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中如何預估內容的傳播量?
在微博或者 Facebook 之類的社交網路上,一條內容的傳播量依賴於很多因素,比如某個大 V 點了贊、內容本身是否和當前的時政熱點相關,等等等等。
現在有沒有這樣的一些技術,能夠實時地估算一條內容的傳播熱度,以便於進行輿情的監控和分析?
主要看內容是否擊中用戶的 痛點吧,擊中了痛點,還要適合傳播才行,比如讓老人家轉發怎麼補腎的他就會不好意思~內容再有價值也很難傳播出去~
謝邀……
題主是只運營喵吧?
一隻老練的運營喵,基本上一條內容發出去之前,就已經可以猜到它至少能達到怎樣的熱度。外行可能覺得這說法玄乎,但事實就是這樣。
一般人發出去的是一條內容,而經過專人策劃布局發出去的是一個支點。支點,撬動地球的那個支點。
網路中信息的傳播都是有跡可循,有路可走的。廣大網民,叫受眾,受眾類型千千萬萬,但都有特定的畫像,特點。找到這些特點,設計受眾愛吃那套,能挑動他們神經的,再找到這些受眾的意見領袖,@意見領袖投放出去,他們自然會給你轉發給你點贊。這一切就是這麼默契這麼「巧合」這麼順理成章。
你給出一個支點,意見領袖幫你撬地球。至於地球被撬得多高,那影響因素就海了去了,這裡不做具體分析,大家有興趣再說。
從社交網路的影響力或者說從社交網路的結構的角度來說,這個屬於影響力的傳播模型,常見的兩種模型是獨立級聯模型與線性閾值模型。個人認為可以從這個方向入手。另外如果想要做到實時的影響力預估,需要用到分散式圖計算框架,比如Spark的graphx。
前幾天聽了本書,內容是關於生活中的決策,大意就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選擇背後的各種演算法邏輯。題主提的問題也是一個內容產品在社交網路中的傳播量或播放量,這其實也是一個播放量演算法,只不過,感覺這個模型不那麼好建。
不如把影響播放量的因素歸納一下:
1、內容的目標用戶範圍:文娛還是時政,還是藝術還是民生,這些不同的類別領域都有大體的目標用戶數或對應的流量範圍。
2、內容品質與體裁:視頻、文章、小說、漫畫、電影等等體裁都有一定的體裁上的傳播量的預判。
3、內容平台:不同平台的用戶量、用戶類型、活躍度、傳播能力、產品設計風格也有可以有一定的預估。
4、大V推薦:行業大V、明星大V、全民大V,每一個級別和領域內的大V對應的效果也可以有一定預估。
5、突發情況:會不會遇到極特殊情況,影響受眾接收內容和傳播內容,這些似乎不可預估。屬於突發意外。
6、敏感度預估:內容是不是傳統的敏感內容,會不會有突發事件讓內容成為熱點內容,有一部分可能可以預估。
7、內容作者及內容詳情:作者或創作團隊是怎樣的級別,他(他們)有沒有自帶流量,有沒有明星效應;內容里有沒有明星、知名IP、時事熱點、實驗性、批判性、現實感等等,都可以有一定的量的預估。
8、其他情況:會不會有未知的好評勢力出現、會不會有未知的差評勢力出現、會不會有突然政策變化、重大事件的餘波會不會對內容傳播有影響,這些有可預估的部分,也有很難預估的部分。
綜合以上的因素,可以大體判斷一個內容產品的傳播量,就好像預估一個電影的票房或者網大或網綜的播放量一樣。是否能做到有效的圈定目標用戶、通過數據找到目標平台、用目標用戶喜歡的方法進行精準度比較高的推廣,也是決定傳播情況的一個根源性關鍵點。
當然有,有檢測軟體,每個網站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統
要看適不適合自己,適不適合自己正在經歷的事或者他人經歷的事
閱讀量和點擊量吧
挺難的,這同很多年前,預判一個廣告是否會流行一樣難,因為涉及到太多的變數。如果說非要去預測,我想換一種方式,實際上就是內容創意人員的kpi設定,你的平台正常發布一個內容的流量數據是怎樣,你平時合作的各類媒體kol的流量大致如何,有可能引發他們對應的其他媒體和kol的轉載嗎(多數的情況是人為安排轉發等行為),依據這些可以做一個理論範圍,即理論上你的最小聲量是多少,最大聲量可能是怎樣。但實際上,多數紅了的內容,比如皮皮蝦,某航空公司的一條無厘頭微博,都會觸發一些非預期內的群體,這是完全無法預估的。所以多數廠商選擇的方式就變成了購買推廣工具,比如微信廣告,頭條,聯合大V發布轉載內容,這些流量都是可視的,也意味著流量可控一些了。目前的網路環境,想要以小博大僅通過內容去得到足夠聲量,靠熱點去觸發更多傳播,相比早期內容匱乏時,已經很難了。作為從業者的一些感受,未必能回答你的問題
複雜網路傳播動力學,複雜網路建網機制
推薦閱讀:
※求推薦互聯網產品運營一些好用的工具、網站?
※對於快手來說,它需要做用戶和渠道的「上浮」嗎?應該怎麼做?
※如何看待鳳凰新聞客戶端聲明稱被今日頭條惡意劫持流量的事件?
※為什麼互聯網公司的運營崗位薪水明顯較低?
※互聯網運營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