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好問題』比好答案更難,更有價值?
好問題的價值在哪裡呢?
謝邀……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假設:1. 價值來源於在「被使用」上的比較。一般而言,能夠直接被使用的總是答案而不是問題,因此我們可以權且認為問題並沒有任何直接的價值,問題的價值總是通過「被答案所使用」而表現的……那麼,好問題與壞問題之間的比較,就總來自於它們的答案……
那麼,「什麼是好問題」這一問題就自然而然地要依賴於「什麼是好答案」這一問題……2. 可信的答案如果缺乏爭議,也不是好答案。
例如「重物會落地」這樣的答案,雖然是可信的,但是,因為過於沒有爭議,所以難以確認任何一個做出了這一預測的人就使用了這一答案,因此這樣的答案缺乏價值……3. 因此,毫無爭議的問題不是好問題。毫無爭議的問題能得到的答案都是相同的,因此缺乏比較的對象,這樣的問題也就不再有價值……4. 不可信的答案不是好答案。不可信的答案也難以被使用,因此自然不是好答案……5. 因此,如果一個問題不能得出任何可信的答案,這個問題不是個好問題。常見的「誤導性提問」和「終極問題」就經常面臨這樣的顧慮……因為很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只要一個答案正面回答了這一問題,那麼這一答案就不可信……通過以上部分特徵的總結,我們可以大概啟發性地獲知「好問題」的特徵:
6. 好問題促使好答案的產生,而不是相反。這個時候,在一個「好問題」能夠產生的「好答案」數量足夠大的情況下,「好問題」比「好答案」更有價值……於是我們更進一步的可以定義:7. 好問題是可以產生大量好答案的問題。從經驗可以歸納性的得到,提出這樣的好問題,要比給這樣的好問題寫出一個好答案,要更難一些……謝邀,這是一個好問題……
因為各種理論一開始作為問題的回答提出的,但當理論提出、放在實踐中試行後,理論的支持者面對出現的「其他問題」或「新的問題」不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去完善理論,而是從「為原有理論辯護」的角度去展開論戰,這個時候,理論本身就成了新的問題。
也就是我們說的「意識形態問題」。這也是一種「異化」。
比如宗教作為對一些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解答,在當時的條件下算是好答案,但當宗教發展的目的成了維護自身存在而非解釋現象和解決問題時,宗教本身就成了新的問題。也就與信仰宗教者最開始的目的產生了偏離。
好問題是開放的,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已知和無知後提出的。是根植於實際的。
而好答案往往是封閉的。往往只看到自己知道什麼,卻忽略了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或者說,開放的態度並不構成好答案的必要條件。而一個好問題卻必須要求有開放的態度。
馬克思的最大價值就在於他提出了好問題。他提出的問題是社會發展到現在也存在的。當然他也儘可能地提出了好答案。但他所提出的問題遠比他的答案價值大的多。
認為他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或不需解決以及認為他提出的答案就足以解決一切問題的人都是蠢貨。
好答案是一時的,而好問題是永恆的。
從這個角度講,好問題遠比好答案有價值多了。
為什麼提出好問題要比提出好答案要難?
首先提出問題就要求你承認自己的無知。這是一個態度問題。
而提出好問題更要求你充分認識自己的無知,認清自己無知的邊界。這是一個能力問題。認清自己具體對什麼無知比認清自己對什麼有知要難多了。
而提問作為一個交互性的行為,提出「好問題」更要求你對他人的已知和無知有一定的了解。你提出的問題,需要對大部分人有借鑒價值,也就是說,何謂之好,何謂之壞,並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的,更需要一個主體間的交互。不管是好答案,還是好問題,都需要對他人有借鑒價值。
如果你想對他人施加影響,你必須是一個能促進和鼓舞他人的人
綜上:好問題比提出好答案的價值大、難度高。
所謂問對問題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好問題是書上根本沒有答案的!
壞問題是:滾去翻書吧!
你說誰更有價值,更值得討論?
