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務正業博物館:我可能去了假的亨利·福特博物館(1)
這就是我說的那家博物館---亨利福特博物館。它是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於1929年所創建,位於汽車城底特律不遠的迪爾伯恩,福特汽車全球總部所在地也在這兒附近。亨利福特博物館展品數量和豐富程度均首屈一指。自駕導航搜The Henry Ford,20900 Oakwood Blvd.Dearborn, MI 48124-5029即可。博物館常年開放(感恩節和聖誕節期間關閉),每日開放時間為早九點半至下午五點。成人票價為22美元,兒童票價16.25美元。
除了在購票大廳現場購買門票外,還可以在博物館官網購票,網上購票享受原票價10%的折扣。另外補充一句,兩歲及以下幼童不需購票。售票大廳上方掛著一架簡陋的飛行器模型,這是萊特兄弟發明並成功試飛的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1號。看見了它就說明咱們的穿越之旅馬上就要開始了。熱愛寄明信片的朋友可以在售票大廳一角找到這個極具年代感的郵筒,上方貼紙表明了郵寄美國本土或者世界其他國家的郵費,明信片和信封可在一旁的紀念品商店購買。
售票櫃檯頂部還放著一輛太陽能車。這可是真傢伙,它的名字是Sun Runner,是首輛由密歇根大學學生所打造的用於參加世界太陽能車挑戰賽的賽車。在1990年的比賽中,這輛車最終取得了第三名。看完飛行者1號和密歇根大學的Sun Runner,往裡走就能看到通往博物館大廳的走廊。在走廊兩側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展品和設備。如果說以前出國旅行隨手在這種機器上壓制幾枚紀念幣還是潮流的話,那麼現在看就有些過時了。走廊旁的這兩台機器已經升級為先進的3D印表機了。其中一台可以列印新款的福特F-150皮卡另外一台則是經典的1965年款福特野馬進入大廳之後,首先看到的是一塊標誌著奠基的展品。這座建築的奠基人卻不是創始人亨利·福特,而是更多人熟悉的企業家和發明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亨利·福特之前曾在愛迪生的公司工作,之後二人成為好友。為紀念愛迪生的偉大貢獻,亨利福特博物館曾被命名為愛迪生學院。展館內部分為了好幾個主題,我是從「美國製造」這塊兒開始看的,就先從它說起吧。美國製造里首先出現的就是這輛拆散了老爺車,了解汽車歷史的朋友肯定認識它。它就是福特汽車在上世紀初推出的T型車。比車本身更出名的當屬它的製造方式。福特汽車在當時史無前例的發明的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大大提升了車輛的生產效率。
T型車和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也成為了福特汽車對全球汽車工業發展所作出的最為重大的貢獻。光看著肯定不過癮,所以在T型車展示區附近還有這麼個模擬組裝車間。這裡的黑板上寫明了製造一輛T型車所需要的12個步驟,旁邊的志願者也願意隨時為你分享有關這輛車的一切。小朋友們也有動手的機會,模擬組裝車間旁邊就是模型車流水線。小朋友們可以憑藉桌面上的零件組裝出一輛木質T型車模型。雖然模型還原度不高,但這種鍛煉小朋友動手和動腦能力的方式值得鼓勵。說回美國製造這個主題,在這一區域汽車僅僅是一個代表,其他與主題相關的展品則非常豐富。比如,在這個展櫃里展示了早期美國工人的一些勞保用品,另外還有一些工人們在業餘時間娛樂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還有徽章等。這個櫥窗里展示的是有些人不喜歡的打卡機、時鐘和員工守則。1900年發明並製造的研磨機,用於處理金屬零件的外表。汽車企業使用研磨機來打磨曲軸等部件。這種機器的發明大大提升了機械製造業的效率。1912年福特汽車在流水線中使用的銑床。該設備用於處理髮動機缸體。1900年代的多軸鑽床。福特汽車使用此設備在水泵和類似零部件上鑽孔,方便迅速安裝定位。
