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的精神家園

讀到一本好書,看了一部好電影,找了個漂亮的對象,是一件讓人特別高興的事情。對於以思維為樂趣的人而言,王小波無疑是一個好作家。愛智慧的人,看到智慧的時候,那喜悅是無與倫比。

我讀書受益於初中語文老師的教誨:不要讀活人的作品,沒有經過時光打磨的作品經不起推敲。掐指一算,王小波已經走了19個年頭了。近二十年過去了,我們仍舊追隨一個已亡者的思想,他提供的文本的價值不僅沒有因他的離去而失色,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亦顯現。他創造的文學與美,像一束強光,透過時間的阻隔,啟迪著我們的心靈。追根究底王小波為什麼值得我們如此喜愛,一方面是逝者的魅力,一方面也許是是現實生活的缺憾吧?

王小波留給我們的是一種自然的感覺,保持了人性中最天然的部分,不被塵世所玷污,他的思想純凈透明,他的文字如水一般流淌,似涓涓小溪流入心海。李銀河把小波比作「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者」,這是一個相當精準的評價。雖然他一直處於主流文學的邊緣,但是毋庸置疑這也是一種食糧,一種由他的精神家園帶給我們的啟迪與反思,力量與感情,現實與詩意乃至幸福感。有人說,王小波用他的生活和寫作,去實踐這種價值、傳播這種價值。他讓人們看到,一個自由的人,既可以享受思維的樂趣,擁抱,也可以跟隨靈魂的舞蹈,在凡俗生活之外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一個自由的人,是最具有判斷力的人,同時也是最具有創造力的人。

的確,王小波所作的一切也許就可以歸結到這一本書中——《我的精神家園》。他就是要為我們尋找並保有一片精神家園,當然,更為他自己的興趣,這才是王小波。我們這些浮躁的人,這些特立獨行著的人,應該稍微靜下心來,反觀自己,是否做到了成為像他一樣的,從內而外的,一個純粹的、只有低級趣味的特立獨行的「豬」。

《我的精神家園》全書分文化篇、藝術篇、社會篇三部分,王小波以一種近乎殘酷的坦誠與直率,道出了我們身在其中卻從未慮及的生活,就是這份真實,使我們不再混混噩噩地生活在世俗社會中間。因為他,我們知道這世界還有智慧,還有有趣存在。

《我的精神家園》是王小波雜文的典範,理性十足,邏輯絲絲入扣,完全於不同寫小說時的瘋瘋癲癲,這也許是工科男特有的嚴謹認真吧。真正的小說家不會喜歡把小說寫得像電影,米蘭昆德拉說,小說和音樂是同質的東西。我討厭這個說法,因為好像這世界上沒有了音樂,就說不出小說該像什麼了。但是又不得不承認,這種說法有些道理。小說該寫人內在的感覺,這是沒有疑問的。但僅此還不夠,還要使這些感覺組成韻律。音樂有種連貫的、使人神往的東西,小說也該有。既然難以言狀,就叫它韻律好了。

《我的精神家園》我只讀過一遍,但是例如「我活在世上,無非是想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生活本來時件很輕鬆的事,然而很多時候,我們顯得過於認真了,因而,我們會突然發現,生活好累」這樣的經典,卻深入我心。對於經典,我認為經典作品是好的,但看的次數不可太多,看的次數多了反而不能欣賞到藝術了。讀書如飲茶:一杯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驢飲了。還有,文字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看的,電視是看的。讀書與看書,有著天壤之別。

狂人尼采有曰,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的辜。一個人光有今生今世是不夠的,他還應當擁有詩意的世界。如果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眼神里,就迷失在自己的心路上。人活著,無非兩個問題,為什麼活?怎麼活?為什麼活是個信仰問題,它是人生全部目標和最後歸宿。是人生髮展的動力和精神支柱,怎麼活是個理性問題,它的目標是使人如何獲得更多的自由。所謂自由,是指對束縛的擺脫,進而擁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堅守,對真理的追求,對幸福的嚮往,就是我的精神家園。

謹以《我的精神家園》作為第一本書推薦給大家,謹以此文,紀念消逝在風塵中的背影。此時月朗星稀,我恍惚看到小波在星光下很大步的走來,走在寂靜里,走在天上,歪著頭,穿著舊毛衣。


推薦閱讀:

他離開十九年了,卻依然以缺席的方式在我們的世界裡存在著
關於王小波 | 不談性不談愛,只想分享一些往事
王小波給李銀河的信:愛你就像愛生命
四月十一祭小波

TAG:王小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