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飯吃膩了燕麥?別怕,你還有這些備胎!
本文由[企鵝吃喝指南]與運動App [ Keep ] 聯合策劃
特別感謝Keep專業營養師提供意見
相信你們都是愛吃燕麥的健康寶寶。
什麼粗曠耐嚼的steel-cut燕麥啦、高纖彈牙的傳統rolled oats啦、速戰速決的快熟即食啦......
在過去的一年裡,企鵝君為你們掃盲了各種燕麥究竟是什麼鬼,也解鎖過不少燕麥的有趣做法:從只需要冰箱和酸奶的隔夜燕麥,到加奶叮一下就好的即食燕麥,當然還有拗造型拗出天際的網紅Granola bowl!
光憑這幾種花樣,就夠你們玩兒個大半年,發上十幾條百贊朋友圈的了。
可惜啊,人都是作的:就算你再痴迷於一樣食物(或人),天天見頓頓吃總會膩...就好像,我們每次測評完一種食物,大家都心照不宣半年不碰了一樣。
所以,想吃個省事又不催胖的早飯,除了燕麥,到底還有哪些口糧可以安心囤在家,拿來換換口味的呢?
「啊,我總是過度專情於燕麥,竟然忘了還有備胎這茬兒!」 別擔心,你還有全世界最貼心的吃喝小參謀,企鵝君!
早飯吃膩了燕麥,不如看看這些也很可愛的備胎穀物們唄!
在燕麥麩的營養價值被發現之前,它的命運非常凄慘,唯一歸宿是餵豬,或者是用來填枕頭...
是因為它不好吃嗎?
非也。燕麥麩里微弱的堅果香氣,特別適合用在烘烤食物里。 只是人類向來懶癌難醫,再加上過去眾人的無知,習慣性地把硬硬的麩皮都弄掉了。
後來,燕麥麩的營養價值被發現,也被加工成了更適合我們食用的形態。但在誇它之前,企鵝君還是要給一臉懵逼的你們表演一下燕麥麩的吃法!
比如,在烤麵包或瑪芬的時候,你可以在成型的麵糰上撒一把燕麥麩,給鬆軟的口感添上恰到好處的嚼勁。
也有人會把燕麥麩做成pancake或pizza的餅皮。烘出的餅皮嚼起來跟薯片一樣脆,香氣跟小麥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熱量也比正常的餅皮少了一半!
拌在希臘酸奶里,把它弄成隔夜麥片粥,也是企鵝君便秘時用來解決問題的偷懶做法...但最愛的一定是最簡單粗暴的啊!直接泡一碗熱乎乎的hot cereal,擠點蜂蜜撒點肉桂神馬的...不光比燕麥更營養更滿足,還超級快手,完全可以撐起你每一個賴床的早晨。
*為什麼要吃燕麥麩?
你一定不知道,其實燕麥90%的營養都藏在這麩皮里!
除了能給腸子洗澡的非水溶性纖維,燕麥麩的水溶性纖維含量極其感人,比燕麥片高出了五成。
尤其是一種叫做β葡聚糖的水溶纖維,被學界證實了有調節血糖、血脂、軟化血管、預防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等等等等的作用...記性不好不要緊,你只需要知道,它是一名優秀的膽固醇的清道夫。
除此以外,麥麩的蛋白質、許多微量元素含量也高過了麥粒本體。
更別提它無可匹敵的飽腹感:一旦燕麥麩進入腸胃,裡面水溶性纖維就會開始迅速吸收水分,變成一種粘稠而緊密的形態。
有多能吸?
燕麥麩能吸收本身體積25倍的液體,一大勺燕麥進了胃裡,最後會漲成一團300多克的球球!一碗下肚,飽就得像剛吞了兩個漢堡一樣。
燕麥麩皮VS傳統燕麥片的營養價值
小麥胚芽(wheat germ)人生第一口小麥胚芽,記得還是在某快餐店的胚芽奶茶裡面唆到的。
當時只覺得唇齒間麥香充盈,閉著眼睛回味了好一會兒,猛唆幾口就喝了個精光。
But,胚芽是個啥?為什麼這麼好吃?到底有多健康呢?
根據百度百科定義:「胚芽:植物胚的組成部分之一,與胚軸相連,它突破種子的皮後發育成葉和莖」...