美國早期流行於家庭的床單被罩樣式。這邊櫥窗里展示了電話自發明起最初那段時期的發展歷程。1870年左右使用的刨床。刨床用於處理木料,展板上就是處理前後的木料樣本。1840年法國人發明了帶鋸,這種全新的木工設備在20年後開始在美國流行開來。這裡展出的是1885年使用的帶鋸。榫槽機,可在木材表面鑽出方孔。這些就是榫槽機處理後的成品。對卯榫表面進行二次處理的機器。砂帶磨床,可以將木質部件的表面打磨平整。同時期的一些產品廣告和畫冊。
展示美國勞動人民們生活狀態的照片。膛線機,用於武器製造業。這款誕生於1860年代左右。當時中國年號為清文宗咸豐十年,期間圓明園被毀,清政府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中國墮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仿形機床,可按照樣板控制刀具或工件的運動軌跡進行切削加工的半自動機床。配鑰匙的那種機器應該算是微型的仿形機床。螺旋開槽機這座小木屋是還原1890年代的一座鞋匠作坊。展品陳列也遵照當時原樣進行擺放。鞋匠鋪內的老闆和兩名學徒工每天可以加工65雙女士拖鞋或者童鞋,每雙能掙約2.5美分。1850年代的切齒機,用於齒輪製造領域。1865年的金屬車床。同時期用於處理金屬表面的刨床。這塊展板所代表的區域集中展示了早期美洲大陸在槍支製造領域所使用的部分機械。
之前提到的膛線機。1840年左右使用的梳棉機,可將棉花分梳為單纖維狀態,方便後續加工。上方照片和圖畫展示的是美國紡織女工的工作狀態。梳棉機處理後的半成品以及部分體現紡織女工工作狀態的工具和生活用品。1865年的麻布紡織機。這部分主要展示了1820年至1880年期間,美國在工業化進程中所發生的變化。通過金屬製造、木工製造、武器製造、鐘錶製造以及紡織行業等使用的機械作為代表。珍妮手搖紡紗機。它由英國紡織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所發明。這種機器的出現成為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雖然仍使用人力驅動,但其紡紗效率相對傳統機型提升了至少8倍,從而使得工廠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福斯特印刷機印刷成品展示這裡展示了當時鐘表製造業常見的一些工具。
1892年左右生產的小型機床。在鐘錶製造業領域主要用於在錶盤表面鑽孔,以便於安置珠寶。同時期生產的插齒刀,用於加工鐘錶所使用的各種齒輪。1875年前後生產的自動螺釘機,用於加工各型螺釘用。小型鑽床。當時的鐘錶女工依靠這個在錶盤表面鑽孔。與其匹配的模板能夠引導工人在合適的位置鑽孔,提高工作效率。小型銑床,用於加工連接齒輪的細小部件。小型銑床,加工連桿和盤面使用。切齒機,用於快速加工齒輪用。美洲大陸農耕機械化時代的起源:1850年代使用的由畜力驅動的收割機。農具廠商用於宣傳的廣告招貼畫。猜猜這是啥?它是1880年代的割草機,這種機械的出現大大提升了農場工人們的工作效率。
犁地機模型,左邊畫框里展示了當時已經出現依靠蒸汽機為動力來源的農業機械。右下角是流行於當時的迷你廣告卡。19世紀中葉,美國廣告業的發展加快腳步,櫥窗里展示了當時流行的幾種廣告形式。在商品製造業領域,由於機械化進程的加快,產品種類和設計風格都有明顯多元化的趨勢。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結束之後,人們對於穿著打扮上的需求逐步提升,不僅催生了大量工廠,同時也推出了更多品類的材料和產品。這個櫥窗里展示了當時美國家庭里的一些日常用品。最近處的這兩個木匣子,你能猜到它是幹什麼用的嗎?它們就是當時的冰箱。其工作原理是依靠內部的鍍鋅板(鍍鋅工藝於1837年在法國被研發出來)進行熱交換,保持冰箱內部處於較低的溫度。和中國一樣,縫紉機也是最早進入美國家庭的大件商品之一。自行車在1880年代成為非常流行的個人出行工具,其製造簡單,價格低廉。展示的是1885年前後製造的兒童自行車。這是當時美國上流社會女性流行穿著的一種裙裝配件。這種裙裝依靠內部木製或鋼製箍環來支撐裙擺,因此也被成為箍襯裙。電風扇是另外一項中國和美國人民都十分熟悉的家用電器。一百多年以前的電風扇無論是造型還是功能與現在相比都沒有區別。
