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不落的三皇冠——瑞典裝甲發展史(下)
上篇:點這裡
中篇:點這裡
隨著鐵幕的徐徐升起,籠罩在歐陸上的煙雲剛剛散去卻又呈現著開始聚攏的模樣。在德國的分裂和東歐國家意識形態的轉變中,瑞典作為一個堅定的中立國家該何去何從。如何在美蘇爭霸下雙方對其施加的核威懾中生存,如何在新的時代貫徹中立國防的理念,成了瑞典未來軍備發展的重要課題。
【1944-1950 戰後裝甲發展的探索期】
早在1943年中,瑞典陸軍派出的軍官團在芬蘭就已經參觀到了芬蘭軍隊所俘獲的蘇聯制T34-76型中型坦克,其厚重的裝甲以及強大的武裝讓瑞典人感受到了情況的迫切——自己的Strv m/42從已開始製造出來的時候就已經過時了。這促使瑞典軍方要求廠商開始設計一款30噸的坦克以對抗蘇聯的T-34坦克,使其在最壞的情況下能有與其互搏的勝算。
芬蘭俘獲的T34-76 Obr.1941
Landsverk拿出的設計方案便是我們上文所述的Landsverk"Pricken",影響深刻的讀者或許還能記得那個艙蓋上固定著一挺機槍的有趣(bing)設計,當然那個設計的傾斜裝甲的設計思路確確實實來自於T-34坦克的傾斜裝甲。在這個方案被斃掉之後,Landsverk一直在改進和保留Pricken的設計並作為應急時的生產方案。不過在1946年在英國和瑞典關於謝爾曼螢火蟲大批進口購買的事項談崩之後,Pricken作為一項保留設計被提上進一步設計進程。
在當時,由於多底盤帶來的後勤問題困擾,瑞典軍方希望能夠實現一種30噸的標準底盤,能夠兼用坦克以及自行反坦克炮兩種設計,TLS-46以及其反坦克殲擊車型TLP-46也因此應運而生,並在第二年計劃開始建造一輛試驗車,但由於瑞典軍方要求不再採用30噸左右的坦克而作罷。
TLS-46設想圖不過在同期,基於這款TLS-46底盤的25噸坦克的設計要求也被提出,這個設計和Pricken一樣裝備著高初速長倍徑的75mm Pvkan m/43反坦克炮,正面裝甲被設計為能夠防禦57mm反坦克炮,並且能在裝備一些附加裝甲以防禦75mm反坦克炮的襲擊。這款設計最終被定名為「Leo」,並有許多改換了火炮的紙面想法——甚至包括一款搭載105mm Strvkan fm/49坦克炮的想法。
Landsverk"Leo"圖紙Leo在1948年開始又作為Landsverk公司的外銷產品準備推銷至國外,奈何當時歐洲上下一大堆物廉價美的謝爾曼坦克充斥著西方陣營,而大量T3485坦克在東方陣營也是炙手可熱,這款Leo坦克理所當然的無人問津。
1947年,瑞典軍方開始推翻所有過去的設計並且開始重新著手於一輛新的20噸型坦克,在受到謝爾曼坦克在二戰時期以量取勝的片面看法後,瑞典軍方希望能夠購買到和謝爾曼一樣造價低廉並且以支援步兵為主的一款坦克。裝甲和重量都是次要指標,只要能在保證較低造價的情況下可以犧牲裝甲來換取數量。
正好,同期Landsverk的外銷坦克計劃也實踐了這一點——新的輕坦Landsverk "Lansen"(槍)和Landsverk"Pilen"(箭)。前者裝備著75mm Pvkan m/43反坦克炮,重達19噸並有35mm的前裝甲,整體設計更像是Leo的縮小版。而後者僅裝備著和Strv m/42一樣的短管75mm坦克炮,整體就如同前者的再縮小版。瑞典軍方最後敲定了Lansen作為新一代20噸坦克的發展方向。此後,Lansen的底盤作為各種自行火炮或自行反坦克炮的設計都進行了一定的考量,並且還計劃在試車上裝備沃爾沃A8B引擎的12缸擴大版A12B。
Landsverk"Lansen"的模型,可以看出這款坦克的設計結合了許多二戰時期坦克的特點
strv m/42與Landsverk"Lansen"的模型瑞典軍方將這個項目一直延續了下去一直到1950年,它所裝備75mm炮也開始捉襟見肘了,於是瑞典人打算開始搭載105mm的坦克炮。但毫無疑問,輕坦早已不能適合冷戰後的作戰環境,發展一款重型坦克(相比較而言)的呼聲越來越高。最早,瑞典軍方以沒有合適的開發實力而拒絕,但隨著馬歇爾計劃給瑞典帶來的經濟全面復甦,這似乎也不再是一紙空談了——這意味著,瑞典原有的過時坦克設計將會被徹底的扔進垃圾桶。
【1950-1960 引進與兼容,繼承與創新】
對瑞典人來說,經歷過了數年對於坦克武器的探索,許多引進的坦克與其他裝備都讓瑞典人深刻感覺到自己與外界的差距。1951年,隨著之前對於Lansen輕坦克計劃的擱淺,瑞典軍方進行了多番斟酌並最終選定了在前不久的朝鮮戰爭中表現尚佳,並且配屬英國現役的百夫長III型坦克作為採購方向,奈何英國並不急著將手中還未完全過時的百夫長III型坦克賣掉,而且生產線供給必須以本國優先,最早只能在1958年提供給瑞典。在另一次購買美國M46巴頓坦克失敗後,瑞典人只能再次找到法國「老朋友」尋求幫助。
瑞典對法國坦克創新性的AMX-13輕坦克充滿興趣,尤其是其創新性的搖擺炮塔設計,使小車抗大炮的設計從自行反坦克炮進一步進化到了可堪作為正式的坦克使用的地步。瑞典人邀請法國方面的專家為其設計一款搭載更大級別口徑火炮的坦克,以更新早已陳舊的Strv m/42中型坦克,這就是Stridsvagn KRV計劃,又名krigsmaterielprojektet E M I L,中文翻譯為埃米爾計劃。有時往往會和另外一個生於二戰的德國自行坦克殲擊車埃米爾搞混,為了避免混淆,下文將統稱為EMIL,請讀者注意。
EMIL在當時是一項非常機密的計劃,在當時也僅有法國和瑞典兩國的相關人士有過接觸,其計劃名KRV也是瑞典語Kranvagn的縮寫,意為移動式吊車。計劃伊始瑞典人就拋棄了過往反坦克是反坦克,支援步兵是支援步兵的兩套思路,終於在思路落後世界十幾年之後將兩者統一了起來。同時這項計劃的最核心要求即為所有部件必須均為國產。在這個指導思路下,Landsverk、博福斯以及沃爾沃旗下的瑞典航空發動機公司(SvenskaFlygmotor AB,SFA)分別擔當起了車體及懸掛設計、火炮及炮塔設計和發動機設計。
