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很多「知識「可能根本不值得你付費!

上周和知識付費相關的新聞突然冒出來很多:首先是keso和馬化騰的朋友圈對話,緊接著36Kr也開放了自己的付費頻道,最後各圈的大V都紛紛開腔來聊知識付費了。關於知識付費,我也有憋了2個月的話,一直沒說....

我有沒有資格說呢?先放上清單:

過去一年,我在知識付費上的花費超過2000RMB,具體如下:

*實體書/電子書什麼的全都不算進知識付費了,不是討論範圍

雖然錢不多,但當下公認最主流的知識付費平台我都已經消費過、試用過不短的時間。對於絕大多數剛開始知識付費的朋友,我打算給點不大不小的建議。

首先說說這些我體驗過的平台

羅輯思維:

先說羅輯思維,羅胖的語音本身不用付費,但是曾經出過會員和鐵杆會員,在第二年我果斷花了199買了,不是為了獲得什麼服務,只想看看他的社群營銷玩法。在經歷了羅胖的N個有點像傳銷的粉絲群後,我基本成了 —— 羅黑。羅胖語音本身的質量總體平平,很多知識過度解讀、或者存在邏輯漏洞不自知...所以我常跟朋友說「把羅輯思維當作邏輯思維的練習器」。但偶爾他選的內容還是有啟發的閃光點,這真的是各取所需了。也因此,我聽羅胖一直到去年,然後正式轉向「得到」。

得到:

知道「得到APP」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 —— 這個名字起的真功利。就像羅胖站在我面前,赤果果的告訴我:「我要套路你了喲」。得到是第一個現象級的知識付費內容,從李翔到吳軍再到李笑來,這些大咖的專欄一個比一個有吸引力。我並沒有訂閱任何一個,我選擇的是每天聽免費新聞。在洗漱時聽免費科技新聞,已經很能讓我愉悅了,但真正讓我選擇跟隨一個大咖看/聽他每天的內容,OTG,還是算了。看了很多專欄的試讀文章後,我確信這些內容就算不差,也不會比看書帶來的效率高。早晨很寶貴。

在行:

在行是我相對來說「更可能」給好評的平台。不是因為我花了最多的錢,而是因為「我相信和被證明是有資質的人交流可以帶來書本沒有的東西」,我才花了這麼些錢。實際結果呢,我和兩位專家談了談,一位收穫大一些,一位收穫少一些,但都是有啟發性的。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啟發很容易突然蹦出來。記住,多方求證你要聊的人的資質(比如看linkedin職業履歷),我相信為數不少的「騙子」也在在行上用華麗外表和詞藻俘獲你。

知乎live:

雖然花錢不多,但有趣的是,知乎live可能才是我花了時間最多的地方。我一共聽了19場,每場平均1小時吧。聽了這麼多發現知乎的優點是,開live的人還都算很熱情和用心,非常適合了解那些你不懂的行業、實踐型的知識(比如如何買房、如何買西裝),做一個入門指南。均價30RMB的話非常換算了。但作為偏深度的講座,內容總體還是比較淺。畢竟這種大眾播客的方式,也難以講深入嘛。所以我把知乎當作了解其他行業的娛樂的方式,來講大道理的就算了。

值乎+分答:

因為值乎分答一前一後,形式差不多我就一起講。值乎小眾很多了,但有個好處就是你可以找到知乎大V以往的回答/經歷來確認他是不是值得諮詢。而分答更像是一個娛樂工具,就算王思聰一晚上賺37W,那也是因為群主好奇他的私生活。再者,你指望60S語音能給你什麼啟發?抱著這個心態去娛樂就很好,我都打算推薦給客戶做campaign了....