由於飲食文化和主食的不同,美國家庭對於烤箱需求明顯。在金屬鑄造技術進步後,烤箱生產步入正軌。技術改變生活,這裡展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工具。比如咖啡磨豆機、水果削皮機等。商品品類大幅擴張之後,商業模式也開始發展。1850年至1900年期間,商品銷售模式增加了郵寄產品目錄和樣品等手段,大型百貨公司和連鎖商店也在這一時期迅速發展。建築業的發展速度也非常快,對於磚頭這類基本建材的需求非常高。由此誕生了圖中展示的這個綠色的大傢伙---制磚機。電鍍工藝所需要的小型發電機。絕緣套管編織機,托馬斯·愛迪生的公司所生產。其原理和結構與現代同類產品基本一致。其便利性體現在一名女工即可同時照看多台機器,減少了工廠的人力成本。小型人力印刷機,主要用於印製一些尺寸較小的印刷品。整個印刷機構依靠工人腳下的踏板驅動,小男孩或者女員工獨自便能操作。紙張劃線機。用於給印刷流水線上的紙張劃線,以往同樣的工作需要依靠人工完成,不僅精度無法保證,效率也十分低下。玻璃成型機,玻璃製造業里常見的一種機械。自動車床,用於製造槍支等設備所需的金屬螺絲或螺母等部件。
銑床,金屬零件製造時使用。這個櫥窗里展示的是亨利·福特熱愛的小提琴。這把琴是亨利·福特年輕時所購買,是一把美國本土製造,價格低廉的小提琴。憑藉這把琴,亨利·福特開始自學彈奏,並學會了一些曲子。以下部分就更貼近普通美國民眾的生活,他們是不同時期美國家庭所使用的家居展示區域。首先看到的是座椅。因為對於傢具實在了解甚少,所以這部分就走馬觀花的看過去了。之後還會有不同時期美國居民的房屋和室內布局的實物展覽區域。製造工藝和材料學上的進步驅動了設計風格的演變。圖中的藍色座椅就是近代流行的設計風格,其採用了玻璃纖維作為椅面材料,使用翻模工藝製造。早期的電視機,幾乎完全裸露在外的顯像管看上去蠢萌蠢萌的。這應該算是早期人體工學座椅的示意圖了吧。基礎製造業和家居部分逛得差不多之後,現在轉到一旁的農業機械展區。1924年生產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來源的Bryan拖拉機。1914年製造的拖拉機。這款拖拉機採用特殊驅動形式,目的是為了減少車體尺寸和重量。驅動單元由汽油進行起動,但進入運轉工況之後,燃料卻是煤油。乾草撿拾壓捆機。由拖拉機拖拽並提供動力,可將地面散落的乾草收集並自動打包成捆。簡易脫粒機。移動組合式脫粒機。1833年型收割機模型。1855年至1875年收割機在設計上的變化模型展示。下方為1875年型收割機,其主要進步在於將導向輪由一個增加到兩個,傳動齒輪改為封閉式設計。這兩個設計上的改變使得新型收割機的穩定性更好,齒輪壽命也更長。在拖拉機誕生之前,蒸汽機主要用於驅動農場里的其他大型設備。收割機的進化版本,集收割、脫粒和打捆多種功能於一身。可以看做是現代化聯合收割機的鼻祖。誕生於1880年代,美國製造。農用挂車,用於儲存和運輸農作物。1876年左右生產的「凱旋」搖臂收割機,依靠畜力進行驅動。首款專門設計用於除草作業的割草機,誕生於1847年。由於時間關係,所以並沒有完全按照展品的年代排序進行參觀。這裡看著可能有些穿越,請見諒。這裡展示的是1975年製造的Sperry New Holland聯合收割機,其使用了來自福特集團的柴油發動機。1928年製造的玉米摘穗機。回想起最近看到的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如果他們用上這個,摘玉米就不叫事兒了。玉米摘穗機誕生之前,收割玉米需要使用這些工具,依靠人工採摘和脫粒。農民的勞動強度可想而知。手工脫粒機Massey Harris 20型聯合收割機,誕生於1938年。