EMIL 1951設計圖EMIL炮塔的設計取材於AMX-13,但高於AMX-13。首先其轉動塔的部分一直抬高至高於炮管的部分,使整個炮塔正面除了炮管所在的豎排位置以外,都被150mm和125mm厚的傾斜裝甲保護住,最厚處達到了200mm。相比AMX-13的帆布脖子,防禦力有了很大改善。為了對步兵進行掃射以及作為防空用途,還在炮管上加裝了兩門ksp m/39機槍。而車體的設計參考了德國豹式坦克。車體正面由傾斜角度較大的70mm裝甲保護著,但其側面和後部的裝甲則僅有20mm和30mm保護,十分脆弱。
主炮的選取上選用了博福斯計劃開發的一門40倍徑的120mm坦克炮,並配有自動裝彈機以發射榴彈和一種專門用來穿甲的帶彈托的脫殼破甲彈(一種APDS和HEAT的結合)。這是瑞典軍方在過去對有自動裝彈機的火炮在反坦克用途上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大口徑炮在使用HEAT時具有很好的穿甲能力,而且自動裝彈機能夠使其在第一發射擊失誤後還能快速校正並射擊第二發(儘管搖擺炮塔的射擊穩定性沒有想像中那麼好)。雖然EMIL繼承了瑞典坦克一貫的低俯角,但是受搖擺炮塔末端結構的影響其仰角比較低。引擎採用瑞典航空發動機公司的550馬力空冷引擎,預計最高速度可達55公里每小時。整車設計時預估為28噸重,但在後來的計算中全車可能要有32噸重,不過即便如此,它還是要比同期的中坦要輕一些。整車設計上實際上並沒有看上去那麼高,相比較而言尺寸與T-44坦克相近。整體懸掛採用了液壓可調懸掛以彌補其仰角較低的問題,不過也曾考慮過採用豹式坦克和虎王坦克所採用的交錯輪懸掛。
如果說EMIL在1951年設計的初案僅僅是為了應對中型坦克的威脅,那麼EMIL在1952年之後的設計更多體現的是應對蘇聯陣營的重坦IS-3。在1952年後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設計:EMIL E1的設計依舊按照1951年的設計為藍本進行,並且強化了車體前部的裝甲,並有模有樣的複製了IS-3的前部裝甲形狀以加強正面防護,火炮也依舊裝備40倍徑的120mm坦克炮,是在沒有大功率發動機可以獲得時的過渡方案,最終預計重量約為32噸。 EMIL E2比E1更大更重,重量預計在34和39噸之間,它將配備瑞典航空發動機公司的AV-1195引擎(540馬力)或AVS-1195(665馬力)並裝備有一門40倍經150mm滑膛炮。
EMIL E3模型
EMIL E3是三個設計中最重並且也是最大的,首先因為當時沒有瑞典發動機能夠有效驅動這個預計重量可能大於40噸的坦克,違背了完全國產化的初衷。但它最後卻因為引進美國發動機的緣故成了最優選項。E3同樣裝備了一門150mm滑膛炮,並有更厚的正面和側面護甲,同時仍保持高的功率重量比。 在1952年末,EMIL E3成為了最終的版本,並成為所有未來版本的EMIL項目車輛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E2和E3都考慮過L7 105mm坦克炮作為主炮。
裝備20磅炮的Kranvagn
但是,在1953年英國迫於財政危機不得不答應瑞典此前的請求,將軍隊中的百夫長III型坦克賣至瑞典,即便如此EMIL計劃也沒有停止,真正讓EMIL計劃陷入失敗的是博福斯,他們並沒有將預想中的脫殼破甲彈製造出來,而且炮塔的穩定系統也出現了嚴重問題。而底盤和引擎則處理的相對順風順水一些,並以EMIL E3為基礎製造出了兩台底盤。其中一台底盤被設計成為SPG的底盤,我們將在後面講述。而最終剩下的底盤也沒有等來博福斯的炮塔——博福斯宣告了自己的失敗。最後尚未死心的瑞典人還想再將其結合搭載L7坦克炮的百夫長10型炮塔,最終也因為百夫長10型的進口而告吹。剩下的底盤被拆掉了兩對負重輪並被重命名為Kranvagn,運用其液壓懸掛和簡單固定的一門英制20磅坦克炮作為早期S-tank的試驗基礎,最終在測試結束後被保存至今。
Kranvagn底盤
話題回到1953年談妥的百夫長III型進口問題。原本在1952年,在EMIL計劃並行的時候瑞典也在考慮引進法國的AMX-13坦克並進行測試以進行相關的購買事宜,但是英國突然改變了主意轉而直接開放購買,使得法國原本胸有成竹的計劃被徹底打亂。1952年12月,瑞典在倫敦簽訂了首批購買的訂單,一共達80輛百夫長III型坦克,每輛售價為100萬美元,總訂單達8000萬美元。而在瑞典軍方內部,實際上AMX-13的呼聲要高於百夫長坦克,但最終因為瑞典對將來戰場上戰術核武器的運用感到擔憂,最終選擇了防護更好的百夫長坦克。
瑞典AMX-13關於百夫長坦克自身的發展和戰史讀者可以通過本專欄公民聚聚寫的百夫長介紹來進行關聯閱讀,本文在此不多加贅述。
Strv 81A
1953年5月2日,裝載著80輛百夫長III型坦克的貨船在經歷了北海暴風雨的洗禮後抵達了蘭斯克魯納港,並自力開拔至鐵路特殊車廂上運至海斯勒霍爾姆進行測試運用。百夫長III型坦克在瑞典最早裝備的幾年裡被稱呼為Stridsvagn C III(StrvCIII),後來被正式定名Stridsvagn 81(Strv 81)。81的含義代表是瑞典第一輛裝備大於80mm坦克炮(20磅炮口徑為84mm)的坦克。
裝備SS.11反坦克導彈的Strv 81A。僅僅為一輛增加反坦克能力的試驗車,沒有適用到所有Strv 81上。這些百夫長抵達後一躍成為了瑞典裝甲部隊中最重的車輛——重達50噸的Strv 81是當時瑞典主力坦克Strv m/42的兩倍多重,Strv m/40的五倍重,這讓瑞典軍方稱呼這些坦克為「重型坦克」。全車正面炮塔裝甲厚達152mm,車體正面有70mm的傾斜裝甲,擁有出色的防禦能力。其主炮英制20磅坦克炮也是相當優秀的坦克炮,其可以發射穿甲能力優秀的脫殼穿甲彈,對於當時的主戰坦克及重坦克都有較好的穿甲能力。但是缺點也同時存在:其速度過慢,在勞斯萊斯Mk4B引擎的驅動下僅能達到35km/h,而且續航距離過短兩項都比不過當時服役的瑞典坦克。而且在最早進口的一批Strv 81甚至沒有裝備無線電交流設備,一直到後來才陸續裝備上三台與同營中坦克交流或與車外步兵交流的無線電機。