邀請題主回答:如何科學地去定義科學? - 哲學 - 知乎
這個這麼牛逼的問題居然沒人問,我只好問一下,再自答一遍了。 看看能不能答出來……下面,對這個『問題』本身,我們提幾個問題。通過這幾個問題來認識這個『問題』。
- 好的『問題』給人更有價值的感覺,這感覺體現在哪裡呢?——它使得這個問題相關的事實或現象更容易的被解答、更深刻全面的被解答。前者降低了認知難度,讓知識得意被更多人認識(更容易了嘛);後者呢,讓我們更好的認識世界(包括我們自己)。好的問題給人啟發,幫人打破認知邊界,突破認知習慣,充分調動認知資源。
- 提出好『問題』更難,難在哪裡?
從本質上說,不斷提出好問題(的目的)是對認知效率的不斷提升。你以為你的問題就是最接近真相的地方,但還有更近、更高效的『提問方法』『質疑角度』,所以,好問題的難,難在對環境認識的深度、複雜度、廣度、角度,最好的問題,永遠在變化。
難在人們對於嶄新的未知有限的框架和模型,有限的見識,難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難在大眾常陷於封閉的信息循環。就像,牛頓曾經問的『蘋果為什麼會掉下來?』到愛因斯坦的『蘋果掉落的速度如果比光速更快會發生什麼?』
- 問題從哪裡來?『問題』的終點在哪裡(keypoint)?
以中學為例,老師要出一道『好問題』,他要明確:考察學生什麼知識點、這個問題的難點和陷阱在哪裡(好老師專業挖坑)、如何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老師的問題目的是檢驗、鍛煉、激發學生。
我們人生、工作中的問題,是誰出的呢?你多半脫口而出『是生活出的呀,是生活出的問題,要我們去解答。』不不不,生活沒有問題。生活只是給了我們一個情境,這情境會給我們帶來一種感知,如果我們不喜歡這種感知,就會提一個問題:從造成我目前感知的A點,到有我希望有的感知的B點,要怎麼走?我們不需要回答生活的問題,我們需要回答的是自己的『問題』。問題只是基於願望和感觸,對現實情境的某種角度和方向的描述與探尋。- 如何在生活中提出好問題?
生活中的『問題』價值應當如何評價呢?——a.我如何更容易的從A點走到B點(降低認知難度),b.這個問題本身是否能讓我們剛好的認識、面對世界?事實上,人人都會不時的陷入謬誤,因為人們常常過於草率的關注a,而對b缺乏足夠的重視。——不是所有我們感覺『有問題』(不舒服的感知)的情境,真的有問題(效率低)。有時候,可能是我們的感覺本身『出了問題』(低效率)
對於『具體事物、科學、乃至於自己本身』提出正確的問題,提問題的正當目的是什麼?——讓它能幫我們對自己和外界更容易有更深刻的認識,乃至基於這認識可以更高效的做事,更幸福的生活,這就是好問題。(我們有無數個問問題的角度,但是真相只有一個)- 誰/如何更容易收穫好運氣/好問題?
我為什麼說收穫好問題是幸運呢?因為認識『問題』的本質,意味著你有機會提升每一個問題的效率,從思維底層加速成長。言歸正傳,多看書的人,比較容易產生好問題;憤青也比較容易遇到好問題;多做事的人,比較容易產生好問題,狗屎運的人,常遇好問題(所謂頓悟)。點贊收藏轉發的人,至少會收穫好問題(別問我『為什麼』這對你不是個好問題:-D)。
- 如何提高問問題的能力呢?
- 不斷問自己,什麼更重要,什麼最重要?
- 不斷問自己,還有哪些信息是我可能不知道的?- 不斷問自己,還有哪些信息是我不知道自己可能不知道的?
- 不斷問自己,還有哪些信息之間的聯繫我沒想到的? - 我對環境和情境的分析夠客觀嗎? - 還有可以從哪些角度分析環境/問題? - 還有沒有從更深/高層次(意味著更多信息)理解的可能?- 問題的深度和高度,角度,有什麼特殊價值呢?
- 更高層次,意味著更多角度
- 更深層次,意味著更多信息 - 更多角度,意味著更多方向和可能性歷史上有什麼高價值(高效率)的NB的問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客觀上來說,戰爭是人類社會最高效的進化方式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有了挖井人,才能有水吃。沒有挖井人,就沒有水吃。
推薦閱讀:
※27歲女生還能學舞蹈嗎?
※怎樣系統的學習彈吉他?
※同學都太強了怎麼辦?
※看哪些乾貨類的書刊媒體,能提高美學修養、學習相關知識?
※為什麼這麼多人推薦初學者看托馬斯微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