Massey Harris這家企業很有意思,不僅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四輪驅動的拖拉機,還承擔製造了著名的M24「霞飛」輕型坦克。1900年代製造的顯微鏡。從這之後的一些展品與美國農業當中的棉花種植業有很大關係。大型梳棉紡織機。此機械將棉花採摘中的梳理、紡織等三個工序集成到了一起。由於體積巨大,因此實物部分僅展示了棉花打捆後的狀態。1950年製造的采棉機。飼料收穫機,用於收割並粉碎秸稈等作物,處理為飼料。1925年生產的Farmall拖拉機。這是首款完全適應規範性種植的拖拉機。農用機械展區旁邊還有一小塊區域展示了早期美國家庭使用的燈具和取暖設備。這裡則集中展示了不同年代的美國住宅。樣板房區域:首先看到的是1860年代美國住宅里的廚房布局。1890年代的美國民居廚房。
因為參觀順序的問題,再跳戲回到農業機械展區。這是1938年款Ferguson Brown拖拉機。Ferguson Brown創始人發明了三點式懸掛結構,這一結構有助於拖拉機在掛載其他農具時具有更高的穩定性。眼前這台拖拉機就是Ferguson Brown出品的首款搭載這一結構的產品。
Ferguson Brown與福特集團合作推出的首款福特Ferguson 9N型拖拉機原型機,其採用了之前提到的三點式懸掛結構。這也是首款美國製造的搭載此設計的拖拉機。之後,兩家公司共同生產同類型拖拉機長達8年之久。1912年生產的奶罐車,當時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迭戈被用於灌裝牛奶的商業運輸。1969年型西紅柿收穫機。無意間瞥見一條新聞,我國在2015年才研發出了國產番茄收穫機,這明顯的差距啊。1875年生產的依靠畜力驅動的玉米播種機。
1900年代生產的畜力驅動穀物條播機。
靠一匹馬驅動的「1馬力」小型條播機。
小型犁地機。
1755年左右製造的「1馬力」平板犁。
1890年代生產的釘齒耙,「3馬力」。
1905年生產的撒肥機,「兩馬力」驅動。
拖拉機出現之前,農場使用的大型機械都需要依靠蒸汽機提供動力。這些安裝有輪子的蒸汽機在農忙時節會遊走於各個農場進行服務。當時年僅19歲的亨利·福特就曾經在農場里負責蒸汽機的運轉。
長期在農場使用蒸汽機讓年輕的亨利·福特看到了機會。他決定利用所掌握的知識研發一種更為方便使用的農用機械。這就是他在1907年製造的具有實驗性質的拖拉機。這台拖拉機是東拼西湊而來,用了1905年福特B系列發動機的部件,1907年福特K型車的散熱器,車輪則是從一台穀物打捆機上拆下來的。當時,福特還在這台拖拉機後邊掛載了一台小型犁地機。
為了在農機領域大展拳腳,亨利·福特註冊成立了Fordson農機公司。作為現代拖拉機的鼻祖,這台1917年產的Fordson 1號拖拉機完全可以載入史冊。Fordson公司自1914年成立,最終在1964年停止運營。
免耕播種機,1978年製造。看配色就知道這也是來自一家著名農機企業---約翰·迪爾。
另外一家名頭響噹噹的企業在當時對拖拉機的設計進行了革新,這就是卡特彼勒。卡特彼勒在1929年推出了履帶式拖拉機,可以適應更為複雜的使用環境,通過性相對於早期的輪式拖拉機有著明顯提升。
1936年,快餐品牌Oscar·Mayer準備在芝加哥街頭推廣其熱狗產品,因此以其產品形象推出了著名的wienermobile熱狗車。之後,熱狗車形象風靡全球,不過只有眼前展示的1952年款才是原創設計。
再次跳戲回到更接近現在的美國民居廚房「樣板間」。
這應該是離現在時間最為久遠的美國民居屋內場景。
角落裡的小玩意兒,移動燒烤車。
從這裡開始就要進入20世紀的美國了。
首先看到的這輛車,我想當然的把它當成了福特的T型車,等看到了車標才發現不對。它的車頭標著「Overland」,你們知道是什麼品牌嗎?旁邊的老大爺過來給出了答案,這其實是現在Jeep品牌的前身。由於沒有注意到銘牌,所以我不能確定這是該品牌的哪款車。這位老爺子還邀請我上車拍照,不過我怕是真古董,怎麼著也得有上百年歷史,弄壞了賠不起,所以婉拒了。但是看著老爺子的精神頭和對美國歷史的熟悉,我覺得人發達和領先是不無道理的。
模仿路牌的標示寫明了這部分幾個不同展區的主題。我先從戰爭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看。