與原廠百夫長III型坦克相比還有一些很小的區別,包括將原有的貝莎7.92mm機槍更換成瑞典國產Ksp m/39機槍等,但大體上是一致的。
這些Strv 81在1953年冬天的演習表現出較為良好的性能,在1954年秋的演習中也表現尚佳。因此,瑞典於1955年又進口了一批160輛百夫長坦克,這些坦克以百夫長V型為基礎,加裝了火炮抽煙器並修改了一些小細節,但仍然裝備著20磅坦克炮不變,因此這一批次進口的百夫長坦克並沒有更名,而是編號為Strv 81B以和前型區別。
Strv 81B,注意其炮管抽煙器的添加
Strv 81B夜間開火
一共240輛Strv 81坦克加入了瑞典裝甲部隊的編製當中,淘汰了瑞典過去在二戰時期生產的絕大多數的坦克。1958年,瑞典計劃購買下一批百夫長坦克,並且明確提出只有裝備100mm以上的火炮的坦克才能夠在60年代可能爆發的戰爭中能夠有還手之力。
英國代表團對瑞典裝甲力量落後的印象使他們以為瑞典在裝甲上的需求非常容易滿足,刻意隱藏了已經開發的當時搭載最頂尖的坦克炮L7 105mm的新型百夫長,還想著能夠在瑞典人面前隱瞞新型坦克炮並推銷一個更加現代化但同樣裝備20磅坦克炮的型號來糊弄瑞典,但瑞典非常固執的回絕了。經過幾番扯皮和討價還價,最終確定了110輛裝備最新式的L7坦克炮的百夫長10型坦克的進口——這是瑞典從戰間期以來離世界頂級裝甲水平最近的一次。
Strv 101
Strv 101掛著910升燃料的挂車
1959年至1960年,全部百夫長10型坦克抵達瑞典,並按照之前的命名原則命名為Stridsvagn 101(Strv 101)。Strv 101相比Strv 81不但更新了更強力的105mmL7坦克炮,而且還調整了陀螺儀的位置,改善了射擊穩定性。燃料艙所佔的空間擴大了,可裝載燃料從原來的540升提升至1000升,提高了續航能力,更可以掛上一個裝載910升燃料的挂車以滿足長途奔襲的要求(雖然並不常用),同時在升級後富餘的空間里增加了一個台8馬力的小發動機以啟動通風排氣扇。前裝甲進行了加厚處理,增強了防禦力。
Strv 102
1964年,瑞典為了升級剩餘的Strv 81在餘下的兩年內更換了新的L7主炮,但僅僅做了這一項簡單的更新,並沒有增加其他Strv 101應有的升級項目。換裝L7的Strv 81被改稱做Stridsvagn102(Strv 102)——儘管在編號上比101大,但事實上並沒有101先進。
時間回到百夫長坦克剛剛服役的時候。Strv m/42坦克作為當時瑞典陸軍坦克部隊的主力已經有近10年的時間了,但其作戰能力卻已經和當代軍事水平整整隔了一層。在當時軍售和自身研發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將原有坦克升級成了一件非常必要的議題。
1950年,在Strv m/42引擎蓋上享受午睡的瑞典士兵 75mm Lvkan m/36
1954年,瑞典召集了技術方面的人員準備在不超過重量限制的前提下升級Strvm/42坦克,並提出了A項:將Strv m/42改裝成新的裝備長75炮的坦克和B項:直接將其按照Pvkvm/43的樣式改裝成坦克殲擊車。其中A項在必須的搭載60倍徑的75mm Lvkan m/36防空炮的改進型——儘管這門防空炮已經退役,但仍能兼容其他瑞典制75mm坦克炮炮彈——作為前提下提出了三項不同的修改方案:
- A.1 直接設計一款新的炮塔
- A.2 使用搖擺炮塔
- A.3 依舊採用Landsverk"Delat torn"的設計(參見中篇)
A.1設計方案是最受軍方歡迎的方案,因為其花費最低並且不需要過多改造,但是新的炮塔將比原有的炮塔更重更大,很有可能削減炮塔裝甲的重量以減重,可能會帶來防護水平的降低。不過新炮塔可以保證其繼承原有的優秀負15°俯角。而A.2計劃則依託於AMX-13的結構設計,但事實證類似的搖擺炮塔需要更大的炮塔座圈,而Strv m/42由於寬度過窄可能難以承受,必須新設計一款搖擺炮塔,即便真的設計了一款適合它的搖擺炮塔,原有的俯角優勢也會被抵消掉(這一計劃便是坦克世界中的金幣車輛Strv m/42-57 Alt A.2)。而A.3從造價和工時上幾乎從一開始就不被重視,幾乎沒有討論的餘地。
於瑞典皇家陸軍裝備管理所任職的瑞典工程師斯文伯格先生,主導了Strv 74與Strv 103設計的偉大工程師最終,瑞典軍方選取了A.1方案並且將設計交給了瑞典工程師斯文伯格(Sven Berge),他很快便設計出了圖紙,並在一輛Strv m/42上首先裝備了一個木質炮塔以進行行走試驗,隨後試車更換了一個正式的炮塔並開始進行試驗。新的炮塔拆除了原來裝備著的兩門機槍以換取更大的空間放置彈藥架,而更重的炮塔意味著車底盤也必須進行改修,減震器和方向器都進行了改換,前部結構進行了加固並將履帶的寬度增加至65mm,使全車能夠承受更高的重量。
裝備木質炮塔的樣車和實車
引擎更換成了斯堪尼亞瓦比斯607引擎,其更換成了噴油起動式的設計,不但降低了燃料消耗,而且還使其能夠在極寒情況下能夠快速發動引擎,馬力可達340hp,在測試中拜其所賜在原有Strv m/42的機動能力和行走能力上並未有較大退步。炮塔外部還裝備了煙霧彈投射器,並且將炮塔設計的更加美觀。但事實上裝甲是有所削減的,正面的炮盾儘管呈現多邊形大傾角的姿態,但裝甲厚度僅有30mm厚,炮塔整體也僅僅是由20mm的裝甲組合焊接而成的。
一排正在裝配中的Strv 74炮塔
裝配線上的 75mm Strvkan/74 坦克炮
新的基於Strv m/42重設計的坦克被命名為Stridsvagn74(Strv 74),根據其變速器的區別有Strv 74 H和Strv 74 V兩種子型號。一共有112輛在Landsverk接受改裝,而餘下的113輛由H?gglund & Sons公司進行處理。第一輛車於1958年改裝完畢後出廠,1960年全部改裝完畢,每個裝甲旅團配屬48輛。進行Strv 74改裝的預算比原計劃購買大批AMX-13代替的預算便宜了近8000萬瑞典克朗,不得不說是一筆划算的交易。
Strv74
Strv 74
