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壺的三個要點
我無法厚顏無恥的說,選的壺大家都很滿意;也有要求退回的,導致我到現在後備箱里還有去年退回的三把壺——那些沒有質量問題,只是因為用戶個人喜好而產生的客訴;因一直在嘗試壓縮工藝師的價格空間,而且還從一批壺裡挑選品相最優的(畢竟手工藝品,多多少少會有些瑕疵,一批里總有一把是最好的),勢必帶來一個問題:作為作者,他總認為自己的東西非常好的前提下,給了低價,然後一會兒要一會兒不要,會引起他的反感。
但是我的承諾是提供一種高效的專業服務。就是輕鬆、繞開重度加價區、在專業引導之下,買到一把滿意的好壺。如果用戶拿到的壺有絲毫的不順眼、感覺不對,那這個服務在根本上就不成立,因此就必須要退回——不要遲疑,不要顧及任何面子、情感等,畢竟這是附帶了傭金的專業服務。所以,這個矛盾就落到了我自己身上。因此,也想方設法的要避免這種情況的再次發生,就是提高被選壺的用戶滿意度。
但最近很有意思,選的幾把壺,大家都非常喜愛,甚至出現了「奔走疾呼」「感恩戴德」的盛況(笑)。那我就想,是否可以總結一下最近選壺的要點。一是整理思路,算是記錄自己的一些進步,不至於渾渾噩噩麻木不仁;二是拋磚引玉,去偽存真,向著「制定產業標準」的遙遠目標進發。
我總結了三個要點:
1. 作者對泥料燒結溫度的把控:
這一點的直接表現就是茶壺的水色、縮比如何。相同的泥料、燒相同的溫度,同一座窯燒出來的水色、縮比差異可能會較大。其原因就是,即使窯內溫度相同,但由於窯內氣流的不規則運動,相同的兩把壺在同一溫度區域,處在不同的位置,茶壺本身的受熱速率是不同的。如果作者是一個老法師,他會通過長期以來的經驗積累,準確的知道自己用的泥,在哪一座窯的哪個溫度區域,放在哪個位置最好;並且,這種經驗會傳遞到他的徒弟身上。所以有些人年紀輕輕,作出的紫泥壺水色極好。與此同時,也證明這個作者常用幾種泥,那自囤泥的概率就非常大。
反言之,如果窯位、窯溫這兩個因素控制不住,那證明作者頻繁更換泥料、換窯,且無人指導、非科班出身,自我也沒有積累、提高的意識或者條件。
(紫泥的未泡養水色如此好。究其原因,一是明針功夫好,二就是對於泥料的熟悉度和窯溫的控制)
2. 出水順暢度:
出水順暢度影響泡茶的功能性。一把壺出水爽,那麼出湯的整個過程時間就短。這會帶來兩點不同影響,一是泡茶者的手拎的不會那麼累——用著方便;二是對應更專業茶人需求——減少泡茶時的變數,更佳精準的控制每一泡茶的時間(比如某紅茶,一般只泡10秒。但是出水不爽,出水的過程倒用了20秒,如此泡茶的時間就被延長了。那茶的香、味就完全不對了)。
那斷水呢?其實斷水一直是個偽命題。泡茶應該不留茶汁,理想狀況就是把每一滴茶汁都倒盡至公道杯,否則茶汁留在壺裡會使壺中茶葉發苦;因此,所謂的斷水有何用?且斷水主要受茶壺高度影響:出水口離壺底的直線距離,和斷水性能成正比。因此斷水無法代表茶壺製作水平。
3. 作者製作時長:
我們無法坐在作者身邊看著他做壺,細數明針光了多少下,滋泥敷了多少層,貼一片花喵了多久。但可以了解一個作者在一把壺上花了多少時間。如果作者不是超級拖延症患者,製作的時長和茶壺的質量往往是成正比的。因此我有個硬性要求,在認可作者工藝水平的前提下,半手工壺必須平均用時8小時以上,全手工壺必須平均用時25小時以上,才值得推薦。
說的比較簡單,但是自認為很有效,拋磚引玉。
---
如果你覺得我寫的不錯,請點贊。這或許能使知乎的紫砂板塊更好。
推薦閱讀:
※為什麼用蓋碗泡茶和用紫茶壺泡茶味道不一樣?
※一壺不侍二茶怎麼理解?
※武夷山大紅袍到底怎麼發展的?
※有沒有牌子比較硬的茉莉花茶?
※哪種茶葉咖啡因含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