進入展區之前,旁邊櫥窗里的內容吸引了我。這裡展示了一些當時流行的玩具、動畫、電影海報和明星照片。我認識有好像只有白雪公主和卓別林。
這應該是當時富家子弟才有的人偶玩具,還配有帶衣櫥的收納盒。不過在當時昏暗的燈光映襯下,看著總是有點後背發涼的感覺。
特殊時期的全民動員並不是我國專利,二戰時期的美國也出現過類似運動。當時美國民眾也被號召向國家捐出各類用於武器和戰備產品製造的原料。學校等機構也進入到了全民備戰狀態。眼前的武器彈藥雖然是模型,但帶來的視覺衝擊力確實最強的。戰爭帶來的影響是長久且深遠的,願世界和平。
報刊亭里的雜誌,以娛樂影視類為主。
這個場景模擬了1938年10月30日,一個美國普通家庭里的客廳場景。參觀者可以坐到沙發或者座椅上,此時室內會播報當時的廣播節目。收音機也成為了當時美國家庭必備的電器,幾乎所有人都依靠廣播來關注時事新聞。戰爭年代,廣播中的戰況更是牽動了每個人的心。
當時人們的著裝與19世紀相比已經有了明顯區別,設計更時尚,材料更舒適的服裝明顯更受歡迎。具有年代感的黑膠點唱機則是酒吧里必備的娛樂設施。另外,棒球運動和相關的衍生產品也迅速普及。
這裡模擬了冷戰時期的學校教室。誕生於1950-1960年代的適齡兒童都會在課堂上學習如何保護自己。老師們有一套簡單的口訣,「Duck and Cover」。一旦遇到核打擊,老師會迅速喊出口訣,此時學生們會馬上鑽到課桌下,低下頭用手護住頸部。但是這種躲避核打擊的方式是否奏效,現在似乎也沒法定論。
20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在社會、經濟和文化方面出現了極大的動蕩,大規模的生產和消費不僅破壞了人和自然的關係也造成了人際和人與社會的危機和危機意識,並直接威脅到了傳統的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從而導致了一股強大的反對遵從資本主義理性文化道德法規及文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浪潮,這種對立的文化浪潮被稱為反主流文化。其中一部分以「Back to the land」作為口號,希望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就是他們對未來生活環境的暢想。
電視以及電視節目在不同時期的形態和對於人們生活所產生的影響。
這個展櫃里展示了嬰兒潮時期流行的音樂播放設備,包括立體聲收音機和黑膠唱機。
觀展通道另一側的展櫃里則按年代展示了當時的一些常見生活用品,每個展櫃的時間跨度為20年。
這裡還有能夠喚起「X一代「記憶的展區。「X一代」指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一代人,2009年的年齡在30歲出頭至44歲之間。這代人在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衰退中長大,又經歷21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就在他們成家立業之際,又要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下滑。
他們的想法多變,興趣萬千,永遠不會按照一定的模式生活工作,喜歡不斷追尋新的刺激和挑戰。
這一代人沒有「族群」意識,不願意追隨模仿別人,每個人都試圖保持自身特點。展館模擬了個人MTV錄影棚的場景。
在教育方面,這一代人獲取信息的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
這裡還模擬了青少年時期「X一代」的房間。這裡面必不可少的有個人電腦、明星海報、黑膠唱機等。
女生的房間里還少不了帶化妝鏡的梳妝台,可口可樂也是當時流行的飲料。
凌亂的床鋪,流行動漫里的玩偶,床頭的音響,這些其實似乎是每個年輕人都會經歷過的階段,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