但是比較尷尬的是原計劃Strv 74與Strv 81可以共同組成裝甲營的主力,而在其配屬至每一個裝甲旅團手中時新的更具有威力的Strv 101已經開始交付了,這使得剛獲得重生還沒風光幾年的Strv 74很快淪落成為了偵查一類的打雜角色,而在1967年S-tank的到來之後則被徹底趕出了正式編製並被編入k?rstridsvagnskompanier(獨立裝甲中隊)中去,最後在76年開始逐步退役,餘下部分狀況較為良好的車輛配屬於突擊炮中隊,直至1984年全部退役完畢。充作固定炮台的Strv 74炮塔【1945-1958 S坦克到來前夜的新時代瑞典自行火炮】
瑞典戰後初期使用的兩款牽引式反坦克炮37mm pvkan m/38與57mm pvkan m/43在新時代來臨之際,瑞典步兵部隊需要一個更佳方便的,快速的火炮支援及反坦克支援。針對瑞典複雜的多山地形,大批反坦克炮或榴彈炮等很難以在很快的速度內部署到應到的位置。而現有的Sav m/43突擊炮配屬數量太過稀少,支援效率也已經落後於時代了,可以說新的步兵支援車輛的開發是勢在必行的。
1949年,瑞典軍方提出了新的招標方案,要求能夠獲取一款可大批量生產且越野性能優良的裝備步兵支援火器的裝甲車輛,而且必須要價格低廉並且盡量運用現有的部件進行組裝,全車重量應該非常輕,不應超過6噸重。
Pansarbandvagn T fm/49第一輛試車,裝備三門8mm Ksp m/36機槍,該設計早已過時。在瑞典軍方下達設計要求後,Landsverk很快就設計出了第一款支援坦克,最早的設計方案中出現了裝備許多種不同火炮的想法,包括Strv m/42使用的75mm strvkan m/41、一款新研發的84mm支援火炮和Sav m/43使用的105mm榴彈炮等等。原本84mm火炮的方案是最受歡迎的,但是因為重新開發難度較大便改變成了裝備了75mmstrvkan m/41坦克炮並以此為基礎設計了最初的車輛底盤。該方案隨後定名PansarbandvagnT fm/49。
最早,Landsverk公司準備先行試驗將其作為一輛機槍坦克進行發展並能夠替代Strvm/37,但是這個想法毫無疑問的過時了。其裝備了三挺Ksp m/39機槍,而這些機槍不但都固定在了防盾上,相比Strv m/37這款快20年前的坦克也就多了一門機槍,這顯然是不符合當時時代背景的。
Pansarbandvagn T fm/49裝備75mm strvkan m/41坦克炮
後來,在火炮到達後開始了最終的裝配,和Sav m/43一樣,它裝備了一個球形炮盾以移動炮管的方向,並能達到驚人的負25度俯角(實際上俯角會受到一些限制,俯角大約能到負20度),但火炮左右橫移僅能達到10度。不過這並不是問題,沃爾沃FE引擎105馬力的出力足以驅動這款豆坦克以60km/h的高速在瑞典的土壤上馳騁,發揮出優良的機動能力以彌補射界的缺陷。不過由於重量的限制,它的裝甲防護非常脆弱,裝甲最厚處僅有13mm,側面和後面都不過7mm,僅能夠防禦步槍的攻擊。
裝備雙聯芬蘭設計的120 Krh/40迫擊炮的瑞典授權製造版本12cmgrk m/41的Pansarbandvagn T fm/49這個底盤隨後被進一步的開發為多用綜合支援底盤,包括裝備大口徑步兵炮、火焰噴射器以及裝備雙聯120 Krh/40迫擊炮的自行迫擊炮車等等設計,不過因為車身低矮問題導致而被沒有進一步發展起來。
1950年,在將原有的缺陷進行改善並將車體傾斜角加大(儘管正面的裝甲被削減了一些以減重),換裝了美國生產的145馬力的福特V8引擎,並將車體尺寸擴大以容納更多的乘員活動空間。這款新車很快被投入量產並被命名為Infanterikanonvagn 72(Ikv 72)。相比試驗型,量產型的總重提升到了8噸,但速度卻沒有過多的下降,並保持在57km/h的高速。1953年,一筆包含36輛Ikv 72的訂單被下達,並在1954年悉數生產完畢後被配屬至炮兵部隊中去。
Ikv 72在爬坡中展現出其優異的俯角Ikv 72Ikv 72作為一款機動型的步兵支援車來說在當時依舊是力不從心的,其薄弱的裝甲水平也進一步限制了Ikv 72在其他方向上的發展,原定計劃中要更換更大口徑的火炮的需求也開始提上了日程。在這批量產型車輛中的其中一輛還試驗性的搭載了原本Sav m/43搭載的105mm kan m/44 21倍徑榴彈炮。
搭載105mm kan m/44 21倍徑榴彈炮的Ikv 72試驗車不過,這次較為成功的搭載使瑞典軍方堅定了對該車型搭載105mm口徑炮的希望,而且瑞典已經別無選擇了。1956年至1958年,這些自行火炮進行了一次大升級,並因其搭載的武器的改變而變更編號為Infanterikanonvagn 102(Ikv 102)。相比Sav m/43自行火炮,新的自行火炮藉助博福斯的技術力量搭載了其105mm kan m/4榴彈炮的原型炮105mm Haub m/40榴彈炮,並搭載有20發炮彈。不僅可以發射重型榴彈支援步兵,而且可以發射能夠擊穿呈30度傾斜角厚達90mm裝甲的破甲彈。原有的開放式戰鬥室更新為可封閉式戰鬥室,用兩塊裝甲板做成的可關閉及收起的頂板以保護乘組人員。
Ikv 102
同時,經過這次改裝,車體全重僅增加了800kg。但由於裝配火炮的原因,車體後部的引擎位置以及進氣口使得戰鬥室變得非常狹窄,並且在冬季時進氣口的寒氣會通過戰鬥室來冷卻福特發動機的冷卻液。
Saab 91 SafirIkv 103,注意車體側面的板,此時戰鬥室呈打開狀態
在升級的同期,瑞典軍方下達了新一批的突擊炮訂單。這批新的突擊炮在Ikv 102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進,更換了一款薩博旗下生產的SFA B42 4缸150馬力空冷航空引擎(該引擎曾用於瑞典教練機Saab 91 Safir上),並將進氣口移至車體後部並加裝了柵板,避免了從戰鬥室進氣的尷尬局面。這一批次的突擊炮被命名為Infanterikanonvagn 103(Ikv 103),並下達了81輛的訂單——這是瑞典自行火炮中訂單數量最多的一筆。全車於1956年開始生產,並於1957年全部開始服役。隨後這些突擊炮分配到了每個瑞典步兵師中作為機動火炮支援的平台,其機動性和火力投射能力受到了好評。