翻譯成人話,意思是說胚芽乃小麥發芽和生長的器官,乃種子中最精華的部分。在一顆小麥粒中,胚芽雖然只有種子總重量的2.5%,卻佔了所有營養的大頭。
顆粒小,香氣濃的胚芽,出現在任何飲料、甜品里都不會顯得詭異。
▲有了胚芽...麥記的奶昔也似乎健康了一點點
▲饞死你不償命的胚芽水果撻
或者可以拌入厚重的菜式里,作為豐富口感和營養的輔食。
啊對了,它還能變身健康版的麵包屑替補,裹在煙肉的外面做crust!
▲用胚芽裹一切肉菜,烤出來都很厲害
*為什麼要吃小麥胚芽?
同樣作為生命的精華和根源,半杯小麥胚芽的營養卻「勝過四個雞蛋」。
比如,胚芽里不飽和脂肪酸(那種好的脂肪)含量很高,脂溶性的維生素A、D、E也特別豐富,讓胚芽里的油脂有了煥膚、潤膚的奇效。
又比如,蛋白質密度超高的它,同時也是個微量元素的大倉庫。
小小一杯小麥胚芽,就足以補夠你每天三分之一以上的鋅(促進新陳代謝和免疫力)、磷(幫助細胞工作,搬運血液脂肪),15%的鎂(把你的骨頭變硬一點),以及10%的鐵(補血供氧),厲害了。
藜麥(quinoa)
一年四季都嗜好食草的人,估計早就吞過幾十斤藜麥了...
不過,你們對藜麥的所有了解,大概依然只停留在「一種長得像圈圈,看起來很高級,嚼起來嘎吱嘎吱,不明覺厲的怪東西」。
其實跟玉米一樣,藜麥是土生土長的南美安第斯種,土到在十多年以前,多數美國人甚至還發不準「quinoa」的讀音(讀作KEEN-Wa)...
天曉得,這種活了五千多年都沒翻身的穀物,前些年總算在歐美「ancient grains」的復興風潮里揚眉吐氣。
它究竟有多火?看健身黨們天天捧著的沙拉盒子就知道了。
藜麥可以分成紅、黑、白3種。外觀上,紅藜麥的形狀更加飽滿圓潤,黑、白色藜麥則長得相對隨性;味道上,黑色的帶有些許堅果類的甜香,而白藜麥氣場雖薄弱了點,倒反而特別百搭。
即便三者之間有差異,但除了紅色黑色的放在沙拉里看著更酷以外,用的時候還真沒那麼多講究。
既然藜麥的味道人畜無害,那就開腦洞隨便搞咯~
但開吃前,你首先要花幾分鐘把它浸一浸、搓一搓:因為藜麥表皮上有一層苦澀的皂角苷,特別影響口感。完成這一步後,再把藜麥瀝干水,在滾水裡燜煮十五分鐘,等它自己慢慢漲開~
作為一種可塑性極強的食物,在冷盤沙拉里,藜麥永遠跟軟嫩的綠葉、清新的水果,還有香脆的堅果薄片配一臉。
要是你追求新奇,還可以試試更大膽的食材混搭:丟幾顆酸極了的小番茄,蓋一坨厚重的菲達乳酪,摘兩根新鮮香草葉子點綴...
總之,藜麥屬於那種怎麼玩兒都出不了錯的食材。
天冷的時候,它還可以被加進各種烤箱食物里。
比如,用它做為主體,烤個瑪芬蛋糕、做個素食肉圓什麼的,毫無罪惡感,在不用趕時間的周末搞個brunch,簡直滿足得能上天!
▲講真,這「肉圓」我能連吃一年
*為什麼吃藜麥?
藜麥能火當然不是沒道理的。
藜麥熟得快,入味也快,但最關鍵的,還是因為它「supergrain」(超級穀物)的至尊地位。
跟它其他的近親相比,藜麥含有的人體必需氨基酸種類更全,每顆小籽里都塞滿了蛋白質、纖維素、礦物質和各種微量元素,是唯一一種單體植物即可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的「全營養食品」...