寓教於樂的場景時不時就會出現,這裡就是一個給小朋友們參與的小平台。他們可以使用紅藍兩色塑料筐里的積木拼搭出房屋和車輛。
如果現成的拼裝玩具還無法滿足小朋友們的求知慾,那麼還可以在另外一個桌子這裡用畫筆把他們天馬行空的創意給畫下來。
轉了一會兒就看見這位年輕媽媽帶著老爹的小棉襖在這裡玩兒積木。
周邊櫥窗還展示了一些流行的文娛產品,這個裡邊我認識的有蘋果電腦、任天堂GAME BOY和索尼的Play Station,還有放CD的索尼Walkman、溜溜球、遊戲卡帶和當年的諾基亞手機。
這個展櫃里的展品展現了1983年北美電視遊戲市場崩潰的場景。展櫃中是當時電玩遊戲大廠雅達利所推出的雅達利2600遊戲主機和配套的遊戲卡帶。這款遊戲機可以看做是現代遊戲機的始祖。但由於以雅達利為代表的電玩廠商對第三方遊戲監管不力,導致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垃圾」遊戲產品,使消費者對遊戲以及遊戲主機失去了信心,不願再購買遊戲與遊戲主機,從而使得當時的美國遊戲界遭受倒了一場毀滅性的災難。這場美國遊戲界的災難被稱為「雅達利衝擊」。
由於當時各家主機廠商的策略都差不多,因此雅達利2600平台上存在的問題在同期其他主機上也存在。而且廠家仍在往市場中投入新型主機,其中也包括雅達利5200 。雅達利的主機銷量高達1千多萬,往壞了說,有上千萬消費者都被得罪了。時間一長,消費者很容易就會得出「做遊戲的都是一群**」這樣的結論,進而拋棄整個家用遊戲機產業。
在福特博物館裡看到這種加長之後的老款林肯大陸,你肯定會以為它是某位美國歷任總統座駕,但這輛車還真不是。它是為教皇保羅六世訪問紐約特別打造的。
熟悉教皇座駕的朋友看到這裡應該就明白了,歷任教皇都喜歡一個人坐,所以所有汽車廠商的教皇專車訂單里,都會特別註明後排只留一個座位。
車身製造商Lehmann-Peterson把原廠大陸加長了36英寸,並且安置了可拆卸的車頂,方便教皇在檢閱民眾時站立和揮手。
為了保護教皇的安全,這輛車還配有數名隨車保鏢。但他們只能站在車外,為了讓他們能夠舒適和安全一些,車輛外部設置了踏板、後備箱蓋上也設有扶手。教皇離開美國之後,這輛車在芝加哥繼續服務,曾搭載過阿波羅11號飛船上的航天員,包括首名登陸月球的航天員尼爾·阿姆斯特朗。結束服務之後,這輛車輾轉於各個私人博物館之間,直到2016年才成為亨利·福特博物館藏品。
教皇座駕一旁的櫥窗里展示了一些冷兵器,包括博伊刀和戰斧。博伊刀是美國邊境英雄吉姆·博伊所發明的刀具。設計極具搏鬥性和攻擊性,是極度強勁的野外戰鬥工具。戰斧是一種原產於北美洲的斧,是美洲原住民常用的工具,與歐洲殖民者一樣,他們將戰斧作為近戰或投擲式武器。
這一排里展示的則是早期各式各樣的長槍。
這些是當時那些長槍必備的配件---火藥瓶,它們主要用於存放火藥。當時的槍支需要從槍管管口填入火藥和鋼珠,所以需要使用這樣的火藥瓶。
這裡還展示了一些其他與武器相關的配件。比如中間看著像月餅模子的傢伙,就是製作鋼珠彈丸的;最右側的長棍則是給長槍塞火藥和彈丸使的。
這裡有一些技術含量更高的手工製造的步槍。
美國著名武器製造商Smith & Wesson早期製造的手槍。這家存活至今的企業已經有165年的歷史了。
之後的展品與能源轉化和利用有關。
風車曾經是美國農場常見的設備,它們將風力直接轉化為機械能,驅動農具。同時也可以用於發電。當電能普及到鄉下之後,風車逐步被淘汰。
一直到1870年以前,水力資源在美國都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便是蒸汽機逐漸發揮作用,水能仍然是工業首選的能源。水輪機技術進步之後,水力資源的利用率大幅提升,那些在水源地附近的工廠仍然選擇這種清潔且廉價的能源。
1898年左右製造的佩爾頓水輪機。這是一種利用水流衝擊帶動的水輪機組,其可驅動發動機發電。其結構適用於美國西部那些河面窄,流速快的河流。
1895年左右製造的水輪機,其彎曲的葉片面對水流衝擊時比佩爾頓水輪機產生的功率更大,可以適應美國東部流速緩、河面寬廣、深度更大的河流。
只有1馬力的奧托循環發動機。別看馬力雖小,但正是它的發明才促進了現代汽車工業當中的汽油發動機發展。