Ikv 103更換髮動機的無武裝版本60年代,曾經有三輛Ikv 103拆除了火炮以裝備更強大的SFA B61引擎使其作為偵查車使用。新的引擎也同樣來自於薩博旗下的瑞典航空引擎公司。不過由於引擎冷卻問題,最終項目被迫取消,這些Ikv 103也重新裝回主炮和原來的引擎繼續服役。不過圍繞著這一家族的設計仍在繼續,包括將其改裝成裝甲運兵車等想法不僅僅向國內推薦過,而且也曾出現過並推銷至其他國家,印度也曾對其裝甲運兵車改型表現出過濃厚的興趣,然而隨後也不了了之。
不過同期,在Landsverk逐漸淡出軍用設計領域的時候,博福斯在和與Landsverk長期的合作中積累了自身的裝甲研發經驗。當時博福斯火炮部門正好設計出了在二戰中性能優秀的博福斯60倍徑40mm高射機關炮的加長身管版本,身管延長至了70倍徑並且改良了裝彈設備,使其能夠以更高的初速發射更加快速的機關炮彈以殺傷飛行器,並且隨後於1954年成為北約的制式防空武器在西方陣營各國授權生產。
早在1951年,長身管博福斯40mm機關炮就已經作為瑞典軍隊的制式裝備40mm lvakan m/48防空炮開始服役。博福斯作為其的生產廠家在試做型開始製作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設計這款40mm高射機關炮的自行版本,並且在1954年應瑞典軍方的邀請生產了一款試驗車Lvkv 42,瑞典軍方編號為Luftv?rnskanonvagn fm/49(Lvkv fm/49)。這款試驗車也成為了博福斯在裝甲車輛上的第一個作品。
Luftv?rnskanonvagn fm/49Lvkv 42整車儲彈量實際上比較少,僅有24枚4發裝彈的彈板,但是擁有非常快的射擊速度。儘管一系列相關的測試被進行並且表現出了很好的機動性能和防空能力,整個項目也最終被取消了——因為研發優先順序。不過Lvkv 42的底盤隨後也用於S坦克的測試,也曾設想以這個底盤為基準改裝了液壓氣動懸掛進行試驗,但最後也未付諸實踐。今天這輛防空車的試驗車依舊保存在瑞典博物館中,直至今天。
【1956-1970 S-坦克的誕生與發展】
法國B1重型坦克
作為一名坦克設計工程師,斯文伯格在二戰時期就在收集當時裝甲發展的資料。早在1940年,他就從德國雜誌上讀到法國B1重型坦克前部位置有一門固定的75mm火炮並且使用液壓差速器來原地移動車體以進行射擊瞄準,這讓他想到了一種新的設計坦克的方向。隨後這個想法預先被德國人證實了——這就是突擊炮。德國人將齒輪差速器運用在一系列突擊炮及坦克殲擊車上以完成這種固定火炮的裝甲車輛的大幅度橫向瞄準。
瑞典的鄰國芬蘭的三號突擊炮G型「Sturmi」1947年,在瑞典進行防地雷試驗的三號突擊炮D型。這輛三號突擊炮D型進口於鄰國挪威,旁邊還有疑為於當年從法國進口的的追獵者坦克殲擊車。
Strv m/42與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左後方有一輛Pvkv m/43
當然,後期的德國坦克殲擊車的作戰和反坦克能力甚至不在正式的坦克之下這一點,斯文伯格是非常清楚的。他曾經也試圖過說服瑞典軍方進口一些德國的突擊炮或者引進相近的設計到瑞典來,但是這些設計對於瑞典的地形又過於笨重,因此也沒有被採納。更多的情況下,在當時的思想潮流中,擁有炮塔的才能算是正經的坦克,而無炮塔的裝備固定火炮的裝甲車輛最終也僅不過是支援正規炮塔坦克的輔助罷了。
斯文伯格在閱讀了大量關於坦克的軍事雜誌的同時,也閱讀了隨著進口百夫長而獲得的一些二戰時期的坦克戰的命中和傷害數據。他發現,大多數的坦克被擊毀的原因比起擊中車身,更多是毀於炮塔被命中。而在當時炮塔內就有兩到三名乘員,當炮塔被擊毀後炮塔內的乘員幾乎很少能有幸免於難,會讓許多經驗豐富的坦克手死於非命。斯文伯格認為,應該有這種低底盤單人操作的無炮塔坦克,通過差速器的原地旋轉進行左右瞄準,使其可以在乘組員駕駛完停車後迅速進入開炮位置以此裁減炮手的位置。不過,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增加一個乘組員位置作為預備員以防不測。而在當時,絕大多數的坦克都很難做到行進間射擊的射擊穩定性,這樣的坦克和當時的時代相比並無太多差距。
1956年8月底的一個星期六,斯文伯格的家人前往布胡斯度過瑞典夏季周末野餐,而留下他一個人在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陸軍裝備管理所的辦公室內加班。他在辦公室獨自地度過了一個周末,開始整理腦子裡的那些思路並開始付諸於畫圖板上。或許,現有的瑞典坦克並不適合瑞典的狀況,芬蘭的Sturmi突擊炮藉助芬蘭複雜的地形也可能起到阻擊蘇聯鋼鐵洪流的作用,那麼和瑞典同處一個氣象帶上,並且和芬蘭一樣丘陵湖泊遍布的瑞典同樣能夠設計一款低底盤的坦克,在面對蘇聯逼近的威脅時還能藉助瑞典的土地重現當年芬蘭人在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創下的奇蹟。
芬蘭王牌坦克殲擊手B?rje Brotell和他指揮的Bubi號Sturmi,取得了擊毀了11輛蘇聯坦克的優異成績經過了一個周末的整理,他將他的想法整理了一下後交給了管理所上級。但在他們看來這個想法並不好而且也不符合現實,於是這個計劃還是被打回來了,即便是相信斯文伯格的伊爾那車輛管理所所長也猶豫不決,但最後還是給了時間發展斯文伯格的想法。經過了近兩個月的整理,10月22日,斯文伯格提交了一份關於新坦克的設計報告「Anm?lan om uppfinning」(發明報告)。
斯文伯格在這份報告里總結了現代坦克越造越重的問題:在朝鮮戰爭戰場上二戰坦克依舊能夠有效擊毀當代重達四五十噸重的坦克,而能夠充分防禦二戰坦克炮擊的坦克因其需要額外增加裝甲,將車輛的總量至六十噸甚至更多——所謂無敵的超重型坦克卻因為橋樑承重以及諸多原因很難快速進行機動任務,儘管他們確實有著良好的防禦能力。
