不到他們犯罪的證據。於是,我們就想了個辦法:

先把A和B分開關押,然後分別告訴他們規則:

如果A或者B揭發了對方,而對方守口如瓶,那麼A或B自己就算戴罪立功,可以獲得釋放,而對方頑固不化,關10年;

如果A、B互相揭發,那罪證齊全,兩人各關5年;

如果A或B都守口如瓶,我們就沒有證據,只能A、B各關2天。

畫成表格就是這樣:

在這種情況下,A和B分別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可能很多人會說,那他倆當然是打死也不說!這樣兩個人都只關兩天就能出來了,多划算!

但事實卻並不會這樣…

之前已經說過,兩個囚犯都是自私的人,只會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同時,他們又不知道對方的想法。

所以A囚犯就會想:

如果B揭發了我,那我一句話不說也不好,會被關10年;而如果我也揭發他,就只要關5年,所以我應該揭發;那如果B沒揭發我,我一句話不說,需要關2天,但如果我揭發了他,我就可以當場釋放!

所以無論如何,都是揭發對方比較划算吶!

而很顯然,B也是這麼想的…

這樣一來,問題就來了:兩個完全只考慮自己的罪犯,最後只會得到一種結果:

雙方互相揭發,各關5年。
(納什均衡)

也就是說,雖然A和B都做出了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但所造成的結果,卻並不是最有利的,雙方的整體利益顯然是受損了。

這個思想實驗,證明了一個道理: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完全根據自身利益所做出的的最優選擇,卻未必能帶來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這種情況,被稱為「囚徒困境」,是博弈論中最經典的狀況之一,在生活中也隨處可見。

比如,有人來拿它分析價格戰問題:

如果A、B兩個企業的產品都不降價,那麼大家市場佔有率一樣,相安無事賺大錢;

如果A或B企業一方降價,對方價格卻沒變,那自己的市場佔有率就會提高,賺更多的錢;

如果A、B兩家企業都降價,那麼大家雖然市佔率還是相同,但賺的錢卻少了。

除此以外,大到大國之間的軍事博弈、氣候大會上的碳排量問題,小到學校里「減負」不成功的問題,都可以從「囚徒困境」中獲得啟發。

而除了「囚徒困境」以外,博弈論中還有許許多多有趣的討論。

比如很多人都在電影中看到過,兩個迎頭飆車的人互不相讓,都想讓對方掉頭,自己成為勇士。其實,這就是博弈論中所討論的「膽小鬼博弈」。而贏得這種博弈的方法也很有趣:

本來,每個人都用「加速」和「轉向」兩個選項,但如果其中一方主動放棄「轉向」的選項,並且讓對方看到,比如讓鄰座的人綁住自己,那為了避免損失,對方的唯一理性選擇,就只剩下「轉向 」了。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覺得,博弈論是一門既有趣,又簡單的學問。

但實際上,博弈論是一門極其複雜的學問:

我們需要利用數學,建立各種不同的模型。而很多時候,一些看似不重要的變動,都會影響整個計算的結果:

比如,如果「囚徒困境」要連續進行非常非常多次,博弈者的選擇還會是一樣的嗎?

如果兩個企業互相掌握著對方的一條關鍵生產線,價格戰還會發生嗎?

如果我們要成功讓學校「減負」,又該如何制定規則?

這些問題,顯然都極富價值。

而要弄清它們,不光要懂博弈論,還要結合數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各方面的知識。 所以,知識當然有用,只是未必人人都會用。

科普:博弈論是什麼?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p03731hvaml.html

推薦閱讀:

納什均衡與 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um 的區別?
《三國殺》一主一內一反時,各角色的最優策略是什麼?
三國殺,主反內的殘局中,內擁有最出眾的單挑能力,假設主和反都絕對理性。他們會不會聯合先滅掉內奸?
博弈論中假設的「理性人」,其聰明程度是不是無窮大,遠遠超過真實的人?

TAG:博弈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