布雷頓煤油發動機。採用布雷頓循環的新型內燃機,其研發初衷是製造一種更安全、更高效的內燃機產品。但最終成品對於燃料的消耗量過大,在發展過程中被奧托循環發動機和電動機所取代。
1870年代的熱空氣發動機。依靠燃煤產生熱空氣驅動活塞,相對於其他幾種發動機,其安全性和經濟性表現得比較突出。不過也正是因為以媒作為能源,其產生的煙塵和煤渣會附著在活塞上,使得整台機器可靠性大打折扣。
1880年代的水動機。這種水動機其實就是小型化機的水輪機,它在城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電能傳輸技術發展之後,水動機的作用逐步被電動機所取代。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工廠動力來源模型。在電動機技術沒有得到廣泛發展的時候,蒸汽機承擔了工廠能源提供的重要角色,其整套系統包括鍋爐、驅動皮帶,大型齒輪等。雖然安全性存有明顯隱患,但在當時也別無選擇。
George Corliss是一個出色的工程師,他同時還是一個出色的商人。他發明並銷售這種可替換的蒸汽機活塞。這種部件可以延長蒸汽機的使用壽命,降低工廠業主的使用成本。
在蒸汽機的研發領域,George Corliss起訴了其他工程師超過50年,同時也被別人告了超過50年。這些訴訟的爭議主要是蒸汽機專利的歸屬權,最終George Corliss贏得了訴訟。
這款蒸汽機是與George Corliss打官司敗訴的Noble Greene所研發。其使用了自動控制的節流閥,因此在轉速控制上比其他蒸汽機更好。但因為Noble Greene在專利權訴訟中失敗,因此在1870年之前,這種蒸汽機都無法在市面上銷售。
這個區域還展出了其他的蒸汽機實物展品,它們或巨大或小巧,都在當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蒸汽時代馬上就要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電氣時代。
這滿牆的工具肯定會讓工科男爽上好一陣了吧。不過,請仔細看看牆上那段出自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的話。在他眼中,人遠比技術更重要。因為只有人才能憑藉工具創造出各種技術。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在1897年推出的發電機,它依靠水輪機驅動。
生動活潑的漫畫是給小朋友們準備的,他們通過看漫畫就能了解水力發電的基本原理。
這個是上世紀90年代水力發電廠控制室模擬場景。
1895年左右的交流發電機。交流發電機發出的電能利於長距離傳輸,因此在一定範圍內僅需布置更少的發動機即可滿足需求。在有關能源展區的展品前方都會安置一個燈泡,其作用是用來展示該展品的發電效能。
通用電氣在1893年推出的電動機,當時電動機已經取代蒸汽機,成為工廠主要的動力來源。
這是1928年的玻璃生產線。在這個時期,一台大型機械就可以組成一整個工廠。眼前這個玻璃加工流水線的主人在現代仍舊非常出名,它就是美國康寧。
機械化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1928年的康寧玻璃流水線每分鐘可生產600個燈泡外殼,而如果採用手工製造方式,最有經驗的工匠製造600個燈泡耗時也將超過10小時。
有關美國工業啟蒙的部分就介紹到這裡了,到現在我也沒有找到亨利·福特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下期我們會講講交通工具,當然不只是汽車,像飛機這類展品我覺得更有意思。咱們下期見!
推薦閱讀:
※博物館的展品是如何被描述的?
※博物館的衍生產品大家感興趣么?國內何處博物館的做的好?
※如何科學參觀故宮博物院?
※伊斯坦布爾有意思的博物館有哪些?
※國家寶藏為什麼不選山西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