對於瑞典的地形來說,設計一款五六十噸重的坦克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斯文伯格提出了一種新設想:將坦克主炮固定在車身上,通過液壓氣動懸掛的改變改變仰角,通過原地履帶的一前一後的旋轉以變更火炮的水平方向。在斯文伯格的報告里,這款概念中的懸掛設備只有四對負重輪,使其實際履帶接地面積變小,增強其原地旋轉能力,使其足以迅速調整火炮水平面的朝向。
斯文伯格概念中的懸掛設備,通過上導輪的液壓桿控制來改變車身的傾斜角度通過液壓桿的抬升移動上支撐輪頂起履帶以傾斜車體,達到調節車體俯仰的效果
車輛的下負重輪也連接著液壓桿,會隨著車體的俯仰而自動調整接觸位以保持輪履貼地。
卡死履帶的坦克駐車器,通過扭桿進行連接,提高車輛在射擊時的精度和穩定性。
而上支撐輪與下支撐輪直接也有液壓結構的相連,加上坦克駐車器的卡榫結構可以保證在橫縱方向上駐車時履帶的非彈性緩衝以增加射擊的穩定性
在這份提出了頗為新穎的報告後,斯文伯格的想法開始被瑞典皇家陸軍裝備所的技術人員所採納,上級也開始給斯文伯格參加新坦克設計工作小組的權利。
這次新坦克設計始於1957年,瑞典在EMIL計劃在Strv 101進口軍售和一系列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關的雙重打擊下開始被擱置的情況下,重新開始了新的瑞典國產主戰坦克的計劃。在L7坦克炮還在尚未能夠入手的情況下,以裝備長身管自研博福斯105mm坦克炮的前提下對新型主戰坦克預先提案了三種不同的設計思路。
- 第一種是基於美國的M60和英國的酋長坦克,在提供堅實防護的前提下擁有較為合適的機動性,這一計劃被稱作Strv A。
- 第二種則基於西德的豹1式坦克及法國的AMX-30坦克,以高機動性為前提而減少對於裝甲防護的依賴,這一計劃稱作Strv T。
- 第三種則是基於斯文伯格的Anm?lan om uppfinning設想而來的無炮塔坦克,該計劃被冠以瑞典國名的開頭字母Strv S。
由於Strv 74的改裝而和設計方向和用途大部分雷同,Strv T計劃是擱淺最早的,在提出幾個月後就被駁回了。而斯文伯格的Strv S設想在一開始並不是最優選項——因為沒有進行過任何的試驗和調整,不清楚在現實測試的情況下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但作為瑞典的國產設計,儘管比較成熟的Strv A設計也非常可靠,但最終也成為了Strv S在研發失敗下的備選設計。
作為實驗載體的Ikv 103自行火炮Strv S在競爭開始後便重新對斯文伯格的想法進行了討論與重塑,許多新的想法被提出,並且隨後在項目開始六個月後開始進行實車試驗。由於早期預算窘迫(僅有2000克朗),斯文伯格的團隊借來了一輛Ikv 103自行火炮以及一輛Landsverk生產的履帶式拖拉機進行相關的底盤構造的試驗以及作戰想法的研究,並取得了一些進展。隨後又一次追加了3000克朗的經費,使其能夠在這些簡陋的素材上進行更多的測試。
進行試驗的無炮塔謝爾曼坦克,其在上添加了一個假炮塔在斯文伯格原來的想法中,這樣的坦克僅僅需要兩個人就可以驅動。這在隨後工作組的論證中被證明是不切實際的,至少需要三名乘員才能有效驅動這款坦克。並且為了彌補無法行進間射擊的缺憾,使用有自動裝彈機並可以連射才能從火力上解決這些缺點。在總結了這些問題之後,Strv S的坦克設計於1959年開始逐漸步入正規,此前的預算被用在了改裝一輛以前引進的無炮塔謝爾曼坦克上,並運用其完成了許多測試。
Kranvagn而之前提到過的EMIL計劃唯一的產物,名為Kranvagn的底盤也成為了S坦克開發的絕好素材。Kranvagn底盤在工程師的幫助下簡易地從Strv 81上取材,搭載了一門從Strv 81上拆下來的20磅火炮,並且將斯文伯格設想中的懸掛實現於這個底盤之上。在Kranvagn底盤上進行了將近兩年的射擊試驗和行走測試之後,許多想法都在被進一步完善,從發動機的選擇到懸掛的調整都讓整個設計小組受益匪淺。
而前述Strv A的外形設計,尤其是在炮盾上的設計很多地方取材於對德國保時捷虎王的研究,而且還在裝備新火炮的前提下裝備了自動裝彈機以提高射速和火力。但是由於Strv S的可行性被證實,這個原本就打算作為Strv S的替代計劃最終於1959年放棄。
使用國產博福斯105mm火炮的方案A與使用授權生產的20磅坦克炮的方案B。在這個設計圖中,還可以看到其裝備了一門在Pbv 301上搭載的航空機炮改型20mm akan m/45B以充作自衛武器。也因此,在1959年,最初成熟的Strv S設計被提出。在這個設計中,整個坦克正面憑藉著其大角度的傾斜角以達到增加等效厚度的效果,但事實上紙面的裝甲厚度並沒有那麼厚,僅有30mm。整車的發動機放置在了坦克的前半部分,也就是那段傾斜裝甲之下,用發動機的空間儘可能遏制住炮彈的傷害以使乘員倖免。而坦克的裝彈機和彈藥架在車的最後方,和乘員隔開了一些距離。在方案中考慮使用在考慮的時候還在擔憂長管火炮在開火時給車輛帶來的反衝力過大會影響連續射擊精度,還專門為其設計了一款架子以固定火炮的位置以抑制反衝力。
最早的方案中,有兩個並行的火炮搭載方案——英國20磅坦克炮的瑞典生產版以及59倍徑博福斯105mm坦克炮,兩者均裝備自動裝彈機。而後,隨著百夫長10型,也就是Strv 101的引進,瑞典也獲得了L7坦克炮的生產授權,因此後面的博福斯105mm坦克炮的設計也因此被取消,被L7坦克炮所替代。
同年,瑞典軍方向博福斯、Landsverk以及沃爾沃公司根據這款設計下達了兩輛試驗型Strv S的生產訂單。三個廠家分別負責火炮的處理和整體的組裝、懸掛系統的布置以及推進系統的處理。新的測試車輛的建造基於Strv S當時的不同時期的設計圖紙,分別被命名為S1和S2,其中S1裝備了較為完整的電力設備以驅動觀瞄設備和射擊裝備,並且能夠簡單的以低速前進,但沒有圖紙中概念的上部車體輪廓;而S2則裝備了動力裝備和設計中的浮渡潛水設備。同期,瑞典方面還製造了一款全比例模型以考慮部件的添加和移動。在動力系統的處理上,負責相關處理事宜的沃爾沃公司正在試圖將燃氣渦輪發動機的系統與柴油機的系統結合在一起:燃氣渦輪發動機使其在瑞典特有的寒冷氣候中發動時節省發動時的油耗,並在通常駕駛的情況下再轉用柴油發動機,在全速前進時可以同時開啟。而這種想法則大多數在船舶的推進動力系統上使用,在坦克上運用還是第一次。