喜馬拉雅:

喜馬拉雅是我最不了解的知識付費平台...年底的時候我送我媽了一節「龔琳娜教唱歌」的課,才有了這200元消費。但是從龔琳娜較為有體系的課程,和30分鐘課程的質量來看(內容不錯),這個更面相大眾的平台所做的內容質量不一定差。千言萬語一句話,什麼平台是次要,到底誰來產出你付費的內容更重要。

其他平台:

還有很多課程網站、小眾平台我間歇性聽過一點,但聽不下去。基本沒付費。

說完了平台,真正的乾貨硬菜要來了。

該怎麼判斷付費內容質量呢?

知識付費最大的問題永遠是內容質量。而現在一些所謂精品內容/課程的質量到底好不好呢?這裡借用朋友提出的一個概念,智慧濃度對於這些付費內容,我們可以看它們的智慧濃度高不高。

我對智慧濃度這樣定義:內容的智慧濃度由兩個維度構成,見解深刻性和體系完善性;高智慧濃度的內容,不止因為見解/觀點深刻,能讓你產生啟發、頓悟感;更因為其完善的體系(敘述方式、上下文聯繫、行文邏輯等),能讓你更容易理解和實操,幫助激發、指導你進行下一步改變。

通過這兩個「不甚嚴謹」的維度,我們或許可以粗略判斷一下內容質量:

很多知識付費內容,受限於篇幅短小、碎片化程度高,即使內容有深度、夠凝練,也沒有足夠的指導性,難以理解。所以你看了再多的好文章、大師語錄,大道理能說出來一百個,自己也做不來一個。而有的內容,根本是見解粗淺,略懂皮毛就出來傳授知識....

再進一步,按照維度畫成幾個象限,我們可以粗略的將知識內容分類排序:

根據這個體系來看,經典非虛構書籍、公司大牛的言傳身教的智慧濃度可能是相對最高的。而一些成體系的經典課程的智慧濃度也較高的。但大師語錄、前輩總結,因為不成體系,易理解性和實操性低,濃度也不高。而很多垃圾課程雖然體系一板一眼,從A-Z,但內容東拼西湊毫無價值,這個智慧濃度也是極低的。

而大多數碎片化讀物,既沒有體系性傳授的機會,也沒有深刻的見解,價值可見一斑。

現有的知識付費內容的質量如何?

總體來說,我認為他們質量良莠不齊,甚至可以說大多數付費知識像在喂屎。(當然了,如果你用他們入門或娛樂,我沒意見)

因為在這個知識付費紅利期,有太多人、利益相關方想抓住這趟車撈一筆,而能生產高智慧濃度內容的生產者是稀缺的,就導致了現在知識付費的質量低下。

在我觀察到的垃圾內容里,有三點我最討厭的地方:

1.迎合大眾口味

不好意思,我又小眾了。和咪蒙們的《致賤人》之類的心理學把戲一樣,迎合大眾口味是如此簡單的、快捷的粉絲聚攏辦法。如果我能幾十塊錢讓你《十分鐘讀完一本書》,《5分鐘寫出好文章》,《三招搞定英語》以及《沒事就通往財富自由》,你是不是立刻就要把錢轉我支付寶了?激勵效應和這些關鍵詞產生的簡單聯想效應就是如此強大。

2.虛頭八腦的包裝

XX,90後大咖,前XX創始人,現XX co-founder,N篇文章被多家媒體轉載.....這樣的描述不知道你是不是能經常看見。還是利用你大腦的簡單聯想,看到「CEO兼聯合創始人」這樣的抬頭估計就被嚇到了。同樣,如果想證明你有資歷有權威,給我看你的work,你的履歷,你的實實在在的產品。授課達人、雞湯達人太多的時代,你得注意別被形容詞欺騙。

3.東拼西湊

少量知識付費內容甚至是東拼西湊來的,書、論文、演講、研究報告...西方的那套理論他們熟的很。如果你看過《金字塔原理》、《定位》、《粘性》、《瘋傳》、《引爆點》等等,相信我你也能開發出一套social marketing課程....更可笑的是,很多東拼西湊者對內容不加以理解就放上來。