蕎麥(buckwheat)
「蕎麥?」
「呃...除了蕎麥麵,還有啥?」
說到蕎麥,你想到什麼?冷熱皆宜的日本Soba?細潤爽滑的朝鮮冷麵?小眾特別一點的,或許會說酥香撩人的布列塔尼Galette餅?...
反正,蕎麥並不是什麼稀罕東西啊。
嗯,但我們今天要講的,是直接吃蕎麥本身。
蕎麥是種個性詭譎的植物。
準確地說,蕎麥不是麥,而是種子,但這種種子吧,不喜肥沃喜貧瘠,不愛養份愛雨水,你施多了肥,人家反而不肯長出來了。
所以,蕎麥難搞的外表和口感倒很符合它傲嬌的性格,最適合嬌氣城裡人的吃法,當然就是磨成粉,做面做餅啦。
但你大概聽過,許多歐美人會對含麩質(gluten)的食物過敏,而燕麥製品常常在加工過程中會摻進麩質,並非最理想的選擇。
這時候,他們才想到了gluten-free的蕎麥,一拍腦袋,把它加工成更細軟適口的麥片,來豐富麩質不耐患者的早餐餐桌。
▲ 經過熱加工、壓成片後的creamy蕎麥片
蕎麥去蕪存菁脫掉外殼以後,就露出了完整的三角形小顆粒。
其實,要是你不嫌硬,把它煮成原粒的蕎麥粥也不是不可以啊!這種吃法雖然在從前不太受待見,最近卻被歐美人玩兒得很high~
▲濕一點是粥,燥一點就是米飯了
*為什麼吃蕎麥?
即便因為小眾而一直溫吞不火,蕎麥可是個很有內涵的物種。
一來,它能幫助阻止低密度膽固醇LDL的堆積(意思是可以降低心血管病風險),升糖指數(GI)也極低。
二來,它的蛋白質佔比超群,勝過各種你能想到的各種主食穀物!氨基酸含量-尤其是人體必需的賴氨酸、精氨酸力壓燕麥喲。
不過,外國人吃它最主要的原因,當然還是gluten-free啦!
黑麥(rye)企鵝君一向對歐洲血統的暗黑系食物抱有蜜汁好感。
這種看起來很tough,做出來的食物更tough的穀物,妥妥是所有小粒穀物當中戰鬥力最強滴一隻。東起蘇俄,西經萊茵河,上抵北極圈...總之,耐寒性超棒的黑麥,根本不會被經緯度困住腳步。
除了小麥,黑麥是唯一適合用於麵包的穀類。但黑麥粉麵筋含量低,彈性不足,除了典型的需經長時間低溫烘烤的德式裸麥黑麵包,一般都要跟小麥粉混搭使用。
裸麥粉烤出來的麵包自帶可可fu的焦香,質感粗硬,一改從前加了奶油的日式麵包軟糯的形象,也不像高筋粉烤出的麵包那樣細膩柔韌,踩著前兩年的「性冷淡風」、「原麥風」火透了北上廣。
▲企鵝君的摯愛:有粗鹽腌牛肉、德國酸菜加持的黑麥Reuben Sandwich
如果吃慣了黑麥麵包的都是健康人類,那麼愛抿幾口辛辣的黑麥啤酒、威士忌的人恐怕就比較腹黑了...
Again,黑麥粉做成的食物雖然屢見不鮮,但本尊似乎甚少現身。
其實吧,把原粒黑麥碾碎,也可以跟燕麥一樣做成麥片。黑麥麥片,雖然不如黑麥麵粉烤出的麵包那麼黑,但那種深淺交織、爆裂狀的個性紋理依然清晰可辨。
再桀驁不馴的麥麥,被虐一虐也是可以做成麥片粥的...▲ 性冷淡風黑麥muesli
*為什麼要吃黑麥?
「粗曠」、「原始」、「天然」... 這些概念聽著很高級,但實在太虛。
除了耐性好、長得很酷、吃起來特別香這些優點,黑麥的纖維含量幾乎和燕麥麩不相上下,同樣擁有卓越的吸水能力和飽腹感。
So what?治便秘、防發胖啊!
另外,黑麥跟小麥相比,更難被分解成容易吸收的糖類,對血糖影響更小,是糖尿病人最理想的主食之一。
文|Judy
設計|心悅
圖|部分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