Strv S S1,注意其還留有裝備的20mm akan m/45BStrv S2 整車的輪廓大體已經產生
StrvS的全比例模型
Strv S 1961,出現了推土鏟以及潛水浮渡設備,正面裝甲計劃提升至40mm
1963年,瑞典媒體曝光了Strv S S2坦克試驗車,使其成為了最早在世人面前亮相的S坦克,也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一時間許多西方世界的國家都對這種相貌怪異的坦克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美國當時時任總統約翰肯尼迪也親自對軍方下達了指令,要求提出對其的能力評估報告,並在一個星期後得到了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羅伯特麥克納馬拉的回答。
在這份回答中,羅伯特麥克納馬拉用美國當時剛生產出來服役不久的M60做了比較,對其重量,兩棲浮渡能力及低高度展現出的優勢進行了肯定。不過羅伯特更認為這款坦克展現出來的優勢僅僅適用於在瑞典森林湖泊沼澤遍布的防守作戰中,而且相比一個陸軍中通常對坦克的定義,S坦克更像是一種坦克殲擊車或者突擊炮的一類裝甲車輛,其無法行進間瞄準和射擊的缺憾是一個避不開的軟肋。不過正如前文所述,基於當時坦克火炮穩定性還未達到穩定的行進間射擊的能力的情況,這種設計還是可以被接受的。
在雪地中行駛的Strv 103-0同年,瑞典軍方開始下達第一批S坦克的先行生產試驗型,並定名Stridsvagn 103-0 (Strv 103-0),一共十輛。這一批預生產型開始裝備了配有自動裝彈機的博福斯設計的L7坦克炮的炮管加長型L74坦克炮,炮管倍徑從原來L7的51倍徑提升至62倍徑,在兼容原本的L7坦克炮炮彈的同時,長身管還增加了炮彈初速以及穿甲能力。而其的自動裝彈機結構使其能夠在一分鐘內打出15發炮彈,在當時達到了許多坦克望塵莫及的射擊速度,在精度上和標準的L7坦克炮相比卻略有遜色。主炮的彈藥倉位於車輛的最後部,並裝備了50發炮彈,分左右兩個裝填倉,可以裝填L7坦克炮使用的APDS脫殼穿甲彈、瑞典產M61榴彈和發煙榴彈,車體尾部設有排彈殼的排彈口,以及能夠補給彈藥的彈藥倉艙門,可以在10分鐘內快速補給滿整車的載彈。
在移動,憑藉寬闊的履帶,能使其以較快的速度在泥濘地形與雪地如履平地。而四個負重輪可以使履帶接觸地面的面積減少,以增加原地旋轉的速度和難度,但隨之而來的是其在駛於壕溝上時因其履帶接觸面長較短而導致的越壕困難問題。而在形狀上的角度也已確定,首上的傾斜度達到了78度,首下的傾斜度也達到了72度。
Strv 103-0同時,在這些先行試驗款S坦克中,瑞典軍方也開始逐一測試不同的雙發動機配置以調整最終搭載的發動機,並選定了300馬力的波音502-10MA燃氣渦輪發動機和240馬力的勞斯萊斯K60柴油發動機,略微增加了油耗但大幅提升了加速度。變速器上也實現了國產化,採用沃爾沃FBTV2B手動變速器(前進兩檔;倒退一檔)以施行控制。
而且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測試,這批strv 103-0也進行了一系列和步兵協同作戰的戰術上的測試。而且為了補償在機動性上的不便,Strv 103-0還給車長位準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指揮塔以及相應的光學系統,其先進程度甚至超越了當時的豹1、酋長等先進主戰坦克,以至於優於還處在試驗階段的豹2型主戰坦克。
Strv 103乘員配置同時在乘員上的配置也在Strv 103-0上確定了——一名駕駛員,負責通過光學瞄準設備以駕駛車輛並且進行射擊;一名車長,負責指揮全車以及車外遙控機槍的操作,配備了一部備用駕駛和開炮的系統;而第三名乘員背靠背地和駕駛員坐著,負責無線電的操作以及副駕駛員,應急時(自動裝填系統被擊毀時)可以充當裝填手進行裝填作業,在必要的時候這位副駕駛員也可以駕駛著坦克通過後部的觀瞄具以和前進速度相當的速度迅速撤離。
儘管在S坦克上的研發經費已經讓瑞典軍方投入了數千萬瑞典克朗,但進一步的生產並沒有停止,1965年,正式的第一批70輛量產型開始付諸生產,並於1967年逐漸開始交付使用。第一批量產型S坦克被冠以Stridsvagn 103-A (Strv 103-A)的編號。Strv 103-A車輛全重達37.7噸,比起同時代的主戰坦克要輕出許多,而其延續了Strv 103-0的大致外形設計,但是也有許多新設計被運用於其上。
Strv 103-APbv 302A與Strv 103-A
Strv 103-A相比Strv 103-0在正面傾斜裝甲上設置了兩排柵格肋狀裝甲,以增強正面的防禦。在面對正面襲來的炮彈時,布置在上面的肋狀裝甲能夠有效地降低炮彈的初速以提升炮彈跳彈的概率。
在105mmAPDS射擊正面後留下的痕迹,可以看到在柵格對炮彈的阻攔作用下炮彈並沒有有效的穿透正面裝甲。而在車輛的前部,左右分別增設了兩個箱型構造物,車體前進方向的左側的箱型構造物中專門固定設置了兩門7.62mm Ksp 58 strv機槍,並有2份500發子彈的彈倉為其供彈,並且獨立放置在正前方可以防止機槍派出的廢氣從槍身散至駕駛艙內。而在車長的艙蓋位置上原定計劃放置的20mm機炮因預算問題被去除,更換了一門可以由車長遙控射擊的7.62mm Ksp 58 strv機槍,配備7個250發子彈彈箱以給其供彈。除此之外,Strv 103還配備一門古斯塔夫84mm無後坐力炮並配有數發FFV545照明彈以供發射信號;兩門煙霧榴彈投射器可以迅速發射煙霧以掩護坦克迅速撤離。