舉一個我在得到APP聽過的栗子,有篇研究商業的音頻結論是:差等生更容易成功。論據是這樣的:

第一,這些人臉皮更厚。有一個研究,分析了為什麼在商業上,差等生比優等生更容易成功。簡單說,就是你不可能每件事都成功,商業上的成功是要靠運氣的,說到底就是概率,也就是你試的次數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失敗不是誰都能承受的,優等生對失敗更敏感,可能失敗一次,就不想再嘗試了。但是差等生不一樣,他們從小就習慣失敗了。對他們來說,失敗是正常的,萬一成功了就賺大了。所以他們願意不斷地去試,試的多了,自然就更容易成功。

針對這段話我可以簡單反駁幾句:「研究?什麼研究。差等生是多差?靠運氣=說到底是看概率?差等生習慣失敗?不斷願意去試?」。錯誤百出的觀點,問題還是出在內容組織者身上。

正是有許多這樣的內容號稱有洞見、有啟發,才讓我更覺得它們像是在喂屎。

不經大腦盲目為「知識」付費的後果

很多人可能覺得:「花那點錢有啥大不了!」,其實付費至少有三層意思:

1.付錢,這是最簡單最低的成本

當前創新的知識付費內容,再高的千把塊了不得(MBA商學院當然不算)。低的只要幾塊錢,所以錢真的是你所付出最低最低的成本,不值一提。

2.時間,也就是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不用多解釋了吧?有機會吃肉,為什麼選擇吃屎?本來可以用來靜心閱讀學習的技能和知識,並不一定需要花錢聽課。舉個例子,有的知乎live聽了不如不聽,純粹浪費你2小時。

3.認知,被誤導的成本

最大的麻煩出在認知上:一旦你認為自己當前學到的就是對的知識、好的知識,你不僅浪費了學習的時間,還會走上多則幾年的彎路,八匹馬也拉不回來。舉個例子,現在三線城市有些微商課程、超級APP創業課程,專門找40、50歲的土老闆上課....教學內容是:產業互聯網、金融區塊鏈和打造超級APP...許多中年老闆愛上了互聯網思維,天天吵著互聯網+,最後錢財散盡也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認知誤導的成本巨大如斯。

有句話說的很粗俗,但有道理:

問題不在於你吃了屎,而是你不知道自己在吃屎。

審慎的看待,我覺得花幾十塊錢購買《十分鐘讀完一本書》,《5分鐘寫出好文章》,《三招搞定英語》以及《沒事就通往財富自由》,不如花久一點的時間看看《如何閱讀一本書》、《哈佛寫作課》、《文法俱樂部》和《巴菲特傳》收益更多。

為「知識」付費前,再謹慎些。

悖·論

講智慧濃度,本身就是一個需要智慧濃度的事兒(逃。可以拆成3篇文章的內容我又寫成一篇,可能也是想提高一下智慧濃度。另外,文章中的很多知名人士比如羅胖、李笑來等,我也受他們啟發很多。但這不代表他們的所有內容都可取、都可學,只有自己的辨別能力才是真的。

這裡的其他深度文章:

構建你的筆記系統丨把「收藏的」變成「自己的」!

一次實在沒什麼「乾貨」的Social Marketing分享

口口聲聲內容營銷,但你根本不懂怎麼做?

中國的digital agency都有哪些品牌主張?

廣告公司的方案邏輯一般是怎樣的?都有哪些套路?

國人「閱讀環境退化」的幾種現象

關於【什麼是洞察】的終極討論

weixin.qq.com/r/Z3XN1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免費閱讀網路小說的讀者有沒有資格向作者提要求?
財新成為國內第一家全面實施新聞收費的媒體,前景如何?
如何評價古典在得到APP的《超級個體》?
豆瓣閱讀計劃的前景如何?

TAG:知识付费 | 付费阅读 | 自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