瑞典授權生產的FN MAG通用機槍Ksp 58B,Strv 103裝備的Ksp 58 strv機槍與其大體相似,採用了與通常版相同的7.62mm北約彈作為彈藥並且去除了槍托在發動機方面上,由於Strv 103-A的波音502-10MA燃氣渦輪發動機在起步和越野時功率不足,後來不得不在生產下一批次坦克時更換了出力更大的卡特皮勒553燃氣渦輪發動機(490馬力)。這一批次的Strv 103被編號為Stridsvagn 103-B (Strv 103-B),從第一輛Strv 103B下線的1967年到1971年,不但生產了220輛新的Strv 103-B,而且也將原有的70輛Strv 103-A逐一升級為Strv 103-B的基準。
Strv 103-B,注意車體兩側放置的浮渡裙處於摺疊狀態。
Strv 103-B型通過調整車體裝甲和液壓位置,將俯角由-10度提升至-11度,仰角由+12度提升至+16度,提升了對地形的適應能力。同時變速器也進一步升級,改裝成前進和倒車各二檔的沃爾沃DRHIM自動變速器,加強了倒車時的操縱性能。
經過早期的試驗型S坦克的調整,Strv 103-B正式裝備了浮渡裙以用於在水面上行駛,並在車體兩側摺疊收納放置。可以在乘員的幫助以車身為包圍快速升起一個高達3米的防水擋棚,進而使其能夠浮在水面上,由爬出車外站在防水裙的踏板上的車長的指揮下在水面上行駛。
付浮渡裙的Strv 103-B
在水中行駛的Strv 103-B
Strv 103-B還在前方車下還裝有可拆卸的推土鏟,在必要的時候展開也可作為厚達30mm的額外裝甲使用以保護首下。
使用推土鏟推動沙土以建立掩護的Strv 103-B。注意這輛Strv 103-B並沒有裝備浮渡設備除此之外,在S坦克計劃開始之初的50年代末就曾提出來一種柵欄裝甲防護的意見——這是針對當時單兵反坦克武器(主要以破甲彈為主)的發展而設計的一種正面額外增設設備,密集的柵欄可以卡住破甲彈的攻擊,破壞其彈頭結構以減少其首上傾斜裝甲被金屬射流強制穿甲的概率。
一名瑞典技師正在固定柵欄裝甲這種裝甲在一系列的防破甲彈的測試中表現出了很好的效果,對動能炮彈的防禦效果則相對輕微一些,但並沒有大規模運用於Strv 103-B上。而這項技術一直未在公眾面前公開,被當做瑞典軍方的最高機密保存著,一直到1992年瑞典裝甲旅團成立50周年慶典才公佈於世。
Strv 103-B剖視圖在70年代,Strv 103作為一款集新穎外形和人員保護至上的主戰坦克水平毫無疑問的是趕上了其他大國的坦克水平,自然吸引了許多國家的注意。來自比利時,丹麥,法國,荷蘭,南斯拉夫,挪威,波蘭,瑞士,蘇聯,英國,以色列,德國,美國和奧地利的研究者和軍事官員都曾抵達瑞典以參觀這輛神奇的無炮塔坦克。
不過,真正引入Strv 103進行測試的只有三個國家,分別是瑞典的兄弟友邦挪威、百夫長的生產國英國以及西方世界的霸主美國。
1967年,挪威為了將國內的老舊美製坦克進行更新和撤換,開始考慮在西德的豹1型坦克和Strv 103中選擇一款車型作為替代以提升國防實力。儘管在各種各樣的測試中,Strv 103在挪威的測試場里表現出了過人的適應性和準確性,最終挪威還是選擇了價格稍微低廉一些的豹1坦克作為進口車輛。
實際運用的strv 103液壓懸掛原理圖英國FV4401好爭空投坦克殲擊車,採用了液壓懸掛的方式來調整火炮的俯仰角,並且可以在限定的角度進行左右旋迴。但和strv 103不同的是,它僅僅是設計為一款坦克殲擊車而不是一款輕型坦克
而英國同期也曾經著手於籌劃建造原理類似strv 103的坦克殲擊車FV4401,作為空投的反坦克車輛。儘管這個設計最終被取消了,但是英國對於類似車輛的熱情並未消退。1968年6年,出於英國對照研究的需求,瑞典軍方和英國軍方達成了協議,英國軍方拿到了兩輛Strv 103用以測試。在英國的測試場中,strv 103被用各種測試英國坦克的方法進行了反覆測試,並證明了它在當時確實有許多比炮塔坦克優秀的地方,比如車體高度較低,射擊速度快,反應能力好等等。但在1973年的測試中(英國在德國進行的測試,一共測試了十輛Strv 103B),儘管strv 103車體低矮的高度優勢還是很明顯,但是隨著炮塔坦克的火控技術日漸發達,無法行進間射擊的問題開始凸顯,已經逐漸落後過時了。
strv 103最後一次出國是在1975年,兩輛Strv 103到美國的諾克斯堡坦克試驗場進行了為期七個月的試驗。期間美國陸軍用這些Strv 103進行了數次炮擊以及對瑞典作戰戰術的研究,並且和當時正在研發的後世M60A3坦克的原型M60A1E3進行了比較試驗。試驗中,strv 103表現出了比M60A1E3更好的射擊精度。
總而言之,Strv 103作為一種特別的主戰坦克,結合了當時許多新鮮的設計與理念,在瑞典日漸現代化的軍事工業中具有著里程碑一般的意義。不過對於這款新穎的坦克而言,許多技術性的缺陷是難以避開的:在切換左右炮彈彈倉供彈時,自動裝彈機會出現卡彈的現象;液壓裝置的液壓用液體會在某些情況下容易引發火災等等。但這並不影響其聲名傳播之遠帶來的積極影響,使瑞典的研究人員與國際的坦克研發專家有了更多的接觸,為後面CV90坦克等新設計奠定了技術和信息基礎。
————————————————————————————
因為一些繁雜的個人原因,後篇可能到這裡就要進行收尾了。我會將Strv 103/104和Strv 103C/D的現代化改裝項目、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Ikv ny計划到Ikv 91、班德卡農、CV90、Strv 2000、Strv 121(豹2)到strv 122再到新的Strv 122 b+計劃以及一些非常有趣的裝甲車輛的介紹寫進現代篇,而不收錄至此了。參考文獻也將移到現代篇進行統一規整,望各位讀者多加包涵……
同時,由於時間倉促及精神恍惚的原因,如有文字或技術性問題請不吝指教……謝謝各位讀者的閱讀,謝謝…………現代篇我會盡量在一個月之內完成,不咕咕…………推薦閱讀:
※瑞典民族樂器 Nyckelharpa(尼古赫帕)是一種怎樣的樂器?
※瑞典厄斯特松德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關注西歐、北歐流行音樂發展的朋友們如何評價Darin Zanyar?
※p社四萌里有哪些設計明顯對瑞典進行了偏袒?
※如何評價PewDiePie?